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以及抗P-选择素单抗的抗粘附凋抑作用.方法建立大鼠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随机将大鼠分为手术组和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各18只,按不同梗阻时间(1、3、7 d)再分为3组,另设假手术组(n=6)作为对照.分别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和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P-选择素及DC在肾组织中表达和分布变化.结果大鼠UUO第l d起即见P-选择素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在肾小管间质中表达上调,伴随CDl a+CD80+DC在以肾间质为主部位的浸润;第3dP-选择素明显表达,且CDla+CD80+DC显著增多;至第7 d P-选择素表达遂下调,而CDla+CD80+DC在肾间质分布聚集达峰,出现了明显的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经抗P-选择素单抗处理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表达受到抑制,CDla+CD80+DC分布聚集减少,且肾小管间质病理损伤减轻.结论提示树突状细胞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早期病理损伤过程,其肾组织迁移聚集可能与P-选择素早期介导有关,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抗粘附调抑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 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免疫双染和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在肾组织中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 模型组CD1a^ CD80^ 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周、4周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12周时,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和TIF程度明显增加,并与CD1a^ CD80^ 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后,CD1a^ CD80^ DC分布减少,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结论 DC可能启动或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 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la^ CD80^ 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改变,并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 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而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于重度组又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CDla^ CD80^ DC在肾组织中分布面积、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增多,且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其在。肾小管间质分布于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肾功能明显相关。此外,CD1a^ CDSO^ DC肾小管间质分布状况亦与P一选择素表达显著相关。结论 黏附分子;P-选择素可能介导DC肾炎。肾组织中迁移聚集,参与了肾脏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与树突状细胞(DC)在人肾炎肾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探讨P-选择素和DC与肾小管间质病变以及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经肾活检和临床资料确诊的不同类型肾炎患者133例,根据小管间质病变分为三组:轻度组63例,中度组44例,重度组26例;10例正常人肾组织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的表达;利用免疫双染与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的分布和改变,并探讨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肾炎患者肾组织中P-选择素表达增强,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表达显著高于肾小球、肾间质和肾血管;而在肾小管间质表达于重度组又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显著相关.CD1a+CD80+DC在肾组织中分布面积、数量和密度均显著增多,且以肾小管间质为主,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其在肾小管间质分布于重度组也明显高于轻、中度组,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程度以及肾功能明显相关.此外,CD1a+CD80+DC肾小管间质分布状况亦与P-选择素表达显著相关.结论黏附分子;P-选择素可能介导DC肾炎肾组织中迁移聚集,参与了肾脏免疫病理机制,并与肾小管间质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炎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动物模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和P-选择素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抗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单抗)对其影响。结果 大鼠UUO第1d即见间质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和p-选择素在小管间质表达;第3d间质炎细胞增多,P-选择素明显表达;第7d间质炎细胞浸润达高峰伴间质水肿,而P-选择素表达下降。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炎细胞浸润减轻,P-选择素表达减弱。结论  P-选择素在UUO早期参与介导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在肾间质浸润及肾间质损害,抗P-选择素单抗对此具有一定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的分布与作用及缬沙坦对DC作用的影响.方法建立慢性肾衰5/6肾切除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n=18)、假手术组(n=18)、模型组(n=18)和缬沙坦治疗组(n=18).