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以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种子细胞,在猪角膜微环境中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基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 分离获取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通过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标记细胞,示踪细胞的转归.选取第3代的细胞接种于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PGA),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后,移植于猪的角膜基质层内,于第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检查及超微结构观察.以角膜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角膜基质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术后8周,实验组角膜逐渐恢复透明,与对照组角膜无明显差别.组织学检查显示形成新生的角膜基质样组织,呈板层状,排列较规则,与对照组角膜组织相似.超微结构观察及胶原纤维直径检测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角膜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显微镜观察到GFP阳性细胞存在.结论 皮肤成纤维细胞可能替代角膜基质细胞,在猪角膜内构建角膜基质样组织.  相似文献   

2.
皮肤成纤维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猪角膜基质样组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以皮肤成纤维细胞为种子细胞,在猪角膜微环境中构建组织工程化角膜基质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分离获取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通过转染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标记细胞,示踪细胞的转归。选取第3代的细胞接种于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PGA),形成细胞-生物材料复合物,体外培养1周后,移植于猪的角膜基质层内,于第8周取材进行大体、组织学检查及超微结构观察。以角膜基质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化角膜基质组织作为对照。结果术后8周,实验组角膜逐渐恢复透明,与对照组角膜无明显差别。组织学检查显示形成新生的角膜基质样组织,呈板层状,排列较规则,与对照组角膜组织相似。超微结构观察及胶原纤维直径检测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角膜组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荧光显微镜观察到GFP阳性细胞存在。结论皮肤成纤维细胞可能替代角膜基质细胞,在猪角膜内构建角膜基质样组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修复全层皮肤缺损后真皮的演变过程。方法 选用长枫杂交仔猪为实验动物 ,取腹部 2cm× 2cm全厚皮肤 ,酶消化法获取皮肤表皮细胞与成纤维细胞 ,体外经原代培养 ,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表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分别与PluronicF 12 7混匀成细胞悬液后 ,种植聚羟基乙酸 (polyglycolicacid ,PGA)形成细胞 生物材料复合物 ,用于修复自体动物背部直径 4cm全层皮肤缺损 ,以单纯生物材料 (PGA +Pluron ic)充填的创面作为阴性对照。分别于修复术后 1,2 ,4 ,8周取材 ,通过组织学和电镜等方法对新生组织进行评价。结果 第 1周实验组分表皮与真皮两部分 ,真皮内有少量胶原合成 ,成纤维细胞量多 ,内质网扩张 ;第 2周真皮较前增厚 ,胶原合成量增加。第四周真皮内的成纤维细胞数量减少 ,胶原量较前增多。第八周真皮内成纤维细胞的数量明显较前减少 ,部分成纤维细胞呈凋亡样改变 ,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真皮结构与正常皮肤接近。结论 成纤维细胞 PGA Pluronic复合物移植后逐渐演变为正常真皮  相似文献   

4.
皮肤成纤维细胞构建组织工程肌腱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研究者们应用类似于骨髓基质干细胞的细胞作为组织工程肌腱的种子细胞,未获明显进展。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肌腱细胞均来源于中胚层,细胞形态相似。如果成纤维细胞能取代肌腱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应用于肌腱组织工程则可望解决种子细胞缺乏的难题。作者曾应用成纤维细胞作为种子细胞修复肌腱缺损取得初步成功,但缺乏长期观察结果。本研究旨在长期观察皮肤成纤维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肌腱,并与肌腱细胞作为种子细胞的组织工程肌腱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对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进行可行性比较.方法 酶消化法获取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扩增,取第2代细胞,以1×106/mL的细胞密度接种至聚羟基乙酸(PGA)圆柱形支架上体外培养.通过大体、组织学及增殖曲线观察,羟脯氨酸定量测定以及免疫组化检测,比较两种细胞在PGA支架的黏附、增殖及基质分泌能力.结果 组织学及三维增殖曲线观察结果显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比较,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支架的黏附能力及细胞增殖能力良好;接种后第6天和第12天,HE染色可见人皮肤成纤维细胞-PGA复合物有连续的基质形成,两者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23±0.25)μg/mgprot vs(1.07±0.18)μg/mgprot和(3.72±0.39)μg/mgprot vs(0.27±0.04)μg/mgpro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接种后第12天,两种复合物的Ⅰ、Ⅲ型胶原表达均呈阳性.结论 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更有希望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进行可行性比较。方法酶消化法获取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培养扩增,取第2代细胞,以1×106/mL的细胞密度接种至聚羟基乙酸(PGA)圆柱形支架上体外培养。通过大体、组织学及增殖曲线观察,羟脯氨酸定量测定以及免疫组化检测,比较两种细胞在PGA支架的黏附、增殖及基质分泌能力。结果组织学及三维增殖曲线观察结果显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比较,人皮肤成纤维细胞与支架的黏附能力及细胞增殖能力良好;接种后第6天和第12天,HE染色可见人皮肤成纤维细胞-PGA复合物有连续的基质形成,两者羟脯氨酸含量分别为(2.23±0.25)μg/mgprotvs(1.07±0.18)μg/mgprot和(3.72±0.39)μg/mgprotvs(0.27±0.04)μg/mgpro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接种后第12天,两种复合物的Ⅰ、Ⅲ型胶原表达均呈阳性。结论与猪皮肤成纤维细胞相比,人皮肤成纤维细胞更有希望作为肌腱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7.
