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从东方田鼠的部分BAC文库中筛选微卫星。 方法应用非放射性的菌落杂交方法和磁珠富集法从东方田鼠的BAC文库中筛选高质量的微卫星标记。结果以地高辛标记的寡聚核苷酸(CA)20 为探针,通过菌落杂交法从136个东方田鼠BAC克隆中筛选出杂交信号最强的20个阳性克隆。再将这20个阳性克隆分别通过链霉亲和素磁珠法构建亚克隆文库,从中选取400个经PCR鉴定为阳性的亚克隆进一步测序分析,共得到220个微卫星序列,阳性率55%。选取重复次数高,侧翼序列完整的微卫星序列设计74对引物,共有35对引物能扩增出清晰的条带,其中16对引物具有多态性。结论成功且高效地从阳性BAC克隆中筛选出微卫星序列,这些微卫星和阳性BAC克隆可用于后续的定位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使用微卫星标记分析连续三代布氏田鼠封闭群遗传结构的稳定性。方法使用高盐沉淀法从鼠尾中提取布氏田鼠基因组DNA,将筛选出7对微卫星引物并用荧光标记( Fam),然后对布氏田鼠封闭群连续三代的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测序仪检测PCR产物,整理原始数据并对布氏田鼠基因组DNA进行微卫星分析。结果由平均有效杂合度和多态信息含量的分析得出该布氏田鼠种群传代过程中保持着较高而且稳定的杂合度。结论该实验结果说明本实验室布氏田鼠封闭群的遗传结构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获得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为东方田鼠的遗传结构和系统进化研究提供分子数据.方法 照近缘的台湾田鼠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Microtus kikuchii,NC_003041.1)设计9对引物,利用传统和长距离PCR结合引物步移的策略,首次完成了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Genbank:JF261174),并对该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了分析,并利用线粒体基因组上的细胞色素b(Cytb)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探讨中国东方田鼠的系统进化关系.结果 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6 312 bp,含有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rRNA基因、22个tRNA基因和一个非编码控制区.同时,在其控制区,分别发现了终止序列区(EATS1、EATS2)、中央保守区1(CSB1)的相关保守序列和一个保守的Poly(C)10区段.在比较了东方田鼠指名亚种和长江亚种以及近缘物种的线粒体轻链复制起点(OL)序列的二级结果,发现茎环结构在茎和邻近序列处表现出高度保守性,而在环上的序列却存在着一定差异.通过Cyt b基因构建的系统进化树表明中国的东方田鼠与分布于俄罗斯的Microtus middendoffi田鼠,表现出最亲缘的系统进化关系.结论 中国东方田鼠指名亚种线粒体基因组各编码基因的长度、位置符合典型的脊椎动物特征,本研究的结果将为中国东方田鼠的系统进化、亚种分类研究提供重要的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旨在了解不同环境光照对东方田鼠行为的影响,为制订东方田鼠环境标准提供依据。 方法 利用动物行为观察装置,观察三组东方田鼠在不同环境光照条件下的自主活动、玩耍、摄食、饮水等行为表现并进行定量测定和分析。结果24D组的东方田鼠自主活动总数最多,而24L组则最少,12L/12D组跟24D组接近:无论是24L,还是24D处理,动物的相对活动没有明显的节律性,但在12L/12D条件下,动物活动节律随着光照处理而变化,呈现其一定的节律性。玩耍行为12L/12D组最多,但24D组动物玩耍行为比24L组多;当24L处理时,动物很少处于中央格,而24D处理和12L/12D处理时,动物有不同程度穿梭中央格,其中12L/12D处理时,动物穿梭次数最多;摄食与饮水次数12L/12D组次数最多,24L组次数最少。结论 室内有规律的环境光照处理,可改变东方田鼠固有的依季节变化的行为规律,产生实验室控制的光周期应答行为,12L/12D是东方田鼠最适光照环境。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东方田鼠生化与分子遗传学标记检测法.方法参考近交系小鼠、大鼠生化遗传标记检测方法,对东方田鼠某些同功酶进行活性测定.根据东方田鼠特异DNA序列,合成引物,扩增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将PCR产物回收、序列分析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东方田鼠Trf、Es-3和Ce-2三个生化位点呈现遗传多态性,而Id1、Mod-1、Car-2、Gpd-1、Gpi-1、Hbb、Es-1七个生化位点无遗传多态性.用合成的特异引物扩增东方田鼠基因组DNA,得到了丰富的多态性资料.对其中的20只东方田鼠的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进行多序列比较,发现10个等位基因以及1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结论初步建立了东方田鼠生化及分子遗传学标记.分子遗传学标记与生化遗传标记相比,具有杂合率高、重复性好、易于操作等优点.这些结果为深入研究东方田鼠的遗传背景、生物进化规律积累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普通级东方田鼠孕鼠实施剖宫取胎,获得一种东方田鼠种群的生物净化培育方法。方法根据东方田鼠生殖特性,准确判断妊娠天数,实施剖宫取胎手术,用SPF级ICR小鼠和SD大鼠作为代乳母鼠带乳。结果自2008年6月~2009年3月,总共对52只东方田鼠孕鼠实施剖宫取胎手术,成功实施手术35只,共获得东方田鼠幼仔186只,实际成活125只,成活率为67.2%。经检测无SPF等级大、小鼠要求排除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结论东方田鼠生物净化获得成功,为其它特别是野生鼠类的生物净化提供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7.
