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SAE)的临床表现及头颅CT特点,以期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符合率。方挂:对80例经头颅CT检查符合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特点的完整病历资料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Goto推荐的分型标准分型。结果:SAE临床表现不典型,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白质区多发低密度灶、脑萎缩,半数左右伴有腔隙性脑梗死。I型16例,d;20%;II型38例,占47.5%;Ⅲ型26例,占32.5%。结论:对于临床上有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患者,行头颅CT检查有助于SAE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徐善福  王琛 《吉林医学》2011,32(15):3098-3099
目的:探讨CT及MRI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并有完整病历资料的38例SAE患者CT、MRI影像表现,标准采用Goto推荐的分型。结果:根据SAE的影像学分型标准分为3型。Ⅰ型19例,占50.0%;Ⅱ型13例,占34.2%;Ⅲ型6例,占15.7%。结论:CT和MRI可以清楚显示皮质和白质的实际情况,从而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明确诊断提供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脑电图对于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在入院24小时内对临床拟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的病人进行脑电图(EEG)、头颅CT、MRI、腰穿脑脊液检查。其中53例确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分析病人头颅CT、MRI、脑脊液及中至重度异常脑电图阳性的几率,进行比较,并随访脑电图。结果头颅CT异常率为22.64%(12/53),头颅MRI异常率为37.74%(20/53),脑脊液检查异常率为50.94%(27/53),EEG中至重度异常率为71.70%(38/53)。经配对χ^2检验比较EEG、头颅影像学检查及脑脊液检查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电图对急性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其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较头颅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刘扬 《实用全科医学》2008,6(7):689-690
目的研究Moyamoya病(MM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以期指导早期识别、诊断。方法对12例确诊MMD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颅CT/MRI和脑血管MRA/DSA检查总结分析。结果本病具有发病年龄更轻,更易反复,临床表现相对较少、较轻而头颅CT/MRI常有更多、更显著的发现,头颅MRI常可发现颅底大血管异常流空效应等特点。结论注重本病的特点可加强识别,早期诊断以临床表现和头颅CT/MRI为基础,结合脑血管造影检查可明确。  相似文献   

5.
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评价和比较B超,腹部平片、静脉肾盂造影、CT及MRI对髓质海绵肾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6例髓质海绵肾的影像学表现,春中6例行B超检查,5例行腹部平片、IVP和CT检查,1例行MRI检查。并进行献复习。结果:(1)髓质海绵肾以肾结石及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本组6例均有双肾多发性小结石及血尿;(2)腹部平片显示双肾区小斑点状高密度影;(3)静脉肾盂造影或CT显示肾锥体集合管扩张,充盈造影剂,呈小囊状,内可有小结石。结论:髓质海绵肾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CT较IVP更敏感发现肾锥体内细小结石及早期的肾集合管扩张,是诊断本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和MRI对急性I型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1例临床确诊为急性Ⅰ型HSE的早期病例的临床资料,对CT和MRI表现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HSE早期病例影像学表现按侵犯部位分为两种类型,侵犯基底节、丘脑、脑干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基底节突显"征;侵犯大脑额颞叶皮髓质区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刀切征"。结论 CT和MRI有助于对HSE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影像学及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对64例SAE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E在CT与MRI表现为脑室周围白质疏松,临床上以慢性进行性智能减退为主要表现,中晚期呈皮层下痴呆,多伴有高血压、视网膜动脉硬化、糖尿病和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结论对SAE的临床诊断应将影像学与临床表现相结合,对不典型病例应跟踪观察。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济阳县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早期CT影像检查与MRI检查(磁共振),并分析与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CT检出患者共42例,检出率为64.62%,MRI检出患者共58例,检出率为89.23%。采用MRI检查诊断脑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采用CT检查诊断的效果,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CT检查诊断脑梗死的精准率不及MRI检查,但CT检查具有扫描快速、价格低廉、应用普遍、禁忌证少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依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患者疑似为脑梗死时,应先早期行CT检查,及时对病情进行确诊。在CT检查无法确诊的情况下,再采用MRI等检查方法联合诊断,以便于对脑梗死疾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进而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相似文献   

9.
