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的异位与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Cx43的表达及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JIC)功能,探讨间质细胞GJIC功能异常对EMs发病的影响.方法:取24例卵巢处子宫内膜异位灶、41例EMs在位内膜以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分离出间质细胞,加入雌、孕激素培养,建立体外间质细胞培养模型.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别检测三组间质细胞的Cx43表达及GJIC功能.结果:间质细胞成功培养率分别为:异位内膜组45.8%(11/24)、EMs在位内膜组92.7%(38/41)、对照组93.3%(28/30),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纯度为95%,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纯度达98%.EMs异位内膜间质细胞中Cx43表达水平及GJIC功能明显比其他两组低,正常对照组的Cx43表达水平及GJIC功能最高,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1)同时建立EMs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模型,有助于研究EMs的发病机制;(2)间质细胞中Cx43蛋白表达下调及其GJIC功能异常与EMs发生有关,调节Cx43表达或GJIC功能可能是潜在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人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方法:通过消化、过滤、沉降等方法,分离培养正常对照子宫内膜以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模拟人体内雌激素水平研究促进细胞生长的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离体细胞形态.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达91.7%(11/12),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93.8%(15/16),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子宫内膜细胞成功率为75.0%(12/16).间质细胞传代2次后,生长缓慢,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明显改善;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经雌激素作用后,生长改善不明显.结论: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子宫内膜细胞比子宫内膜异位动物模型更接近于人体的特点,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培养可作为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体外细胞模型之一.  相似文献   

3.
0 引言 间隙连接细胞间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是多细胞生物体内最普遍的通讯方式.人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GJIC功能缺陷,与EMs的发病密切相关.已有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 cacid,ATRA)可上调某些肿瘤细胞的GJIC功能,但有关ATRA调节异位内膜间质细胞GJIC功能的报道较少.我们建立异位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模型,采用荧光漂白后恢复技术检测ATRA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GJIC功能的调节作用,以探讨ATRA用于EMs治疗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高纯度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分离、纯化子宫内膜间质细胞(ESC)和腺上皮细胞,建立体外ESC蜕膜化模型。方法:选择正常育龄妇女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经多酶消化制成细胞悬液,分离、纯化间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分别培养至细胞聚合成片,随机分组,用等渗浓度的甾体激素诱导ESC体外蜕膜化改变。结果:分离的间质细胞其纯度达95%以上,其细胞活力达92%——95%。在此体外培养系统中,ESC对生理剂量激素的应答出现与活体相仿的蜕膜化改变。结论:利用此技术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子宫内膜的各种功能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改良式筛网法在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高浓度胶原酶结合不同浓度、时间消化、过滤及贴壁纯化等技术,应用筛网分离法培养各15例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并传代。结果改良式筛网分离法培养中的15例标本中,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成功率分别为93.3%和93.3%;分离出的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可体外培养,经分离纯化后腺上皮细胞纯度>90%,间质细胞纯度>98%;两种细胞经传代后间质细胞成功率92.9%;腺上皮细胞传代培养后活力下降,成功率14.3%。结论通过改良式筛网分离法能获得纯度较高的腺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间质细胞可行传代培养;腺上皮细胞传代培养后活力下降,不宜传代。  相似文献   

6.
