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微量白蛋白尿对急性肺损伤患者的预后预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急性肺损伤 (ALI)患者中微量白蛋白尿 (MAU)的发生情况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 (MA)对ALI患者的器官功能障碍及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观察重症监护病房(ICU)的 5 1例ALI患者 ,分别用LIS评价肺损伤程度 ,APACHEⅡ评价病情严重程度 ,LODS评价器官功能衰竭程度 ,线性相关分析尿MA与三种评分之间的相关性 ,比较尿MA的动态变化与APACHEⅡ评分及LODS评分对ICU内ALI患者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患者入ICU时MAU发生率为96. 1% ;第 4 8h尿MA高于入ICU时尿MA(ΔACR增高 )的患者病死率较高 ,同时APACHEⅡ评分、LODS评分和ΔLODS较高 ,平均PaO2 /FiO2 (OI)显著较低 ;ΔACR与APACHEⅡ评分 (r =0 . 4 12 )、LODS评分 (r=0 . 30 1)和ΔLODS(r =0 . 6 2 7)显著相关 ,但与LIS无相关性 (r=0 . 0 4 6 ) ;ΔACR预测ALI患者ICU内死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 83 .3%和 84 .. 9% ;ΔACR、APACHEⅡ及LODS评分对于ICU内死亡预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 (AUROC)分别为 0 . 85 9、0 . 85 9和 0 .82 7。结论 ALI患者MAU发生率较高 ,尿MA的持续增高提示ALI患者在ICU内的病死率和器官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 ;检测尿MA简便、快速、无创 ,可作为判断入ICU的ALI患者预后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尿微量白蛋白(MAU)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评价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9年4月~2011年4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梗患者113例,按MAU检测结果分为异常组和正常组,观察两组梗死心肌百分比、病变血管数的不同,随访观察患者发病1个月及半年内恶性心血管事件(心梗后心绞痛、心力衰竭、再发心梗、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情况.结果 MAU异常组的梗死心肌百分比、病变血管数明显高于MAU正常组;MAU异常组发病1个月及半年内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MAU正常组.结论 MAU异常的心梗患者病变较MAU正常者重,预后较差,临床医生应多加注意该类患者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尿微量清蛋白(MAU)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非糖尿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110例接受直接PCI的非糖尿病STEMI患者,入院48h内行24hMAU检测,其中MAU≤20mg/24h者为MAU阴性组,MAU>20mg/24h者为MAU阳性组,观察发病后6个月~1年〔平均(10.3±3.2)个月〕时心脏事件的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心脏事件再发率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程度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MAU与非糖尿病STEMI患者再发心脏事件的相对危险度(OR)为1.019,95%CI(1.005,1.033)。结论入院早期测定MAU对直接PCI治疗的非糖尿病STEMI患者的预后有预测价值,MAU增加是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相关因素分析以及APACHEⅡ评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综合ICU及CCU监护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98例,分析ACS患者预后相关因素以及APACHEⅡ评分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中的作用。结果 NT-ProBNP、APACHE评分、血液滤过、直接胆红素增高等因素与预后预测可疑相关(P<0.05),且ACS患者预后预测与APACHEⅡ评分、直接胆红素增高呈正相关(OR值分别为6.311、2.285)。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相关因素包括NT-ProBNP、APACHE评分、血液滤过、直接胆红素增高等,而APACHEⅡ评分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的重要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内科ICU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海南省农垦三亚医院呼吸内科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确诊的96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54例)和存活组(47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OR=2.581,95%CI 1.563~3.598)、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数目(OR=2.509,95%CI 1.580~3.438)、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数目(OR=3.636,95%CI 2.345~4.928)为预后死亡危险因素,而白蛋白(OR=0.715,95%CI 0.474~956)、平均动脉压(OR=0.636,95%CI0.407~0.866)、早期目标液体复苏达标(OR=0.478,95%CI 0.076~0.879)为预后死亡保护因素。结论 APACHEⅡ评分、MODS数目、SIRS数目、血清白蛋白、平均动脉压可作为感染性休克预后死亡的预测指标,集束化治疗可明显改善严重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朱平  冯青俐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9):1240-1242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尿酸(UA)与尿微量白蛋白(MAU)的关系。方法:对21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5例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及20例健康人血清UA水平及MAU水平进行检测,分析冠状动脉病变情况。结果:1血清UA,MAU在AMI组及UAP组高于对照组。2ACS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与血UA,MAU水平呈正相关。ACS组血UA与MAU水平呈正相关。结论:ACS患者UA升高可能参与肾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量清蛋白尿(MAU)对重症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ICU 31例重症脓毒症患者,测定入科1、24、48 h的尿微量清蛋白(MA)与尿肌酐之比(ACR),分别记录为ACR0、ACR1和ACR2,记录患者入ICU后第一个48 h 尿MA的动态变化趋势(△ACR).