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吡格列酮在抗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素参与缓慢发展的疾病。已知慢性炎症、免疫等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吡格列酮是噻唑烷二酮类(thiazolidinedione,TZDs)胰岛素增敏剂,作用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近年研究发现TZDs不仅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血糖的作用,还具有降低血压、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促进新生血管形成等作用,从而起到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本文就吡格列酮在上述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5例绝经后中老年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吡格列酮治疗组和非吡格列酮治疗组(使用二甲双胍或磺脲类药物),治疗半年。所有病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均检测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血清骨钙素N端片段、骨碱性磷酸酶、甲状旁腺激素,并行腰椎骨、右髋、股骨颈和大粗隆的CT骨密度值测定。结果:服药期间每3个月测定双手握力,了解骨痛、肌肉痉挛、生活能力、非暴力性骨折情况和药物不良反应。结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特别是绝经后女性糖尿病患者,TZDs的应用需谨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格列吡嗪联合吡格列酮对2型糖尿病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7月-2011年6月门诊治疗的2型糖尿病病人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格列吡嗪联合吡格列酮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格列吡嗪治疗.观察治疗12周后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情况及其有无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12周后FPG,2hPG、HbA1C均有明显下降,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格列吡嗪联合吡格列酮有协同控制血糖的作用,且不良反应轻微,安全性、依从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选择GK大鼠为2型糖尿病模型,研究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对胰岛B细胞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以雄性GK大鼠和正常对照雄性Wistar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4组:Wistar正常对照组13只(W组),GK+罗格列酮组10只(R组),GK+吡格列酮组10只(P组)和GK未治疗组10只(G组)。其中罗格列酮组给予罗格列酮钠2mg.kg-1.d-1灌胃,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3mg.kg-1.d-1灌胃,GK未治疗组不予药物干预,实验为期6周。实验结束后,取胰腺标本固定并进行电镜观察。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岛细胞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并采用TUNEL法检测胰腺B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电镜下,G组大鼠胰岛B细胞出现核皱缩,核仁消失,染色质边集,呈现凋亡早期改变;其他3组胰岛未见凋亡改变(P<0.01)。R组和P组的Bcl-2表达显著高于G组(P<0.01);W组与G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组、P组和W组的Bax表达低于G组(P<0.05);R组和P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GK大鼠胰岛B细胞存在细胞凋亡,可能与其发生糖尿病有关。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以减少GK大鼠胰岛B细胞凋亡,且与B...  相似文献   

5.
张蕊  于磊  徐珽   《四川医学》2018,39(6):658-662
目的对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和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借此筛选出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较为合适的药物。方法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方法、遵循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原则,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数据库,纳入采用吡格列酮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相关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篇研究。其中4篇为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照,4篇为吡格列酮与维生素E(1篇为吡格列酮、维生素E、安慰剂三组对照)。Meta分析结果显示:(1)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对改善肝脏纤维化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40,95%CI(1.01,1.95));(2)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对改善肝细胞气球样变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0,95%CI(1.26,2.58));(3)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减少肝脏脂肪变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86,95%CI(1.39.2.49));(4)吡格列酮与安慰剂对比,在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0.82,95%CI(-1.17,-0.47));(5)吡格列酮与维生素E对比,在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SMD=-3.39,95%CI(-5.23,-1.55)),吡格列酮联用维生素E与维生素E对比,在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影响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D=0.39,95%CI(-0.49,1.28))。安全性指标:试验组共67例退出试验,对照组48例退出试验。共有6篇研究报道了吡格列酮的药物38例不良反应/事件,吡格列酮组发生2例,对照组共发生17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但未做详细描述。报道最常见为皮肤组织、体质量增加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吡格列酮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使用中,吡格列酮与安慰剂、维生素E比较,在改善肝功能、肝组织学、降低血糖等方面有较为明显优势。基于目前现有证据,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在肝纤维化、肝细胞气球样变、肝细胞脂肪样变治疗时可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pioglitazone)对胶质瘤细胞生长、迁移、凋亡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并研究其相关分子作用机制。方法:CCK-8法、细胞划痕试验、TUNEL法检测吡格列酮对胶质瘤细胞增殖、侵袭和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吡格列酮刺激后对胶质瘤细胞中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吡格列酮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降低细胞侵袭能力并诱导其凋亡。吡格列酮能够下调β连环蛋白(β-catenin)、MMP-2蛋白表达,上调Bad、Bax蛋白表达水平。转染β-catenin siRNA后检测发现MMP-2表达降低,Bad、Bax表达上调。结论:吡格列酮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细胞凋亡,具有抗胶质瘤的功效。吡格列酮可能通过β-catenin介导抑制胶质瘤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7.
吡格列酮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治疗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吡格列酮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斑块面积以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高脂饮食造模16周复制小鼠AS模型,从第8周开始给予吡格列酮,观察吡格列酮对血脂含量以及AS斑块面积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  相似文献   

8.
梁莉  张春霞 《吉林医学》2010,31(23):3855-3856
目的:探讨对于糖尿病前期进行吡格列酮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40例糖尿病前期患者给予吡格列酮片30mg/d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均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结果:治疗后患者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较治疗前有显著减低(P<0.01),三酰甘油降低(P<0.05)。结论:吡格列酮对于糖尿病前期患者具有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和糖代谢、脂代谢紊乱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降糖胶囊(CRH)加格列喹酮对Ⅱ型糖尿病的降糖作用、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152例Ⅱ型糖尿痛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给予格列喹酮、降糖胶囊及格列喹酮和降糖胶囊,在治疗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进行空腹血糖、胰岛素、C肽、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餐后2 h血糖测定,以评价这些处理措施对Ⅱ型糖尿痛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种处理方法均能有效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2 h血糖;但格列喹酮与降糖胶囊联合应用可明显提高治疗有效率(与格列喹酮组和降糖胶囊组比较,P<0.05)。单独应用格列喹酮对血脂代谢无影响,但对胰岛素抵抗有一定改善;单独运用降糖胶囊或将降糖胶囊与格列喹酮联合应用不但能有效改善患者胰岛素抵抗,恢复患者胰岛功能,患者的血脂代谢异常也出现了明显的改善。联合应用降糖胶囊与格列喹酮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结论:降糖胶囊与格列喹酮联合应用治疗Ⅱ型糖尿病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无明显的毒副作用,且对于防止Ⅱ型糖尿病的并发症如脂类代谢异常具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考察丹参注射液对格列喹酮在糖尿病大鼠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两药的临床合用提供依据。方法 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考察丹参注射液对格列喹酮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的影响;建立原位在体肠循环模型,研究丹参注射液对格列喹酮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大鼠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两药合用能够显著缩短格列喹酮的达峰时间,增加最大药物浓度、药时曲线下面积,并且可以显著减少清除率。肠吸收特性实验结果显示,丹参注射液可以显著增加格列喹酮在糖尿病大鼠体内吸收速率和表观渗透系数。结论 丹参注射液和格列喹酮合用可以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格列喹酮的血药浓度和生物利用度,其原因可能与丹参注射液促进格列喹酮的小肠吸收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