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来,肠道菌群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现已发现肠道菌群紊乱与多种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病率的增高,对其发病机制和干预靶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但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相关的研究逐年增多.本文将对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领域的研究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测定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肠道中目标细菌的数量,探讨肠道菌群在NAFLD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方法  随机选取150例NAFLD患者,60例健康对照者,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粪便中目标细菌DNA的表达量。  结果  NAFLD患者粪便中的乳酸杆菌、直肠真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 0.00、P = 0.007),双歧杆菌、多形拟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 = 0.00、P = 0.022)。  结论  NAFLD患者肠道中存在乳酸杆菌、直肠真杆菌、双歧杆菌、多形拟杆菌的结构失衡,肠道菌群失衡可能参与NAFLD的发生发展,改善肠道菌群失衡对NAFLD具有一定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琥珀酸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小鼠血脂、葡萄糖耐量及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方法 2021年9月—2022年3月于贵州医科大学实验室进行实验。将雄性C57小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饮食组(ND组)、正常饮食+琥珀酸处理组(ND+Suc组)、高脂饮食组(HFD组)、高脂饮食组+琥珀酸处理组(HFD+Suc组),每组10只,ND组给予正常饮食,ND+Suc组在ND组基础上加用2.5%琥珀酸喂养,HFD组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建立NAFLD模型,HFD+Suc组另加用2.5%琥珀酸喂养,每周监测小鼠体质量,喂养15周后检测葡萄糖耐量,血清三酰甘油(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肝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及肝细胞病理形态变化。结果 实验15周后,与ND组比较,HFD组体质量、OGTT试验各时间点(0、15、30、60、120min)血糖、血清TG和TC水平均升高(P<0.01);与HFD组比较,HFD+Suc组体质量、OGTT试验各时间点(0、15、30、60、120min)血糖、血清TG和TC水平均降低(P<0.0...  相似文献   

4.
5.
6.
王翔燕 《中外医疗》2013,32(8):49-49,51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应用二甲双胍治疗的临床研究。方法分析该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114例NAFL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7例。两组均给予常规饮食控制,对照组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二甲双胍。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比较临床总体疗效,治疗前、后两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空腹胰岛素(FINS)、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7%(46/5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2%(36/57)(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ALT、AST、TC、TG、BM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以及治疗后两组比较,ALT、AST、FINS、TC、TG、BMI、W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与二甲双胍联用,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脂质水平及肝肝功能和肝组织学指标,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最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其疾病谱主要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肝硬化及肝细胞癌(HCC)。近年研究揭示肠-肝轴与NAFLD发生、发展相关,运动、饮食、微生态制剂、抗生素、粪菌移植、噬菌体等干预措施均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缓解NAFLD。本文综述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及以调整肠道菌群为NAFLD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发现肠道菌群与NAFLD密切相关,调控肠道菌群可作为NAFLD治疗的新靶点,将为临床医师治疗NAFLD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中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鼠与正常大鼠的肠道菌群特征,探讨肠道菌群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关系.方法 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模型组(10只),分别饲以普通饲料、高脂饲料,12周后收集血、肝脏及盲肠黏膜等标本,检测血脂、肝功能指标,行HE染色明确肝组织病变程度,提取盲肠黏膜组织DNA行16S rDNA高通量Illumina测序检测肠道微生态变化.结果 模型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固醇(TC)、LDL-C浓度比正常组明显升高(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正常组的sobs、chao、ace、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在菌门水平上,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下降(2.192±0.144 vs 1.543±0.250,P=0.034),而疣微菌门的比例显著增加(0.088±0.016vs 0.254±0.056,P=0.003);在菌属水平上,模型组乳杆菌属比正常组明显下降(0.683±0.207 vs 2.908±0.841,P=0.025).结论 肠道菌群变化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6):163-16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现在被认为是全球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并与代谢综合征和肥胖有关。最近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gut microbiota,GM)及其细菌产物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影响NAFLD的发生发展,如增加肠道通透性、调控炎症等。本文综述探讨了肠道菌群与NAFLD的发生发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肠道菌群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春晖  冯志松 《医学综述》2014,(11):1953-195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已成为美国及世界范围内肝功能损害最常见的原因。肠道菌群与其发病机制密切相关。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功能的改变通过Toll样受体4(TLR4)特异性识别脂多糖,并激活炎症相关基因的活性,促使肝脏慢性炎症的产生,诱导肥胖、胰岛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最终导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肝脏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小肠细菌的过度生长也被证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综合征肥胖女性肝脏体积的超声检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患者的重要表现之一,为评价肝脏体积的增大是否与肥胖女性代谢综合征的严重程度相关,意大利比萨大学医院Santini等对85例患代谢综合征的肥胖女性肝脏左叶的体积(HLLV)和代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代谢综合征在肝脏的表现,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胆汁酸(bile acids,BAs)作为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和信号分子,从不同层面参与NAFLD的发病。本文总结了肠道菌群-胆汁酸轴在NAFLD中的作用机制及相关药物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3.