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及间质细胞和体外培养技术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探索一种简便、高纯度分离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方法,建立高纯度体外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方法】选择正常的新鲜子宫内膜组织20例,通过酶解,过滤及贴壁纯化等技术,每例均用Ryan方法(对照组)及改良的新方法(改良组)分离、纯化及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并进行传代。【结果】18例标本获得成功,对照组分离的间质细胞纯度为(84.22±5.17)%,腺上皮细胞纯度为(62.11±6.23)%;改良组分离的间质细胞纯度达(97.89±0.96)%,腺上皮细胞纯度(95.12±2.1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改良方法简便,可高纯度分离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在体外建立高纯度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模型,更利于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子宫内膜的各种功能及干预调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寻求一种简便高效的人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分离、纯化与鉴定方法,建立稳定的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体系.方法 简化Ryan等的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取材,分离和培养条件,分离出高纯度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和传代.结果 培养成功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均可稳定传代,体外生长10~50 d,纯度均达90%以上.结论 该方法简便高效,可建立稳定的人子宫内膜细胞体外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比较EM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细胞与正常对照在位子宫内膜细胞形态的差异。方法:采用改良EM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细胞类型,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差异。结果: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细胞及EM在位、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成功率分别为91.67%、93.75%和75.00%。EM异位、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正常在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大小相似,但EM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染色质增多,核增大。EM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较EM在位及正常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小,且细胞膜表面有较多的微绒毛和胞浆突起。结论:注意取材方式,采用改良原代培养方法,可以提高EM异位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成功率。EM异位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超微结构与正常妇女及EM在位子宫内膜细胞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9.
分离培养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一种获得高产量、高纯度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方法:通过高浓度胶原酶和DNase联合消化、过滤及贴壁纯化等技术,分离培养30例子宫内膜腺上皮和间质细胞,并拟传代.结果:29例标本培养成功,每1g子宫内膜组织约可分别得到(40~50)×106个腺上皮细胞和(40~50)×106个间质细胞,细胞产量高.并且腺上皮细胞纯度率约96%,间质细胞纯度率达98%以上.间质细胞可以有限传代,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结论:通过改良步骤,可提高腺上皮和间质细胞产量,同时保证了其纯度及活性,不失为一种较理想的子宫内膜细胞分离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优化人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分离和原代培养的方法,提供子宫内膜相关疾病研究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 采用酶消化、筛网过滤、离心的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人子宫内膜腺上皮与间质细胞。腺上皮细胞鉴定采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荧光及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上皮细胞角蛋白(CK)和间质细胞波形蛋白(Vim)的表达。结果 经诊刮获得的18份标本中有17份分离培养成功;细胞形态符合腺上皮细胞特征,CK免疫荧光及免疫化学染色阳性,Vim染色阴性,纯度达90%以上;正常原代人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不能传代,培养5~6d后细胞逐渐衰老。结论 改良后的原代培养方法取材简单,克服了污染问题,可获得高纯度及足够数量的人正常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作为体外实验模型。  相似文献   

11.
人离体子宫内膜细胞培养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建立分离培养人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上皮细胞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对36例在位子宫内膜及19例异位内膜随机分为离心分离组及筛网分离组进行体外培养。通过光镜观察及S-P免疫组化染色法,对间质及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离心分离法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内膜细胞中,成功率分别为61.1%和30%;筛网分离法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内膜细胞中,成功率分别为83.3%和77.8%。结论:采用筛网分离法及离心分离法均能获得纯度较高的间质与上皮细胞。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体外培养的成功,有助于揭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黄冬花  张晓玲  陈美红 《重庆医学》2015,(15):2084-2086
目的: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异位、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的体外细胞模型,实时观察间质细胞形态变化。方法胶原酶消化异位、在位内膜组织,二次筛网过滤结合低速离心法分离纯化间质细胞,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进行细胞鉴定,并进行传代培养,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及细胞形态差异。结果培养成功率91.3%,间质细胞纯度达95%;异位间质细胞9代内、在位及对照组间质细胞11代内,细胞形态及活性并无明显改变。结论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可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研究提供较好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3.
