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血液透析前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方法 将10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分为脾肾气虚组16例、脾肾阳虚组12例、肝肾阴虚组25例、气阴两虚组13例、阴阳两虚组21例、湿浊内阻组15例.对患者透析前后分别进行血氧饱和度测定,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脾肾气虚组、脾肾阳虚组、肝肾阴虚组、气阴两虚组、阴阳两虚组、湿浊内阻组透析后血氧饱和度均低于本组透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脾肾阳虚组透析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5).结论 脾肾阳虚型的患者血液透析后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其他证型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关于血液透析中医证候文献的分布特点及临床特征。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自建库至2018年7月关于血液透析的中医证候文献,筛选出研究血液透析的中医证候研究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收集的文献资料进行内容提取和分析,建立血液透析的中医证候文献数据库,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8篇文献,出现频率最高的11个证候依次为:血瘀证、湿浊证、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湿热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风动证、水气证、血虚风燥证,其病位多涉及脾、肾、肝等,病性多为虚、湿、瘀等。结论:血液透析中医证候和症状描述反映了其临床的复杂性,本虚标实是血液透析患者基本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糖尿病与非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收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透析3个月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糖尿病组本证以气阴两虚为主,非糖尿病组以脾肾气虚为主,脾肾阳虚次之。兼证糖尿病组以瘀血证为主,非糖尿病组以湿浊证为主。糖尿病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Kt/V值均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患者多气阴亏虚,瘀血证较突出,各项实验室数据均低于非糖尿病肾病患者,糖尿病肾病患者应尽早开始透析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IgA肾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西医临床、牛津病理的关系。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确诊的IgA肾病患者108例,根据临床症候进行传统中医辨证,收集实验室检查、肾脏病理等资料,分析中医辨证分型与牛津病理关系。结果 108例IgA肾病患者中医证型分为脾肾气虚36例(33.3%)、气阴两虚证40例(37.0%)、肝肾阴虚症25例(23.1%),脾肾阳虚证7例(6.5%)。气阴两虚、脾肾阳虚证以肉眼血尿多见,肝肾阴虚和脾肾阳虚证以高血压、肾功能不全多见。脾肾气虚、气阴两虚患者Lee氏分级较轻,以Ⅲ级为主(61.1%和67.5%);肝肾阴虚分级较重,以Ⅲ~Ⅳ级为主(92.0%);脾肾阳虚Lee氏分级最重,以Ⅳ~Ⅴ级为主(100%)。辨证分型与Lee氏分级显著相关(r=0.28,P<0.01)。内皮细胞增生(E)在气阴两虚证(20.0%)、脾肾阳虚证(28.6%)所占比例高于脾肾气虚证(2.8%)、肝肾阴虚证(8.0%);肾小管萎缩或间质纤维化(T1/T2)在脾肾阳虚证所占比例最高(100%),其次为肝肾阴虚证(64.0%),脾肾气虚证(25.0%)与气阴两虚症(30.0%)所占比例较低。脾肾阳虚证的牛津病理总积分最高为(12.57±2.51)分,其次为肝肾阴虚证(7.72±4.88)分,脾肾气虚证(4.05±3.79)分与气阴两虚证(5.08±3.91)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总积分显著相关(r=0.470,P<0.01)。脾肾阳虚证出现肾小球硬化的比例显著高于气阴两虚证(P<0.05);气阴两虚证与肝肾阴虚证新月体出现的比例显著高于脾肾气虚证。结论 IgA肾病中医证型与牛津病理组织学改变及病变程度显著相关,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对预测肾脏病理改变程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并评价持续腹膜透析患者的中医辨证证型及其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进一步中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在患者充分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采用问卷调查法及体测量法进行资料收集。以中医辨证证型为分组依据,对其生活质量调查以SF-36量表为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128例患者中医主证证型为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共五型,各型所占比例分别为:39.1%(50/128)、26.6%(34/128)、17.2%(22/128)、7.0%(9/128)、10.1%(13/128);阴阳两虚型的SF-36评分值中PF、RP、BP、VT值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GH、RE、MH是影响这类患者SF-36评分值的重要因素。本组患者高达64.8%的患者存在兼加证,其中兼夹热毒证和风动证者其SF-36值最低,与其他兼夹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H、RE、MH、SF、BP是其主要影响因素。结论持续腹膜透析患者SF-36评分值按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型的顺序呈递减趋势;兼夹证型中以血瘀证和湿浊证为多;兼夹热毒证和风动证者评分值最低。