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室(PACU)病人全麻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全麻病人安全恢复.方法 分析我院麻醉恢复室2010年4月至2011年12月所接收的2275例患儿麻醉后恢复病人的情况,其中男1774人,女501人,平均年龄(3.4±1.5)岁(1d~11岁),平均停留时间30min(20~60min).结果 100%的病人平稳恢复后送回病房.PACU常见的并发症有低氧血症(12%),术后寒颤(10%)、术后躁动(10%)、循环不稳定(2.5%),术后恶心呕吐(2.1%)、苏醒延迟(0.01%)等.结论 术后1h最易出现麻醉并发症和意外,其发生的原因多数不是单一的,应综合分析,首先要祛除病因,原因不明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待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意识清醒,各种反射恢复正常才可安全返回病房.  相似文献   

2.
简晓敏  佘守章  许立新 《广东医学》2007,28(10):1648-1650
目的 探讨全麻插管术后患者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的并发症处理和护理特点.方法 统计PACU收治的全麻插管术后1 511例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各种并发症的总发生率为11.3%,循环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7.1%;其中ASA Ⅲ~Ⅳ级患者(17.3%)高于ASA Ⅰ~Ⅱ级患者(2.9%),而老年患者的发生率(15.6%)高于成年患者(4.0%)及小儿患者(8.7%).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7%,其中老年患者的发生率最高(3.3%)(P<0.05).结论 ASA分级Ⅲ~Ⅳ级,老年患者,小儿患者是PACU患者中出现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3.
麻醉后恢复室(recovery room)又称麻醉后监护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麻醉后患者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继续治疗直至患者的生命体征恢复稳定的单位[1].笔者所在医院自2002年PACU成立以来,为小儿术后麻醉恢复期的平稳渡过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经严密的观察与护理,均安全度过恢复期,现将护理工作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麻醉恢复室(PACU)病人全麻后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有效的处理措施,以保证全麻病人安全恢复.方法 分析我院麻醉恢复室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所接收的8232例全身麻醉后恢复病人的情况,其中男性47.1%,女性52.9%,平均年龄(40.4±20.5)岁(5d~82岁),平均停留时间43min(20~270min).结果 99.9%的病人平稳恢复后送回病房,1例病人转入ICU.PACU常见的并发症有循环不稳定(6.5%)、术后寒颤(5.2%)、低氧血症(5.1%)、术后躁动(2.2%)、术后恶心呕吐(2.1%)、苏醒延迟(0.5%)等.结论 术后1h最易出现麻醉并发症和意外,其发生的原因多数不是单一的,应综合分析,首先要祛除病因,原因不明的先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症处理,待患者呼吸循环稳定、意识清醒,各种反射恢复正常才可安全返回病房.  相似文献   

5.
孙艳  张雪芹 《吉林医学》2012,33(18):4009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患者麻醉恢复期的安全护理问题。方法:对1 000例全身麻醉术后患者实施相关安全防护措施,并对其恢复期潜在的安全问题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恢复顺利,并平安返回病房,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重视术后恢复室护理安全,并采取恰当防护措施,是确保患者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麻醉后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观察麻醉患者苏醒的场所,手术结束后数小时内,麻醉药、肌松药和神经阻滞药的作用尚未消失,保护性反射尚未恢复,常易发生呼吸道梗阻、通气不足、呕吐误吸或循环功能不稳定等并发症,需要医护人员精心观察,防止患者出现意外,提高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我院2007—2009年观察护理麻醉后恢复室患者760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2156例麻醉恢复室(PACU)全麻术后患者清醒时并发症发生及处理情况,为全麻患者术后清醒时的治疗及护理提供参考.方法 记录2156例全麻术后患者清醒时烦躁、低氧血症、低血压、高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处理及护理体会.结果 有90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约4.42%,术后患者烦躁有54例,低氧血症(Sa02<90%)有26例,低血压5例,高血压4例,心律失常1例.结论 应密切观察全麻术后恢复期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心率、心律和血压,确保病人安全渡过麻醉苏醒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麻醉恢复室全麻术后病人躁动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调查了2006年度7182例全麻术后病人并对所得资料进行均值分析。结果10%的病人全麻术后发生轻微程度的躁动(经开导、心理护理可配合)2%的病人发生严重躁动(需强行约束)。结论手术结束,麻醉药物停止并不意味着麻醉和手术对病人的生理影响而终止。部分病人会因种种因素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躁动,而躁动会带来坠床、体内伤口再出血、伤口裂开、各种管腔脱出、血压升高、心律加快等而导致手术失败,意外事故发生,加强全麻术后躁动病人的安全防范管理,有利于病人的康复。[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小儿全麻术后的观察和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洪丽英 《海南医学》2001,12(11):72-72
我科从 1999年 5月~ 2 0 0 0年 4月间实施全麻手术 32 0例 ,经过我们严密的观察和正确的护理 ,均全部康复出院。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患儿 32 0例 ,均在全麻下行泌尿、整形手术。男 2 16例 ,女10 4例 ;年龄 5天~ 12岁 ;体重 2 4公斤~ 48公斤。其中 2 72例行静脉麻醉  相似文献   