Deng D  Liu W  Xu F  Wu XL  Wei X  Zhong B  Cui L  Cao YL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13):914-918
目的 探讨应用国产可吸收生物材料聚羟基乙酸(PGA)和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构建组织工程化肌腱的可行性.方法 酶消化法获得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至第2代,接种于PGA材料(将材料固定于U形弹簧)并给予持续张力作为实验组(n=15);接种成纤维细胞但不给予任何张力作为对照组1(n=15),即无张力组;给予张力但未接种细胞的单纯PGA为对照组2(n=3),即无细胞组;给予张力并接种肌腱细胞的作为对照组3(n=5,仅限第9周时间点),即肌腱细胞组.体外培养后分别于第2、5、9、14和18周取材进行组织学、生物力学和电镜检测.结果 第2周时,实验组与无张力组大体观察未见明显差异,组织学上主要是未降解的PGA纤维,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在材料上黏附伸展良好.第5周时,除无细胞组外均有新生肌腱样组织形成,组织学检查提示胶原纤维形成.第9周时,无细胞组PGA发生断裂;实验组形成的肌腱组织直径为(1.18±0.25)mm,明显细于无张力组[(2.43±0.49)mm,P=0.017];实验组和肌腱细胞组除后者细胞数量略少外,在大体和组织学上较为相似.实验组形成的胶原包括Ⅰ型和Ⅲ型,细胞和胶原纤维沿受力方向排列,类似正常肌腱;无张力组则杂乱排列,且残留PGA较多.实验组的抗张强度为(2.75±0.59)MPa,接近肌腱细胞组[(3.08±0.30)MPa,P=0.439],明显强于无张力组[(0.82±0.21)MPa,P=0.006].第14周时,无细胞组的PGA基本降解;实验组胶原纤维直径增粗,死亡细胞增多,出现中空现象,但抗张强度比同组第9周时增加.第18周时,实验组中空现象更为明显,抗张强度下降,余与同组第14周时相似.结论 应用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在体外可以构建出与肌腱细胞所构建的相类似的人肌腱样组织,施加一定张力可能更有利于组织形成,但体外培养时间不宜过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构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外伤病人术中修剪的多余肌腱和皮肤组织,一部分用于石蜡包埋做组织学检测,一部分用酶消化法培养细胞,取第2代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测.本实验采用偏光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细胞荧光、RT-PCR 技术从蛋白水平、RNA水平比较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Ⅰ、Ⅲ型胶原的情况.结果偏光显微镜下可见肌腱组织中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和显示石蜡包埋的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的Ⅰ型胶原染色均为强阳性,肌腱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阴性,皮肤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荧光显示第2代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Ⅰ、m型胶原染色均为阳性.RT-PCR灰度分析结果示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25±0.03,Ⅲ型胶原肌腱组织不表达.第2代肌腱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09±0.05,Ⅲ型胶原灰度比值为0.93 ±0.08.结论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在胶原组成上均以Ⅰ型胶原为主.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近,均合成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皮肤成纤维细胞很有可能成为肌腱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皮肤成纤维细胞作为肌腱构建种子细胞的可行性.方法取外伤病人术中修剪的多余肌腱和皮肤组织,一部分用于石蜡包埋做组织学检测,一部分用酶消化法培养细胞,取第2代细胞进行细胞学检测.本实验采用偏光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的表达进行比较;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免疫细胞荧光、RT-PCR 技术从蛋白水平、RNA水平比较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合成Ⅰ、Ⅲ型胶原的情况.结果偏光显微镜下可见肌腱组织中以粗大的Ⅰ型胶原为主,而皮肤组织中Ⅰ、Ⅲ型胶原交错排列.免疫组织化学和显示石蜡包埋的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的Ⅰ型胶原染色均为强阳性,肌腱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阴性,皮肤组织Ⅲ型胶原染色阳性.免疫细胞化学和免疫细胞荧光显示第2代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Ⅰ、m型胶原染色均为阳性.RT-PCR灰度分析结果示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25±0.03,Ⅲ型胶原肌腱组织不表达.第2代肌腱细胞与皮肤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灰度比值为1.09±0.05,Ⅲ型胶原灰度比值为0.93 ±0.08.结论人正常肌腱组织和皮肤组织中在胶原组成上均以Ⅰ型胶原为主.第2代人肌腱细胞和皮肤成纤维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近,均合成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皮肤成纤维细胞很有可能成为肌腱组织工程新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不同代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成软骨能力 ,选择软骨组织工程最佳种子细胞。