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Barrett食管的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arrett食管(BE)是一个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食管疾病,是一种癌前病变,与食管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食管的原发性腺癌中约50%来自BE。近年来,食管.胃交界部腺癌发生率明显增高,为所有恶性肿瘤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我国属于食管癌的高发区,食管癌的发生率逐年增高,提高对BE的认识和内镜下的诊断率、检测及治疗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该院30年间食管腺癌及贲门腺癌的内镜检出情况,探讨食管腺癌及贲门腺癌发病趋势。方法收集该院1983年1月至2012年12月食管腺癌和贲门腺癌患者的胃镜诊疗及病理诊断记录,统计患者的病理诊断结果、性别等相关数据,分析30年间食管腺癌和贲门腺癌患者检出率的变化。结果30年来该院行胃镜检查435829例,检出食管鳞癌10301例(2.4%),食管腺癌352例(0.08%),贲门腺癌3058例(0.70%),非贲门胃癌5543例(1.3%)。食管腺癌检出率无论在男性还是在女性均无明显上升趋势,但食管癌构成比例[食管腺癌/(食管鳞癌+食管腺癌)]从1.90%上升至3.20%,提示食管腺癌检出率有上升趋势。贲门腺癌检出率从0.70%上升并稳定在0.81%,其中男性的检出率从0.90%上升至1.30%。贲门腺癌构成比例[贲门腺癌/(贲门腺癌+非本门腺胃癌)]从25.30%上升至38.30%。结论30年来食管腺癌的内镜检出率无明显变化,但其构成比例呈上升趋势。贲门腺癌的内镜检出率及构成比例均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尤以男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柱状上皮所取代的一种病理现象。由于BE被认为是食管癌的癌前状态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随着BE及其相关的食管腺癌发病率不断增加,对这些患者进行定期的内镜监测非常必要。BE通过化生-异型增生-肿瘤的顺序导致食管腺癌的发生,内镜监测的目的是为了早期诊断和治疗异型增生及早期食管癌,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食管癌发病大国,全世界每年死于食管癌约30万人,我国占其半数以上。近20年来,欧美食管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我国原发食管腺癌的发生率较低,近年来有增加趋势。欧美国家的原发食管腺癌高达50.0%,这种高发生率主要与Barrett食管(以下简称BE)有关。本文主要介绍食管腺癌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食管腺癌的发生率急剧增高,而食管腺癌的发生与Barrett食管(BE)有关。由于诊断BE时需要应用上消化道内镜,所以一般人群中BE的发生率尚不确定。本研究目的是确定瑞典成人人群中BE的发生率及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Barrett食管(BE)的内镜检出情况及分型特点,研究不同内镜分型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胃镜检查,对可疑BE黏膜钳取病检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对确诊为BE的51例患者,记录其一般状况、主要临床表现、内镜分型及病理分型,同时记录同期检出的257例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内镜分型。结果内镜检查中BE检出率为1.76%,RE检出率为8.86%;BE内镜分型:岛型23例,舌型10例,全周型18例;RE合并BE7.O%,BE合并RE45.1%,BE不同内镜分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的几率有明显差异,全周型BE明显高于其他两型,P〈0.05。结论不同内镜分型的BE临床特征、病理类型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1概况 Barrett食管(Barrett esophagus,BE)是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最重要的一种并发症,其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大量流行病学和病理学研究表明,食管下段腺癌唯一公认的癌前病变是BE,BE发展到食管腺癌的年发病率为0.5%~1.0%。  相似文献   

8.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 BE)是指食管下移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的病理现象。因BE是食管癌的癌前病变之一,与食管腺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如何提高对BE的检出率受到内镜医师广泛重视。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指导活检有助于提高对BE的诊断率,我们在2007年3-12月应用乙酸染色结合放大内镜检查法进行了相关研究,证实该检查法对帮助诊断Barrett食管有确切的临床价值,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爱民  苏军凯  刘将  唐庆林  张帅  张鸣青 《疑难病杂志》2013,(12):927-929,F0003
目的观察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下氩离子凝固术(APC)联合奥美拉唑治疗Barrett食管(BE)的临床疗效。方法24例经病理证实伴有上皮内瘤变和/或肠上皮化生的BE患者,在NBI.ME监视下行APC治疗,继之予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抑酸治疗。末次治疗后行12个月的内镜随访,内镜随访时对再生的鳞状上皮及可疑病灶进行活检。结果24例患者共接受36次APC治疗,1个月后有22例(91.6%)达到完全的鳞状上皮再生,1例(4.2%)在再生的鳞状上皮间出现柱状上皮岛,1例(4.2%)在可疑病灶中发现上皮内瘤变,1年后总有效率70.8%(17/24),复发和残留7例(29.2%)。结论NBI—ME下APC联合抑酸治疗BE安全有效,但仍有一定比例的复发和残留。  相似文献   

10.
