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级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护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到我国护理事业的发展[1].护理研究生教育在我国护理教育结构中层次最高,其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护理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仅10多年的历史,而且人们对护理研究生教育的认识还不够充分,很多人认为开展护理研究生教育是资源和人才的浪费.因此,如何发展护理研究生教育和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护理专业研究生成为很有必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国内外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务院学位办下发的《护理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核心能力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论等为理论依据,综合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探讨并确立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应该具备的临床工作能力,构建适合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的培养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为我国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评价和考核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文献回顾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工作能力和评价指标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及结论通过专家访谈和咨询,以及对山西省内200名护士长及在校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本课题所设计的护理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能够为我校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护理在职研究生培养类型增设"专业学位"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培养策略。方法:问卷调查450名在职护理人员。结果:"专业学位"是在职护理硕士的最佳培养方式;报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要有临床实践经历;"工作紧张,学习时间少"是在职人员报考"专业学位"的主要困难。结论:开展在职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完善护理教育体系,促进护理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张丽燕  丁玥 《当代医学》2009,15(25):162-162,27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对高层次护理人才需求的增长,护理研究生教育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研究生护士也逐渐走向临床工作岗位。然而,对于医院该不该引入研究生护士这一问题,社会各界一直存在争议。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护理工作只是简单的技能性劳动,让研究生去当护士是大材小用。此外,很多医院由于缺乏培养和使用经验,而将其置之门外,从而导致大批热爱临床护理事业的研究生们处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悲哀境地。  相似文献   

5.
通过介绍加拿大护理研究生教育体系,分析其护理研究生教育特点:目前加拿大具有比较完善的护理研究生教育体系;国内政治、经济和护理专业学会对研究生教育的发展都产生重要影响;研究生教育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正面临信息化、国际化与多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护理硕士研究生就读体验的质性研究,包括就读原因感受需求等,为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搜索护理硕士研究生就读期间体验的质性研究,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10月。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meta整合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归纳与总结。结果本研究共纳人10篇文献,提取45个研究结果,形成9个新类别,得出3个整合结果:研究生就读动机;曲折的录取和就读经历;克服困难与挑战,并从研究生就读过程中获益。结论加强护理研究生对高等护理教育的认识,优化其培养体系,推动国际间护理研究生培养交流合作,以提高教育质量,同时应协助护理研究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7.
刘蕾  钟玉杰  迟琳琳 《吉林医学》2009,30(8):762-764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医疗护理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护理研究生教育是培养护理管理、教学、科研及临床创新人才的主要渠道,也是提高我国护理综合实力的关键。因此,应采取有效的改革措施,让我国护理教育与国际护理教育尽快接轨,使我国护理教育事业迈进国际护理教育的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高等护理教育的改革深化,面对医学教育国际标准概念引入,高等护理教育已成为我国高层次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并贯穿于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包括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学习、文献阅读、科学研究、论文撰写及发表等诸多环节。本文就高等护理教育与护理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美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标准的形成背景、课程模式和课程(硕士学位核心课程、高级护理实践核心课程、专科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分析,提出我国护理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设想和思路:①各层次护理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教育标准需要清晰定位和有效区别,硕士学位教育与"高级实践护士"培养相结合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②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向"细、广、深"的方向迈进;③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中应当充分考虑"人群健康管理"相关内容;④建立全国性的研究生教育评估机构和评估标准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长春中医药大学2007年开始开设了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结合专业方向,设定了中西医结合联合培养的教育模式,先后培养了四届共十余名护理硕士研究生。本文就中医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专业价值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现状,为临床型护理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来自8省8所高等院校的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的临床实践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重要科室中,只有44%的护生全部实习。有7个院校的,临床实践指导老师只有护士,没有医生及其他专业的卫生人员。护生表示实践考核方式单一、过于死板。结论临床型护理硕士研究生临床实践不系统、不统一,须建立科学统一的临床实践模式,以利于护生临床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国家培养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重要途径。神经外科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应注意将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强调思想道德教育,促进研究生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研究生临床思维、临床技能和一定的科研创新能力;同时训练研究生掌握新知识和新技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通过落实上述措施,以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2):148-151
作为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课程教学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其将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临床医疗人才作为目标,强调在教学中注重对研究生医学理论知识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临床技能。课程教学体系建设与医疗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此次研究分析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现状,探究了课程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体系建设对策,以期培养出符合现代医学所需的具有专业技能及理论基础的优秀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4.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困境与发展走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自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实施以来,社会评价并不高,甚至存在相当数量的负面评价。究其因,一是源于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误区,二是源于我国目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制度本身的缺陷。目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体系尚不完善,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教育及毕业后职业技能基本培训之间关系错综复杂,功能定位不清,形成相互干扰和冲突。建议进一步梳理思路,正确认识专业学位教育、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教育特征与功能定位,建立各自恰当的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最终实现在全国建立先进、科学、完善、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医学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5.
文章通过介绍和比较国内外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了现阶段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论证了建立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认为当前我国临床药学研究生教育的模式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临床药学人才的需求?据此,从八个方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制度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尚存在观念落后、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脱节、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转化医学理念已获得广泛认同和实践,并为医学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新思路。由此,需要改变基础和临床相脱节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转化医学科研指导团队,营造浓厚的转化医学研究氛围,建立科研成果量化评价系统和同行评价体系,从而强化医学研究生转化医学理念和科研能力,为解决医学重大问题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  相似文献   

17.
当前,浙江省医学类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结构不够合理,水平有待提高。在建设卫生强省的新形势下,根据医学科学发展的要求和医学教育本身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加强医学类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应该扩大规模、优化结构;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明确功能定位,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专业学位教育。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科技的不断进步,目前迫切需求口腔医学专业高端人才,特别是对于高、精、尖类口腔医学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要培养高素质的口腔医学创新型人才,必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在研究生培养阶段,要注重科研创新能力及临床操作能力的协同培养。除了对现阶段的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以外,更要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以及临床技能,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的口腔医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