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CRF)中医辨证分型与尿蛋白定量的关系,进行辨证的客观化研究。方法:对61例CRF进行辨证分型,并测定24h尿蛋白定量。结果: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之间尿蛋白定量存在一定差异,阴阳两虚证尿蛋白定量明显升高,其次为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尿蛋白定量升高程度较低。结论:CRF患者各中医证型与尿蛋白定量存在一定关系,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研究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清sFas水平,探讨慢再中医证型的物质基础.方法 筛选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中医辨证分为脾肾阳虚型、肾阴阳两虚型及肝肾阴虚三型.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sFas含量.结果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象、sFas均低于正常人(P<0.01);三个证型组间外周血象无统计学意义;肝肾阴虚组与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三型sFas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sFas含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脾肾阳虚组、肾阴阳两虚组、肝肾阴虚组.结论 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医辨证分型与外周血象无关,与血清sFas含量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346例糖皮质激素治疗前后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主症的观察,归纳辨证分型,客观论述其中医证型的演变规律。[方法]制定并使用统一的观察表,将患者的四诊信息真实地登录到观察表中,观察结束后四诊合参,使用统一的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证型判定,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激素治疗前后中医证候演变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结果](1)中医证候演变规律:在本虚证方面,在激素使用前,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以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为主;在初始阶段的1~4周,以气阴两虚和脾肾气虚为主;在初始阶段的5~8周,以肝肾阴虚和气阴两虚为主;在撤减阶段,以气阴两虚为主;在维持阶段,以阴阳俱虚和脾肾阳虚为主。标实证的演变,在激素使用前,兼夹水湿、湿浊为主;使用激素1~4周后,以兼夹湿热、瘀血、湿浊为主;5~8周后,以兼夹湿热、瘀血、风动证为主;在撤减阶段,除水湿证外,其余各兼夹症均较明显;在维持阶段,以兼夹瘀血、湿热证为主。湿热、瘀血证在整个激素治疗过程中均较突出。(2)激素初始治疗阶段(1~8周)疗效与中医证型的关系:共入组130人,其中阴虚证组96人,非阴虚证组34人,结果表明,阴虚证组血清白蛋白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疗效均优于非阴虚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激素在中医中被认为属纯阳之药,机体在纯阳药物作用下容易出现阴虚症状,则表明患者对药物的敏感性越高,而治疗的临床缓解率也越高。另外,可在临床运用激素的同时观察患者证候的变化,以期尽早判断患者对激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采用中医辨证分型以及相应的治疗措施。方法收集40例接受中医治疗的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型进行辨证施治,总结相应的辨证分型方法以及治疗方法。结果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可分为脾肾阳虚证、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脾肾气虚证、湿浊证、湿热证等几种类型,通过辨证施治,使临床治疗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可收到较好的效果。结论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可收到较好的疗效,比西医对症治疗更具有优势,而在中医治疗方法方面还需要加强研究,不断改进,以使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的治疗效果得到提升,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中医证型与胰岛素抵抗(IR)的关系以及影响IR的相关因素,探寻中医辨证防治本病的规律。方法 60例尿毒症维持性腹膜透析的(MPD)患者,根据主观综合营养评分法(SGA评分)符合营养不良,按照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另设健康对照组30例。检测两组血清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BG)等指标,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作为胰岛素抵抗指标,同时检测MPD患者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总尿素清除指数KT/Vt和残肾尿素清除指数KT/Vr,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IR各项参数的关系以及HOMA-IR与其他各项指标的关系。结果 MPD组患者血清FBG、FINS、HOMA-IR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主证中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及兼证中湿浊证患者血清FBG、FINS、HOMA-IR较其他三组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KT/Vt和KT/Vr与HOMA-IR呈负相关。