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其与食管腺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rrett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由英国心胸外科医生Barrett在1950年首次报道,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BE是指食管下段的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替代的一种病理现象,可伴肠化或无肠化,其中伴有特殊肠上皮化生者属于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BE的一般发生率为0.25%~3.90%,而反流性食管炎病人的发病率可高达10%~20%。BE最多见于白种人,黑人和亚洲人相对较少。BE与食管腺癌的发生率密切相关,是一种主要的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因此,提高对BE的认识和诊断率是食管癌早期防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我国西北地区Barrett食管(BE)的流行病学状况及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在我国西北地区不同省市的四个主要教学医院的内镜中心行健康检查或者有上消化道症状的年龄大于18岁的患者选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接受包括危险因素在内的胃食管反流病(GERD)问卷调查及内镜检查。当胃食管反流症状总积分≥12分时诊断为GERD。对内镜疑似化生食管取活检,经病理学检查发现有特殊的肠化生时诊断为BE。结果:在12265例调查对象中,142例(男性91例,女性51例)诊断为BE,其中32例发生在GERD中,110例发生在非GERD中。BE在内镜检查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6%,平均年龄为51.3±12.6岁。BE在GERD和非GERD中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汉族和非汉族中的发病率无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性别、年龄、GERD、食管裂孔疝、饮酒、水果蔬菜缺乏可能为危险因素,而饮茶为保护因素。结论:我国西北地区BE在内镜检查患者中的发病率为1.16%,在GERD和非GERD中分别为6.06%和0.94%。老年男性、GERD、食管裂孔疝、饮酒、水果蔬菜缺乏可能危险因素,喝茶可能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Barrett食管(BE)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染色检测COX-2在BE、慢性食管炎及正常食管黏膜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OX-2主要在表层上皮细胞及化生的腺上皮细胞胞浆中表达,COX-2在BE和慢性食管炎中的表达较正常食管黏膜显著增高(P〈0.005),而在前两组组织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X-2可能参与慢性食管炎和BE的发生发展过程,并有可能促进BE向食管腺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诊胃镜检查对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因诊断及内镜下治疗措施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方法:对124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急诊胃镜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4例急诊胃镜检查出血病变检出率100%,出血原因依次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贲门及胃恶性肿瘤、Mallory-Weiss综合征、十二指肠憩室,其他原因不明。内镜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11%(32/34),总止血率98.38%(122/124),病死率0.80%(1/124)。结论: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尽早行急诊胃镜检查明确病因,有活动性出血者用镜下止血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措施,可增加止血率,降低病死率。服用NSAIDs的患者,应重视对胃黏膜的保护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Barrett食管(BE)诊断主要依赖于内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提高BE的诊断水平,为及早治疗及干预其向食管腺癌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BE诊断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普通内镜、胶囊内镜、染色内镜、染色放大内镜、增强放大内镜、荧光内镜技术、超声内镜、共聚焦荧光内镜、窄带光照内镜技术在诊断BE中具有不同特点。现对BE诊断标准、不同内镜诊断技术特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prevalence and possible risk factors of Barrett's esophagus (BE)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GERD) in Northwest China.MethodsPatients older than 18 years who underwent regular health check-up or had upper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the endoscopy centers of four major teaching hospitals located in four different provinces of Northwest China from September 2008 to February 2009 were included in the study. A face-to-face reflux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ncluding risk factors were taken and scale scores (Sc) were accumulated. Diagnostic criterion of GERD was Sc≥12 points. None of these subjects received anti-acid medication prior to their endoscopy done. Barrett's esophagus was diagnosed when specialized intestinal metaplasia was detected histologically.ResultsA total of 528 patients met the criteria of GERD, among which 32 patients (20 male and 12 female) were diagnosed with BE. BE was present in 6.06% with a mean age of 51.2±11.6 years,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older than patients with GERD without BE (46.6±13.3 years) (P<0.05).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BE and GERD patients regarding gender, age, hiatus hernia,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P<0.05),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regarding symptoms of GER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hort segment Barrett's esophagus and long segment (65.6% vs 34.4%, P<0.05).ConclusionThe prevalence of BE was 6.06% in patients with GERD in northwest China and was dominated by SSBE. The potential risk factors of Barrett's esophagus were older age, male, esophageal hiatal hernia, smoking and alcohol consumption.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检查时长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行内镜检查的198例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检查的时间分为24 h内内镜检查者(及时内镜检测组)125例和24 h以外行内镜检查者(拖延内镜检测组)7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平均动脉收缩压、平均动脉舒张压、并发症、病变部位、血红蛋白浓度,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行内镜检查时间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比较两组患者在研究期间的生存率.结果 性别、年龄、血红蛋白浓度、是否合并并发症以及病变部位是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检查时长相关影响因素(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合并并发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病变部位均为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检查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及时内镜检查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为99.2%,拖延内镜检查组1年生存率为94.5%,两组患者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是否合并并发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病变部位均为非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行内镜检查时长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合并危险因素的患者要给予及时合理的干预,避免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7.
