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总结创伤性休克早期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经验。方法分析106例创伤性休克早期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收缩压维持的结果将所有患者分为严格限制液体复苏(A组,62例)和一般限制液体复苏(B组,44例)两组,A组患者术前收缩压维持在80 mmHg左右,B组术前收缩压控制在90 mmHg以上,比较两组抢救治疗疗效。结果B组液体的总输液量明显多于A组,术前Hb含量和HCT值明显低于A组;B组急性肺损伤/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LI/ARDS)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高于A组(均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术前严格限制液体复苏,将患者术前收缩压维持在80 mmHg左右即可,可减少液体输入总量,减少ALI/ARDS和MODS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休克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创伤性休克术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作用。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0月期间收治的89例多发伤合并休克的患者,根据术前液体复苏控制的血压水平随机分为3组,A组和B组的收缩压分别维持在70和80mmHg左右,C组的收缩压维持在90mmHg以上。用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价各组创伤严重程度可比性的前提下,比较各组的液体摄入量、术前血红蛋白含量、住院期间ARDS、ARF的发生率和总死亡率。结果(1)各组年龄、性别、损伤及休克程度,复苏开始时间和手术开始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术前A、B和C三组之间的总输液量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687+96)ml、(2096+87)ml、(2976+93)ml(P〈0.05);并且三组之间浓缩红细胞的输入量也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94+110)ml、(404±113)ml、(798+230)ml(P〈0.05)。(2)C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含量【(94±45)g伽明显低于A组【(110+22)g/L]和B组【(103+24)g/L](P〈0.05),但A、B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3)三组中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发生率在C组中(31.2%)明显高于A组(16.7%)和B组(18.2%)(P〈0.05),A组和B组之间ARDS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病死率(34.4%)明显高于A组(12.5%)和B组(12.1%)(P〈0.05),但A组和B组之间的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未控制性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患者的出血量,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龚鸿昌  邓琳  余锡斌 《西部医学》2012,24(8):1571-1573,1576
目的评价积极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改进治疗方法,提高治愈率。方法将53例脑伤合并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成积极液体复苏组(A组)与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苏液体使用量、抢救6小时后的pH及BE,并比较两组72小时及2周的死亡率情况。结果 A组的液体量用量(2631±247)ml,B组为(1483±178)ml,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在胶体的用量、复苏6小时后的pH值及BE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入院72小时A组死亡率为18.5%,B组为15.4%,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2周死亡率,A组为48.1%,B组为34.6%,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颅脑损伤伴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行适当的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王宏  周瑜博 《新疆医学》2010,40(7):12-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治疗结果,以提高治愈率。方法:60例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常规液体复苏组(26例)、限制性液体复苏组(34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I〉90mmHg(1mmHg=0.133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平均动脉压(MAP)在65mmHg,止血后输血输液。止血后两组维持MAP在80一85mmHg。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并发症发生率、治愈率。结果:常规组死亡4例,治愈率84.6%;限制组无死亡,治愈率100%。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765±521)ml。限制组为(2079±322)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避免过分扰乱机体的代偿机制和内环境,改善脏器灌注和氧供,显著降低了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病人的早期和后期病死率,敌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术前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1月—2011年11月本院急诊科救治的47例肝脾破裂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分为常规液体复苏组(A组23例)和限制性液体复苏组(B组24例),对比两组手术前输入液体量、血清乳酸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及红细胞比积(HCT)等指标,对比两组术后患者存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腹腔间隙综合征(ACS)的发生率。结果 A组术后的死亡率、MODS发生率、ACS发生率均高于B组(P〈0.05),B组红细胞比积明显高于A组,B组凝血酶原时间较A组无明显延长(P均〈0.05),B组血清乳酸水平与A组相当(P〉0.05)。结论限制性输液在肝脾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术前救治中取得良好的疗效,明显降低术后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创伤性休克术前进行限制性液体复苏的作用及临界血压的界定.方法 9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A组50例、B组48例.通过液体复苏使收缩压分别维持在80 mmHg(A组)或90 mmHg以上(B组).比较两组液体治疗情况、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ARDS、ARF、SIR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损伤及休克程度,复苏及手术开始时间差异均无显著性;两组总输液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PMNs)差异均有显著性.两组pH、碱剩余(BE)差异均无显著性;而血浆渗透压、国际标准化比例(INR)、纤维蛋白原及电解质差异均有显著性.住院期间两组ARF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ARDS、SIR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减少出血量,节约血源;同时减少了再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了ARDS、SIRS及MODS等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探讨创伤性失血休克的液体复苏时机及液体选择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5月~2011年5月创伤性失血休克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三组,各26例,A组给予常规液体复苏,B组给予限制性液体复苏,C组给予高渗盐溶液复苏,观察比较三组复苏效果.