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研究脑络通脐囊的生产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法等优选分析煎煮工艺中的加水量、浸泡和煎煮时间、煎煮次数等因素及醇沉工艺中的加醇量与醇浓度。结果 比较分析出水提醇沉工艺中的加醇量与醇沉的各最佳因素。结论 本品生产工艺采用水提醇沉法或絮凝澄清法均较理想。  相似文献   

2.
正交试验法优选广地龙提取工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广地龙水提醇沉法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通过L9( 34)正交试验法 ,以加水量、提取次数、煎煮时间、醇沉浓度为影响因素 ,用离体兔耳血管灌流法 ,以兔耳血管流量增加百分率为指标 ,优选提取工艺。结果 :加 14倍水 ,煎煮 2次 ,每次 1 5h ,以 70 %醇沉的工艺最优。与水提工艺相比 ,药理实验结果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但重金属和砷的含量大大降低。结论 :广地龙水煮醇沉提取工艺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选择复方甜藤口服液的生产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法,陈皮以橙皮苷为指标,余药以水提取物得率为指标,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对提取效果的影响;对水提取液醇沉前后有关成分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结果]复方甜藤口服液的最佳生产工艺为甜藤等五味中药和陈皮采用水提醇沉的方法,其水提工艺为:煎煮前冷浸0.5h,加水量为药材的12倍,陈皮和甜藤等六味煎煮2次,每次煎煮1.5h;神曲煎煮3次,每次煎煮0.5h其醇沉工艺为:合并以上煎液,浓缩至规定的相对密度,放冷,加乙醇使含醇量为50%。[结论]该工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优化珍珠滴丸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以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和甘草酸含量作为考察指标,对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醇沉浓度等因素进行研究,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结果:最佳水提工艺以10倍药材量的水煎煮3次,1 h/次,最佳醇沉工艺为浓缩药液至相对密度为1.08,醇沉浓度为60%,放置12 h。结论:该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筛选润肺散结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设计,以人参皂苷RM的含量和水提浸出物得率为考察指标,以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优选煎煮工艺;以浓缩液相对密度、醇沉浓度、醇沉时间为考察因素,优选醇沉工艺。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煎煮3次,第1、2次分别为1.5 h,加8倍量水;第3次1 h,加6倍量水;浓缩液相对密度为1.05,醇沉浓度为60%,醇沉18 h。结论该工艺简便,方法准确可靠,制成品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6.
槐莲胶囊水提醇沉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槐莲胶囊水提醇沉工艺的最佳条件,通过正交试验,并采用薄层扫描法测定方中大青叶中靛玉红的含量,结果该方水提醇沉工艺的最佳条件为加15倍量水煎煮1小时,醇沉浓度85%。  相似文献   

7.
目的:优选丁香叶中总酚酸最佳水提取乙醇沉降工艺。方法:以出膏率、原儿茶酸、咖啡酸的量为评价指标,选取加水倍量、煎煮时间和煎煮次数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丁香叶中总酚酸的最佳水提工艺;选取醇沉浓度、醇沉时间、醇沉温度为考察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丁香叶提取液的乙醇沉降工艺。结果:优选的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1 h,最佳醇沉工艺为含醇量为70%,温度60℃,静置12 h。结论:该工艺简单稳定,可作为丁香叶工业化的提取工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优选仙桂胶囊的最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分别考察了加水量、提取时间、次数和醇沉相对密度、醇沉浓度对盐酸麻黄碱总量的影响.结果 影响提取工艺的主要因素为加水量、煎煮时间及煎煮次数,最佳提取工艺为加10倍量的水,提取时间为每次1.5小时,提取2次;最佳醇沉工艺为浸膏相对密度为1.05~1.10(60℃)、含醇量为70%.结论 该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优选风湿宁胶囊的水提醇沉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以青藤碱的转移率为考察指标,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以及煎煮次数风湿宁胶囊提取效果的影响,优化其水提醇沉工艺参数。结果:优化的水提醇沉条件为加10倍量水,煎煮时间为1 h,煎煮次数为2次;优化的醇沉条件为煎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1,醇沉时间12 h,含醇量60%。结论:优选的工艺条件基本合理,可用于风湿宁胶囊的提取与纯化。  相似文献   

10.
正交试验法考察养血扶正颗粒的水提制备工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正交试验法考察养血扶正颗粒的水提制备工艺。方法 以阿魏酸的含量作为考核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设计考察水提醇沉的制备工艺条件,确定养血扶正颗粒的最佳制备工艺。结果 水提醇沉制备工艺影响因素大小依次是:煎煮时间(G)〉加水量(A)〉醇沉浓度(D)〉煎煮次数(B),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A383G1D1,即处方药材加10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0.5h。醇沉浓度40%。结论 该提取工艺合理可行,有效成分提取较为完全。  相似文献   

