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11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倍他司汀片+盐酸氟桂利嗪片治疗,观察组联用平肝健脾补肾中药治疗,于治疗前后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和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明显增加(P<0.05)。两组患者血管阻力指数、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左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阻力指数、眩晕症状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肝健脾补肾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颈部血流状况。  相似文献   

2.
张方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6):1073-1074
目的探究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采用葛根素注射液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9月许昌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1例。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治疗,观察组采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治疗14 d后,观察分析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左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12%)较对照组(78.43%)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血流较对照组高(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96%)与对照组(3.9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与氟桂利嗪联合治疗可显著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临床效果,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16,(12):1633-163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介入支架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介入支架治疗,治疗后对所有患者进行一年定期随访,观察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12个月病变血管血流状况及神经功能状况、脑梗死复发率以及病死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病变血管对比和神经功能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缺血部位血流情况改善程度、神经功能恢复程度均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的复发率及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介入支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能够有效地改善病变血管的血流状况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且术后复发率及病死率低。  相似文献   

4.
相铁辉  王海建  路路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2):2233-2234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汝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118例PCIV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9例。对照组接受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加用天麻素注射液。对比两组治疗前后DHI评分、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水平以及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DH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平均血流速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浆黏度、红细胞比容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天麻素注射液联合长春西汀治疗PCIV临床效果较好,且不会增加用药风险,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血管内介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89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介入组42例和药物组47例,介入组采用介入手术治疗,药物组单纯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阿托伐他汀等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主要责任血管血流改善情况及随访期间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后3个月、12个月介入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物组未见明显改善(P0.05)。介入组治疗后3个月、12个月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均明显低于同时间点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12个月脑血管病事件发生率均低于药物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3个月均无死亡病例,治疗后12个月药物组死亡2例(4.2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单纯药物治疗而言,血管内介入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人尿激肽原酶(HUK)对急性脑梗死治疗患者神经功能及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75例及对照组75例;2组入院后均接受常规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给予HUK治疗,对比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7d、14d、28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S-100蛋白含量动态变化;使用TCD检测治疗前后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以评价2组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改善程度。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d、7d、14d、28d时NSE及S-100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有所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在治疗后1个月、3个月NIHSS及B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HUK可有效减轻急性脑梗死患者脑组织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栾川县中医院收治的8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4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治疗,观察组口服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与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较对照组(81.82%)高,治疗后观察组基底动脉、右椎动脉及左椎动脉血流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与尼莫地平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红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红花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1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红花注射液和对照组56例,采用倍他司汀注射液治疗.治疗15天后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和脑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两组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病例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改善,治疗组增加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组部分"血瘀"症状的改善和降低血粘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能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量,降低血粘度,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对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研究所诊治的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1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0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甲磺酸培他司汀片口服,胞二磷胆碱注射液静脉滴注,辅以针灸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2周后椎基底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血液流变学状态(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变化及血管内皮功能[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内皮素-1(ET-1)]水平.结果 治疗2周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LVA、RVA、BA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CGRP水平均较治疗前提高,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针灸联合三参通络汤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孤立性眩晕老年患者,可有效改善其脑血流动力学、增加脑血流量、改善临床症状,且疗效确切,机制可能与其调节CGRP、ET-1水平,促进血管舒张功能恢复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定眩合剂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入选病例以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1例,治疗组29例。对照组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组口服定眩合剂治疗,疗程均为两周。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椎动脉及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3.1%、7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定眩合剂治疗风痰上扰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临床症状及脑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1.
孙艳超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2048-2049
目的观察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眩晕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许昌市立医院治疗的146例老年VBI眩晕患者,按治疗方案分为西药组和联合组,每组73例。西药组口服盐酸倍他司汀片治疗,联合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加味苓桂术甘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90.41%(66/73)]高于西药组[76.71%(56/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联合组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加味苓桂术甘汤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老年VBI眩晕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95例后循环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行单纯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1.1%,对照组为72.5%(P=0.025);两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流速度无差异,完成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流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中医辨证分型结合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较单纯使用西药有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升阳活血汤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长春西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升阳活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基底动脉、左侧椎动脉、右侧椎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阳活血汤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状况,缓解疾病症状,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4.
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耳穴压豆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莒县中医医院脑病科12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用中西联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耳穴压豆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脑动脉血流指标[左大脑后动脉(LPCA)、右大脑后动脉(RPC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8.33%显著高于对照组83.33%(P<0.01);治疗后两组LPCA、RP-CA、LVA、RVA、BA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观察组LPCA、RPCA、LVA、RV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耳穴压豆配合中西药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可显著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其机制与进一步改善患者脑动脉血流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PCIV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以及长春西汀治疗,观察组加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两组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为73.33%,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LVA、RVA、BA的血流速度均快于治疗前,并且观察组血流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盐酸法舒地尔联合长春西汀治疗PCIV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介入术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11月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71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单双日的顺序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给予药物联合静脉溶栓治疗,试验组行神经介入联合静脉溶栓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血管再通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试验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63);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治疗前,两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椎动脉、基底动脉、颈内动脉及颈总动脉收缩期峰流速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32)。结论:神经介入术联合静脉溶栓...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刀侧入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患者47例应用针刀后入路法治疗,观察组患者48例应用针刀侧入路法治疗,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患者左、右两侧椎动脉及基地动脉阻力指数(RI)、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搏动指数(PI)及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水平变化,依据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检测两组患者的评估量表(ESCV).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60%,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P<0.05);观察组患者的左右两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m、PSV、EDV水平及ESC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RI、P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刀侧入路能有效提升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动脉血流速度,改善脑供血,缓解患者症状体征.  相似文献   

