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乌头是毛莨科植物乌头的块根。野生品称为草乌,栽培品称川乌;川乌的块根主根名为乌头,旁生块根(子根)称附子,独根称天雄,均含有毒成分乌头碱等。  相似文献   

2.
白蔹与附片、川乌、草乌配伍后部分药理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蔹反乌头,也是“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之一。如《本草经集注》,《唐·新修本草》及《本草纲目》等书中均记载有白蔹“反乌头”。1977年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载有白蔹“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川乌、草乌“不宜与……白蔹同  相似文献   

3.
白芨反乌头、也是中药十反的内容之一,许多医药书籍都有记载,如《蜀本草》及《本草纲目》均有白芨反乌头的记载。1977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也载有白芨“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及川乌、草乌“不宜与白芨同用”。而《中药学》则言相反是“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毒性反应或付作用”。为探讨其实质,我们做了白芨与黑附片,炙川乌、炙草乌配伍后的急性毒性实验,镇痛实验,离体蛙心实验,心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新疆准噶尔乌头中单酯型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X Bridge C18色谱柱(250mm×4.6mm,5μm),以四氢呋喃-乙腈(3∶5)为流动相A,以0.1mol/L醋酸铵溶液(每1 000mL加冰醋酸0.5mL)为流动相B,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5nm。结果准噶尔乌头分别按药典法、高压蒸法、加辅料法炮制后双酯型生物碱水解为苯甲酰乌头碱,炮制方法不同,单酯型生物碱的含量也有所不同,准噶尔乌头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的含量约为制川乌的2/5,准噶尔乌头药典法炮制品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的含量与制川乌相似,准噶尔乌头高压蒸法炮制品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的含量约为制川乌的3.4倍,准噶尔乌头加辅料法炮制品中苯甲酰乌头原碱的含量约为制川乌的1/2,3种炮制品中单酯型生物碱含量大小依次为高压蒸法炮制品>药典法炮制品>加辅料法炮制品。结论准噶尔乌头炮制品中单酯型生物碱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简便、可行,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中乌头类生物碱的变化趋势,阐明两药配伍后的化学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LC-MS技术分析久煎处理的不同配伍组合,结合药液pH值的变化,运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寻找、分析差异标记物。结果 制川乌与法半夏不同配伍组合化学成分的量差异明显,随着法半夏比例的增大,药液pH值呈上升趋势,乌头类双酯型生物碱的量整体呈下降趋势。结论 制川乌与法半夏配伍后毒性物质减少,这可能与法半夏中的某些成分影响了乌头类生物碱的稳定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6.
二、含乌头生物硷类含乌头生物硷类的生药品种繁多,世界上约有250多种,我国约有48种,主产于陕西、四川、贵州等地。性均温热燥烈,有强烈的药理作用及剧烈的毒性。如川乌、草乌、乌头、附子、雪上一枝蒿、落地金钱、藤本草乌、日本乌头、欧乌头、铁棒锤、搜山虎等。但乌头硷经过水解后毒性大减,故临床应用前,大都经过加工炮制,并在配方中均应先煎半小时后,再与其它药同煮,使其乌头硷水解(外用除外)。  相似文献   

7.
为了发掘祖国医学宝藏,我科初步总结了中药生川乌头的表面麻醉作用。经试用138例,麻醉有效率达134例,佔总数97.1%。我们根据乌头的理化特性与麻醉目的,做成乌头酒精液、乌头葡萄糖粉,应用于不同病例,极大部分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并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兹将乌头性状及我科在麻醉上的应用情况分述于后。一、乌头的性状:乌头属毛莨科,为多年草本植  相似文献   

8.
<正>乌头碱是中药附子、川乌、草乌里含有的一种生物碱,为脂类化合物。具有祛寒、散风、温经、止痛之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腰腿痛、跌打损伤、抗风湿及滋补温阳等,治疗剂量有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制川乌与川贝母、浙贝母配伍前后其化学成分的整体变化情况,从而分析乌头反贝母的相反机制。方法 使用UPLC-ESI-LTQ-MS对配伍前后的煎煮液进行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对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多级串联质谱技术对化学标志物进行鉴定。结果 制川乌与川贝母、浙贝母配伍前后成分均有明显差异,其中与川贝母配伍产生5个化学标志物,与浙贝母配伍产生6个化学标志物,重复出现的标志物为次乌头碱和苯甲酰基次乌头原碱。结论 制川乌与两种贝母配伍后的化学标志物差异较大,仅有2个相同,结合前期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推测制川乌与不同贝母配伍后LD50的变化与其配伍后化学成分的变化相关;从而说明相反不完全是通过其化学成分变化引起的,其相反机制可能还通过其他因素共同引起。  相似文献   

10.
川乌和附子韧皮部内维管束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川乌、附子为常用中药,分别来自毛莨科植物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i Debx栽培品的主根和侧生块根。对川乌、附子韧皮部内出现的维管束。说法不一。有的文献记载是异型维管束,有的文献记载是根迹维管束。对这种维管束形成的过程也未见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