钱邦春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81-1981
目的:分析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CT表现,提高SAE早期诊断率。方法:回顾分析93例皮层动脉硬化性脑病,行CT检查男56,女37。结果:根据皮层下动脉硬化脑病CT表现,GOTO分型I型者为多。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影像学表现、临床症状有显著特点,CT可对SAE有效诊断。  相似文献   

10.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5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彭旭 《医学文选》2004,23(6):734-735
目的 探讨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病因、临床特点、影像学改变,从而明确临床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SAE的病人的临床资料及CT、MRI改变。结果(1)所有病人均有高血压病史,大部分病人有反复卒中史。(2)慢性进行性发展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3)头颅CT、MRI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内脱髓鞘改变,脑萎缩以及梗死灶。结论 SAE与高血压有关,对长期高血压和进行性痴呆的患者,结合脑CT、MRI表现可诊断此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MRI分型与MRA表现二者的相关性。方法:77例经临床证实的SAE患者,对其进行MRI平扫及MRA检查,对其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RI表现脑白质不同程度缺血性脱髓鞘改变,呈长T1长T2信号,FLAIR呈高信号,其中影像学Ⅰ型30例、Ⅱ型33例、Ⅲ型14例。并伴有脑萎缩、腔隙性脑梗死、脑出血。MRA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轻度25例、中度31例、重度21例。结论:MRI和MRA可早期明确显示SAE范围大小和动脉硬化程度,但本组资料所示影像学分型与MRA所见的动脉硬化严重程度之间缺乏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临床、影像学表现及诊断要点。方法:对临床资料完整并经CT扫描的330例(其中54例加磁共振成像)进行分析。结果:进行性智能障碍是SAE的主要临床表现,CT显示脑内白质区多发低信号灶,MRI表现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灶,同时合并多发腔隙性脑梗死和脑萎缩。结论:CT平扫结合临床是SAE最简便有效的诊断手段,MRI能更敏感的显示合并的脑内细小梗死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与MRI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在本院进行影像检查并经手术病理确认的60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同时对患者癌变部进行归类分析,并通过两种影像检查方法的确诊率来评判两种检查方式的价值。结果60例中,巨块型占总数,结节型占总数54.5%,小肝癌例数占总数30.3%。增强CT对肝癌患者的总检出率为91.2%,MRI对肝癌患者的总检出率为92.3%。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肝癌的确诊方面,MRI和增强CT扫描均具有较高的精度,可以作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孙蓓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25):79-80,82
目的探讨对主动脉夹层患者应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影像学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0年1~12月我院收治的2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16排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以及增强扫描,使用MIP(大密度投影)、MPR(多平面重组)、SSD(表面遮盖显示)和VR(容积再现)等方法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24例患者通过16排螺旋CT扫描后显示出9例为Ⅰ型,6例为Ⅱ型,9例为Ⅲ型,MPR和VR都能够显示出患者的真假腔以及假腔内有大小不等的腹壁血栓。结论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优势在于扫描速度快、无创、空间分辨率提高和时间分辨率的提高,可以在患者一次闭气的情况下完成整个扫描过程。所得成像清晰,为临床诊断提供了详尽的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滑膜软骨瘤病的影像学特征。方法搜集经病理证实的滑膜软骨瘤病63例,其中51例行X线检查,24例行CT检查,20例行MRI检查,行X线、CT、MRI检查者16例。分析其X线、CT及MRI表现,总结影像学特征。结果 63例中,58例钙化或骨化的游离体位于关节囊内,3例位于关节囊外,2例关节囊内、外均有;X线及CT表现为大小不一、数目不等、形态相似的圆形或卵圆形钙化或骨化结节影,典型者呈"铺路石"样分布,15例继发骨性关节炎;MRI检查中,18例表现为关节滑膜肥厚,12例钙化或骨化的游离体于T1WI及T2WI上均呈低信号,7例游离体中央在T1WI上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PDWI上呈低信号,5例病变关节内游离体于T1WI上呈肌肉样中等信号,T2WI上呈软骨样略高信号;3例仅表现为关节的滑膜肥厚,未见明显的游离体或悬垂体形成。增强扫描,5例肥厚的关节滑膜明显强化,4例钙化或骨化的游离体边缘呈环形强化,2例游离体呈均匀强化。