分析ACR、△ACR与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Ⅱ)评分、感染相关器官功能衰竭(SOFA)评分的相关性;比较ACR、△ACR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对重症脓毒症患者ICU内死亡的预测分辨度.结果 31例患者存活23例,死亡8例.死亡组ACR2、△ACR、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较存活组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R增高组ACR2、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及病死率均高于△ACR下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入ICU后ACR1、ACR2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P<0.05);ACR1、ACR2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P<0.05).△ACR增高预测患者ICU内死亡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5.0%和87.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和90.9%.ACR0、ACR1、ACR2、△ACR及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对ICU内死亡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56、0.689、0.856、0.800、0.856、0.833.结论 △ACR与重症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相关,△ACR具有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相似的死亡预测分辨度,可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在ICU内预后的一个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133-136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危重症患者合并脓毒症早期诊断及预后预测的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82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脓毒症的诊断标准分为脓毒症组(n=42)和非脓毒症组(n=40),在入院第1、3、5天分别检测患者PCT水平、白细胞(WBC)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慢性健康状况Ⅱ(APACHEⅡ)评分。以脓毒症患者来评价患者预后,存活32例(存活组)和死亡10例(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PCT水平、WBC计数、CRP水平、APACHEⅡ评分,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来评价差异指标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入院第1、3、5天时,脓毒症组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组WBC计数和CRP水平与非脓毒症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脓毒症中死亡组PCT水平和APACHEⅡ评分均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WBC计数和CRP水平与存活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CT水平用于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敏感性、特异性均高于APACHEⅡ评分。结论 PCT可用于危重症合并脓毒症患者的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刘新平  谢虹 《上海医学》2011,34(10):728-730
目的 评价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预测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患者的病情和预后的适用性和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调查190例ICU创伤患者,人ICU即刻作为观察起点,通过查阅病例记录对每例患者进行MEWS,以治疗后转出ICU为观察终点.分析MEWS与患者伤情和预后的相关性及临床价值.结果 MEWS与ICU创伤患者的伤...  相似文献   

10.
危重病高钠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预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继红  刘欢 《广西医学》2005,27(3):381-383
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现代化医院中重要的抢救单元,救治的患者病情复杂,其中血钠异常十分常见,尤以高钠血症的预后最差,病死率可达42%~75%。长期以来,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危重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是MODS的起点并贯穿其始终,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现将高钠血症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预后的相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心病(CAD)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TDI-tei指数及NT-pro-BNP的变化,分析TDI-tei指数及NT-pro-BNP的变化对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长沙市第一医院80例成功接受冠心病PCI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PCI术前、术后24hTDI-tei指数及NT-pro-BNP值,根据术后TDI-tei指数及NT-pro-BNP值升高与否,分为TDI-tei指数升高组和不升高组,NT-pro-BNP值升高组和不升高组,并随访PCI术后患者180d内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 :1.TDI-tei指数升高组与TDI-tei指数不升高组比较,临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2.NT-pro-BNP值升高组与NT-pro-BNP值不升高组比较,临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3.TDI-tei指数与NT-pro-BNP值均升高组与TDI-tei指数或NT-pro-BNP值仅一项指标升高组比较,临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较高.结论 :TDI-tei指数与NT-pro-BNP能预测PCI术后患者的短期预后,TDI-tei指数与NT-pro-BNP值联合能更全面准确地评估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应用紫外吸收法,检测73例肾脏病患者血浆中分子物质(MMS)含量,并以201名健康人做对照。同步观察了患者血肌酐(Cr)、尿素氮(BUN)、肌酐清除率(C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等的变化,按肾功能状态分组统计。结果农明:肾功能正常组患者的血浆MMS含量明显降低;而不同病因所致肾功能不全组患者的血浆MMS含量明显升高。MMS水平的升高和肾功能不全的严重程度一致。血浆MMS含量可作为判断肾功能状态和预盾的较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3.