结论维持性腹膜透析营养不良患者普遍存在胰岛素抵抗,在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湿浊证表现最明显,胰岛素抵抗与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及残肾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病人主要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130例糖尿病肾病病人为研究对象, 通过调查问卷采集病人年龄、性别、体质量等一般资料和望闻问切四诊信息, 经专家辨证分型, 分析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频次、频率分布, 对临床上常见的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糖尿病肾病中医证侯分布以气阴两虚证(29.23%)、脾肾阳虚证(20.77%)、阴虚燥热证(16.92%)、肝肾阴虚证(13.85%)为主。各中医证型分布频率为: 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脾肾气虚证>瘀毒互结证>阴阳两虚证。不同性别、是否久坐、有无家族史的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及有无吸烟史和饮酒史糖尿病肾病病人中医证型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糖尿病肾病病人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和饮酒史是气阴两虚证的危险性因素(P < 0.05~P < 0.01), 年龄、饮酒史是脾肾阳虚证的危险因素(P < 0.01), 体质量指数是阴虚燥热证的危险因素(P < 0.05), 吸烟史是肝肾阴虚证的危险因素(P < 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侯分布以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阴虚燥热证、肝肾阴虚证为主。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与体质量指数、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方法将慢性乙肝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为湿热中阻、肝郁脾虚、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和脾肾阳虚五个证型各40例,分别做放免两对半定量、HBV-DNA定量、肝功能(ALT、AST、GGT、TBIL、A、G)、肝纤维四项(HA、PC-Ⅲ、LN、IV-C)检测,观察各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互关系。结果湿热中阻型,其HBV-DNA定量、肝功能、HBsAg、HBeAg指标均高于其他各型,由高至低依次为肝郁脾虚型、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脾肾阳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各型之间肝纤维四项、HBV-DNA、HBsAg、HBeAg、ALT、AST、GGT、TBIL、ALB、GLB有明显差异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福建省乙肝相关性肾炎(HBV-GN)患者中医体质分布、中医证型分布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 HBV-GN组收集120例福建省HBV-GN患者,同时设对照组正常健康人群120例,分析两组的体质构成差异。 HBV-GN组进行主要体质类型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HBV-GN组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为主,对照组则以平和质、气虚质为主。两组体质构成存在差异(P<0.001)。(2)120例HBV-GN患者脾肾阳虚43例占35.83%;气虚血瘀33例占27.50%;肝肾阴虚21例占17.50%;肝胆湿热18例占15.0%;肝郁脾虚5例占4.17%。(3)HBV-GN组主要体质类型与证型的相关性分析,显示组间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福建省 HBV-GN 患者体质以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多见, HBV-GN组辨证分型以脾肾阳虚型和气虚血瘀型多见,气虚质和阳虚质与脾肾阳虚证和气虚血瘀证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病位证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位证素特征和脏腑病理特点。选择2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为对象,20例同龄健康妇女作为对照,采用病理积分、分级方法。结果:围绝经期综合征证型分布频数依次为阴虚阳亢证、肝郁气滞证、阴阳两虚证(P<0.01);各证型组肾病证素积分及分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阴阳两虚组积分最高(P<0.01);各证型组肝病证素积分及分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肝郁气滞组积分最高(P<0.01)。结论:肾虚是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病理基础;肝郁是其病理变化的重要环节;采用证素积分及分级的方法能较好反映围绝经期妇女“亚健康”的中医病理特点和围绝经期综合症的证候规律。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规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辨证规律.方法 选择10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阴虚、血虚、阳虚显著高于气虚(P<0.05,P<0.01),阴虚、血虚高于阳虚(P<0.05);国绝经期综合征实证证素肝郁、气滞、热积分显著高于湿、痰(P<0.05,P<0.01);围绝经期综合征病位证素以肝、肾、脾积分显著高于肺、心(P<0.01).