流行病学资料表明,脂肪肝的发病与年龄、性别、血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密切相关,高脂蛋白饮食,临睡前加餐,睡眠过多是脂肪肝的主要危险因素。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脂肪肝及其相关疾病的患病率显著上升,虽然脂肪肝是良性病变,但部分(特别是伴有炎症)脂肪肝可以发展为肝硬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Rg1对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改善情况及对肠道菌群的潜在影响。方法:将24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高脂高糖(high-fat and high-sugar,HFHS)组、人参皂苷Rg1低剂量治疗组、人参皂苷Rg1高剂量治疗组。采用HFHS饮食喂养制备大鼠NAFLD模型,给予人参皂苷Rg1灌胃干预治疗4周。麻醉处死大鼠,测量各组大鼠的体质量和肝重,计算肝重/体质量的比值;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纳入标准的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饮食控制;治疗组加用辛伐他汀10mg睡前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治疗前后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结果:治疗组ALT、AST、TG、TC改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8.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3.3%(P<0.05)。结论:辛伐他汀用于NAFLD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检测NAFLD患者血清氧化三甲胺(TMAO)及其前体代谢物水平,及肠道中直肠真杆菌、多形拟杆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表达量,探讨肠道菌群代谢物TMAO在NAFLD病程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118例受试者,分为NAFLD组86例和健康对照组32例,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TMAO及其前体代谢物的水平,qRT-PCR法检测粪便中目标细菌DNA的表达量。结果 NAFLD患者血清TMAO、三甲胺(TMA)及胆碱水平明显升高(P<0.05),肝脏脂肪含量与TMAO的水平具有正相关性(P<0.05);NAFLD患者粪便中乳酸杆菌、直肠真杆菌表达量增加(P <0.05),双歧杆菌、多形拟杆菌表达量减少(P <0.05);血清TMAO水平与粪便中直肠真杆菌的数量呈正相关(r=0.280,P<0.05),与双歧杆菌的数量呈负相关(r=-0.332,P<0.05)。结论 血清TMAO水平与NAFLD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AFLD患者肠道菌群结构失衡,且与TMAO存在关联,推断肠道菌群可能通过代谢生成TMAO在NAFLD病程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技术研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者心脏舒张和收缩功能的变化.方法 2006年5月-2009年5月将160例NAFLD患者和160例健康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应用B超对患者进行脂肪肝的诊断及分级,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指脂肪以甘油三酯(脂肪变性)的形式在肝脏过度堆积,一部分NAFLD患者除广泛脂肪堆积外,还发展为肝细胞损伤和炎症,甚至可进展至肝硬化、肝癌.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脂肪肝发病率越来越高,危害着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19.
窦敬芳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6):582-582,619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NAFLD患者70例,其中单纯性脂肪肝48例、脂肪性肝炎22例。按临床类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血脂康治疗,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分别测血压、体重、腰围、臀围,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治疗后各组临床症状及有关指标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同期所有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善生活方式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有显著疗效,加用血脂康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脂康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NAFLD患者70例,其中单纯性脂肪肝48例、脂肪性肝炎22例.按临床类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改善生活方式、控制体重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加用血脂康治疗,各组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后分别测血压、体重、腰围、臀围,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治疗后各组临床症状及有关指标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间同期所有指标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改善生活方式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有显著疗效,加用血脂康对上述指标的改善两组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