11.
无机微滤膜澄清枳实水煎液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微滤法澄清枳实水煎液的工艺民醇沉法作对比。方法 采用HPLC法测定有效成分,通过选择适宜的清洗剂清洗膜。结果 微滤法处理的枳实水煎液除杂率及辛弗林得率与醇沉法相接近,微滤法操作简单、周期短,膜的清洗方便。结论 微滤法可替代传统的醇沉法澄清枳实水煎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确定苍术与山楂共煎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以总有机酸提取率和浸膏得率为指标,考查加水量,浸泡时间和剪煮时间对总有效果酸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最佳提取条件为:药材加(9+7)倍水,浸泡0.5h,煎煮(2+2)h。结论:该最佳工艺是稳定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更年安胶囊组方中部分中药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设计,观察不同加水量(10倍,8倍,6倍)、煎煮次数(1次,2次,3次)、水煮提取时间(1h,2h,3h)对地黄、麦冬、丹参、茯苓、仙茅的干膏量的影响,和不同浓度乙醇(50%,60%,70%)、乙醇量(4倍,6倍,8倍)、渗漉速度(1mL/min,3ml/min, 5ml/min)对泽泻、牡丹皮、五味子、钩藤、首乌藤、何首乌的固形物量及大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水煮提取时对干膏量的影响因素水平为煎者次数>加水量>煎煮时间,渗漉提取时对固形物量及大黄素含量的影响因素水平为乙醇浓度>乙醇量>渗漉速度。结论:综合各因素水平,确定地黄等6味中药水煮提取工艺是加10倍量水煎煮2次(第1次3h,第2次2h);何首乌等6味中药渗漉提取工艺是加8倍量60%乙醇以3ml/min的流速进行渗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壳聚糖絮凝法代替醇沉法用于补肾活血煎澄清工艺的可行性。方法壳聚糖用于补肾活血煎的澄清,通过对总固形物、淫羊藿苷含量的测定,对壳聚糖的用量、药液浓缩比进行了优选,并与醇沉工艺进行了比较。结果壳聚糖絮凝法与醇沉法同样能使药液澄清,在有效成分的保留上,前者优于后者。结论壳聚糖絮凝法能代替醇沉法用于补肾活血煎的澄清工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考察微滤-大孔树脂法精制苦参中氧化苦参碱、苦参总黄酮的效果,并与水提醇沉法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苦参提取液经微滤-大孔树脂法处理后,其氧化苦参碱、苦参总黄酮的保留率为78.88%和73.4%,固形物去除率为38.95%;经醇沉法处理后,氧化苦参碱、苦参总黄酮的保留率为60.7%和52.1%,固形物去除率为34.88%。结论:微滤-大孔树脂法较醇沉法可更有效地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杂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微滤-大孔树脂法精制苦参中氧化苦参碱、苦参总黄酮的效果,并与水提醇沉法进行了比较.[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氧化苦参碱的含量,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苦参总黄酮的含量.[结果]苦参提取液经微滤-大孔树脂法处理后,其氧化苦参碱、苦参总黄酮的保留率为78.88%和73.4%,固形物去除率为38.95%;经醇沉法处理后,氧化苦参碱、苦参总黄酮的保留率为60.7%和52.1%,固形物去除率为34.88%.[结论]微滤-大孔树脂法较醇沉法可更有效地保留有效成分、去除杂质。  相似文献   

17.
不同提取方法对麻黄中麻黄碱提取得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比较优选麻黄浸提方法。方法 以盐酸麻黄碱为化学成分指标 ,对中药麻黄 5种提取方法 (半仿生法、水煎煮法、温浸法、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法、水蒸气蒸馏法 )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结果 麻黄碱的提取得率为半仿生法 >水煎煮法 >酸性乙醇回流提取法 >温浸法 >水蒸气蒸馏法。结论 半仿生法提取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血康胶囊的制备工艺.方法:采用正交实验法,水提部分以川芎中所含阿魏酸为定量指标;醇提部分以白芍中所含芍药苷为定量指标,采用薄层扫描法对浸出物进行含量测定,优选提取工艺.结果:确定了脑血康胶囊的提取工艺.影响提取的主次因素为:水提部分,C>B>A(A为加水倍数,B为提取时间,C为提取次数).其最佳提取条件为:加10倍量水,煎煮2 h,共煎3次;醇提部分D>C>B>A(A为加醇量,B为乙醇浓度,C为提取时间,D为提取次数),其最佳提取条件为:加8倍量60%乙醇,提取1.5 h,共提3次.结论:脑血康胶囊的提取工艺稳定,可操作性强,适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