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及腺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建立人子宫正常内膜、内膜异位症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的基质及腺上皮细胞分离、培养的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发展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提供一个理想的实验模型。方法:15例正常子宫内膜、15例在位子宫内膜及10例异位内膜经胶原酶消化、筛网过滤、差时贴壁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和体外培养,光镜观察,应用鼠抗人波形蛋白抗体、鼠抗人细胞角蛋白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对间质及上皮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正常子宫内膜和子宫内膜异位症在位子宫内膜标本分离、培养均成功;5例异位内膜标本获得成功.基质细胞和腺上皮细胞纯度均可达95%以上,并均可传代。结论:采用酶解、筛网分离及贴壁能获得纯度较高的基质与腺上皮细胞。人子宫内膜细胞分离体外培养的成功,有助于研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为临床实验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体外培养的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并观察不同浓度的II型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Ⅱ)对在位和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的影响。方法:分别给予原代培养的EMs患者在位与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不同浓度(1×10-10~1×10-6 mol/L)的GnRH-Ⅱ处理,不加GnRH-Ⅱ组作为对照,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液中VEGF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体外培养的EMs患者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培养48 h后分泌量与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0-10~1×10-6 mol/L的GnRH-Ⅱ可呈浓度依赖性地抑制体外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P<0.01),且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抑制作用强于在位(P<0.01)。结论:EMs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的能力与在位子宫内膜的相近,这对EMs的形成和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GnRH-Ⅱ对EMs患者体外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VEGF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明显强于对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子宫腺肌病异位内膜细胞原代培养,为进一步研究子宫腺肌病发病机制提供体外细胞模型. 方法 采用酶解、筛网分离、贴壁法分离异位内膜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鉴定. 结果 经此法分离培养异位细胞培养成功率可达75.0%,消化得到的异位细胞种类较多,不容易分离提纯,腺细胞占6.5%,间质细胞占13.3%,平滑肌细胞占80.2%. 结论 采用酶解、筛网分离、贴壁法可以获得子宫腺肌病的异位细胞,不能获得纯度较高异位腺细胞,子宫腺肌病异位腺细胞提纯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测定GnRH II与GnRH 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离体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GnRH II对EMs患者可能的作用。方法:给予原代培养的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不同浓度的GnRH II,GnRH I类似物(戈舍瑞林,goserelin)处理,同时设对照组(不加GnR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液中VEGF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EMs患者离体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经48 h培养,能分泌VEGF,分泌量与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相近,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GnRH II对EMs患者离体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VEGF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且较GnRH I类似物(戈舍瑞林)的作用更强(P<0.05)。不同浓度的GnRH II对EMs患者离体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VEGF分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在位(P<0.05)。结论:EMs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分泌VEGF的功能,分泌量与在位子宫内膜的相近,这对EMs的形成和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GnRH II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其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在位,且GnRH II明显强于GnRH I,为寻找EMs抗血管形成方面的新药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测定GnRH Ⅱ与GnRH 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离体培养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GnRH Ⅱ对Ems患者可能的作用.方法:给予原代培养的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不同浓度的GnRH Ⅱ,GnRH Ⅰ类似物(戈舍瑞林,goserelin)处理,同时设对照组(不加GnR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液中VEGF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Ems患者离体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经48 h培养,能分泌VEGF,分泌量与在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相近,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的GnRH Ⅱ对Ems患者离体培养的在位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VEGF的分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P<0.05),且较GnRH Ⅰ类似物(戈舍瑞林)的作用更强(P<0.05).不同浓度的GnRH Ⅱ对Ems患者离体培养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VEGF分泌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在位(P<0.05).结论:Ems患者的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具有分泌VEGF的功能,分泌量与在位子宫内膜的相近,这对Ems的形成和发展可能起重要作用.GnRH Ⅱ呈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异位内膜间质细胞分泌VEGF,其抑制作用明显强于在位,且GnRH Ⅱ明显强于GnRH Ⅰ,为寻找Ems抗血管形成方面的新药治疗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NO和ET对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原位和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 ,应用ELISA检测内皮素表达 ,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一氧化氮 ,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 :与原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相比 ,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NO和ET的合成增加 ,NO/ET比值下降 ,细胞凋亡率降低(P <0 .0 5 )。结论 :NO和ET单独应用时都不可能很好的解释异位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凋亡 ,NO/ET比值可理想的解释这两个因子对细胞凋亡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