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鸿渊  张喜旺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4):1123-112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性肿瘤,年发病率约2/10万。它来源于胃肠道的Caial细胞或幼稚间质干细胞,是一种非定向分化的间质干细胞肿瘤,大多数GIST都存在原癌基因c—Kit的突变,免疫组化分析CD117,强阳性率达97%,CD34表达率达82%.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对GIST有较高诊断价值。笔者回顾性分析病理证实的18例胃肠道间质瘤的CT表现,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良恶性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8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GIST患者的临床及多层螺旋CT扫描资料。结果48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良性12例,潜在恶性13例,恶性23例。肿瘤直径<5 cm组19例,恶性3例,肿瘤直径≥5 cm组29例,恶性20例;有囊变坏死或溃疡改变31例,其中恶性22例,无囊变坏死共17例,其中恶性1例;14例有转移改变者病理均为恶性。样本中肿瘤大小≥5 cm组恶性程度较高,且肿瘤体积越大,恶性程度亦相对越高,呈一定的正相关改变,合并有囊变坏死、溃疡或转移者,其恶性程度亦显著增高(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对GIST的定位、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多种CT征象有助于对GIST良、恶性做出准确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生长类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与病理危险度的关系,评价CT对GIST诊断及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病理证实的GIST的多排螺旋CT资料。结果:26例GIST中,发生于胃14例,小肠7例,胃肠外5例;其中跨壁型3例,壁内型3例,壁外型10例,腔内型5例,胃肠外型5例;不同病理分级的GIST,肿瘤生长类型有统计学差异(P0.05),生长部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生长类型GIST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其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4.
80年代前认为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大多数是平滑肌源性肿瘤,通常被认为是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极少部分为神经源性肿瘤。近年来通过免疫组化和电镜研究,国内外许多学者提出了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这一概念,认为胃肠道间质瘤为一组独立的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性肿瘤。病理诊断对其有较多的认识,而在影像诊断中这一方面的报道则较少。收集我院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13例,探讨GIST的螺旋CT表现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 GIST)定位和定性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30例手术病理证实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的CT影像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行16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探讨病灶位置、大小及有无坏死等情况。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单发患者21例、多发9例;其中17例肿瘤部位在胃部、8例位于小肠、5例位于直肠。19例向腔内外同时生长、8例向腔外生长、3例向腔内生长。恶性GIST 强化不均匀,可有邻近脏器侵犯。16层螺旋CT定性准确率为83.3%(25/30)、定位准确率90.0%(27/30)。结论:CT 增强扫描有利于GIST的定位诊断及对肿瘤良恶性质的判断,能准确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是目前检查GIST的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问质瘤的CT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以往多归为平滑肌肿瘤,近年来,随着病理学的发展,尤其是免疫组化及超微结构研究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提出GIST实为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壁的间叶肿瘤,由于文献中对于GIST的CT表现报道较少,故笔者对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GIST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该肿瘤CT表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螺旋CT增强扫描及MPR在胃肠道间质瘤误诊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杰  汤玮  秦嗣勇  刘丛伟  许峰 《中外医疗》2008,27(16):121-122
目的 通过螺旋CT增强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中的价值,探讨GIST的误诊原因,提高GIST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3例GIST病例最后都经病理明确诊断的临床及CT寻影像学资料.结果 53例GIST中有6例误诊为其他胃肠道肿瘤.结论 GIST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需与多种消化道病变相鉴别,CT增强肿块不均匀强化是GIST的重要影像学表现,而MPR可以更加准确的对GIST进行定位,总之CT增强扫描及MPR对诊断GIST有重要价值,也是避免误诊及鉴别其他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经病理证实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凹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平扫及双期扫描。结果15例患者中,肿瘤发生于胃7例,小肠6例,肠系膜2例。4例直径小于5era,CT表现为类圆形肿块,边界较清,11例肿块直径均大于5cm,CT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帅块,6例病灶内出现液化坏死及出血,4例有周围结构侵犯或远处转移。动态增强扫描,12例静脉期较动脉期增强明显,2例呈快进快出表现,1例未见明显强化。结论GIST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综合分析其CT征象对诊断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2例GIST.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GIST肿块直径2-4.5cm,圆形或类圆形,边缘清晰,增强后强化均匀,CT值增加10~35Hu;恶性GIST肿块直径5-12cm,6例病灶呈类圆形,3例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其中7例可见坏死区,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CT值增加45~80Hu。结论:螺旋CT是GIST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清楚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缘、内部密度及强化特点,有分叶或坏死征象提示为恶性。  相似文献   

10.
张占东   《中国医学工程》2013,(1):146-147
目的分析临床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方法,探析CT诊断与间质瘤分期的关系。方法对2010年10月-2012年2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38例患者的检查资料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和患者的临床病理表现相互对照。结果肿瘤起源部位为胃23例,位于小肠和直结肠分别为6例和7例,肠系膜内2例,通过多排螺旋CT定位,35例定位正确,其中只有3例定位错误,主要1例肠系膜误认为是来自结肠,2例小肠误判为肠系膜。38例患者中被诊断为高度危险的患者15例,中度危险11例,低度危险7例,极低度危险5例。CT征象与临床病理相互对照分析,GIST的大小、生长方式、形态、坏死情况和GIST的生物学危险性具有统计学意义,GIST的强化程度和GIST的生物学危险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在临床上采用多排螺旋CT检查,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定位性,其CT影像征象有很高的特征性,在术前评估GIST的危险性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对GIST的分期主要是根据肿瘤的大小和细胞核分裂像的多少等生物学行为,分为高危、中危,低危和极低危四个等级,不同部位分级的标准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