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加强水化疗法预防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肾病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加强水化疗法对疾病介入治疗并发造影剂肾病(CIN)的必要性及护理。方法:回顾分析375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加支架置入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375例病人中359例水化成功(95.73%),16例发生造影剂肾病。结论: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病人在造影前后加强水化,特别是术后静脉补液及严格监测尿量可有效预防CIN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造影剂肾病(RCIN)是造影剂使用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随着现代诊断技术的发展,造影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发生RCIN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多。为探讨减少和预防RCIN的发生,本文总结了我院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行静脉肾盂造影(IVP)发生RCIN 11例的临床资料,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造影剂肾病(radiocontrast-induced nephropnthy,RCIN)是指使用造影剂48小时内发生的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急性肾功能损害性疾病,通常以血清肌酐上升超过5mg/L或较造影前的基础水平超过25%为诊断标准[1,2].临床上多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目前,随着影像诊断技术及介入治疗的发展,造影剂肾病已成为医源性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故而预防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已成为临床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造影剂肾病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造影剂肾病(radio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RCIN)的临床相关因素及其转归。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行冠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患者1062例,比较临床特点、造影剂使用剂量和造影前后血清肌酐的变化。结果RCIN总发生率11.0%(117/1062),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中RCIN发病率为62.5%(45/72),超安全剂量使用RCIN发病率70.9%。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发生RCIN相关的因素分别是慢性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尤其是与糖尿病合并肾功能不全相关,与年龄、性别、高血压和术日的出入量无关,RCIN的临床表现多为非少尿型肾功能不全,造影后第2~3天Scr、Ccr水平与造影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7d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的肾功能(术前的Scr、Ccr)、心脏功能、是否合并糖尿病、使用造影剂的剂量是RCIN发生的危险因素,术后必须监测肾功能的变化,给予对症支持大多数患者的肾功能可以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对预防造影造影剂性肾病的作用。方法以我院收治的9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为例,在术前详细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护理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患者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并在术后进行水化疗法,严密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并做好相关预防措施。结果 90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仅有2例发生造影剂性肾病,2例发生造影剂性肾病患者中有1伴有糖尿病,1例患者有慢性肾功能不全,2例发生造影剂性肾病患者经相关处理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对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在术前做好相关危险因素预防评估术后采取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可有效的预防患者发生造影剂性肾病。  相似文献   

6.
崔荣  王丹 《黑龙江医学》2010,34(8):573-575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发生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行冠脉造影或介入治疗的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AC组。对照组给予0.9%生理盐水水化治疗,NAC组联合水化治疗给予NAC口服,比较造影前、造影后48 h、5 d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尿β2微球蛋白(β2-MG)、尿N-乙酰β-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及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等。结果 NAC组造影后SCr、BUN、β2-MG、NAG等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NAC联合水化治疗预防造影剂肾病优于生理盐水水化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在冠脉介入治疗和冠脉造影中造影剂肾病发生静脉水化强化疗法所呈现出的效果.方法:分析病例选择于2019年3月~2020年3月时间段就诊于本院实施介入治疗和冠脉造影的病例60例,以水化疗法方式不同为依据实施分组,分别开展静脉水化强化疗法和静脉水化常规疗法的病例所在组以实验组和对照组命名,对两种水化疗法所呈现出的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造影剂应用前,两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和血肌酐比较差异性并不明显(P>0.05);而造影剂使用后1d、3d,相对比于对照组,实验患者肾小球滤过率提升明显,血肌酐下降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在冠脉介入治疗和冠脉造影中实施静脉水化强化疗法,可将造影剂肾病减少,避免伤害患者肾功能,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对肾功能不全者造影剂相关性肾病(radiocontrast media-induced nephropathy,RCIN)的影响.方法按就诊先后随机将病人分成两组,分别在造影前1 h予静滴氯化钠500mL,观察组加服氨氯地平5 mg.所有病例均在造影前、造影后48 h抽血查血清肌酐.结果氨氯地平组肌酐增加值和增加百分比明显低于对照组,RCIN的发生率亦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氨氯地平对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时RCIN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血管造影术后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使用造影剂后急性肾损伤(AKI)即造影剂肾病(RCIN)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调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12月行血管造影术的1 406例患者.按照是否并发RCIN分为RCIN组和对照组,对可能的影响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肾功能不全、造影剂剂量等)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 RCIN组患者的年龄、空腹血糖、术前血肌酐水平、平均动脉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分别<0.01、0.05).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及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RCIN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未合并者(P值均<0.01),肾功能不全和糖尿病患者的RCIN发生率显著高于肾功能正常和非糖尿病患者(P值均<0.01).使用造影剂剂量≥200 mL患者的RCIN发生率显著高于剂量<200 mL的患者(P<0.01).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术前肾功能不全、术前充血性心力衰竭、造影剂剂量≥200 mL是RCIN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2.296、2.663、2.541、2.635,P值分别为0.002 1,0.002 6、0.000 1、0.000 1).结论 RCIN的发生除与患者的年龄、使用造影剂刺量有关外,血管造影前患者的原有的疾病或合并症,如肾功能不全、糖尿病、充血性心力衰竭、高血压等均是RCIN发生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碘克沙醇对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126例患者的资料,根据造影剂的选择将受试者分为等渗造影剂-碘克沙醇组(A组),72例;低渗造影剂-碘海醇组(B组),5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特点、造影前后血清肌酐(Scr)和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造影剂肾病(CIN)的发生率以及近期预后。结果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发生CIN的危险因素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种造影剂均可能引起Scr的增高及Ccr的下降,导致CIN的发生,但碘克沙醇组CIN发病率明显低于碘海醇组(4.2%vs29.6%,P<0.05);6例受试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碘海醇组5例,碘克沙醇组1例。结论与低渗性造影剂相比,等渗性造影剂可以降低Scr水平及RCIN的发病率,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适用于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或合并糖尿病患者。  相似文献   

