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神经刺激器经皮肤电刺激引导定位用于臂丛N阻滞(肌间沟)的效果.方法 60例在臂丛N阻滞下行上肢或手部手术的患者,ASAⅠ~Ⅲ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n=30),Ⅰ组:经皮肤神经刺激定位组;Ⅱ组:常规体表肌间沟定位.两组均使用0.375%罗哌卡因,用量1 mg·kg-1.观察两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能满足手术的定位穿刺成功率.结果 Ⅰ组的麻醉操作完成时间、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定位穿刺成功率明显短于Ⅱ组.与Ⅱ组相比,Ⅰ组穿刺一次性成功率高,出现不适的患者比例低.结论 经皮神经刺激定位行肌间沟臂丛N阻滞可缩短麻醉完成时间,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常规体表定位的肌间沟臂丛N阻滞,且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很多,临床上采用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易出现挠侧阻滞不全,传统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由于其穿刺点位置较高,常常出现上臂阻滞较完善而前臂及尺侧神经阻滞不全.我们采用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肩部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并与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进行比对观察分析。方法 将预行肩部手术患者62例分为Ⅰ、Ⅱ两组,均使用神经刺激器定位,Ⅰ组采用传统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Ⅱ组采用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局麻药物为0.5%罗哌卡因。完成阻滞后记录麻醉效果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Ⅱ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83.9%,阻滞不全者占16.1%,无阻滞失败;Ⅰ组患者中阻滞完全者占51.6%,阻滞不全者占35.5%,阻滞失败者占12.9%,两组神经阻滞评价差异极为明显(P〈0.01)。结论 使用外周神经刺激器。行高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较好地满足肩部手术要求,是一安全、准确、简便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5.
左明霞 《中原医刊》2006,33(10):51-51
目的观察肌间沟、腋路臂丛联合神经阻滞在上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40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和联合神经阻滞组(各20例),肌间沟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环状软骨水平穿刺注药;联合神经阻滞组:在肌间沟、腋路分别穿刺给药。结果肌间沟神经滞组优良率为65%,联合神经阻滞组优良率为95%。结论联合神经阻滞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弥补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尺侧阻滞不完善的较好方法,也是比较适合基层经济条件的安全有效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汪东学  金侃 《安徽医学》2015,36(5):589-591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定位用于老年桡骨骨折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老年桡骨骨折患者100例,随机分为S组(50例)和P组(50例),分别在神经刺激仪和传统异感法定位下予罗哌卡因行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麻醉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S组操作,臂丛感觉神经阻滞起效、完善及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组麻醉满意度优于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定位应用于老年患者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临床运用十分普遍。由于手术部位的不同、是否上止血带等情况而采取不同部位 (腋路、锁骨上、肌间沟 )作穿刺点。鉴于腋路存在阻滞范围局限、锁骨上易致气胸等缺点 ,为了提高阻滞效果及安全性 ,我们近年来对 2 15例上肢手术需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 ,采用肌间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在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应用的效果.方法:择期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下上肢骨折患者50例,随机分为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组(Ⅱ组).分别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2.0mg/kg,0.17%左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混合液30ml肌间沟注入.记录注药后15分钟(T0)30分钟(T1)时完全感觉阻滞的比较.结果:T0 、T1时Ⅱ组注药后上肢感觉的阻滞程度优于Ⅰ组.结论:神经刺激仪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在上肢骨折术中的阻滞程度优于臂丛(肌间沟)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9.
锁骨骨折是骨外科常见的疾病,锁骨骨折病人手术的麻醉亦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麻醉,臂丛神经加同侧颈浅神阻滞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麻醉方式。然而,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肌间沟法)寻找异感时因反复穿刺试探给病人带来痛苦,容易出现局部血肿、气胸、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加之,如遇肥胖、颈部短粗、身材矮小等病人时肌间沟难以摸清定位给穿刺带来困难。因此我院以第六颈椎横突作为标志行臂丛神经阻滞,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就我院自2007年10月至今共完成的108例病人总结分析,结论如下:以第六颈椎横突作为定位穿刺点行臂丛神经阻滞,简单易学、定位准确,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1月至2015年11月新野县上庄乡卫生院行臂丛神经阻滞的76例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行常规定位,观察组行神经刺激器定位,对比两组麻醉优良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Adenovirus infection in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in Taiw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 J Clarke  I A Phillips  E R Alexander 《JAMA》1969,208(9):1671-1674
  相似文献   

12.
随着国内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医药技术在2001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前完成了我国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汁划中的1%测序任务,到2000年,中国科学家在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多样性领域共完成研究论文1850篇,遍及医药各领域,研究手段和水平可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后基因时代”成为主角之一。  相似文献   

13.
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莉  解雅英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58-1160
因小儿耳鼻喉手术刺激强,时间短,且常与气道相关,故麻醉的控制有一定难度,现对国内外现阶段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改良方法及新观点进行评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Thirty-two children with malaria were admitted to Dudley Road Hospital, Birmingham, in the 1970s. None was admitted before 1974 and there was a rapid increase after that. All the infections were due to Plasmodium vivax and occurred in children of Asian immigrant families who had been born in or had visited India or Pakistan apart from one infant born in England who acquired the disease transplacentally. All presented within 12 months of entering or re-entering the United Kingdom.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32 patients have been analys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educate travellers about the need for anti-malarial chemoprophylaxis and the necessity to continue it for one month after return.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成都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儿童支气管肺炎单病种费用水平以及不同收费项目占总费用的比例特点及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为患者自主选择就诊医疗机构提供参考指导,对成都市卫生局所属不同级别医院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医疗费用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自成都市卫生局2  相似文献   

17.
2005年广西流动人口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广西流动人员疟疾流行现状,进而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方法收集全区网络直报疫情资料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疟疾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广西流动人口发热病人平均疟原虫阳性率为0·33%。80·62%的病人为本地居民外出到疟疾流行区务工感染所致。以从事护林/砍伐比例最高,占44·19%。结论加强返乡流动人口疟疾监测是巩固广西疟疾防治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