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入院时心率水平与住院期间病死率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心内科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住院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一个月内)248例,根据入院时心率水平分为〈80次/min组、80~100次/min组、〉100次/min组,详细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既往病史、梗死部位,进行详细的生化检查、心脏超声检查、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例数和病死率。结果〉100次/min组左室射血分数(EF)明显低于80~100次/min组(P〈0.05)和〈80坎/min组(P〈0.01),〉100次/min组EF〈50%的比率也明显大于80~100次/min组和〈80min组(P均〈0.01),而80~100次/min组EF〈50%的机率也明显大于〈80次/min组(P〈0.05),〉100~L/min患者的病死率(18.3%,15/82)明显高于80—100次/min组(8.6%,7/81)(P〈0.01)和〈80次/min组(3.5%,3/85),后两组之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率增快,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加。结论过快的心率是AMI患者心室重塑和死亡的强预测因子,对AMI患者要积极控制心率,从而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唐勇 《四川医学》2010,31(6):775-77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的不同分组心率水平与超声心动图的改变之间的关系,以进一步探讨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符合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80例,诊断均符合AMI诊断和治疗指南[1]。根据入院时心率分为:A组(〈80次/min)、B组(80~90次/min)及C组(〉90次/min)。所有患者入院前均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结果 C组及B组患者LVEDD明显高于A组(P〈0.05);C组LVESD也明显高于B组和A组(P〈0.01);而C组LVEF明显低于B组和A组(P〈0.01)。结论基层医院充分利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入院时的心率这一简易的心率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及时观察患者的入院时的心率,对患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及时作出评估,并早期进行心率干预,并充分发挥β受体阻滞剂的潜在能力,及时控制心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泵衰竭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筱燕 《广西医学》2009,31(2):187-18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合并泵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以98例AM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泵衰竭组(41例)与对照组(57例无泵衰竭)的病史、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病死率等特点。结果泵衰竭组有陈旧心肌梗死(OMI)病史、前壁或多部位AMI、收缩压(SBP)低、脉压(PBP)低、左室射血分数(LVEF)〈50%、酸肌酶(CK)峰值高,心率(HR)〉80次/min、WBC〉10×10^9/L、房颤、肺部感染等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肺部感染(OR=7.661,95%CI:2.228—26.336)、LVEF〈50%(OR=4.902,95%CI:1.484—16.194)、前壁或多部位AMI(OR=4.417,95%CI:0.803~24.309)、HR〉80次/min(OR=4.098,95%CI:1.259-13.335)、WBC〉10×10^9/L(OR3.651,95%CI1.169-11.403)是AMI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MI患者发生泵衰竭与多种因素有关,AMI患者合并肺部感染、LVEF〈50%、前壁或多部位AMI、HR〉80次/min,WBC〉10×10^9/L是并发泵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徐忠  王莲  侯云 《实用全科医学》2008,6(9):909-910
目的探讨培多普利对酒精性心肌病(ACM)心衰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52例酒精性心肌病合并心衰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给于强心、利尿、营养心肌、β-受体拮抗剂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培多普利4~8mg,1次/d。对照组给卡托普利25~50mg,3次/d。均从小剂量用起,治疗时间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2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前后比较,2组的LVEF值均明显提高(P〈0.05),LVEDD和LVESD显著缩小(P〈0.05)。培多普利组在3个月后LVEDD、LVEF比卡托普利组变化明显(P〈0.05)。结论培多普利较一般ACEI更有效地改善ACM合并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抑制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尖瓣返流(MR)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入选143例AMI患者,平均入院5天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分为MR组和非MR组,检测MR的程度、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房内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随访的中位数时间为439天,观察两组心力衰竭、再发心肌梗死(MI)、再发心绞痛、心因性死亡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与MR的相关性。结果:AMI患者MR的发生率为73.4%,其中轻度62例(43.3%),中度34例(23.7%),重度9例(6.2%)。MR的发生及程度与高龄、女性、Killip分级、舒张压、心率、心力衰竭史、糖尿病、非ST段抬高性MI相关。MR与AMI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生存分析显示MR是AMI后远期死亡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P<0.001),中重度MR患者住院期间和远期死亡率显著高于轻度MR组及非MR组。结论:MR是AMI远期预后的唯一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观察比较应用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与常规治疗CHF患者6个月前后I临床疗效、6min步行试验、血压(BP)、心率(HR)、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反应的变化。