东方田鼠自发性卵巢癌及病理学特征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学者早在50年代就观察到东方田鼠(Mi-crotus fortis)具有对闩本血吸虫的天然抗感染性,此外,东方田鼠在消化生理、神经生物学等领域,也有其独特的应用潜力.本文初步观察了东方田鼠自发性卵巢癌的病理特征,以探求作为人类卵巢癌动物模型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野生和人工饲养洞庭湖种群东方田鼠血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差异.方法 采用SYSMEX iPOCH血常规测定仪和HITACHI 70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野生和人工饲养洞庭湖种群东方田鼠部分血液及血清生化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 两类东方田鼠部分血液指标和血清中与脂肪代谢相关的部分生化指标有显著差异,部分指标无明显差异,并无明显的变化规律.结论 东方田鼠可作为潜在的脂肪肝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东方田鼠组织/器官体外杀日本血吸虫童虫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东方田鼠特异性杀伤日本血吸虫童虫的组织 器官。方法 :将日本血吸虫童虫与东方田鼠心脏、肝脏、肺脏、肾脏、脾脏和肌肉的组织 器官匀浆上清液以及不同浓度东方田鼠血清混合培养 ,以昆明小鼠相应的组织 器官匀浆上清及相应浓度的血清做为对照 ,观察其杀童虫效应。结果 :东方田鼠各组织 器官与昆明小鼠各组织 器官匀浆的杀伤童虫效应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东方田鼠血清较昆明小鼠血清的杀伤效应强 (P =0 .0 0 1) ;东方田鼠各组织 器官匀浆之间杀伤效应差异亦无显著性 (P >0 .0 5 ) ;东方田鼠血清较东方田鼠各组织 器官的杀伤效应强 (P <0 .0 5 ) ;东方田鼠新鲜血清与灭活补体血清的杀伤效应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其 4 0 %新鲜血清较2 0 %新鲜血清的杀伤效应强 (P <0 .0 0 1)。结论 :东方田鼠血清较组织 器官的杀伤效应强 ;也较昆明小鼠血清的杀伤效应强 ,东方田鼠 4 0 %血清浓度较 2 0 %血清浓度的杀童虫效应强  相似文献   

10.
东方田鼠血液及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东方田鼠(Microtusfortis)属啮齿类草食性农业害鼠,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和北方的17个省和自治区[1]以及西伯利亚东南部、朝鲜等地[2],目前多见于洞庭湖地区的江湖洲滩[3]。现已知东方田鼠具有先天抗日本血吸虫病感染的特性[3]。1980年始,国内对东方田鼠的研究多集中在以防治为目的的生态学特性研究,探讨其抗血吸虫病机制的文献也较多,但对东方田鼠的生理学特性,正常血液及生化指标的报道比较少。作者对引自中科院长沙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后繁殖的东方田鼠(洞庭湖种群)进行了血液常规和血清生化测定。…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200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掌握湖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情动态以及宿主动物种类、带病毒率等情况,为防制HFRS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2007年《湖南HFRS监测实施方案》,在全省4个常规监测点和环洞庭湖区5个应急监测点系统开展HFRS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DFA)检测宿主动物肺组织汉坦病毒(HV)抗原。结果2007年共报告病例705例,发病率1.11/10万,较2006年升高24.72%。4个常规监测点共捕获517只宿主动物,总鼠密度为5.20%,鼠带毒率为0.39%,其中双峰县的黑线姬鼠、小家鼠各1只阳性。5个应急监测点共检测261只宿主动物,总阳性率为2.68%,其中君山区2只东方田鼠、汉寿县3只黄毛鼠和2只黑线姬鼠的肺组织HV抗原阳性。结论湖南省HFRS疫情较2006年有一定程度升高,宿主动物的带毒率较高,需要高度重视,综合防制HFRS。  相似文献   

12.