分别于建模1、4、12周,采用免疫双染和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CD80+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在肾组织中的表达;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模型组CD1a+CD80+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12周较1周、4周明显增多,且与慢性肾功能减退呈正相关;12周时,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和TIF程度明显增加,并与CD1a+CD80+DC分布数量呈正相关;经缬沙坦治疗后,CD1a+CD80+DC分布减少,P-选择素和各纤维化相关指标表达下降,TIF程度减轻及肾功能改善.结论DC可能启动或参与了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缬沙坦对此具有明显的抑制和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DC)在5/6肾切除大鼠肾小管间质中分布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的关系。方法 54只SD大鼠均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切除5/6肾,建立慢性肾功能衰竭模型)。分别于建模第1、4和12周,采用免疫双标记染色及荧光图像分析法,观察CD1a CD80 DC在各组大鼠肾组织中的分布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半定量分析,观察黏附分子P-选择素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Ⅲ型胶原(Col Ⅲ)、纤维连接蛋白(FN)在上述肾组织中的表达改变;此外采用Masson染色评定各组肾小管间质纤维化(TIF)程度。结果①模型组CD1a CD80 DC主要分布于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以肾间质最为明显;其分布数量于建模后第12周较第1、4周明显增多(P<0.01),且与肾功能指标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明显相关(r值分别为0.254、0.263、-0.367,P值<0.05~0.001);②12周时,P-选择素、TGF-β1、CTGF、α-SMA、Col Ⅲ、FN以肾小管间质为主表达以及TIF程度均明显增加,并与CD1a CD80 DC分布数量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566、0.477、0.425、0.288、0.408、0.495、0.823,P值<0.05~0.001)。结论 DC可能也启动或参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的形成,并与肾功能损害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大鼠输尿管梗阻后肾炎中的P-选择素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粘附分子P-选择素在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炎中的作用。方法建立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动物模型,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和P-选择素在肾组织中的表达,以及抗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单抗)对其。结果大鼠UUO第1d即见间质以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和P-选择素在小管间质表达;第3d间质炎细胞增多,P-选择素明显表达,第7d间质炎细胞浸润达高峰伴间质水肿,而P-选择表达下降,抗P-选择素单抗治疗组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在肾组织中的表达部位、动态变化及其与肾小管间质损害的关系。方法:制备UUO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UUO术后第1,3,7,14,21,28d肾组织中BMP-7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表达。结果:随梗阻时间延长,BMP-7在肾小管中的表达有一过性增加,之后表达逐渐下降。而TGF-β1的表达逐渐增加,到21d达高峰,28d略回落。BMP-7阳性染色面积与肾间质相对面积呈负相关(r=-0.601,P<0.05),而TGF-β1阳性染色面积与肾间质相对面积呈正相关(r=0.864,P<0.05)。结论:UUO大鼠中,随梗阻时间的延长,TGF-β1在梗阻侧肾组织中的表达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与肾间质损害的程度呈正相关;BMP-7在梗阻侧肾组织中的表达有逐渐减少的趋势,与肾间质损害的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水飞蓟素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肾脏病理、肾组织Ⅲ型胶原蛋白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mRNA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24只。行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术诱导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模型。治疗组大鼠给予30 mg.kg-1水飞蓟素,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UUO术后第7、14、21天各组随机处死8只大鼠,光镜下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评价肾组织Ⅲ型胶原蛋白的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各组肾组织TGF-β1mRNA及TIMP-1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各时间点肾小管间质损伤和肾组织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在治疗组和模型组均较假手术组明显增多(P均<0.01),治疗组较模型组则明显减轻(P均<0.05)。各时间点治疗组和模型组肾脏TGF-β1mRNA和TIMP-1 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均<0.01),治疗组则明显低于模型组(P均<0.05)。UUO大鼠肾间质中TGF-β1mRNA、TIMP-1 mRNA表达量与肾小管间质损伤评分均呈正相关(r=0.915、0.838、P均<0.01)。TGF-β1mRNA、TIMP-1 mRNA表达量与肾组织Ⅲ型胶原蛋白表达量均呈正相关(r=0.833、0.786、P均<0.01)。结论在UUO大鼠模型中,水飞蓟素通过下调TGF-β1mRNA、TIMP-1 mRNA的表达,减少Ⅲ型胶原的产生,从而发挥延缓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单侧输尿管梗阻后肾间质纤维化的形成机制。