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科正宗》是一部代表我国明代以前外科成就的重要文献,它对推动中医外科学体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湖湘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形成于清末,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并结合了诸多医学著作的精髓,并在继承的基础上体现了创新。本文分析了《外科正宗》对张氏正骨相关学术思想和应用的影响。初步认为张氏正骨流派在方药内服外用、手法实施要点等方面继承了《外科正宗》重要的学术思想,另张氏正骨秉承了《外科正宗》中《五戒》《十要》的精神发展为医患之“和”的行医宗旨,对张氏正骨学术体系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讨了《医宗金鉴》对岭南林氏正骨学术思想和临床应用的影响。林氏正骨流派在重视人体解剖结构,注重八法中摸法的精确运用,筋骨并治和内外相辅治疗等方面继承了《医宗金鉴》主要的学术思想,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独创了以"爆发力"为特色的南派正骨手法,推动了中医骨伤流派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体类要》是我国明代骨科一部卓有成就的重要专著,它对中医骨科学体系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特别是对于骨科辨证用药的内治之法有诸多阐述,对后世伤科的内治有深远的影响。湖湘岳阳张氏正骨学术流派在发展过程中,较多地吸收并结合了《正体类要》重视伤科内治的精髓,并在传承中创新。本文分析《正体类要》对张氏正骨相关学术思想和应用的影响,认为张氏正骨流派在伤科辨证、内用方药等方面继承了《正体类要》重要的理念,逐步形成了张氏正骨气血为先,肝脾肾并重;理术结合,完善骨科体系;辨证论治,创新方药应用;针砭辅助,以达托补之功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4.
湖湘岳阳张氏正骨是一个理论体系完整、学术内涵和诊疗经验丰富的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岳阳张氏正骨第四代传人黄会保先生将岳阳张氏正骨前人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归纳总结为以"和"为核心,强调"去瘀生新,气血相和"筋骨并重、内外调和"正骨理筋,君臣相和",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强调内外兼治,筋骨并重,并独创君臣佐使的正骨理筋手法使用原则,构建了岳阳张氏正骨独特的湖湘中医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5.
平乐正骨筋骨并重理论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筋骨并重是平乐正骨主要学术思想之一,平乐正骨把筋骨并重思想贯穿于骨伤治疗的始终.理论上平乐正骨注重“筋骨”并重,认为人体筋骨相互依赖、相互影响;整复、固定手法上平乐正骨强调骨折固定时要护筋、用筋、调筋,要“动静结合”;辨证用用药上平乐正骨遵循肝肾同治、筋骨并重.但平乐正骨筋骨并重思想并非一蹴而就,是在《黄帝内经》《诸病源候论》《医宗金鉴》以及现代医学等历代理论发展与临床实践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并成熟的.因此,从中医学及现代生物力学探讨平乐正骨“筋骨并重”学术思想的源流,有助于理解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6.
岳阳张氏正骨在发展过程中,基于"筋骨并重"的正骨理念,强调"治筋"在骨科临床中的重要性,将"筋骨并重"的理念贯穿于骨伤治疗的各个环节,包括辨证、手法、用药、手术、康复及护理等各个阶段,发展了中医筋伤理论及一系列"治筋"方法,并逐步形成"手法+微创+中药"三位一体的治筋体系。分析张氏正骨"治筋"理论源流及发展,简要介绍张氏正骨治筋技术体系中主要的特色技术与方法,认为张氏正骨治筋思路及其技术体系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清代藏书家、图书馆学家、校勘学家孙从添的中医古籍藏鉴成就和医学学术思想。[方法] 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孙从添《上善堂书目》中的医学书目进行归纳汇总,对《活人精论》《石芝医话》等医学著作进行研读。[结果] 在古医籍方面,孙从添收藏、批点了众多珍稀中医古籍,提出了医学古籍购求和版本鉴藏的思想。在医学理论方面,启蒙了学生叶天士的“络病”学说和沈金鳌的“郁病”诊疗思想,并提出了“脾胃建中”的医学理论。[结论] 孙从添《上善堂书目》中记载中医古籍28种,包含较多珍本、善本、稀有本,《活人精论》《石芝医话》等著作创新了医学理论,促进了医学学术发展,其学术思想有待进一步发掘和整理。  相似文献   

8.
结合对《何任医学经验集》的学习体会,从继承、创新,辨证论治、组方用药等方面对名老中医何任教授学术思想进行了归纳、评价。  相似文献   

9.
治疗肛肠疾患,祖国医学有着光辉悠久的历史。早自《内经》晚至《医宗金鉴》等古典医籍中,都有很多记述,如在《外科图说》中就有过“过肛针”、“探肛筒”的记载。随着时代的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适应这一发展的需要,我们结合临床,经过多年反复探讨,成功地制成了一些肛肠科专用器械。  相似文献   

