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诊断早期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肝脏活检为有创性检查,不能反复进行,且获取组织的代表性有限.临床评估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所帮助,但没有特异性;实验室检查项目虽多,但尚不能准确反映肝纤维化程度;影像学检查中CT、MRI在诊断早期肝纤维化方面尚在探索阶段;常规彩超对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亦缺乏满意的敏感度,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肝纤维化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初步成果.就临床评估、实验室检查、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诊断肝纤维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ARFI)对肝纤维化程度分级的诊断准确性,明确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0年6月~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慢性肝炎患者共200例纳入研究,对所有患者行肝穿刺活检,根据肝活检结果按Metavir分期方法将肝纤维化分为S0~S4期。对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并记录肝脏声触诊组织量化值(VTQ);同时行肝功能及血常规检查,记录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小板数值及APRI值,比较VTQ值和实验室APRI评分的对肝纤维化程度判断的准确性。对所有患者行肝脏CT扫描,并比较CT扫描与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在诊断肝纤维化方面的准确性。结果根据肝穿刺活检,200例患者中,40例为S0期,47例为S1期,48例为S2期,35例为S3期,30例为S4期。VTQ速度越高,肝纤维化程度越重(P〈0.05),APRI均值越高,肝纤维化程度也越重(P〈0.05)。对肝纤维化程度的诊断,VTQ值敏感度为95.23%,特异度为79.04%,准确率为84.97%,阳性预测值为77.04%,阴性预测值为93.98%,均比APRI评分及CT检查高(P〈0.05)。结论声脉冲辐射力成像技术可较准确地评估肝纤维化程度,对于评价纤维化有着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李军  庄磊 《农垦医学》2011,33(6):534-536
肝脏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脏疾病向肝硬化发展的主要中间环节,其病变严重程度对预后判断、治疗方法选择及干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肝组织活检是肝纤维化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本文对超声、CT和MRI等影像学检查诊断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旨在通过动物肝纤维化模型的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增强磁共振(MR)研究,分析不同程度肝纤维化对SPIO增强效应的影响。方法肝纤维化大鼠21只及正常大鼠8只于注射SPIO前及60min后行T2加权MR扫描。测量图像的信号强度(SI),计算信噪比(SNR)和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肝脏标本行组织学检查,根据Scheuer的肝纤维化分期标准将大鼠分为4组。结果正常及肝纤维化组的SI及SNR于增强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肝纤维化分期与信号强度变化百分比的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无相关性存在(P=0.212,r=0.239)。结论SPIO在肝纤维化与正常肝脏具有同样有效的增强作用。SPIO对肝脏增强效果的降低与慢性肝脏疾病的损害程度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肝灌注成像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的影像特点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接受治疗且经肝穿刺活检明确诊断为肝纤维化的3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病情程度又分为轻度组、重度组,选择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38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接受CT灌注检查,对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影像特点。结果:在HAF比较上,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患者病情的加重,HAF表现出递增趋势;在其他各项灌注参数比较上,组间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行CT灌注检查时,肝动脉灌注分数及影像图像特点在肝纤维化诊断及分级中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MR诊断及其与CT诊断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肝门部胆管细胞癌的MR表现及其与CT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肝门部胆管细胞癌患者的MR表现,MR检查包括MR横断面平扫、MRCP及MRP序列,其中11例CT平扫加增强扫描,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清除或探查。结果:对外生型肝门部胆管癌,MR与CT检出率均为100%,对浸润型及管内型胆管癌,MR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5%和80%,CT检出率较MR低,分别为25%和50%。结论:对肝门部胆管癌而言,MR与CY检查可以较准确描述肝内胆管扩张情况,但MR平扫结合MRCP及MRP序列较CT平扫加增强扫描定性诊断率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 CT 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指标对兔肝纤维化进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四氯化碳法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40只肝纤维化成模兔及10只对照兔行灌注成像,取得不同肝纤维化级别肝灌注参数,包括肝动脉灌注量(ALP)、门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血流量(BF)、血容量(BV)。检测肝纤维化兔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IV 型胶原(IV-C)和层黏连蛋白(LN)值,随后行病检根据肝纤维化诊断评估标准进行分期分组,分析组间灌注参数值,同时分析灌注参数及血清学指标与肝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肝纤维化分期增加,PVP 值呈下降趋势(P <0.05);S0、S1期分别与 S2、S3、S4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P、HPI 与肝纤维化分期存在一定相关性(r =-0.84,P <0.05;r =0.62,P <0.05)。血清学指标HA、PCⅢ、IV-C 和 LN 随着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HA、IV-C 与肝纤维化分期关系较为密切(P <0.05)。结论双源 CT 灌注成像与血清学检查对于判断肝纤维化程度各有优缺点,联合应用二者有助于临床对肝纤维化进行合理评价。  相似文献   

8.