方法 :将 2 0只大鼠采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 ,术后 1周、2周观察双肾组织病理改变 ,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肾间质Ⅲ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β1(TGF β1)和核因子 κB(NF κB)的表达。结果 :随着梗阻时间延长 ,梗阻肾间质Ⅲ型胶原、TGF β1和NF κB的表达增加 ,对侧无明显变化 ,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单侧输尿管梗阻肾间质TGF β1、NF κB的过度表达 ,可上调肾间质Ⅲ型胶原的表达 ,是形成间质纤维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木犀草素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炎性反应和纤维化的影响及对梗阻性肾病的治疗作用。方法将雄性 SD 大鼠3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方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 组,n=8)、模型组(模型组,n=8)、地塞米松组(n=8)和木犀草素组(n=8)。 Sham 组行左侧输尿管分离术,后3组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术后第1天按照要求开始给药,各组大鼠于手术后10 d 眶静脉取血并留取梗阻侧肾组织后处死,比色法检测血清尿素氮、肌酐的变化,HE 和 Masson 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变化,并用间质损伤指数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积分定量观察肾组织损伤情况。结果与 Sham 组对比,模型组大鼠肾脏明显肿大、皮质明显变薄、肾小管变形明显、炎性反应明显,间质损伤指数、纤维化积分明显增加(P<0.05),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增加(P<0.05);木犀草素组和地塞米松组大鼠肾脏肿大、皮质变薄、肾小管变形、轻度炎性反应,两组间质损伤指数、纤维化积分明显增加(P <0.05),木犀草素组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增加(P<0.05),地塞米松组血尿素氮、血肌酐变化不明显。与模型组对比,木犀草素组和地塞米松组肾脏体积明显变小、皮质变薄程度较小、肾小管变形减轻、炎性反应明显减弱,间质损伤指数、纤维化积分明显降低(P<0.05),血尿素氮、血肌酐明显降低(P<0.05),木犀草素组和地塞米松素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木犀草素不能完全阻止或逆转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的组织结构损伤和功能改变,但是其能够减轻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的炎性反应、肾功能损害及病理损害,效果较地塞米松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态进展,研究该病理过程中肾脏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3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和UUO模型组(模型组,n=16).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模型组建模后)第2、5、9、14天分批(n=4)处死,留取手术侧(模型组梗阻侧)肾脏组织.分别采用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评价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损伤程度并检测肾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维生素D受体(VDR)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随着输尿管梗阻时间的延长,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逐步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肾间质α-SMA和FN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至建模后第14天时达到高峰.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α-SMA和TGF-β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VDR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建模后第2天,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α-SMA相对表达量已显著增加;建模后第14天,模型组α-SMA和TGF-β1相对表达量分别增高至假手术组的12.7倍和8.8倍,而VDR相对表达量下降至假手术组的3%.结论 UUO模型大鼠建模后第14天可出现显著的肾间质纤维化;建模早期肾间质中α-SMA表达增加提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活化;VDR表达的进行性减少提示其与肾间质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抗P-选择素lectin-EGF功能域单抗(PsL-EGFmAb)对大鼠急性肾损伤防治及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影响。方法 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和比较经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前后,大鼠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组织病理学改变、肾功能变化以及免疫细胞功能状态。结果 肾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肾内以肾小管上皮细胞为主P-选择素表达增强,出现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肾功能损害;同时体内T、B细胞活性受抑,而NK细胞明显激活。经给予PsL-EGFmAb及其配体拮抗剂N-去硫酸肝素处理后,肾组织P-选择素及其mRNA表达受抑,病理学改变及肾功能损害减轻,尤以PsL-EGFmAb治疗效果更为明显;此外大鼠体内三种免疫细胞功能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调节。