11.
李慧情  王倩 《当代医学》2014,(16):87-88
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合并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近期疗效、近期并发症。方法对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医院血液透析患者中6例心绞痛患者在强化透析和适当的水化的基础上,应用非离子型造影剂(优维显)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并对符合介入指征的病变行血管重建术。同时对尿毒症血液透析合并冠心病心绞痛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进行探讨。结果单支病变1例、二支病变1例,多支病变4例。均于造影术后成功置入支架1~3枚。术后心绞痛症状缓解,肾功能无进一步恶化。结论血液透析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可行的,可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心血管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水化治疗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防治作用.方法:选择102例接受PCI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口服水化治疗组与静脉水化治疗组,每组各51例.比较观察两组患者PCI术前,术后第2、3天的血肌酐变化水平.结果:口服水化治疗组与静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3D)重建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39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冠状动脉3D重建和QCA传统平面图像对靶病变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病变血管长度的测量值。结果39处病变3D重建和QCA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最窄处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D重建组病变血管长度大于QCA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QCA相比,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3D重建定量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重建并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诊断及治疗的患者肾功能、尿微量蛋白改变的影响。方法 246例冠状动脉介入诊断与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每组123例。他汀组于冠状动脉造影术前3 d开始每晚顿服阿托伐他汀40 mg,对照组未服用阿托伐他汀及其他调脂类药。所有患者采用水化治疗。观察患者术前1 d、术后36~48 h血清肌酐(Scr)、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尿α1微球蛋白(α1-MG)/尿肌酐(Ucr)、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肌酐(Ucr)的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血hsCRP、Scr,尿αl-MG/Ucr及mALB/Ucr较术前均升高(均P〈0.05),而血Ccr较术前降低(P〈0.05)。对照组术后血hsCRP、尿αl-MG/Ucr较他汀组术后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8.13%)高于他汀组(0.81%,P〈0.05)。结论造影剂可造成轻微的肾功能损害;术前3 d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可能具有减轻炎症反应、预防造影剂肾病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运用监督疗法预防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CIN)的效果.方法:抽取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心内科住院的124例择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或支架植入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在术后使用监督疗法保证患者的饮水量.对照组取消监督疗法仅依靠患者自身的自律性饮水.结果:124例患者术后发生CIN的实验组5例,对照组13例,未发生CIN的实验组59例,对照组47例,两者的发生率实验组为7.8%,对照组21.7%,两者的p值<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监督疗法的实施对预防造影术后对比剂肾病是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三维(3D)重建系统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准确性,并与传统定量冠状动脉造影(QCA)进行对照分析研究.方法 收集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并行介入治疗的33例患者(39处血管段)的影像资料.分析比较冠状动脉3D重建和QCA传统平面图像对靶病变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病变血管长度的测量值.结果 39处病变3D重建和QCA两种测量方法所测得的最窄处管腔直径和面积、参考血管直径、面积狭窄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3D重建组病变血管长度大于QCA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QCA相比,CardiOp-B冠状动脉造影3D重建定量系统能够更准确地重建并定量分析冠状动脉狭窄病变.  相似文献   

17.
高爱红  田伟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11):1879-1880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治疗前后PIGF和CRP的变化,从而为冠心病的合理治疗与预防提供机制参考。方法:冠心病患者100例分为单支病变组40例,双支病变组40例和三支病变组20例,检测三组介入治疗前l天,术后l天、3天和7天的PIGF和CRP的变化,同时随访6个月,主要观察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经过观察分析,三组冠心病患者介入术后l天胎盘生长因子水平较手术前明显升高(P<0.05),在手术后3天达到高蜂(P<0.01),而在手术后7天与手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而CRP是在手术后l天明显高于手术且达到高峰(P<0.01),然后逐渐下降,到手术后7天恢常左右(P>0.05)。同时上述指标在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的含量是逐渐增高,但是变化趋势相同。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术前和术后胎盘生长因子和CRP水平峰值明显高于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盘生长因子、CRP是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结论:PIGF和CRP是冠心病患者血管炎症和不良预后两个强力预测临床生物标记,有望成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冠脉造影是诊断及治疗冠心病最有价值的方法。由于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特殊性及冠脉病变的多样性,冠脉造影检查对于冠脉病变的评估已不足以满足临床需要,随着冠脉支架植入技术的发展及成熟,随之出现支架贴壁不良及支架内血栓形成,使患者再次面临急性心血管事件风险概率增加。因此,在冠脉造影中应用血管内超声检查已成为冠脉介入手术的热点,其能充分评估冠脉管壁、管腔及病变性质,有利于病情的充分评估及支架选择、支架释放的应用。该文就血管内超声在冠脉介入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虞华鹏  贾如意 《医学综述》2007,13(19):1518-1520
血管内超声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介入性超声技术,它能够观察血管壁各种病变的组织形态学特征,精确的测量血管腔径及截面积,同时可以评价各种介入性治疗的效果,弥补了血管造影的某些不足。血管内超声提高了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治水平,有效地指导了冠状动脉疾病的介入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