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57%(P〈0.05);两组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临床疗效、6min步行试验、BP、HR、LVESD、LVEDD、LVEF均有明显改善,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卡维地洛治疗CHF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运重建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室重塑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常规强化内科保守治疗组(A组,n=20)和在此基础上的血运重建治疗组(B组,n=45),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C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两组AMI后1周、3月及6月时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二尖瓣血流舒张早期流速与心房收缩期流速的比值(VE/VA)。。结果:A组和B组各时点的LVEDD、LVESD、LVEDV及LVESV均大于C组(P〈0.05),LVEF和VE/VA均小于C组(P〈0.05);B组6月时LVEDD、LVEDV、LVESV及3月和6月时LVESD较A组相应时点显著降低(P〈0.05),而B组6月时LVEF较A组显著升高(P〈0.05),A组和B组同时点间的VE/VA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AMI患者出现明显左室重塑和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减退,血运重建可有效恢复冠状动脉前向血流,抑制AMI后中期心室重塑,并改善左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HR)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AMI患者43例进行RHR测定,分析RHR及梗死面积与近期死亡率的关系。结果AMI患者死亡组平均RHR(88±18)次/min显著高于存活组(72±13)次/min,P〈0.01;RHR≥90次/min组的近期死亡率比RHR〈90次/min组显著增加(X^2=11.98,P〈0.01);大面积心梗比小面积心梗近期死亡率增加(X^2=6.12,P〈0.05)。结论RHR与AMI近期死亡率有一定的关系。可作为评估AMI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s, H - FABP)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入选2011年4月-2013年3月我科确诊AMI患者74例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于确诊时即采集静脉血测定H—FABP水平。根据其测定值将患者分为二组,A组:H—FABP〈65ng/ml;B组:H—FABP≥65ng/m1。比较二组间临床资料及确诊后30d、180d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心衰超声指数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二组问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确诊后30d及180d时LVEF均比B组高而LVEDD、LVESD及心衰超声指数均比B组低,二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后30d及180d时,A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P〈0.05)。其中A组严重心力衰竭发生率低于B组(P〈0.05);A组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及靶病变血管重建的发生率低于B组,但二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ABP的测定为评价AMI患者的短期及长期心功能提供了客观的信息,具有广阔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6分钟步行试验,测定卡维地络对充血性G力衰竭的疗效。方法 入选的70例患者左室射血分数≤45%,6min步行距离在150-425m。均行祛除谤因及5~7d的常规治疗(地高辛、血管紧张素转换醇抑制荆、利尿剂),病情平稳后按入院先后随机分为卡堆地洛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卡维地洛组开始加用卡堆地洛,起始剂量为2.5mg,27L/d;此后每周剂量增加1倍,直到心率控制在60-65次/min或患者不能耐受或达到40mg/d的目标剂量(仅限于住院期间)。病情稳定后可带药出院继续治疗。治疗前后分别行6分钟步行试验,并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彩色多普勒检测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发现卡维地络组心功能明显好转,总有效率94%心率、血压降低(P〈0.05或P〈0.01),LVESD、LVEDD、心胸比明显减小,LVEF增加(P〈0.01),6min步行距离增加(P〈0.01),与对照组相比,卡堆地络改善更明显(P〈0.01)。结论 卡维地络更能有效地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室性期前收缩(早搏)不同负荷与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之间的联系。方法104例室性早搏患者根据室早负荷值分为低负荷组、中负荷组和高负荷组。比较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房最大容积(LAVmax)和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和血清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结果低负荷、中负荷和高负荷组的NT-proBNP、LVEF、LVESD、LVEDD、LAVmax和LAVmin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负荷与LVEF呈直线负相关(r=-0.6,P〈0.01),与LVESD(r=0.47,P〈0.01)、LVEDD(r=0.66,P〈0.01)、NT-proBNP(r=0.4,P〈0.01)、LAVmax(r=0.68,P〈0.05)和LAVmin(r=0.52,P〈0.05)呈正相关。结论室性早搏高负荷患者,左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剂量卡维地洛(12.5mg/d)对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0例,根据心电图表现将病例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N=42)和下壁心肌梗死组(N=18),均于急性心肌梗死后24—48小时内给予卡维地洛3.125mg×2/日口服,2周后加量为6.25mg×2/日。分别于心肌梗死后1周及25周时记录病人心率、血压,并进行心脏超声检查测量其左心房前后径(LA)、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结果与第1周相比,第25周时病人LA、LVEDD均明显减低(44.22±4.76mm vs39.47±4.45mm;59.53±5.25mm vs 53.50±4.28mm,均P〈0.001),LVEF、FS明显增加(46.10±6.69%vs56.42±6.14%,P〈0.001;9.28±3.32%vs20.79±4.65%,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病人LVEDD明显大于下壁心肌梗死组(60.57±5.44mm vs 57.11±3.92mm,P〈0.05),LVEF明显较下壁心肌梗死组低(44.79±6.68%vs 49.17±5.77%,P〈0.05)。