结果:B、C组患者与A组在输入液体量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术后24h的ARDS、MODS、死亡率存在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与高渗盐溶液复苏纠正创伤性失血休克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创伤性休克早期救治15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早期液体复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寻求一种提高救治成功率的液体复苏方法。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0月在我科就诊的152例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早期补液量分成三组:小剂量组〈1 500 ml,中剂量组1 500~2 000 ml,大剂量组〉2 000 ml。比较三组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发生率和总存活率。结果: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输液量中剂量组的存活率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三组中ARF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ARDS的发生率在大剂量组中(33.33%)明显高于小剂量组(18.75%)和中剂量组(17.54%)(P〈0.05)。结论: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未控制性出血条件下,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降低患者ARDS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田刚 《当代医学》2012,18(22):46-47
目的 观察分析早期液体复苏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急诊科收治的64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组(n=32) 和B组(n=32),A组采取早期非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进行抢救,B组患者采取少量、分次的限制性液体复苏方式,对比两组的生命体征变化及预后.结果 液体复苏30min、60min、2h时,B组患者血压值高于A组、心率低于A组、血氧饱和度高于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B组死亡2例(占6.3%),并发症7例(占21.9%),A组死亡8例(占25.0%),并发症15例(占46.9%),B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 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能够有效恢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对于降低创伤性休克的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姜嘉赢 《中国医药导报》2013,10(24):159-161
目的探讨与分析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术前急救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北京燕化医院急诊科2009年3月-2011年12月急诊救治98例严重多发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A组(n=50)和B组(n=48)。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术前急救中将两组收缩压分别维持在10-12 kPa(75-90 mm Hg,1 mm Hg=0.133 kPa)(A组)和12 kPa以上(〉90 mm Hg)(B组)。比较两组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液体输入量、输血量、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浆渗透压、pH值、碱剩余(BE)、国际化标准比例(INR)、纤维蛋白原、电解质及住院期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急性肾功能衰竭(ARF)、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①两组总输液量、浓缩红细胞输入量、血红蛋白量、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pH值、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浆渗透压、INR、纤维蛋白原及电解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住院期间两组ARF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RDS、SIRS的发生率及病死率B组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明显减少出血量,节约血源,同时减少了再次出血及缺血再灌注损伤,降低了ARDS、SIRS等的发生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盐水(4.5%与7.5%)对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早期复苏效果的影响,尤其是对家兔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32只家兔随机分成4组,每组8只,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组)、休克未治疗组(SWT组)、4.5%盐水复苏组(4.5%组)、7.5%盐水复苏组(7.5%组),麻醉后建立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模型,在设定时间内,使用预定方案进行液体复苏,监测不同时间点(0min、30min、60min、90min)家兔血流动力学指标(左心室内压(left intraventricular systolic pressure,LVSP)、左心室压力上升或下降的最大速率(the maximal change rate of left intraventricular pressure,±dp/dtmax)的变化情况。结果(1)30min时,SWT、4.5%组、7.5%组各组数值与SHAM组比较,均发生明显改变(P<0.05),这三组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休克模型复制成功;(2)三种血流动力学指标实验过程中变化趋势比较一致,60min、90min时,SWT组与其他三组相比较,LVSP、±dp/dtmax值明显减小(P<0.05);60min时,7.5%组的LVSP、±dp/dtmax值明显大于4.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min时,7.5%组数值略大于4.5%组,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液体复苏可以改善家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与4.5%高渗盐水相比,7.5%高渗盐水在改善非控制性失血性休克家兔血流动力学方面作用更为明显,为临床失血性休克伤员的救治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段伟生  吕伟  张晚生 《河南医学研究》2012,21(2):184-185,188
目的:研究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及控制性升压在创伤失血性休克救治中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159例创伤失血性休克病例,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85例和正压液体复苏组74例,入院后给与液体复苏,记录复苏液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凝血酶原时间及C-反应蛋白的水平,统计入院2周内本组病例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在入院2周内发生并发症及病死率上低于正压液体复苏组,所需复苏液量小、复苏时间短,凝血酶原时间更短、C-反应蛋白的水平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及控制性升压治疗出血未控制性休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3.