结论 抗P-选择素功能域单抗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防治作用,其抗黏附靶向效果强于N-去硫酸肝素,并对大鼠免疫防御功能可能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尿毒清颗粒抑制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作用靶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尿毒清抑制大鼠肾脏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制备肾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将10周龄SPF级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Sham,n=20)、模型组(UUO,n=20)和尿毒清治疗组(UNQ,n=20);UNQ组于于术前1天给予尿毒清2 g/(kg·d)灌胃,假手术组及模型组每天灌胃等量生理盐水,各组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处死5只大鼠,取梗阻侧肾脏进行组织学检查,对肾间质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情况进行半定量评分;采用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 Blot分别分析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纤粘连蛋白(FN)表达。结果与Sham相比,UUO大鼠各时间点的病理损害进行性加重,肾小管间质中TGF-β1、FN 表达均增高(P<0.05)。与UUO相比,尿毒清治疗后3 d,可观察到大鼠的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及肾间质纤维化(P<0.05)明显减轻,同时肾组织中TGF-β1表达减少(P<0.05);治疗后7 d,上述治疗作用持续存在,同时进一步使UUO大鼠肾间质的FN 表达下降(P<0.05);治疗14 d后,肾间质细胞浸润情况评分(CIS)和慢性病变(包括肾小管萎缩和间质纤维化)评分(AFS)较 UUO 组分别下降22.2%和19.1%(P<0.05),TGF-β1、FN的表达则较UUO 组分别减轻30.8%和30%(P<0.05)。结论尿毒清的保护作用表现在肾损伤的开始就通过减少TGF-β1表达从而使肾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受到抑制,同时还能减少病变肾组织细胞外基质的积聚,从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单侧输尿管梗阻(UUO)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动态进展,研究该病理过程中肾脏纤维化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 32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6)和UUO模型组(模型组,n=16).两组大鼠分别于术后(模型组建模后)第2、5、9、14天分批(n=4)处死,留取手术侧(模型组梗阻侧)肾脏组织.分别采用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等方法,评价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损伤程度并检测肾脏组织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纤维连接蛋白(FN)、维生素D受体(VDR)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肾脏组织形态学观察显示,随着输尿管梗阻时间的延长,肾小管间质纤维化程度逐步加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肾间质α-SMA和FN阳性面积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随着梗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至建模后第14天时达到高峰.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明,模型组大鼠建模后各时间点α-SMA和TGF-β1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VDR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建模后第2天,模型组大鼠肾脏组织α-SMA相对表达量已显著增加;建模后第14天,模型组α-SMA和TGF-β1相对表达量分别增高至假手术组的12.7倍和8.8倍,而VDR相对表达量下降至假手术组的3%.结论 UUO模型大鼠建模后第14天可出现显著的肾间质纤维化;建模早期肾间质中α-SMA表达增加提示肾间质成纤维细胞的活化;VDR表达的进行性减少提示其与肾间质纤维化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水飞蓟素对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小管上皮-间质转分化的干预作用。方法:利用单侧输尿管梗阻诱导建立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大鼠模型,5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24只、治疗组24只、假手术组8只。治疗组给予水飞蓟素30mg/(kg·d)灌胃,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模型组和治疗组分别于实验第7d、14d、21d各收获大鼠8只,假手术组于第21d一次处死大鼠,进行肾组织病理学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结果:实验第7d模型组大鼠出现小管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随病程进展,上述病变呈进行性加重。水飞蓟素治疗组大鼠在各时间点组织学的改变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减轻。免疫组化显示水飞蓟素治疗组在各观察时间点能显著下调TGF-β1和α-SMA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结论:水飞蓟素通过下调TGF-β1的表达,有效干预上皮-间质转分化达到改善肾脏纤维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小管间质MCP-1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肾间质纤维化中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MCP-1)的表达及其与肾间质巨噬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6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OR)组、单侧输尿管梗阻(UUO)组,于术后第1,4,7,10,14 d分别处死各组大鼠。用HE和MASSON染色法观察UUO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肾脏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小管间质MCP-1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结果:UUO组肾小管-间质MCP-1,单核巨噬细胞抗原ED-1表达较SOR组明显增多(P<0.05),MCP-1表达与巨噬细胞浸润呈正相关(r =0.865,0.928,0.858,0.893,0.873,均P<0.05);MCP-1表达和巨噬细胞浸润分别与肾间质胶原相对面积呈正相关(分别为r =0.856,0.896,0.686,0.820,0.867和r =0.942,0.898,0.920,0.914,0.829,均P<0.05)。 结论:随UUO大鼠病程进展,肾小管间质MCP-1表达增多,可能在肾间质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MCP-1可能通过介导巨噬细胞浸润参与肾间质纤维化,MCP-1可成为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