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QT离散度对不稳定性心绞痛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QT离散度 (QTd)变化与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危险度分层的关系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不稳定性心绞痛 1 0 6例 ,根据Braunwald分级按危险度分为Ⅰ、Ⅱ、Ⅲ级。分别比较其QTd的变化。观察不同QTd患者住院期间心脏性猝死、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分析了QTd值增大对UAP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BraunwaldⅠ级、Ⅱ级、Ⅲ级的QTd分别为 3 8 3± 6 6ms、5 0 2± 7 4ms、73 3± 1 2 4ms两两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 ;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 2 2 2 % ( 1 /45 ) ,2 2 85 % ( 8/3 5 )和 46 1 5 % ( 1 1 /2 6)。BraunwaldⅡ级和Ⅲ级与Ⅰ级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增大时 ,QTd随着增大 ,并与患者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危险度分层的价值.方法对42例UA患者于入院后行系列采血,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cTnI,根据患者血清cTnI水平正常或增高,分组比较临床相关因素和冠脉造影情况,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42例UA患者,17例(40.5%)cTnI增高,25例(59.5%)cTnI正常.cTnI增高组属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Ⅲ级者13例(13/17),发生心脏事件9例(9/17);cTnI正常组属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Ⅲ级者5例(5/25),发生心脏事件2例(2/2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清cTnI增高的UA患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3.
何晓薇 《重庆医学》2005,34(6):911-912
目的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与血尿酸、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对11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用Braunwald class法按危险度为Ⅰ、Ⅱ、Ⅲ级,分别检测其血尿酸、血脂值,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不稳定性心绞痛分级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27.10±66.3)mmol/L、(361.90±52.4)mmol/L、(491.40±88.1)mmol/L]与对照组[(260.13±47.9)mmol/L]有显著、极显著相关性(P<0.05,P<0.01),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有显著相关性(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与对照组呈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血载脂蛋白A1、载脂蛋白B与对照组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不稳定性心绞痛危险度分级增加,血尿酸水平与血脂水平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对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进行血清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并随访1年,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70例UAP患者中22例cTnI浓度>0.03 μg/L.随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血清cTnI浓度升高(P<0.05).Ⅲ级UAP患者血清cTnI阳性率高于Ⅰ、Ⅱ级,心脏事件发生率均高于Ⅰ、Ⅱ级(P<0.05).血清cTnI阳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45.4%,血清cTnI阴性组发生率6.3%,血清cTnI预测心脏事件的灵敏度为76.9%,特异度为78.9%,阳性预测价值为45.4%,阴性预测价值为93.8%.结论血清cTnI测定对UAP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心脏肌钙蛋白Ⅰ (cTn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危险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7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进行血清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 (CK MB)测定 ,并随访 1年 ,观察其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70例UAP患者中 2 2例cTnI浓度 >0 .0 3μg/L。随Braunwald临床分级增高 ,血清cTnI浓度升高 (P <0 .0 5 )。Ⅲ级UAP患者血清cTnI阳性率高于Ⅰ、Ⅱ级 ,心脏事件发生率均高于Ⅰ、Ⅱ级 (P <0 .0 5 )。血清cTnI阳性组心脏事件发生率 4 5 .4 % ,血清cTnI阴性组发生率 6 .3% ,血清cTnI预测心脏事件的灵敏度为 76 .9% ,特异度为78.9% ,阳性预测价值为 4 5 .4 % ,阴性预测价值为 93.8%。结论 血清cTnI测定对UAP患者的预后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QRS时限在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意义.方法 分析91例DCM患者和85例健康体检者心电图,分析其QRS时限的差异.91例DCM患者按QRS时限分为QRS时限<120ms组和QRS时限≥120ms组,比较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DCM患者QRS时限均值明显增宽(118.64±2.70 vs91.75±1.23,P<0.05).QRS时限≥120ms组DCM患者相较于QRS时限<120ms组,LVEDD明显增大(66.97±1.37 vs61.63±1.03,P<0.05),LVEF明显降低(32.55±0.92 vs 36.24±0.70,P<0.05).结论 DCM患者QRS时限有显著改变,QRS时限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以及心功能有一定关系,可能对临床诊断和治疗选择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静  郭其凤  汤进 《重庆医学》2015,(31):4413-4415
目的:探讨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功能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1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其中QRS波群时限大于或等于110ms62例,列为观察组,QRS波群时限小于110ms48例,列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浆N‐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析观察组QRS波群时限与血浆N‐proBNP水平、LVEF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NYHA心功能Ⅱ级构成比为27.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Ⅳ级构成比为4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2.8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Ⅱ级=12.366,χ2Ⅳ级=15.332,P<0.05);观察组血浆N‐proBNP水平、LVEF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N‐proBNP=18.771,tLVEF=16.318,P<0.05);观察组患者QRS波群时限与血浆N‐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r1=0.62,r2=-0.65,P<0.05);观察组死亡、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s死亡=18.315,Fisher′s心源性休克=10.773,Fisher′s恶性心律失常=9.185,Fisher′s急性肺水肿=12.317,均P<0.05),且QRS波群时限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在心电图QRS时限大于或等于110ms时,AMI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越长,心功能越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评价QT离散度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将患者分为 3组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Ⅰ组 )、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 (Ⅱ组 )、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Ⅲ组 )。比较QTd、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QTd、QTcd在Ⅰ组、Ⅱ组、Ⅲ组分别为 (80 9± 1 5 8)ms与 (92 5± 1 8 4)ms;(59 6± 6 7)ms与 (69 3± 1 9 2 )ms;(49 9± 6 8)ms与(56 1± 1 6 4)ms。 3组间差别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 <0 0 0 1 )。QTcd值的增大与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依从关系 (P <0 0 1 )。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9.
郭双菊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2):1008-1009
目的评价心力衰竭患者心电图QRS波群时限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关系,指导判断预后与治疗。方法入选120例心力衰竭患者,根据QRS波群时限分为≥120ms组和〈120ms组,分析2组QRS波群时限与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痛死率的关系。结果QWS波群时限≥120ms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1年内病死率与QRS波群〈120ins组心力衰竭患者对照明显恶化,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QRS波群时限延长(≥120ms)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介素17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1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Braunwald分级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Braunwald分级Ⅰ级;B组为Braunwald分级Ⅱ级;C组Braunwald分级Ⅲ级。抽取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时静脉血,检测其血清中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的浓度。结果 Braunwald分级越高,血清中IL-17浓度越高(P<0.05)。经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及高脂血症病史均未显示出与IL-17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IL-17水平与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度之间呈正相关,是预测不稳定型心绞痛严重程度的独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