肝纤维化与肝硬化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疾病,但是如何对其早期诊断一直困扰着临床。长期以来,肝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是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金标准,但其有一定的创伤性及盲目性。目前,CT及MRI影像学检查在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评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不断有新方法和新思路出现。尤其是CT及MRI灌注成像、MRI弥散成像、MRI波谱、MRI弹性成像等成为了早期诊断肝纤维化的新希望,有必要对其加深了解及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适合临床推广的联合非创伤性评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肝纤维化程度的方法和评估体系。方法:104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患者行病理分期,并测定肝纤维化相关标志物、金属蛋白酶1组织抑制剂(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TIMP-1),B超及MR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结果:B超与肝脏纤维化病理分级的相关系数为0.56,呈中等程度正相关,联合DWI、肝纤维化相关标志物及TIMP-1的非创伤性评估方法有高达84.69%正判率。结论:该联合评估方法是目前可操作性和可重复性好,值得推广的肝纤维化临床诊断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CT和MR血管成像在粥样硬化斑块和狭窄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均给予16层螺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冠状动脉MR血管成像(CMRA)检查,待患者检查完后,观察动脉狭窄程度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情况.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 在图象质量和狭窄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检查发现钙化45处,均无检测出斑块内出血,MR检查出钙化30处,均能检测出斑块内出血.结论 冠状动脉CT和MR都可以很好判断患者血管狭窄程度,但是MR更适合于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及MRI三期扫描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重点探讨动脉期及门静脉期扫描的意义,以进一步提高CT、MRI联合检查对于肝脏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8例肝脏肿瘤(30例原发性肝癌,22例肝血管瘤,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分别行螺旋CT、MRI三期扫描,一次屏气可完成全肝扫描,观察肿瘤三期强化的方式和特征。结果动脉期检出72个病灶,高密度病灶30个,本组病例门静脉期检出43个病灶,低密度病灶24个,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30例原发性肝癌,22例肝血管瘤,10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肝转移瘤,螺旋OT、MRJ三期联合扫描是肝脏肿瘤鉴别诊断的最佳方法,能充分反映病灶的血供特征。结论螺旋CT、MRI三期联合扫描检查在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诊断准确率高、患者痛苦少、安全性高等特点,显著提高了肝脏肿瘤的诊断率,在鉴别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府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定量分析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磁共振(MRI)评估和预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理分级。方法:所有纳入本实验的55例患者,其中10例病灶周围肝脏组织无肝硬化的作为对照组,10例肝癌病灶周围肝脏组织为肝纤维化的作为肝纤维化组,另外35例肝癌周围组织为肝硬化的作为肝硬化组。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Gd-EOB-DTPA增强MRI扫描。定量分析肝癌病灶周围肝脏的平扫期和肝胆特异期信号绝对增强强度(AEV)和对比增强率(CER)。分析信号AEV和CER与不同病变肝脏病理学的相关性。结果: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和信号AEV有相关性(r=-0.526,P<0.001);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和CER有相关性(r=-0.741,P<0.001)。通过对2种信号强度的分析发现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与CER有更显著的负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的分析发现CER在正常肝脏组织组和肝纤维化组之间最佳截断值为0.76,肝纤维化组和肝硬化组之间的最佳截断值为0.46。结论:CER与不同病变肝脏的病理分级存在比较显著的相关性,并能通过CER的分析评估和预测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病理分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术(RFA)治疗肝脏肿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5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肝脏肿瘤患者(原发性肝癌155例,转移性肝癌52例,肝腺瘤1例,肝血管瘤7例)均行在CT引导下的RFA治疗。