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方法对87例心脏骤停(CA)并实施心肺复苏(CPR)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组39例患者CA发生在医院内,并有急救小组分工协作实施CPR,18例复苏成功,成功率46.15%;B组48例患者CA发生在院外,8例患者复苏成功,成功率16.67%.两组CPR成功率有显著差异(P<0.01);CA后延时插管者复苏成功率为15.63%,即时插管者复苏成功率为37.93%.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心肺复苏知识普及教育,加强院前急救能力及时气管插管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后尿激酶溶栓荟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脏骤停心肺复苏后尿激酶溶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在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巾,检索有关AMI并发CA在CPR后尿激酶静脉溶栓的临床对照研究文献(1991~2006年),汇总分析溶栓与否对并发CA的AMI患者的影响.并比较CPR后溶栓与普通溶栓(未发生CA)之间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结果共有10篇文献人选。CPR后尿激酶静脉溶栓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普通溶栓(81.7%VS64.3%,P〈0.005),其出血发生率与普通溶栓类似。与未溶栓相比.尿激酶溶栓能显著提高AMI并发CA患者的存活出院率(70.1%VS26.9%,P〈0.005)。结论AMI心肺复苏术后尿激酶溶栓疗效显著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氨茶碱在心肺复苏(CPR)中新三联无效的情况下早期应用对心电活动和自主循环恢复的疗效.方法:将急诊科心脏骤停患者30例,按照患者家属是否同意进行氨茶碱治疗分为两组,治疗组(即患者家属同意组)10例在常规CPR的基础上,先使用新三联,在无明显改善后尽快静注氨茶碱0.25g/次.对照组(及患者家属拒绝组)20例只行常规CPR,不用氨茶碱.详细记录心电活动、心音、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等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电活动恢复例数分别为6/10(60%)、8/20(40.0%);自主循环恢复例数分别为2/10(20%)、1/20(5%),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心电活动恢复时间及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CPR早期应用氨茶碱有助于心电活动恢复及循环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心肺复苏125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影响心肺复苏的因素,探讨提高CPR成功率的方法.方法 将125例完整心脏骤停病例分为复苏成功(A组)51例与复苏未成功(B组)74例,分析发病地点、CPR开始时间、除颤、药物等因素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 CPR病例中,心脑疾病是首要病因,严重心脑疾病影响CPR成功率(P<0.05).两组比较CPR开始时间(P<0.001)、除颤开始时间(P<0.01)、平均年龄(P<0.001)、药物使用(P<0.01)、院内院外抢救成功率(P<0.001)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CPR持续时间(P>0.05)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早期、有效、持续的心脏按压,及早除颤,合理应用胺碘酮、肾上腺素等抢救药物是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同时重视基础疾病和发病年龄对CPR成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后溶栓的效果。方法:对2003年3月至2009年3月间救治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所致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的37例患者,行心肺复苏后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疗效。结果:37例行溶栓治疗,存活31例,占83.78%,死亡6例,占16.22%;59例未行静脉溶栓治疗,存活32例,占54.24%;死亡27例,占45.76%。两组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脏骤停患者在心肺复苏后进行溶栓治疗,可明显提高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并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尹建芳  胡静 《卫生职业教育》2011,29(11):126-127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在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早期的疗效。方法将81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2组:山莨菪碱组(n=44)心肺复苏时给予山莨菪碱和肾上腺素联合用药。对照组(n=37)将山莨菪碱换为生理盐水,其余用药相同。比较2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胃粘膜pH值(pHi)、血乳酸值(BL)及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结果山莨菪碱组患者复苏后3d和7dGC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复苏后1d、3d和7dB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Hi和SCV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山莨菪碱作为心脏骤停患者的辅助用药,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功能,降低乳酸水平,改善组织氧代谢及微循环,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4):96-100
目的探讨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14年6月~2019年6月在ICU发生心脏骤停的106例患者,根据心肺复苏结果分为复苏成功组(n=76)和复苏失败组(n=30)。比较两组间临床特征,通过χ2检验筛选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再进一步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因素。结果入组的ICU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为71.69%,心肺复苏成功组和心肺复苏失败组在性别、吸烟、饮酒、心脏骤停前乳酸水平、心肺复苏时机、除颤时机、是否气管插管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相比于复苏成功组,复苏失败组患者年龄≥60岁比例更高(P=0.043),存在心血管并发症多(P=0.032),APACHEⅡ评分高(P=0.025),心脏骤停类型为不可电复律心律比例高(P=0.014),复苏时间≥30 min比例高(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合并心血管疾病(P=0.001,OR=9.252,95%CI=2.502~34.202)、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高(P=0.006,OR=3.931,95%CI=1.475~10.475),心脏骤停类型为不可除颤心律(P=0.020,OR=0.153,95%CI=0.031~0.745)是心肺复苏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心血管疾病、基础疾病严重以及心脏骤停类型为不可除颤心律是ICU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失败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炳今 《中外医疗》2016,(23):97-99
目的:对比心肺复苏机及徒手心肺复苏在心脏骤停抢救中的疗效,探讨心肺复苏机在心脏骤停时的抢救意义。方法整群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收治的46例心肺复苏后患者资料,其中22例采用心肺复苏机予以心肺复苏,为研究组;其余24例采用徒手心肺复苏,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平均动脉压、血氧分压、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24 h存活率。结果研究组自主恢复时间(16.32±5.23)min、平均动脉压(76.8±4.76)mmHg、血氧分压(53.74±3.31)mmHg、复苏成功率(63.64)%均高于对照组(29.41±15.82)min、(72.49±3.17)mmHg、(43.06±12.32)mmHg、45.83%,组间对比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24 h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虽未能明显改善其预后及存活率,但是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优于徒手心肺复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因素对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的影响,总结经验以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方法 根据2010年11月~2011年11月我院急诊科院前急救的103心脏骤停者详细资料,按疾病种类、CPR开始时间的早晚、电击除颤开始时间的早晚、复苏药物剂量大小、有无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的不同数据分为成功组与失败组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与比较.结果 CPR成功率与心脏停搏到CPR开始时间、有无早期电除颤、有无气管插管接呼吸机等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肾上腺素的大剂量应用无关(P>0.05),在疾病种类方面,脑血管疾病CPR病例数量居首位;随着年龄的增大,CPR成功率也下降.结论 影响心脏骤停者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较多,包括年龄和疾病种类等客观因素,同时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尽快识别心跳骤停、及早CPR、及早气管插管和及早电击除颤复律是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急诊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病例的疾病谱和复苏成功率、存活率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5~2010年在我院急诊科经历过CPR的病人病史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病例数量、疾病种类、CPR有关时程及成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PR病例数量逐年上升,21~50岁年龄段构成比增长显著,而10岁以下病例逐年减少。6年间"院前死亡"病例数量超过心脑血管病而跃居首位,各种外伤连续6年保持在第2位。除"院前死亡"患者外,损伤、神经和循环系统是主要急诊死因。6年来心脏骤停到CPR开始时间逐年缩短,CPR的成功率及短期存活率较前提高,但远期存活率无改变。全组病例CPR成功率15.19%,远期存活率3.3%。CPR成功率与心脏骤停时间、初期复苏地点等有关。结论 6年中急诊CPR病例数呈增加之势,CPR成功率较低,远期成功率则极低。CPR成功率与CPR开始时间和急救水平高低有密切关系。重视脑复苏,普及全民急救知识,加强完善急救医疗体系建设和管理,是提高CPR成功率及患者生存质量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