为分析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不稳定性,研究SNPCC发生机理的分子基础。应用PCR-SSLP扩增微卫星DNA,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对31例临床诊断为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的肿瘤组织及其相应的正常组织的D2S441、D2S119和D2S1233个微卫星DNA标记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31例中,2例在所检测的3个位点均存在微卫星DNA不稳定性。提示微卫星DNA不稳定性与散发性非息肉性大肠癌发生有关,可通过检测微卫星DNA不稳定性筛选大肠癌高危人群,以便早期预防。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设计pres基因打靶载体同源臂的PCR引物。方法:在对pres基因结构和功能进行分析之后,选取目标扩增区域进行针对性的酶切位点分析,基于引物设计原则,在符合酶切位点要求的区域内设计同源臂PCR引物。结果:用于构建打靶载体同源长短臂的引物设计符合研究要求。结论:在考虑引物设计原则和酶切位点分析的基础上,可成功设计打靶载体同源臂PCR引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中18号染色体上微卫星位点D18S64、D18S61与bcl-2/IgH基因重排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巢式PCR方法对3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bcl-2/IgH基因重排主要断裂点(MBR)进行检测,PCR-SSCP方法检测bcl-2基因内部、基因周围微卫星位点D18S64、D18S61的MSI和LOH情况。采用DNA抽提试剂盒提取石蜡包埋组织基因组DNA、全血基因组DNA-PCR扩增-变性聚丙烯酰烯酰胺凝胶垂直电泳-银染法-全自动凝胶成像系统对样本进行MSI和LOH分析。结果 37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bcl-2/IgH基因重排阳性率为24.3%(9/37)。各位点MSI、LOH频率分别介于16.2%-18.9%和16.2%-21.6%。D18S61位点MSI阳性组的bcl-2基因重排阳性率均高于MSI阴性组(P〈0.05),而D18S64位点则与之相反(P〉0.05);D18S61位点LOH阳性组的bcl-2基因重排阳性率明显高于LOH阴性组(P〈0.05),D18S64位点与之相反(P〉0.05)。结论 bcl-2/IgH基因重排与微卫星位点D18S61的MSI/LOH有显著相关性,表明D18S61可能是bcl-2基因周围区域与bcl-2基因关系较为密切的微卫星位点。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 To study primer sequences (1060, 1247, 1254, 1281, 1283, and 1290) for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APD-PCR). METHODS: Twenty-four clinical Serratia marcescens (S. marcescens) isolates were obtained over a 6-month period from April 2002 to September 2002 from hospitals in the Fars province of Iran. Six primers were used due to S. marcescens genome properties, and RAPD-PCR was carried out. The results were subjected to unweighted pair-group method analysis using NTSYSpc 2.02. The primers were blasted with the S. marcescens genome, and the primers efficiency was estimated. RESULTS: The results of blast primers with S. marcescens genome sequence showed that primer 1283 had the highest homology and primer 1290 had the lowest homology. Comparing the resulted dendrograms showed that the pattern of the primers to separate isolate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ir sequence homology with the genome and their amount of guanine and cytosine nucleotide content. CONCLUSION: There are clear differences in RAPD-PCR results when different primers are used, and it is recommended to consider genomic properties of an organism to design a primer for RAPD-PCR.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肝、肺组织病理改变及相关基因表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东方田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00条/只),取对照组东方田鼠和感染血吸虫后第6、10、15、20、30天肺、肝组织样品,HE染色后进行病理观察,并提取肺和肝总RNA,对Lyz、RT1-Db1、Cd74、C1qa、Thra、Igf1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其在肝脏和肺脏的动态表达水平。