陈睦虎  钟武  胡迎春  杨帆  李绍兰 《四川医学》2013,(10):1512-1514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创伤失血性休克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2011年5月~2013年5月我院就诊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89例,随机分为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和充分液体复苏组,观察不同液体复苏方法对患者病死率、凝血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89例患者中,限制性液体复苏组病死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发生率低于充分液体复苏组;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较充分液体复苏组短;两组急性肾损伤(AKI)的发生率没有差异.结论 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可以降低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赵卫龙 《甘肃医药》2014,33(1):30-31
目的:探讨传统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创伤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基本处理血压稳定后观察组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液体复苏法.对两组患者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过不同方法的救治,观察组平均使用液体量为2020±433ml,对照组平均使用液体量为2850±481ml,经抢救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包括ARDS3例、MODS4例均较对照组11例、12例少,且死亡率2.56%较对照组20.51%低,经统计学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创伤性休克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法较传统液体复苏法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未控制出血的创伤性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traumatic shock,HTS)的液体复苏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34例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的液体复苏方法,比较常规液体复苏(n=78)与限制性液体复苏(n=56)两种方法的治愈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发生率及死亡率.结果常规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61.5%,死亡率为38.5%,ARDS发生率为25.6%,MODS发生率为36.0%.限制性液体复苏组,治愈率为78.6%,死亡率为21.4%,ARDS发生率为9.0%,MODS发生率为18.9%.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能减少未控制出血的HTS患者MODS和ARDS的发生率,提高其治愈率.  相似文献   

16.
于宏杰 《中外医疗》2013,32(12):11-11,13
目的探讨研究合理的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急诊救治中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该院自2011年1月开展合理液体复苏前后所收治的142例严重创伤并发生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方式、临床表现及预后效果进行分组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死亡率29.6%,治疗组死亡率8.5%,所有死亡患者均为重度休克患者。结论应在常规急救方式的基础上合理开展液体复苏,同时注重水肿的防治,则能够有效地改善创伤性休克的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7.
邱可文  谭河娟  林本 《海南医学》2011,22(13):74-76
目的 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救治创伤失血性休克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应用限制性液体复苏治疗的62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积极抗休克治疗及使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后,轻、中度休克患者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预后好,治愈率为100%;2例重度休克患者因严重多发伤致临床死亡,治愈率为77.8%.结论 限制性液...  相似文献   

18.
创伤性休克的液体复苏与碱缺失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的方法与动脉血碱缺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创伤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时入院48h内BD值的变化,比较存活者和死亡者BD值的变化及BD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创伤性休克经液体复苏后BD逐渐升高,存活组复苏后6~12hBD显著提高(P<0.05),死亡组与存活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死亡组的器官衰竭发生率亦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BD可作为创伤性休克液体复苏时的监测指标之一,液体复苏能有效改善创伤性休克组织器官的低灌注状态。在此治疗过程中,6~12hBD仍持续低水平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大鼠创伤性休克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评价选择性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抑制剂氨基胍(AG)和非选择性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硝基精氨酸甲酯(L-NAME)对创伤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用44只SD大鼠制作创伤性休克动物模型。双侧股骨干砸伤后并经股动脉放血至平均动脉压(MAP)35~45mmHg(4.67~6.00kPa),维持30min,然后回输失血和等量的林格氏液。随机分为休克组(10只)、AG组(根据复苏时静脉注射AG含量为2、8、60mg/kg.b.w.则分为AGⅠ、AGⅡ、AGⅢ组,各8只)、L-NAME组(10只,复苏时静脉注射L-NAME 8mg/kg.b.w.),观察休克前后血浆NO浓度的动态变化及24h大鼠存活率。并留取肺、肝、肾、小肠组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大鼠创伤性休克后,血浆NO水平明显高于休克前;AG各组动物复苏后血浆NO的水平明显降低,各脏器的病理损害亦显著减轻,存活率明显提高,并且AGⅢ组效果最好;L-NAME组动物复苏后血浆NO的水平也明显降低,各脏器的病理损害无明显变化,存活率无明显提高。结论 NO在创伤性休克的病理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应用AG有助于创伤性休克的改善;而L-NAME能降低NO的水平,但对休克的预后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