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们对腹部消化道手术40例病人,分别采取术后当时及3日后补钾的方法进行对比检验及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观察对象 40例均为腹部消化道择期手术病人,其中胃部手术28例,胆道手术10例,肠道手术2例,年龄20~58岁。男30例,女10例。均无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不伴幽门梗阻及肠梗阻或消化道瘘。12方法 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两组病人按常规术前准备,甲组术后当时补钾,乙组术后3日补钾,分别于术前及术后1、2、3日晨抽空腹静脉血测血清钾。2 结 果术后肠蠕动恢复时间,甲组平均…  相似文献   

2.
1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为36~70岁,平均年龄53岁,M区胃癌2例,C区胃癌5例(其中大弯侧l例),革袋样胃癌3例,l例恶性原发性胃淋巴瘤,l例胃大部切除术后再发高位及吻合口溃疡。低分化腺癌7例,高分化癌5例。术后大体标本均为溃疡型癌,本组病人均有近侧淋巴结转移,本组12例中2例再手术,其中1例术后1个月因肠套叠再手术,1例术后3个月因粘连性肠梗阻再手术,术中均见新胃形成球囊状。方法:按原则行根治性全胃切除后,在屈氏韧带下15cm起游离出50cm带血管蒂空肠,两端各留出10cm,中间30cm折叠…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体瘤临床上虽少见.但在颈部肿瘤的鉴别诊断上必须列为一项内容,警惕手术前误诊和避免手术中临时处理困难.本文对我院15年(1976~1992)9例颈动脉体瘤的诊断治疗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院外和院内误诊,经手术探查得出正确诊断.术前超声学检查与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能明确诊断.5例施行手术治疗者术前均采用手了法颈动脉压迫训练,促使大脑侧支循环的建立。3例行颈动脉外膜下肿瘤完全切除术,近远期疗效满意.2例切断拮扎颈总动脉,1例再结扎颈内、外动脉,肿瘤切除术;1例再结扎切断动脉分歧部,颈内、外动脉远心端端一端吻合,切除肿瘤.前者术后顺利恢复,无永久性后遗症;后者术后14天合并患侧侧脑室体旁脑梗塞,遗留有健侧轻度偏瘫,2年后随访恢复较好.作者认为术前超声检查与选择性颈动脉造影对确定诊断与颈动脉压迫锻炼准确建立大脑侧支循环是对一部分必须切除颈动脉分歧部的颈动脉体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电视胸腔镜手术是将带摄像机的胸腔镜插入胸腔,外与监视器相连,手术在监视器显示下进行,胸腔镜手术具有病人创伤小,手术时间短,痛苦小,术中出血少,病人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我院于1997年1月至1998年3月共施行肺肿物切除10例,临床效果满意,现将术中护理配合要点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我院共施行胸腔镜肺肿物切除术10例,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25~67岁,平均年龄47岁,右肺上叶肿物5例,肺中叶肿物2例,肺下叶肿物3例,除1例因肿物与大血管粘连严重改为开胸手术外,其余9例术中顺利。2 术前准备器械…  相似文献   

5.
我科1985年1月~1994年10月行乳突再根治术11例。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例(11耳)中,男6例,女5例,年龄9~60岁。第一次乳突根治术后至再根治时间:20年以上者2例,10~20年2例,1~9年3例,1年内4例,最长37年,最短20天。两次行乳突根治术者9例,3次者2例。手术切口采用耳内切口9例,耳后切口2例。创腔用游离裂层皮片或筋膜移植4例,耳后带蒂皮瓣移植4例,外耳道皮瓣移植1例,2例未植皮,11例均未并发面瘫。再次术中所见病变情况:①病灶清除不彻底,其中胆脂瘤3耳,肉芽2耳,…  相似文献   

6.
切除颈动脉手术治疗累及颈动脉系统的颈部恶性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期头颈部肿瘤累及颈动脉系统,临床处理困难,手术切除肿瘤及受累的颈动脉并发症多,死亡率高。作者对8例9侧(其中1例不同期结扎双侧颈动脉)颈动脉行结扎切除术。8例中3例出现颅内并发症,1例住院期间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15个月,1例生存超过3年。8例中,5例为喉癌,2例为下咽癌,1例为甲状腺癌。死亡原因为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7.
10a来,本院收治腹股沟疝手术后复发患者20例,对其复发原因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20例中,均为男性,年龄20~66岁。斜疝18例,直疝2例。本院手术的8例,其余12例均在外院手术。20例病人第一次复发18例,第二次复发2例(复发时间指最后一次手术距复发时间),1月以内3例,2~3个月4例,4~6个月2例,6~12个月2例,1a以上者9例,最长1例为术后20a复发。再手术所见:①腹股沟管后壁修补裂开者8例;②腹股沟管缝合近耻骨结节处有空隙缺损,疝囊经此突出皮下3例;③内环扩大,腹…  相似文献   