25周时,前壁心肌梗死组病人心室重构改善明显好于下壁心肌梗死组。LVEDD缩小值(6.48±2.74mm vs5.00±2.09mm,P〈0.05)、LVEF提高值(10.93±5.15%vs 8.89±2.52%,P〈0.05),前壁心肌梗死组均较下壁心肌梗死组明显。结论卡维地洛(12.5ms/d)作为靶剂量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且对于前壁心肌梗死更为必要和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2月在急救中心住院治疗的AMI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32例,所有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同时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或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抑制剂、依诺肝素等药物。 A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B组同时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每晚1次。患者入院行PCI术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抽取肘静脉血,检测MMP-9浓度。入院治疗后24h内、治疗后4周、12周、24周测定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MMP-9水平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MMP-9水平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明显降低(P<0.05),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MMP-9水平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明显降低(P<0.05),B组降低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4周LVEDD,LVESD,LVEDV,LVESV较PCI术前均明显降低(P<0.05),LVEF较PCI术前明显升高(P<0.05),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12周LVEDD,LVESD,LVEDV,LVESV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均明显降低(P<0.05),LVEF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明显升高(P<0.05),B组变化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24周LVEDD,LVESD,LV-EDV,LVESV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均明显降低(P<0.05),LVEF较PCI术前、治疗后4周、治疗后12周明显升高(P<0.05),A组、B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MMP-9水平,改善心室重构;并且剂量增加,疗效增加,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1例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分为缺血组(有心肌缺血表现,18例)和无缺血组(无心肌缺血表现,13例),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随访12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成功30例(96.8%);治疗后患者的LVEF、6min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LVEDD、LVESD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缺血组术后LVEF、LVESD改善较无缺血组明显(P〈0.05),随访12个月,30例介入成功者共存活28例,死亡2例;17例(54.8%)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缺血组生存率高于无缺血组(P〈0.05)。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对冠心病严重心力衰竭患者有较好疗效,有心肌缺血表现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无缺血表现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秦小飞 《中外医疗》2014,33(6):41-42
目的对进行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植入支架手术后的患者进行观察,并进一步分析术后患者左心功能受到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139例冠状动脉左前降支闭塞或狭窄的患者,这些患者的左心功能有着不同程度破坏。基于自愿原则,并充分考虑患者的经济情况,将他们分为两组: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PCI)72例,药物治疗组(SDT)67例,在手术或药物治疗前后各1个月、6个月对患者的左心室的舒张末期内径(LVEDD)、收缩末期内径(LVESD)、射血分数(LVEF)、N末端脑钠尿肽原(NT-proBNP)进行检测,并比较1、6个月两组患者左心室的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通过PCI组手术或SDT组治疗后六个月与手术或治疗前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进行比较,LVEDD、LVESD、NTpro—BNP这几项指标出现明显下降(P〈0.05),LVEF指标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PCI组手术后六个月与SDT治疗后6个月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进行比较,LVEDD、LVESD指标出现明显下降(P〈0.05),LVEF指标上升(P〈0.05)。PCI组手术或SDT组治疗后1个月与手术或治疗前的左心室功能指标进行比较,以上功能指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左前降支植入支架后,患者的左心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血浆脑钠肽(BNP)、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首先制作大鼠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然后将手术完成后存活下来的大鼠随机分为三个组,即心肌梗死+缬沙坦组、心肌梗死组与对照组,使用缬沙坦对缬沙坦组大鼠进行治疗,检测1个月后大鼠体内的血浆脑钠肽(BNP)浓度、内皮素-1(LVESD)浓度和心室重构(LVEDD)情况。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缬沙坦能显著缩小心室重构指标(LAD、LVESD、LVEDD)并降低了血浆BNP、ET-1水平(P<0.0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缬沙坦治疗大鼠30d,心肌梗死的大鼠的心室重构得到抑制,血浆脑钠素、内皮素-1水平也明显降低,大鼠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