方法 将兔膝关节软骨消化分离出软骨细胞 ,传代培养至第 6代 ,每代细胞与模板支架材料Pluron icF 12 7混匀形成复合物 ,使细胞浓度达 5× 10 7/ml,将复合物注射于自体兔背部皮下 ,9周后取材 ,进行大体观察、新生软骨湿重与体积测量、组织学观察。结果 体外培养关节软骨细胞随传代次数的增加 ,形态从圆形逐渐向梭形转变。 1~ 3代软骨细胞成软骨能力最强 ,新生软骨的湿重与体积最大 ,组织结构与正常软骨相同 ;第 4代成软骨能力减弱 ,软骨基质分泌减少 ,新生软骨湿重和体积减小 ,与前 3代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第 5代仅形成分散于纤维组织内的软骨细胞团 ;第 6代则未发现有软骨样组织形成。结论 ①在体外单层培养条件下 ,随传代次数的增加关节软骨细胞逐渐去分化 ,成软骨能力逐渐降低直到完全丧失。②前 3代软骨细胞均具备形成正常软骨的能力 ,都可用作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但传代培养的目的是使细胞得以最大限度扩增 ,因此第 3代关节软骨细胞是可被应用的最佳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1.
Anomalous muscles usually do not cause symptoms but are of academic interest. They become a surgical problem when they produce symptoms or are difficult to differentiate from soft tissue tumours. During routine cadaveric dissection for 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t the Kasturba Medical College, Mangalore, we came across two additional muscles in the deep flexor compartment of the right forearm of a 69-year-old woman. The anomalous muscles were located on the ventral aspect of the proximal forearm, in a plane deep to the flexor digitorum superficialis (FDS). Both the muscles originated from the deep surface of the FDS. The muscle on the radial side was a Gantzer's muscle as it was inserted into the tendon of the flexor pollicis longus. The muscle on the ulnar side formed an independent tendon for the middle finger, 14 cm above the proximal edge of the flexor retinaculum and passed through the carpal tunnel; surprisingly the tendon of the additional muscle and flexor digitorum profundus tendon for the middle finger gave origin to the second lumbrical in the carpal tunnel. The passive traction on the tendon of the additional muscle resulted in flexion of the distal and medial phalanges. The presence of such an additional tendon and origin of lumbrical muscle in the carpal tunnel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the aetiology of carpal tunnel syndrom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施行腱鞘切开术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5具新鲜成人上肢标本上,对手掌部指屈肌腱及肌腱周围神经血管组织进行解剖学研究,确定关节镜下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手术入路点及出口、操作标志线、镜下操作层面。依据解剖学研究结果,实施关节镜下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82例,与同期行传统腱鞘切开手术的87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5具解剖标本上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具有合适的手术入路点及出口、操作标志线、镜下操作层面。临床行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手术82例,术后按照治疗效果、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比较,治疗效果满意,疼痛情况明显改善,手指弹响消失。微创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手术切口细小,伤口不需缝合,术后无明显瘢痕疼痛,恢复时间短,较传统腱鞘切开手术具有优点。结论关节镜下微创治疗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有其解剖学基础,能达到解除肌腱卡压及腱鞘切开的手术目的,是指屈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制性使用对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42例正中神经损伤患者根据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21)与实验组(n=21),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手段基础上增加强制性使用疗法(CIMT),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评估指浅屈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肌力,采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SA7550测量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与波幅,在治疗8周后评估患肢正中神经功能优良率。 