10.
大多数患者在麻醉苏醒期经过平顺。但术后即刻的并发症可能是突发的 ,甚至是危及生命的。麻醉后恢复室(PACU) ,是由专门的护士和麻醉医师组成 ,紧邻手术室 ,配有一定检查、实验室和抢救设备 ,可为所有麻醉和镇静患者的苏醒提供良好的密切监测和处理 ,提高了麻醉、手术的安全性 ,PACU的建立有其重要意义。1 PACU的性质1 1 PACU收集麻醉手术后尚未清醒 ,生命体征不平稳的患者 ,并对其进行麻醉恢复、观察、监测、对症处理 ,待患者清醒、安全后再送入病房。1 2 多临床、多科室的特点。凡手术室内进行手术的各科室患者需要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醒脑静用于腹腔镜术后全麻病人的催醒的临床疗效。方法:160例择期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I组和Ⅱ组病例于手术结束时分别静脉注入醒脑静10mL和纳洛酮O.4mg,Ⅲ组则注入10mL生理盐水。术中连续监测Sp02、ECG、HR、Bp和RR,并记录,手术结束时(TI)、拔管时(T2)、拔管后1min(T3)、5min(T4)和15min(T5)的SpO:、HR、MAP以及自主呼吸时的呼吸频率(RR)、潮气量值(VT)和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以及从停药至患者自主呼吸恢复,呼之睁眼,抬头和手可指鼻的时间,并观察术后谵妄躁动的例数。结果:I组和Ⅱ组患者拔管前后的生命体征及呼吸参数均优于Ⅲ组(P〈0.05),而I组的生命体征较Ⅱ组更为平稳(P〈0.05)。I组和Ⅱ组患者术后苏醒及意识恢复时间较Ⅲ组明显缩短(P〈0.05),I组谵妄发生例数明显少低于Ⅱ组。结论:醒脑静能有效缩短全麻患者的苏醒时间,而且使患者在苏醒期的生命体征更加平稳,是一种较理想的全麻催醒剂。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肌松残余(RNMB)是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确定全身麻醉后复苏室患者术后神经肌肉不完全恢复的发生率.方法 全身麻醉后转运至复苏室患者,由一位独立的麻醉医生通过肌松加速度仪测量神经肌肉传递速度,4个成串刺激比值≥0.9和<0.9作为判定神经肌肉阻滞完全和不完全恢复的标准.记录相关患者手术信息、麻醉医生信息和药物处理等.结果 180例男性患者和240例女性患者,平均年龄54.3±15.9岁.在麻醉恢复室肌松残余发生率为31%.使用丙泊酚麻醉的患者较七氟醚RNMB发生率高分别为27.3%和15.2%.肝胆外科和胃肠外科手术发生RNMB比率较高,分别为32%和28%.RNMB主要发生在上午11点~下午2点(54%),上午8点~上午11点和下午2点~下午5点分别为22%和24%.RNMB住院医师处理发生率较高为42%,而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职称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笔者医院麻醉恢复室不完全性神经肌肉恢复的发生率为31%,需要重视肌肉松弛剂合理应用和加强围手术期肌松监测.  相似文献   

