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舌咽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应用35具成人头、颈部标本,逐层解剖,显露舌咽神经并追溯到颈静脉孔外口,仔细观察舌咽神经与周围诸结构的位置及毗邻关系并测量相关数据.结果:舌咽神经与迷走神经、副神经、岩下窦及颈内静脉一起自颈静脉孔出颅,出颅后与颈内动脉、颈内静脉、舌下神经、副神经、迷走神经等结构关系密切.舌咽神经阻滞进针的深度即下颌角与外耳门连线的中点至颈静脉孔的距离,左侧为22.33±1.98 mm,右侧为22.45±2.03 mm,进针方向为斜向内上方稍偏前,与正中矢状面呈45~60°.结论:本研究可为舌咽神经阻滞入路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供可靠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下颌后静脉一般由颞浅静脉和上颌静脉在腮腺内汇合而成.下颌后静脉又分为前支、后支,其前支与面静脉融合后(此干也称面总静脉),跨越颈内、颈外动脉表面下行至舌骨大角高度注入颈内静脉,后支与耳后静脉和枕静脉在下颌角附近汇成颈外静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与盲探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区别。方法:将50例需行颈内静脉穿刺插管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25),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实施盲探法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两组的穿刺操作时间、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所用的时间、并发症发生例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具有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了解胸锁乳突肌和副神经的解剖关系及在痉挛性斜颈中的作用,为手术治疗痉挛性斜颈的切口 和方法提供解剖依据。方法:观测活体成人男女各100名例胸锁乳突肌长度、宽度,标本65具(男35具,女30具) 该肌长、宽和厚度及其周围结构。结果:见乳突尖向胸锁乳突肌前缘4 cm(上 1/4下 3/4交点)和向下至后缘5 cm (上中1/3交点)处连线深面有副神经(80%±15%),该处是切断胸锁乳突肌及其副神经肌支的最佳部位之一。二腹 肌后腹深面为高位结扎切断副神经点,若再向上易伤颈内静脉。在胸锁乳突肌深面的副神经最大横径为(2.3± 0.5)mm。结论:沿副神经的体表投影线,设计出和投影线相应的手术切口,切断副神经和部分胸锁乳突肌是治疗痉 挛性斜颈的较好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二腹肌后腹及其毗邻组织结构,为上颈段颈动脉三角和下颌下三角交界区组织结构的定位和保护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5例(30侧)成人头颈湿标本行上颈段大"S形切口,逐层解剖,观测二腹肌后篌腹及其毗邻结构及相互位置关系.结果与结论:二腹肌后腹深面结构重要且复杂,依次有寰椎横突、颈内静脉、枕动脉、副神经、颈外动脉、面动脉、舌下神经及耳后动脉等重要结构.二腹肌后腹可作为该区域副神经、舌下神经、颈外动脉、枕动脉及面动脉等重要结构的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6.
副神经节、副神经颅内段及其与上部颈神经后根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副神经是纯运动性神经,但对于副神经的纤维成份,许多作者做过大量工作,并有不同意见。Weigner(’01)提出颈神经后根和副神经间有许多吻合,有时,在副神经的颅内段及(或)根丝上可见有神经节,节中有许多感觉型神经细胞。Streeter(’05)研究了人胚,认为第Ⅹ、Ⅺ脑神经都有运动根及感觉根,两者之神经节都来自同一结节状神经嵴,副神经的神经节相当于迷走神经上节。Fahmy(’27)在一个三个月婴儿的副神经颅外段上发现有神经节。Fukujira(’29)、Windle(’31)和Pearson(’38)都曾在副神经上发现有类似感觉型的神经细胞,因此认为副神经是混合性的。Hinsey及Corbin(’34)将猫的C_1—C_4神经节切除后,却未能在副神经中找到溃变  相似文献   

7.
舌咽、迷走和副神经分别是第Ⅸ~Ⅺ对脑神经。舌咽神经(经由颈静脉孔出颅)、迷走神经为混合神经,副神经为运动神经,后2对神经由疏松的结缔组织包绕后一起经颈静脉孔出颅。正常生理情况下,舌咽、迷走/副神经都经颈静脉孔出颅,但在出颅处都有由硬脑膜内层环绕而成的硬膜隔分开舌咽  相似文献   

8.
本文解剖了25例(50侧)成人尸体中与游离大网膜颅内移植术有关的吻合血管(颞浅动、静脉,颞中静脉,面动、静脉,枕动、静脉,甲状腺上动脉,颈外静脉,胃网膜左动、静脉和胃网膜右动、静脉),测量了它们与手术有关的长度和管径。本文提议颞浅动脉和颞中静脉是受区比较理想的吻合血管。  相似文献   

9.
白血病静脉化疗两种穿刺途径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血病静脉化疗时,经颈内静脉途径和传统的浅静脉(手背静脉、前臂静脉)途径两种方法的利弊,从而根据患者情况选择更合适的途径,以减少并发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将54例经颈内静脉途径化疗者,与75例经浅静脉途径化疗者进行比较.结果 经颈内静脉途径者在药物渗漏、静脉炎、便秘和主观不适、自理缺乏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浅静脉途径者(P<0.05或P<0.01或P<0.001),而二者局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白血病患者静脉化疗中,选用颈内静脉置管的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浅静脉穿刺途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触摸法"行颈内静脉逆向穿刺置管的效果。方法:50例需行颈内静脉穿刺的患者,采用颈内静脉触摸法行逆向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静脉触摸法"是用食指和中指按压颈内静脉产生的"浮力感"而非"实质感"判断颈内静脉深度和走行方向。在颈内静脉走行方向上,取环状软骨平面或上下1~2 cm为穿刺点,穿刺方向为颈内静脉走行逆向。记录穿刺时间、"一针见血"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和穿刺并发症情况。结果:穿刺时间为190±81 s,一针见血率为39/50(78.0%);一次穿刺成功率45/50(90.0%),二次穿刺成功5例。有1例误穿动脉,经按压后再次穿刺成功,无明显血肿,无气胸及其它并发症发生。结论:静脉触摸法颈内静脉穿刺可作为逆向颈内静脉穿刺便捷、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