刘旭  张东亮  刘文虎 《医学综述》2012,(22):3787-3789
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肾脏替代方法之一。干体质量是评价透析患者水潴留的重要参数。水潴留可引起血压升高、心血管疾病发生、体内炎性因子失调以及贫血程度加重等不良后果,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长期预后。因此,应采取必要措施以避免。通过限制透析除水的方法来保护残余肾功能会影响干体质量达标,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需要特别谨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预后。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7月本院收治的86例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第28天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n=44)和死亡组(n=42)。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生存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和肾功能指标明显优于死亡组(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致急性肾损伤时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会影响患者的预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为临床判断患者的预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包括轻度肾损害在内的慢性肾脏病(CKD)对冠心病(CAD)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心血管内科和胸外科符合入选标准的疑似冠心病患者,以冠脉造影为冠心病的诊断依据,对确诊为冠心病的579例患者,结合其再住院情况及随访情况,了解冠心病患者目前有无主要临床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梗死、心力衰竭、晕厥、脑卒中、死亡等情况.将患者按肾功能损害程度(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为4组,比较不同程度的慢性肾脏损害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结果:不同肾功能水平相比,冠心病的各种临床事件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的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别;肾功能越差,心绞痛、心肌梗死、再梗死、心力衰竭、脑卒中等发生率越高.结论:肾功能损害程度与冠心病患者危险呈正相关,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冠心病的各种临床事件发生率越高,其预后也越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临床期2型糖尿病肾病(DN)并高血压患者病情转归的危险因素。方法跟踪随访50例临床期2型DN合并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经积极降压、降糖、降脂等对症治疗,3年后将肾功能显著恶化[肾小球滤过率估算值(eGFR)较基线值下降30%]或发生心脑血管并发症列为观察终点事件并定义为预后不良。按有无终点事件(包括复合终点事件)分为两组,分析其体质量指数、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尿蛋白排泄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BPV)等临床资料。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两组患者3年前的年龄、性别、血压、尿蛋白排泄率、糖化血红蛋白、血脂、eGFR等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3年后,其体质量指数、收缩压变异系数(SBP-BPV)、尿蛋白排泄率、血胆固醇、血尿酸的检测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可能为影响预后的因素,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BP—BPV为本组病人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B=0.969,OR=2.637,P=0.001)。结论临床期DN的预后同多种因素有关,其中SBP—BPV为预后不良的主要危险因素,应引起重视并进行积极干预。  相似文献   

17.
黄辉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6):49-50,53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反应蛋白在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CHD)患者中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37例慢性牙周炎伴CHD患者,按是否接受牙周非手术治疗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析菌斑指数(PLI)、齿龈沟出血指数(SBI)、附着丧失(AL)和牙周探针深度(PD)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在两组中的差异,并对所有患者进行1年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在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上有无差异.结果 经牙周非手术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PLI、SBI、AL、PD均低于对照组(P < 0.01),hs-CRP低于对照组(P = 0.0003),而且治疗组患者1年内首次主要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P = 0.0349).结论 hs-CRP对慢性牙周炎伴冠心病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滤液的量,是评估肾小球功能的理想指标,对早期肾脏损害的反映更为敏感及准确。目前临床上多采用Cockcroft-Gault公式及MDRD公式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水平。近年来,有多项研究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和冠心病的发病、冠脉病变程度、对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分层、冠心病的预后有着密切关联。基于心肾疾病研究的进展,甚至有学者提出把肾小球滤过率作为一个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预测因子。了解肾小球滤过率对冠心病患者病变严重程度的反映,肾功能减退和心血管疾病相关作用的机制,对今后的医疗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就肾小球滤过率和冠心病之间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比较有无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肾穿刺基线时的临床病理资料,探讨预后相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至2019年11月浙江省温州市中医院经肾活检确诊为IMN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患者共345例,根据患者有无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分为有肾病综合征组202例和无肾病综合征组143例,比较两组间肾穿刺基线时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两组的预后进行分析。主要结局:血肌酐翻倍或全因死亡或进展至终末期肾病(ESRD);次要结局:完全缓解(CR)和部分缓解(PR)。结果 有肾病综合征组男性居多,更多合并浮肿(91.1%)和血尿(45.0%),收缩压和舒张压偏高,病程更短,白蛋白、血IgG更低,尿蛋白更多,纤维蛋白原、血肌酐、LDL更高,病理程度更重,系膜基质增生、间质炎性细胞浸润、肾小管萎缩、肾脏C3沉积都更严重,与无肾病综合征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血补体C3、BUN、Scr、UA、TG、eGFR是肾脏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高血压、尿蛋白、血沉、肾脏IgA沉积等是临床缓解的预后因素。采用 Kaplan-Meier 法绘制肾脏生存曲线,比较有无肾病综合征两组间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的差异。发现有肾病综合征组较无肾脏综合征组累积肾脏存活率更低,更容易发生不良结局(P=0.0018),而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无统计学差异(P=0.9104)。结论 肾穿刺基线时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MN患者临床病情和病理程度均较无肾病综合征组更重,年龄、血尿素氮、血肌酐、血尿酸、eGFR、甘油三酯是肾脏不良结局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为肾病综合征的IMN患者预后更差,更容易进展至ESRD。  相似文献   

20.
During the first 10 years of the treatment program for end-stage renal disease at the Saint John (New Brunswick) Regional Hospital 164 adults were treated by hemodialysis (with or without renal transplantation, performed outside of the province) or peritoneal dialysis. The primary causes of renal diseas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men and women except for glomerulonephritis, which was twice as common in men as in women. Life-tabl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younger transplant recipients had the highest survival rate, but that the prognosis was almost as good among the much older patients who received 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Probably because they tended to be younger and their renal disease was caused by less threatening conditions, men survived longer than women. The survival rat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primary cause of the renal disease; patients with diabetes or systemic disease had the worst prognosis. Overall, these results compare well with those obtained in major university cent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