10.
正骨手法,是治疗骨折的主要手段之一,欲使移位的骨折复位,则必须施行一定的手法。手法操作的好坏,是骨折复位成功与否的关键,“手法者,诚正骨之首务哉”。(《医宗金鉴》)历代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深刻认识到正骨手法对治疗骨折的重要性,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宗金鉴》中归纳为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字法,临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普遍认为:清朝乾隆年间改师立编纂的《医林大观书目》已经散佚。实际上该书一直以稿本存世,2000年被影印出版。作为现存第二早的中医专科目录,《医林大观书目》虽然编次草草,但以其前面分时后面分类的独特著录方式、合理清晰的类目设置及专门设置“经典诸家注”类目等优点在中医目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特别是改师立作为《医宗金鉴》的誊录官,所撰的《医林大观书目》蕴含了《医宗金鉴》的大量信息,对研究《医宗金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整理并学习《医宗金鉴·伤寒论注》中对比方法的运用。[方法]认真阅读《医宗金鉴·伤寒论注》,采用文献整理方法,从病证、方药、煎煮法三个方面总结梳理其中对比方法的运用。[结果]《医宗金鉴·伤寒论注》屡用对比方法解释经文,主要有明示六经辨证、订正经文字句、明确方药之用、佐证病证之由、明煎煮法内涵、释用药之真意六个方面的作用,并应用对比方法对《伤寒论》经文次序、字句进行了订正,对六经病证纲领、病证缘由进行了阐述,还指出了方药煎煮法的重要性。[结论]吴氏通过运用对比方法来注释经文方药,实为一种以经解经的方法,该书中多有真知灼见,值得进一步总结学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崩漏门》组方用药规律与特点。方法运用统计学方法,统计《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崩漏门》中所用方剂及药物的四气、五味、归经以及方剂的功能、主治、归类等所出现的频次、频率;运用文献学方法分析其组方用药规律与特色。结果《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崩漏门》共用方15首,其中补益方使用频次最高,占73.33%。15首方剂共用药物49味,其四气五味应用频次前三为温寒平,甘苦辛,分别为61.24%、20.16%及14.73%和32.18%、29.21%及29.21%。归经上,归肝经药物应用最多,占22.14%,脾肺经次之为18.32%、12.21%;功效分类上,补益药应用频次最高,其次为风类药、祛湿药,占50.00%、16.66%、15.15%。结论《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崩漏门》认为虚、热、瘀是崩漏发生的主要病机,其治崩漏,不在固涩,而在治本,即补脾、调肝、清热、化瘀。其组方用药特点体现在崇古不泥,灵活务实;重视温补,慎用涩止;崇尚调肝,注重清热化瘀。  相似文献   

14.
清代御医刘裕铎 ,医术高超 ,深得皇家信任 ,曾被雍正帝誉为“第一医官”。乾隆年间和吴谦共同担任《医宗金鉴》的总修官 ,为中医学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然而后世中医文献及正史对于刘裕铎的记载很少 ,但是在现存的清宫档案、奏折、上谕 ,甚至地方志中 ,却有很多记录。由此可为考证刘裕铎的生平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5.
中风病辨治阴阳为纲源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中风病阴阳为纲简化辨证,源远流长。《内经》奠定辨病阴阳为纲大宗,张仲景《金匮要略》进行初步归纳,唐孙思邈强调先定其冷热,已具阴阳为纲雏形;明杨继洲、王肯堂明确提出中风要分阴阳辨治;明赵献可、清周学海、近现代任应秋就阴阳为纲的病理基础阴虚和阳虚及治法方药进行完善和发展。中风病阴阳为纲简化辨证,理论依据充分,提纲挈领,最为简洁实用,应加以继承发扬,制定统一的规范和量化标准,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金匮要略广注》(以下简称《广注》)是清初钱塘名医李彣所著.该书是中医经典著作《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的第一本全注本.《广注》的刊行对后世《金匮》研究者产生了一定影响.由于种种原因,《广注》少有传世,目前知者不广,国内外尚无对《广注》的全面研究.长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藏有一部清刻本,刻印工艺精良,序目完整.现结合可见的文献资源对长春中医药大学《广注》清刻本行文献学及版本学分析,明确了该版本《广注》较高的文献价值.进一步探索该版本的文献信息,将为研究明清《金匮》注家起到良好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医学正旨择要》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考证了清代云南医学堂陈子贞等教官们所编写的教材《医学正旨择要》的版本内容及其编写过程。为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掌握这部具有清代云南特色教材,对进一步研究当时的中医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的学习,认为"鞠通遥承仲景,并多有创新",并举例加以说明.除阐明其"羽翼伤寒"外,着重论述其对仲景学说的发扬,如阐明白虎之用、创制承气诸方、明确黄连阿胶汤之用、巧变复脉诸方.都足以说明吴氏对<伤寒论>理论和方药运用,多有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