结论滑膜软骨瘤病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尤其当游离体钙化或骨化时影像表现更典型,X线、CT及MRI三者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的CT和MRI影像学特征,分析二者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CT和MRI特征,分析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结果83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共检出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51例,侧方型20例,膨出型12例;MRI对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总检出率、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高于CT检查(P<0.05),二者对侧方型和膨出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MRI对硬膜囊受压、神经根受压受压的检出率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对脊髓变形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和MRI在颈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方面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与CT检查相比,MRI对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硬膜囊受压和神经根受压的诊断准确率更高,临床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将二者结合,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5):127-12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和MRI应用于结核性脑膜炎中的诊断效果和影像特征。方法 选取在2016年5月~2017年9月期间我院接收的结核性脑膜炎患者84例,所有患者均予以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记录影像学特征。结果 多层螺旋CT和MRI检查异常征象主要包含脑膜增厚、脑梗死灶、不同程度脑积水、基底池或鞍池或脑实质不同密度;MRI诊断阳性率83.33%(70/84),高于多层螺旋CT的64.28%(5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CT平扫证实脑积水、脑梗死、单发或多发结核异常变化,呈现等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像变化,少数伴随钙化;增强扫描过程中呈现为环状或结节状强化,少数不强化;MRI呈现为脑底部脑池形态变窄或消失。结论 MRI检查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阳性率要高于多层螺旋CT,两种检查均能够为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病变位置及累及范围提供精准诊断,但是相对来说MRI检查效果更加显著,有利于临床推广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VNS)术前诊断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PVN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MRI及CT检查,分析所有病例患者术前MRI及CT影像表现,以评估MRI在PVNS术前中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MRI对PVNS的检出率均较CT的检出率显著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0例患者中弥漫型、局限型例数分别为46、4例,均可见大小不一的关节积液,呈长T1、T2信号;46例弥漫型可见患者关节囊壁滑膜不同程度增厚,且伴有多发大小不一软组织结节;其中膝关节(2例)和踝部小关节(2例)为局限型,表现为局部单一类圆形及不规则型结节;而增厚滑膜及其结节表现为T1WI低或等信号,T2WI低信号并夹杂低高混杂信号,滑膜呈不同程度增厚,其中18例髌上囊滑膜边缘表现为波浪状改变,7例髌下脂肪囊表现为结节状及条状异常信号,5例前后交叉韧带区表现为高低混杂信号影;30例以关节面骨质凹陷缺损为主要表现,而其信号与滑膜相同;46例关节邻近骨髓内提示反应性水肿信号,并呈片状不规则及T2加权高信号,4例增强扫描可见增厚滑膜及明显强化的结节。结论 MRI在PVNS术前诊断中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MRI可作为PVNS术前诊断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MRI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脑梗死出血性患者临床资料,均行CT及MRI检查,总结病例患者影像学特点。结果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CT影像学特点:(1)梗死区域有明显斑片状高密度影,病灶影边缘模糊;(2)出血量较大病灶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型,有典型占位表现);(3)出血量较小病灶经CT检查时常被掩盖;(4)CT增强扫描病灶梗死区域内可见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而病灶分为中心型(9例)、边缘型(11例)及混合型(12例)三类。MRI影像学特点:(1)出血后急性期出血灶T2像上呈低信号,稍高于脑内血肿患者的信号;(2)亚急性期出血灶影像学信号以短T1及长T2信号为主;(3)慢性期血灶信号以T2像亦或梯度回波图像上清晰可见含铁血黄素沉着形成的特征性的低信号为主;(4)MRI增强扫描可见病灶梗死区内有明显脑回状、斑片状亦或团块状强化信号影。结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患者CT及MRI影像特点各具特异性,总结2种影像学表现特点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诊断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价值以及差异对比。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6年5月我院经脑脊液常规检查确诊的4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以41例患者的CT和MRI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病例为基础,比较两个检查手段在病毒性脑炎诊断方面的影像差异以及诊断符合率。结果 41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在CT影像诊断中确定为病毒性脑炎者32例,误诊为其它疾病有4例,因影像显示无异常漏诊者5例,阳性检测率为78.0%。在MRI检查后,41例患者中正确诊断出病毒性脑炎者38例,1例误诊,2例漏诊,阳性检测率为92.7%。结论 CT和MRI在诊断病毒性脑炎中均有典型的影像判断特征,并且能提供病灶位置、形态等特征参数,但MRI扫描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更加准确,误诊和漏诊率更低、阳性检测率更高,诊断符合率明显要高于CT扫描,因此MRI的应用价值更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