结果 东方田鼠感染血吸虫后6-10天,肺部有大量出血点,肝细胞空泡变性,肝窦高度扩张,肺和肝组织内血管周围及管腔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及少量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至第20天逐渐恢复。从感染后第6天开始,Lyz、RT1-Db1、Cd74基因在肺和肝内表达均明显上调,在第20天后逐渐恢复,C1qa基因在肺内表达上调,Thra基因在肺内表达下调,Igf1基因肝内表达下调。结论 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嗜酸性粒细胞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相关基因在东方田鼠抗血吸虫感染的过程中可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分析2000-2011年内蒙古各疫源地啮齿动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染疫情况,为今后的监测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0-2011年内蒙古鼠疫监测总结和疫情分析报告,应用Excel2003软件分别对啮齿动物及其感染鼠疫的情况按不同年代、不同疫源地分别进行统计,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0-2011年,在内蒙古各疫源地共捕获啮齿动物2目6科30种180 301只,其中在长爪沙鼠疫源地获鼠24种78 263只,达乌尔黄鼠疫源地获鼠19种78 638只,蒙古旱獭疫源地获鼠14种3 435只,布氏田鼠疫源地获鼠13种19 967只;从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长爪沙鼠3个类型疫源地的9种啮齿动物体内检出了鼠疫菌共728株,从达乌尔黄鼠,布氏田鼠、长爪沙鼠、蒙古旱獭四个类型的疫源地的7种啮齿动物体内均检出了血凝阳性血清269份。结论内蒙古鼠疫自然疫源地啮齿动物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宿主类型复杂,动物鼠疫十分活跃,应加强监测,有的放矢地做好鼠疫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一种裸鼹鼠骨髓巨噬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并通过与小鼠骨髓巨噬细胞进行比较研究其吞噬功能.方法 分离裸鼹鼠骨髓细胞,在含60 ng/mL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完全培养基的诱导下,体外贴壁培养6~7 d,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生长状态.裸鼹鼠骨髓细胞诱导结束后,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贴壁细胞表面抗原CD11b和F4/80的阳性率,鉴定骨髓巨噬细胞的纯度;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dextran根据荧光强度比较裸鼹鼠和ICR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结果 通过本方法获得的贴壁细胞具有典型的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且细胞表面抗原CD1 1b和F4/80的阳性率均高于80%;裸鼹鼠与ICR小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吞噬率分别为99.87%士0.13%和88.79%±0.90%.结论 本文建立的方法是一种简单实用的体外分离培养裸鼹鼠骨髓巨噬细胞的方法,且能够获得高纯度、高活性的巨噬细胞.裸鼹鼠骨髓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高于小鼠骨髓巨噬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国人散发性大肠癌中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及复制差错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选择10 个微卫星位点, 应用 P C R-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39 例散发性大肠癌组织进行检测。结果:在多个位点上发现了较高的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 M I) ,其中 D3 S1317 位点上 M I为44 % , D3 S966 上 M I为26 .6 % , D2 S123 和 D2 S119 上 M I分别为36 % 和25 .7 % 。结论: M I阳性率和肿瘤组织学分类无明显相关性,而与肿瘤组织的分化程度、浸润程度等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而微卫星 D N A 可以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提供帮助。同时,在散发性结肠癌中也存在较高的微卫星 D N A 不稳定,这可能与某种 D N A 错配修复基因发生突变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探讨大劣按蚊对约氏疟原虫侵入的免疫反应,克隆大劣按蚊的抗菌肽defensins基因并对基因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分别提取感染疟原虫的大劣按蚊的蚊胃总RNA,根据冈比亚按蚊defensins基因设计、合成简并引物,进行RT-PCR扩增目的片段,TA克隆后测序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用简并引物的RT-PCR扩增出约氏疟原虫感染的大劣按蚊的189bp目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与冈比亚按蚊defensins有87%同源性,与白蚊伊蚊defensinsD有88%同源性,为大劣按蚊的defensins基因。结论成功克隆并分析了大劣按蚊抗菌肽defensins基因,为进一步的重组表达和研究按蚊抗菌肽的生物活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