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主要以阴虚、血虚、阳虚为主:实证证素主要以肝郁、气滞、热为主;病住证素主要在肝、肾、脾,属虚实夹杂之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不同中医证型与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临床治疗、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DN患者12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临床表现进行传统的中医辨证分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对患者血尿标本进行检测,分析DN患者的中医证型与血、尿肿瘤坏死样凋亡微弱诱导因子(TWEAK)及血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0(IL-10)等炎症因子的相关性,并与30例健康体检者(健康组)作比较。【结果】(1)与健康组比较,DN无蛋白尿组、少量蛋白尿组、大量蛋白尿组、肾功能不全组等各期患者的血中TWEAK浓度均下降,尿TWEAK浓度及血中IL-1β浓度均上升(均P0.05);DN无蛋白尿组的血中IL-10浓度亦上升(P0.05)。(2)阴虚燥热证组血中TWEAK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各主证血中TWEAK浓度依次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阴虚燥热证组尿中TWEAK浓度也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各主证尿中TWEAK浓度依次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血中IL-1β水平,在所有证型中湿热证组表达最高(P0.05),阴虚燥热证组表达最低(P0.05);血中IL-10水平,在所有证型中阴虚燥热证组表达最高(P0.05),各主证血中IL-10水平依次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结论】DN中医辨证分型与TWEAK、IL-1β、IL-10等炎症因子有一定相关性,为临床治疗DN、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COPD阳气虚衰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细胞因子浓度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阳气虚衰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TNF-α、IL-8、IL-1β的浓度并比较其差异。方法分别检测30例COPD阳气虚衰证患者、30例COPD气阴两虚证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TNF-α、IL-8、IL-1β的浓度。结果 COPD阳气虚衰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血清TNF-α、IL-8、IL-1β的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阳气虚衰组高于气阴两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气阴两虚证患者相比,阳气虚衰证患者气道炎症反应更明显;通过扶阳固本延缓气阴两虚证向阳气虚衰证发展的治法,能减轻患者炎症反应带来的病理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肾病患者血中ET、ANP变化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了68例慢性肾病患者血中ET、ANP水平,并与32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慢性肾病患者血中ET、ANP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慢性肾衰组ET、ANP水平明显高于肾功能正常组(P〈0.01或P〈0.05)。中医辨证分型显示:ET水平依次是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肺紧气虚;ANP水平依次是脾肾阳虚〉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结论:血中ET、ANP水平的变化在慢性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升高可以反映肾功能的受损程度,并与中医辨证发型有一定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及中医证型与主要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8例慢性肾脏疾病3~4期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学及实验室检查资料。结果:188例患者中,脾肾阳虚证86例(45.8%),阴阳两虚证42例(22.3%),脾肾气虚证26例(13.8%),脾肾气阴两虚证22例(11.7%),肝肾阴虚证12例(6.4%)。兼证中湿热证32例(34.0%),血瘀证11例(11.7%),湿浊证6例(6.3%),水气证3例(3.2%),风动证1例(1.1%),无兼证42例(44.7%)。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肾阴虚证的比例呈下降趋势,脾肾阳虚证的比例呈上升趋势。脾肾阳虚证的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证(P<0.01)。脾肾气虚证中肥胖比例最高。病程>5年患者兼证发生率明显高于0~5年的患者(P<0.05)。结论:脾肾阳虚证是慢性肾脏疾病合并高尿酸血症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中医证型与年龄、病程、肾功能等临床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综合征中医证素特点。方法:选择64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用证素辨证及积分方法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病位主要在肝、肾、胞宫、脾、胃。②围绝经期综合征虚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阴虚、气虚、血虚、阳虚,阴虚积分显著高于气虚、血虚、阳虚积分(P〈0.05~P〈0.01)。③实证证素积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气滞、湿、热、血瘀、寒、痰,气滞积分显著高于热、血瘀、寒、痰积分(P〈0.05~P〈0.01)。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源于肾虚,发于肝郁,病性属虚实夹杂,肾阴虚、肝气滞为其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