结果:治疗8周后指浅屈肌、拇对掌肌及第1、2蚓状肌肌力、正中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后正在神经功能评定优良率实验组较对照组明显优化(P<0.05). 结论:强制性使用对正中神经损伤后功能修复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正中神经功能、残存肌力、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可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法。 关键词: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正中神经损伤;行为技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家兔指浅屈肌肌构筑、肌内神经和运动终板分布的关系.方法 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染色法、乙酰胆碱酯酶染色法.结果 家兔指浅屈肌外观长肌,实为双羽肌.FL/CSA与CSA/MW的比值分别是1.80和0.70.肌内神经分为4条初级神经支,主要分支分布于肌的近端和中部;肌内可见神经吻合.运动终板带呈倒“V”型.结论 家兔指浅屈肌构筑设计属于速度与力量共存型,其肌纤维排列决定了肌内神经分支和运动终板分布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于绍斌  於玮  丰波  陈欣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2):1099-1101
目的:探讨趾长屈肌腱(flexor digitorum longus,FDL)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9例应用FDL修复的陈旧性跟腱断裂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并用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9例中,因误诊或漏诊导致陈旧性跟腱断裂的占77.8%。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术后疗效优6例(66.7%),良2例(22.2%),差1例(11.1%),优良率88.9%。结论:陈旧性跟腱断裂多由漏诊或误诊所致,应用FDL转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可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正中神经由于损伤平面距离神经元胞体远近不同其再生修复过程中是否存在放大现象以及放大规律是否相同.方法 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3组,每组6只,分别取兔左正中神经的近端、中段、远段为研究对象,每个节段分别按照供体神经数/受体神经数为1:4的修复比例进行造模;取同体右侧正中神经的近中远段设为左侧同一截面实验组的对照组,并按照分别按照供体神经数/受体神经数为1:1的修复比例进行造模进.3个月后取材观测其再生神经大体形态、再生神经纤维计数、再生神经电生理以及指浅屈肌湿重.结果 实验组3个不同损伤截面其远端再生神经纤维计数、神经传导速度以及指浅屈肌湿重分别为:(1747±375)、(1785±442)、(1863±321)m/s;(19.5±3.9)、(19.9±5.4)、(21.3±2.1)m/s;(1.7247±0.0891)、(1.7239±0.0903)、(1.7253±0.0798)g;对照组3项指标的结果分别为(2234±364)、(2319±237)、(2346±308);(57.1±3.7)、(56.4±25)、(56.8±23)m/s;(20448±0.1013)、(20433±0.0861)、(2.0456±0.0947)g.结论 不同损伤平面神经再修复过程中均存在着放大效应,且随着损伤平面距离神经元胞体距离的增加,其放大比率逐渐减小,再生神经传导速度逐渐增加,指浅屈肌肌肉湿重变化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Effect of pulley integrity on excursions and work of flexion in healing flexor tendons@Wang YH @Gu YT @Chen F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屈指肌腱吻合术后早期主动活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30只成年健康红宝鸡为实验动物,3只6趾用于正常鸡足不抗阻力主动屈曲力学测定。27只将双侧趾深屈肌腱横断后用改良KessIer法吻合,术后实验足不用任何固定,对照足予管型石膏固定,术后即刻、3d、7d、14d、21d分别对肌腱进行生物力学性能测试,并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足和对照足在各个时间组的抗断裂力均大于正常鸡足不抗阻力主动屈曲所需的力,实验足在各项生物力学性能测试中均优于对照足。结论 屈指肌腱吻合术后进行早期主动活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小针刀治疗屈指肌腱鞘炎4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小针刀疗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的效果。方法:运用小针刀纵行切开狭窄的腱鞘,采用松解粘连的肌腱方法治疗。结果:治疗46例中治愈4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治愈率95%。结论:小针刀疗法治疗屈指肌腱狭窄性腱鞘炎,操作简单,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屈指浅肌腱近位转移修补鞘管区屈肌腱缺损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屈指浅肌腱近位转移一期修补鞘管区(Ⅱ区)屈肌腱缺损的临床疗效。急性肌腱Ⅱ区屈肌腱缺损32例共39指,采用近位指屈浅肌腱转移一期修补肌腱缺损,重建手功能,术后早期保护性被动活动。随访11~23个月,采用国际手外科肌腱疗效评定法(TAM)评定:优24指,良12指,可3指,优良率92.3%。认为对新鲜的手指Ⅱ区屈肌腱缺损,采用近位屈指肌腱转移修补,并运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结合早期保护性被动活动,可早期恢复手指功能、有效地防止肌腱粘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