18.
高邮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2):1601-1602
目的:应用TCD技术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脑血流观察,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临床表现有眩晕、一侧肢体麻木无力、胸闷、出汗、颈项不适双上肢血压相差40/20~30mmHg,所有患者均有颈部血管杂音,应用德国EME公司TC2010CompoinⅡ检测仪,用2兆赫脉冲探头经颞窗、枕窗,分别检测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末段、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用4兆赫探头检查双侧锁骨下动脉、挠动脉。均行血管造影数字减影,方法是经股动脉插管,注入ominique100ml~150ml,观察双侧大脑前动脉、双侧椎动脉、颈总动脉。结果:19例均表现基底动脉反向血流,15例表现左侧椎动脉反向血流,4例双侧椎动脉均见反向血流;反向血流程度:均表现左椎动脉收缩期近完全反向,舒张期血流顺超声方向,4例双侧椎动脉均见反向血流的,其右侧只见收缩期部分反向血流。基底动脉部分收缩期反向血流;基底动脉、右椎动脉血流频谱呈高阻力;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位血流速度低,左挠动脉频谱呈低阻血流;束臂实验迅速放气减压,左椎动脉收缩期反向血流速度明显增加。右椎动脉无变化;DSA所见:19例均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锁骨下动脉远段延期显影,自右椎动脉起始部位注入造影剂,左椎动脉、左锁骨下动脉远段延期显影。其他血管未发现异常。结论:TCD技术可作为了解锁骨下动脉盗血的程度、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以及评价治疗效果和随诊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血塞通注射液给药基础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后循环缺血性眩晕82例,随机分组,就单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对照组,n=41)与加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n=41)总有效率、不良反应率等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共济失调、眩晕头痛、恶心、呕吐、平衡功能障碍各症状缓解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用药前,眩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均低于用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循环缺血性眩晕在血塞通注射液给药基础上,加用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加快症状缓解进程,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流速,缓解头晕症状,且可防范复发,并具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脑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对患者动脉血流速度及近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82例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加脑血管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单纯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动脉血流速度及近远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Vs、Vd、NIHSS评分均明显改善.组间比较,治疗后,观察组Vs[(100.6±26.7)cm/s]明显低于对照组[(144.8±27.0)cm/s]、观察组Vd[(20.6±10.3)]低于对照组[(40.0±10.6)](P<0.05);观察组NIHSS评分在治疗3个月(7.9±3.1)、6个月(2.7±1.3)、1年时(2.4±1.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9.3±3.0、8.6±2.0、8.2±2.0)(P<0.05).结论:脑血管介入治疗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较好,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流速度,近远期疗效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