13.
朱宇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6):1910-1911
目的:通过术前访视应用循证护理对手术患者全麻后苏醒质量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择期腹部手术患者84例,随机法分为循证组和对照组,各42例。循证组在常规术前访视的基础上,针对患者手术前心理应激反应给予个体化的疏导和手术过程模拟演示干预。对照组按传统方式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访视。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后苏醒质量放变化。结果:循证组患者术后呼之睁眼、呼之握拳、拔管时间早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循证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访视应用循证护理信息支持有效缓解了术前焦虑,减少了麻醉镇静药物用量,缩短了苏醒期时间,提高了患者满意度,达到了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血压病人开胸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34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静吸复合全麻组(Ⅰ组)和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组(Ⅱ组),术中监测血压、心率,采静脉血测量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浓度。结果 两组的平均动脉血压均下降,Ⅱ组下降幅度较Ⅰ组大;Ⅰ组心率显著增加(P〈0.05),Ⅱ组无太大波动。Ⅰ组病人血糖和皮质醇均明显升高(P〈0.05),Ⅱ组病人无过大波动;两组病人的胰岛素浓度在手术过程中无明显变化。结论 静吸复合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高血压患者开胸手术,具有麻醉效果好,全麻药物用量少,应激反应少,患者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恢复室镇痛与术中瑞芬太尼的相关性。方法 在电子病历数据库中检索5 594例恢复室患者的数据,记录恢复室镇痛药物和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情况,并采用计数资料实施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5 594例患者中,205例(3.66%)在麻醉恢复室接受镇痛药物治疗。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中,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瑞芬太尼应用比例分别为87/205和1 224/5 389(OR=2.51,95% CI=1.87~3.36,P=0.000)。在配对病例-对照研究中,共205个“对子”(OR=1.67,95% CI=1.12~2.80,P=0.011)。结论 在一定程度上麻醉恢复室镇痛与术中瑞芬太尼可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长托宁和阿托品在全身麻醉患者术前用药时对机体的影响。方法选取93例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的手术患者,随机分为长托宁组和阿托品组,长托宁组术前肌注长托宁,阿托品组术前肌注阿托品,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唾液分泌量的差异。结果长托宁组与阿托品组血压变化均平稳,长托宁组患者心率变化较阿托品组平稳,长托宁组患者唾液分泌量明显少于阿托品组。结论长托宁作为麻醉前用药,血液动力学平稳,并能较好地减少唾液分泌,适合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朱海娟  吕娜  黄丽华  马秀梅 《海南医学》2016,(23):3950-3952
目的 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PACU)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接受手术且实施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的58例患者作为干预组,另外选取2013年12月至2014年11月接受手术且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出室和入室血压、呼吸、意识和活动力得分、两组平均交接时间、每月差错事件及护理满意评分,以及出室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入室时血压、呼吸、意识和活动力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室时,干预组患者的血压、呼吸、意识和活动力得分分别为(1.8±0.5)分、(1.7±0.6)分、(1.8±0.6)分和(1.7±0.4)分,对照组分别为(1.3±0.2)分、(1.3±0.3)分、(1.3±0.4)分和(1.1±0.4)分,两组比较,干预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交接时间、差错事件分别为(2.2±0.5)min、(4.5±0.4)次,低于对照组的(4.5±1.3)min、(12.5±3.6)次,而护理满意评分为(92.6±4.9)分,高于对照组的(79.5±4.3)分,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并发症率为5.2%(3/5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0.7%(1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有利于PACU麻醉患者生理功能的恢复,且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升PACU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8.
七氟烷与丙泊酚用于小儿全身麻醉的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强 《医学综述》2010,16(15):2364-2366
七氟烷是新型吸入麻醉药,具有血气分配系数低、无特殊气味、不刺激呼吸道、血流动力学稳定、起效及苏醒迅速、可控性强等特点,广泛地应用于麻醉诱导及维持中。丙泊酚是传统静脉全麻药,具有快速诱导、苏醒迅速平稳、麻醉效能强、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七氟烷和丙泊酚的上述特点均适合小儿麻醉的诱导和维持,被广泛应用于门诊手术。现分别从麻醉诱导、麻醉维持、术后苏醒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评价七氟烷吸入麻醉与丙泊酚静脉麻醉在患儿全身麻醉中的优劣。  相似文献   

19.
静脉与吸入全麻复合局麻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异丙酚靶控全麻与异氟烷吸入全麻复合局部麻醉用于小儿扁桃体手术的效果。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6~12岁、择期行扁桃体摘除术小儿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P)组和对照组(I)。两组采用相同的诱导方法和药物。P组采用瑞芬太尼-丙泊酚靶控输注维持麻醉,I组采用异氟烷吸入维持麻醉,所有患儿术中均辅助扁桃体局部麻醉。观察围术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自主呼吸恢复、气管拔管和清醒时间,苏醒后躁动和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以及清醒后疼痛评分。结果P组患者麻醉术中循环波动小,苏醒及清醒快,恶心呕吐及苏醒期躁动的发生较I组少。结论瑞芬太尼-异丙酚靶控全麻复合局麻更适合小儿扁桃体摘除手术。  相似文献   

20.
黄宏琳  金凌晖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901-1902
目的 探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危重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术前保守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5年9月-2008年2月我科收治了87例危重症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进行内科综合治疗,观察术前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87例患儿中18例因呼吸衰竭(11例)或频繁缺氧发作(7例)使用机械通气,呼吸机使用时间为3 h~5 d.53例非青紫型先心病患儿在控制肺部感染、强心、降低肺动脉高压和呼吸机支持等内科治疗后除1例心房、心室和大血管多个水平分流致肺部感染严重、心力衰竭难以控制而死亡外,其余患儿经随即外科手术纠治心内畸形后均存活.34例青紫型先心病患儿中7例死亡.结论 及时、有效的术前内科保守治疗,包括控制肺部感染、强心治疗、降低肺动脉高压和呼吸机支持至关重要,不但能使患儿生存至外科手术年龄,并能使患儿在较好状态下接受手术治疗,减少手术并发症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