所有患者的肝内病灶最大径均≤5 cm。同时所有患者均在RFA治疗前,治疗后(1周、1月、3月、6月)行CTA或MR I及免疫指标来评价疗效。[结果]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207例),术后的影像学上均可见病灶局部坏死、气化,1周至6个月的复查,189例患者未见肿瘤复发征象,18例可见原病灶内及周围有复发征象;同时,AFP、CEA等免疫指标均明显下降。肝脏良性肿瘤的患者,术后在影像学上亦均表现局部坏死、气化,同时复查的增强扫描均未再发现病灶区有明显的强化。[结论]经皮射频消融术在肝脏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彩超与体层摄影(CT)评估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慢性肝病肝纤维化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肝穿刺活检结果将其分中重度组(METAVIR F3+F4期,n=31)、轻度组(METAVIR F1+F2期,n=38)、对照组(METAVIR F0期,n=37),比较三组患者彩超、CT下相关参数水平差异。结果中重度组彩超下脾长径、脾厚度、胆囊壁厚度及CT下门静脉右支前间隙均明显大于轻度组与对照组,肝尾叶体积则明显小于轻度组与对照组(P<0.05);彩超下血小板计数(PLT)/脾长径、门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脾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及CT下肝右叶体积、门静脉灌注量、肝血容量显示,中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0.05);彩超下门静脉、脾静脉主干内径及CT下肝脏灌注指数比较显示,中重度组>轻度组>对照组(P<0.05);中重度组与轻度组CT下肝动脉灌注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彩超和CT可通过测量慢性肝病患者脏器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血流灌注相关参数,对其肝纤维化情况进行快速无创性量化评估,有利于改善其诊疗体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析螺旋CT和MRI对肝脏囊性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68例肝脏囊性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CT和MRI对肝脏囊性病变不同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对比CT和MRI检查结果,同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对肝脏囊性病变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结果 CT检查肝脏发育性囊性病变率88.89%,炎性囊性病变率83.33%,肝脏恶性肿瘤囊变病变率91.43%分别低于MRI检查的100%、95.83%、97.13%,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对肝脏囊性病变诊断敏感性为93.18%、特异性为95.83%虽明显高于CT检查的79.55%和79.17%,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和MRI均能有效诊断肝脏囊性占位,且准确率均较高,但核磁共振诊出率、敏感性、特异性更高,对肝脏囊性病变更适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CT和MRI诊断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患者1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腹痛、背痛、下肢浮肿、消瘦乏力等;CT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软组织密度影,有纤维性斑或异常软组织包块;MRI检查发现患者腹膜后硬化斑块、脂肪组织和肌肉组织在T1和T2图像中的密度不同:经CT和MRI诊断患者呈现出不同的影像学分期。结论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临床表现复杂却不特异.其诊断主要依靠CT和MRI影像学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在肝脏纤维化中的价值,探讨相应参数的特征及临床意义,以积累临床经验,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收集79例经肝穿证实为肝纤维化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18例非肝脏疾病的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均行肝脏CT灌注扫描,获得主要灌注参数,即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总肝灌注量(TLP)、肝动脉灌流指数(HPI)、肝血流量(HBF)及血容量(BV)。结果:观察组患者分期,S1期17例,S2期20例,S3期20例,S4期22例。观察组中PVP、TLP、HBF和BV值明显低于对照组,而HPI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PVP、TLP、HBF及BV在S3和S4期中的值明显低于S1和S2期,而HPI在S3和S4期中的值明显高于S1和S2期。结论:CT灌注成像能很好地反映肝纤维化的血管分布情况,对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分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