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考察ADFC对前路颈椎融合的影响。方法对10只雌性山羊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分为自体髂骨三面皮质骨组和ADFC+自体髂骨组两组.每组5只动物。术后6、10、14、18、24周进行高分辨X线片检查,观察椎间隙高度,植骨块是否滑移、塌陷、是否出现放射学融合;组织切片观察融合情况。结果术后24周时,ADFC+自体髂骨组5只Ⅲ级融合,自体髂骨组2只Ⅱ级融合.3只Ⅲ级融合;ADFC的组织学评分均为4分,表明ADFC+自体髂骨组均实现了骨性融合。结论ADFC生物相容性好,无明显毒副作用;可缩短融合时间.增加融合率:在融合阶段.放射学观察表明ADFC维持了其原始高度。  相似文献   

2.
颈椎融合笼在颈前路减压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颈椎融合笼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对 45例颈椎病患者共 5 9个节段施行前路减压、颈椎融合笼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骨性融合率、椎间高度维持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 结果 :45例均获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为 10 .3个月 ,均获得骨性融合 ,融合率 10 0 % ;1例在术后 2个月时椎间高度丢失 1.1mm ,术后 6个月椎间高度无继续丢失 ;未发生融合笼滑移、松动或破碎等内置物并发症。 结论 :颈椎融合笼应用于颈前路融合术可明显提高骨性融合率 ,有效维持椎间高度 ,内置物并发症少 ,应用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的术前症状,手术方式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随访8~42个月(平均2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后摄颈椎X线正侧位片均提示骨性融合,无假关节形成、无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本组患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优36例,良6例,可4例,差0例。结论经前路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可以迅速、有效缓解症状,恢复神经功能,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手术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冯敬  蒋涛  冯智  王眷华 《四川医学》2003,24(4):348-349
目的 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 对21例颈椎疾病及损伤患者行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21例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5个月。颈椎植骨处牢固骨性融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颈前路带锁钢板可使颈椎术后即刻稳定,植骨块更牢靠,提高植骨融合率,并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避免了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5.
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加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2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加内固定。结果 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25例患者随访4~18个月,平均随访8个月,植骨块无脱落松动,均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脊髓型颈椎病采用颈前路减压加植骨内固定术,手术操作简单、安全,利于骨折块的稳定,并使其达到骨性融合,以保持颈椎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笼在不同节段颈前路融合术中的价值。方法:对125例颈椎疾病患者施行颈前路减压、同种异体骨笼植骨融合术。术后随访观察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及有无内置物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0个月,122例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97.6%,单节段患者椎间高度维持良好;较少发生骨笼松动、滑脱或断裂等内置物颈椎病并发症。结论:同种异体骨笼应用于单节段颈椎病变的植骨融合效果优于双节段,三节段颈椎同种异体骨笼植骨融合术临床疗效较差。只要掌握手术适应证,辅以良好的操作技术,同种异体骨笼植骨融合术在单、双节段颈前路手术中可获得优良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锁定型颈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来院进行颈椎前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锁定钢板内固定的颈椎骨折脱位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并随访观察患者的手术效果、术中以及随访时间段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状况。结果 50例患者在完成植骨手术后的第3个月骨性融合已经达到了牢固的程度,在术中以及随访期间内均未见并发症发生,相对于手术前而言,患者神经功能的Frankel分级均显著改善,术后患者均未出现钢板断裂、脱出、松动等现象,患者各项治疗效果稳定。结论锁定型颈前路钢板固定术治疗颈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疗效稳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应用颈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患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颈椎疾病患者应用颈椎椎弓根螺钉进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1个月.41例患者均获良好骨性融合,固定节段稳定;1例患者术后并发顽固性低钠血症,最终死于呼吸衰竭,2例术后死于其他部位的转移癌.结论 对于颈椎创伤及手术所导致的颈椎严重不稳,应用椎弓根内固定进行重建,可达到坚强的固定,有利于植骨融合及术后生理曲度的维持,是一种有效的重建颈椎稳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了同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路减压合并自行设计的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经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并颈椎前路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16例,年龄26~46岁(平均36.2岁),其中单节段12例、双节段4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3月出现骨性融合,未见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及国产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11.