8.
脑电图及脑皮质电图对致痫灶定位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1996年9月以来在ECoG监测下对36例癫痫病人的致痫灶进行定位手术,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1996年9月~1998年4月在我院行致痫灶切除的病人共36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3.5~40岁,平均21.5岁。病程3周~18年,平均2.7年,36例中大发作17例、大发作合并复杂部分发作9例、单纯部分发作4例、复杂部分发作6例。发作频率为7次/d~3次/月。36例均作脑CT扫描,有异常者28例,其中颅内占位性病变23例、脑软化5例、8例正常。上述病人…  相似文献   

9.
胸膜外置管间歇给药镇痛在胸科手术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乐涵波  张永奎  刘华波  韩辉 《浙江医学》2000,22(10):629-630
开胸手术后出现的切口疼痛,既增加了病人的痛苦,又由于影响呼吸活动及咳嗽、排痰而可引起肺部并发症,不利于病人术后恢复。我院于1999年10月至2000年3月共对20例开胸手术病人应用胸膜外置管间歇给药的方法行术后切口镇痛,效果较好,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5例;年龄19~69岁,平均54.9岁。其中肺癌13例,食管癌3例,支气管扩张2例,肺炎性假瘤和动脉导管未闭各1例。采用后外侧切口(切除1条肋骨)18例,前外侧切口(未切除肋骨)和腋下小切口各1例。2.治疗方法:关胸前,自肋床或肋间切口后方相应的脊…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89年至今配合脑外科手术治疗32例病人,收到满意效果。现就手术配合谈谈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32例,其中三叉神经痛28例,面肌痉挛3例,舌咽神经痛1例。病程最短1a,最长20余年。27例病人术后痉挛很快消失,5例病人术后2d~3d后再度出现疼...  相似文献   

