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表达.方法对327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并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含量,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狭窄情况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39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91例,单支病变组95例,多支病变组102例,其中后两组患者诊断为冠心病.在冠心病组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5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65例,急性心肌梗死组79例.结果血清hs-CRP水平在单支病变组与多支病变组、单支病变组与粥样硬化组、稳定型心绞痛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与粥样硬化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观察血尿酸与超敏C反应蛋白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将1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和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各组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关系。结果:各组的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尿酸浓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年轻的1型糖尿病(T1DM)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将52例年轻1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伴有As分为糖尿病As组和糖尿病无As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浓度、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脂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1型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糖尿病As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较糖尿病无As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1型糖尿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这种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卢世文 《医学综述》2013,19(12):2133-2135
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发生和演变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在各种类型的冠心病患者中,血清hs-CRP浓度均升高。hs-CRP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实质上是一个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过程,而hs-CRP是由白细胞介素6刺激肝脏产生的急性时相反应蛋白,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直接致病因素,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演变有关的促炎因子,并可以预测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从而为冠心病的监测、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闫微  王姝  李竹琴 《医学研究杂志》2015,44(7):13-16,25
冠状动脉疾病是动脉粥样硬化最常见表现之一,炎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尤其在冠状动脉斑块形成的起始、不稳定的进展直至最后破裂的过程中,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相关的生物学标志物,如C反应蛋白、髓过氧化物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基质金属蛋白酶、妊娠相关蛋白A、Salusin、生长分化因子-15等是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冠心病不仅仅是简单的脂质沉积疾病,实际上炎性反应也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化的形成,炎症反应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斑块破裂,表面破损或裂纹,引起的完全或不完全性堵塞性血栓的急性病变,此时机体即出现急性反应期。而C反应蛋白(CRP)作为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已广泛应用于自身免疫性及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监测,近年来又被公认为是新的冠心病独立危险因素,特别是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方法的诞生,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危险最强有力的预测因子之一,本文通过对106例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测,探讨其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事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谈巧玲 《右江医学》2011,39(1):24-25
目的探讨首次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90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查其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情况,同时检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判断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与上述因素的关系。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的病理机制加以探讨。方法选取7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与之相应的70名其他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层析法对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进行测试,然后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70例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水平,并存在显著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在研究组患者中明显升高,证实其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存在密切关联,超敏C-反应蛋白可作为该病一种可靠性指标,能够对该病的严重程度进行辅助性判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58例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4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分别检测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性脑梗死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原发性高血压组及正常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其他两组;高血压性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有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而这一反应在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中更明显。高血压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及早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抗炎治疗或许会有助于脑梗死的预防。  相似文献   

10.
进展性脑梗死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杰  曹莉 《安徽医学》2007,28(6):496-498
目的研究影响进展性脑梗死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2~2006年间在我科住院40例进展性脑梗死(SIP)及同期住院治疗的50例非进展性脑梗死(NSIP)患者,回顾性地分析比较两组血压、血脂、血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发病当天随机血糖、超敏C反应蛋白、发热、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相关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进展的关系。结果SIP组与NSIP组在发病当天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热及过早接受降压治疗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糖、纤维蛋白原、血清铁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等项目的增高,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热及过早接受降压治疗均为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对89例接受冠状动脉内支架术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检查和血清hs-CRP检测,结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疾病组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再狭窄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1);两组在年龄、性别因素上无统计学意义,但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使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性增加。结论血清hs-CRP不仅与冠心病发生有关,而且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可作为临床评价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现阶段,人们在追求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开始对自身的生命健康予以高度的重视,特别是在医学研究领域不断发展的环境之下,人们对药品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一定程度上给药品监督检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本文对县级药品监督检验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作质量提升对策,以切实维护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162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检测hs-CRP,并采用改良的Gensini评分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进行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分析冠状动脉病变与hs-CRP。结果 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hs-CRP与Gensini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76,P<0.01)。结论血清中hs-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呈正相关,其浓度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增加而升高,血清hs-CRP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曹秋玫  宫海滨  吕茜 《实用全科医学》2009,7(5):445-446,47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肌钙蛋白I(Tn-I)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7年5月-2008年10月在心内科住院的疑似冠心痛患者86例,其中男性47例。女性39例。所有患者均通过化学发光法检测hs-CRP及Tn-I值,并行冠脉造影计算Gensini积分时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定量评分。根据临床诊断及冠脉病变程度进行分组。通过统计处理进一步明确hs-CRP及Tn-I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hs—CRP及Tn-I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hs-CRP与冠脉病变程度无相关性,Tn-I在1—25分组与26—50分组、1—25分组与51~152分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hs-CRP和Tn-I均可预测冠心病严重程度,但仅Tn-I与冠脉中重度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烟酸与氟伐他汀钠联合治疗对老年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将住院CHD老年患者80例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氟伐他汀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加服烟酸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IMT有明显缩小(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两组hsCRP与HCY值都有明显下降(P〈0.05或P〈0.01),但是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烟酸与氟伐他汀钠联合治疗老年动脉粥样硬化能明显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使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下降,疗效比单独使用氟伐他汀钠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盛博  李志民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0,16(10):1298-1300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与冠心病患者病程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1月~2009年6月收住的冠心病患者48例,根据病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和非稳定型心绞痛组(UA),分别测定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与正常人群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对于超敏C反应蛋白,稳定型心绞痛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对于肌钙蛋白T,正常对照组和稳定型心绞痛组所测的数据均为0,只有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含量能够测得;对于心肌梗死面积,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显著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T与心肌梗死面积均与冠心病患者存在很大相关性,可以作为冠心病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hs—CRP)蛋白的浓度,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关系。方法采用胶乳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4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9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和165例健康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SAP、UAP、AMI患者血清的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的浓度。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采用随机方差分析,超敏C反应蛋白平均浓度在正常对照组、SAP组、UAP组、AMI组依次增高,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比正常人血清浓度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书建  徐君华 《右江医学》2004,32(5):408-409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 (hs CRP)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的 84例患者 ,按疾病类型分组 ,其中稳定性心绞痛组 3 2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40例 ,急性心肌梗死组 12例 ,正常对照组 5 0例。应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测定血清hs CRP浓度。结果 hs CRP水平在对照组、稳定性心绞痛组、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依次增高。稳定性心绞痛组hs 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不稳定性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hs CRP水平又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性心绞痛组 (P <0 .0 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s CRP水平升高 ,是冠心病的一项独立危险因子 ;冠心病与冠状动脉硬化斑块内的炎症反应有关 ;hs CRP水平对冠心病的病变程度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发冠心病的危险致病因素,为其临床防治和护理提供参考。 方法 选择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6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48例早发冠心病患者为早发组,并选取同期该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48例非早发冠心病患者为晚发组。制作危险因素调查表,对2组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等情况进行统计,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资料采集前对参与人员进行统一培训,以确保调查的严谨性、科学性和技术性。 结果 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早发冠心病临床由多因素共同引起,其中年龄、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极低密度脂蛋白、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是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该高度重视早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及早预防和治疗,降低早发冠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