何玉环 《海南医学》2014,(21):3146-3148
目的探讨老年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及内镜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上消化道出血并接受内镜治疗的38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患者186例,非老年患者200例。分析两组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并对内镜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是两组常见的上消化道出血病因,其中老年组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比例显著高于非老年组(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发生率显著低于非老年组(P〈0.05);老年组与非老年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1.9%和9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再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高于非老年组(P〈0.05);两组Rockall低危组、中危组及高危组首次内镜止血成功率依次降低(P〈0.05)。结论老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胃癌发生率高,预后比非老年患者差。内镜治疗疗效确切,Rockall低、中危患者获益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目前关于Barrett食管(BE)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标准存在不同的观点,本研究旨在采用不同的诊断标准定义BE,从而探讨国人中BE的诊断标准问题。方法以内镜下疑似BE的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研究前统一内镜下鳞柱状上皮交界处和胃食管结合处内镜检查标志的判断标准。内镜下疑似BE是指胃食管结合处的近端出现橘红色柱状上皮,即鳞柱状上皮交界处与胃食管结合处分离。食道粘膜活检取材使用四象限活检法,病理标本使用H&E染色,观察柱状细胞和特殊肠化上皮,同时观察BE的不典型增生情况。结果共收集到内镜下疑似BE者共209例,其中长段BE4例、短段BE205例;在209例内镜下疑似BE者中,食管远端共检出存在柱状上皮化生者171例;同时检出特殊肠上皮化生即病理发现杯状细胞者21例,检出率为10.0%(21/209);在21例特殊肠上皮化生患者中,长段BE1例、短段BE20例;仅1例发现不典型增生。结论BE的诊断需根据内镜检查和食管黏膜活检,可能以组织学上发现特殊肠化上皮为准更合适。  相似文献   

19.
张冬梅  赖圳宾  王雯  郑林福 《医学综述》2013,(24):4547-4550
目的研究细胞凋亡及相关的p53蛋白表达与巴雷特食管、食管腺癌发生和进展的关系。方法将2009年1~12月就诊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消化内科的50例巴雷特食管患者及25例食管腺癌患者纳入研究,通过活检或手术取得食管病灶处黏膜组织,另取上述患者(各10例)的正常食管鳞状上皮作为对照组。采用细胞凋亡原位检测技术(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用快捷免疫组织化学MaxVisionTM法检测p53蛋白表达,并进行组间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巴雷特食管的凋亡指数与正常食管鳞状上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5),而食管腺癌的凋亡指数显著低于巴雷特食管和正常食管上皮(P〈0.01);p53蛋白在正常食管上皮不表达,在巴雷特食管上皮细胞核中呈弱表达,而在食管腺癌细胞核中呈强阳性表达,与正常食管及巴雷特食管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53蛋白在正常食管黏膜、巴雷特食管及食管腺癌中表达呈递增趋势(r s=0.621,P〈0.01)。在巴雷特食管与食管腺癌中,p53蛋白表达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r s=-0.660,P〈0.01)。结论巴雷特食管发生并向食管腺癌发展过程中,凋亡抑制机制可能起重要作用,而突变型p53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参与巴雷特食管及食管腺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