11.
丁锐  童钟  王成宏 《安徽医学》2011,32(8):1078-107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术(CEA)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疗效及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21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探讨相关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方法、麻醉方法及术后处理.结果 本组无死亡,21例患者均在全麻下行CEA,10例放置颈动脉转流管,其中3例放置失败,11例未放置;头昏、头晕及TIA症状明显改善19例;7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早期疗效和体会。方法 4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行CEA手术的患者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均具有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全组均经颈部彩色多普勒成像、经颅多普勒超声初期筛查检出,9例、3例、28例分别应用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并颈动脉狭窄。40例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程度均≥70%,其中合并溃疡病变5例,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伴另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1例。患者全部行全身麻醉联合颈丛神经阻滞麻醉。术中全部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行颈动脉血管补片成形术32例。结果全组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31例(77.5%),症状好转9例(22.5%)。术后并发高灌注综合征1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1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并发症5.0%(符合美国AHA≤6%的标准)。40例均获随访,在术后6周及3个月复查双侧颈部血管超声,无1例血管再狭窄发生。结论 CEA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且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的麻醉管理要点是颈动脉阻断期间维持足够的颅脑灌注,放置转流管是外科常用方法之一,分析CEA手术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收集2年内全身麻醉下接受CEA手术的443例患者,根据不同转流标准分为影像组 (以术前影像学资料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和残端压组 (以术中残端压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分析患者术前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围术期各时间点血压情况、血管阻断时间、是否放置转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脑梗死和其他不良事件,进行组间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术中情况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影像组患者268例、残端压组患者175例均接受全身麻醉下CEA手术,两组间基本情况和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影像组和残端压组各10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9% vs. 1.0%,P>0.999), 影像组术中转流率明显低于残端压组 (0 vs. 22.9%, P<0.001),影像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8 (7, 8) d明显长于残端压组5 (4, 6) d (P<0.001)。结论: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中,术中转流管使用率低于依据术中残端压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转流标准对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Gu YQ  Guo LR  Qi LX  Hua Y  Li XF  Guo JM  Yu HX  Cui SJ  Wu YF  Tong Z  Wu X  Zhang J  Wang Z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5):3197-3200
目的 探讨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寅武医院血管外科白2002年1月至2010年12月针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患者施行的126例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其中男92例,女34例,平均年龄65.5岁(48~75岁);脑梗死后遗症25例,有脑缺血症状69例,无症状32例;术中62例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颈动脉阻断后脑血流速度下降>50%的5例患者采用了动脉转流管;64例患者未行术中TCD监测,均采用了动脉转流管;术中22例分别采用了自体或人工血管补片成形,2例同时行颈-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术中术后采用控制血压、颈动脉压迫等方法防止颅内过度灌注.结果 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手术期死亡.全部有症状患者及部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伸舌偏斜10例,2周内恢复8例.随访118例,平均随访时间46.5个月(6~96个月),2例舌偏有改善;2例颈动脉重度狭窄,行支架成形术;4例颈动脉中度狭窄,继续随访;死亡7例,包括2例脑梗死.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狭窄成功率高,疗效可靠.术中TCD监测利于防止脑缺血及颅内过度灌注;术中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用动脉转流管和动脉补片成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1年2月在我科行CEA的126例患者临床资料,122例均是初次手术,4例为双侧狭窄对侧治疗后再次手术;108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17例术前曾患脑梗死,1例术前无症状(狭窄率〉90%)。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率70%~99%。其中35例患者术前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6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围术期1例患者因脑出血死亡。其余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TIA消失。术后随访2~24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主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使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与脑保护装置(EPD)下颈动脉血管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2000年1月-2013年12月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医学数据库以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收集CEA和CAS+EPD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个符合要求的研究,3771例患者,其中CEA组1874例, CAS组1897例。CAS+EPD组术后30 d脑卒中风险(RR=1.78,95%CI:1.25-2.52,P=0.001)以及脑卒中或死亡联合发生风险(RR=1.62,95%CI:1.19-2.21,P=0.002)均高于CEA组。结论颈动脉血管成形术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近期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未显示优于内膜切除术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效果.方法 将9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各48例,比较两组效果并随访6个月后观察并发症.结果 术后两组均经彩色超声、MRA检查证实颈内动脉血流通畅;CEA组35例(92.11%),术后未再出现TIA,与CAS组(89.7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30,P=0.719);术后4周两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48,P=0.827);CEA组术后6个月颈动脉再次狭窄与再发TIA均低于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89,P=0.001).结论 采用CEA与CAS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各有利弊,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8.
Wu WW  Liu CW  Liu B  Ye W  Chen YX  Chen Y  Zeng R  Song X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3):1593-159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率、诊断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2009年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43例重度动脉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共施行159例次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临床资料.结果 年龄40~86岁,平均(66±9)岁.术后30d内出现脑卒中5例(3.1%),有症状颈动脉狭窄组术后30 d卒中/死亡4例(3.6%),无症状颈动脉狭窄组1例(2.1%).13例(8.2%)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12例经药物治疗缓解,1例行冠脉球囊扩张并植入支架后康复,无1例死亡.糖尿病史(RR=7.727,P=0.001)、吸烟史(RR=8.138,P=0.020)和既往心梗病史(RR=4.567,P=0.027)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显著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围手术期重要的非神经系统并发症,糖尿病史、吸烟史和既往心梗病史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显著危险因素,综合运用多种策略预防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对增加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EA )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对 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 CEA。手术全部采用全麻 ,术中放置动脉临时分流管。结果 :全组病例术后恢复顺利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CEA是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6年10月在我科行CEA的95例患者(97次)的临床资料,97次均为初次手术,无二次手术;65例术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1例术前曾患脑梗死。所有患者术前经选择性颈动脉造影证实狭窄程度均大于70%,其中50例狭窄程度大于95%,35例对侧伴有颈动脉狭窄或闭塞。颈动脉分叉位置平第2颈椎水平5例,第2颈椎水平以上1例。43例患者术前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合并冠心病,其中18例同期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结果所有术前有临床症状的患者术后有较明显改善,表现为TIA消失、记忆力明显好转和语言障碍恢复等;1例患者术后出现舌下神经损伤,该患者颈动脉分叉位于第2颈椎水平以上。术后随访6~60个月,1例在随访期间因心脏病死亡,其余患者病情稳定。结论CEA是治疗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