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ACFC)具有早期的制动作用,能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弧度和椎间隙的高度,提供初始及中间时期的稳定性,以实现骨性融合,有效防止下沉,并稳定融合节段及便于判断融合的特点。文章就可吸收性颈椎椎间融合器的材料特点、优越性、适应证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颈椎前路减压颈椎椎体间融合器椎体间融合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颈椎椎体间融合器(BAK)用于颈椎前路减压后椎体间固定和融合效果。方法:采用BAK行颈椎病及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减压术后椎体间融合术64例。术后颈椎X线片及CT检查,观察手术椎节的稳定性和融合情况。结果:随访6 ̄28个月,术后次日即下床活动,手术节段稳定,术后3 ̄6个月融合。结论:BAK颈椎椎体间固定融合技术使施术椎节立即稳定,手术安全简便,并且避免了自体植骨引起的多种并发症,可作为替代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与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对邻近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63例因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ACCF组31例,ACDF组32例.统计所有患者基线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天数、手术相关并发症.比较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T1 Slope)、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植入物下沉、融合率、头尾端邻近节段骨化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痛、上肢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结果 随访时间为12~40个月.ACCF组出血量显著高于ACDF组(P<0.05);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T1椎体倾斜角、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均获得100%融合率,植入物下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ACCF组影像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DF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显著增加(P<0.05).术前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2组各影像学参数与JOA评分和VAS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两种颈椎前路手术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ACDF在出血量及改善颈椎曲度、融合节段Cobb角、融合节段高度等方面优于ACCF.两种颈椎前路术后影像学指标与临床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颈前入路植骨融合情况及临床效果。方法 本文回顾性地研究41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手术病人,经过平均62个月(40-87个月)的随访。结果 其植骨融合率(射线检查)为100%,临床评价优24例、良8例、可4例、差5例(JOA评分标准)。结论 前路手术治疗安全可靠,关键在维持椎间隙的高度及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同时也应意识到有部分病人将会继续发生退化,可能仍需继续治疗,甚至第二次手术减压及重建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颈前路单间隙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三种不同术式对融合时间、椎间高度、前凸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00年1月~2005年8月因单节段椎间盘突出行前路手术并获得随访的患者35人,根据手术方法分为3组:环锯法+自体髂骨植骨(A组)19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B组)7例,保留终板+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C组)9例。其中环锯法完全去除植骨床中的骨性终板,于术后1周、3月、6月、1年摄颈椎正侧位片,了解3组病例在融合时间、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方面的差异。结果:3组病例融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椎间高度丢失、前凸角丢失A组大于B、C组(P<0.01),B组与C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单节段椎间减压植骨融合中,保留终板能有效地减少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钛板内固定在预防术后椎间高度及前凸角丢失无显著作用,保留终板与否融合时间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1986年4月—1991年8月,我院做了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共41例,其中有随访结果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25例。我们认为前路多节段减压及融合术可以达到有效的减压及颈椎稳定作用,疗效稳固,有效率为92%,优良率为80%。颈椎椎管狭窄所致的脊髓型颈椎病应施颈后路椎管扩大术为宜。  相似文献   

17.
可吸收颈椎椎间融合器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材料、不同形状的颈椎椎间融合器(cervical fusion cage,CFC)的初始稳定性及拔出力。方法采集40具新鲜尸体颈椎标本,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自体髂骨组(L)、InterFix组、解剖型同种异体皮质骨椎间融合器(allograft fusion cage,AFC)组、可吸收椎间融合器(absorbable design fusion cage,ADFC)组。制作成颈椎融合标本,采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分别测试不同CFC椎间融合的轴向刚度及拔出力。结果InterFix轴向刚度最高;ADFC的轴向刚度与AFC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拔出力以InterFix最大,ADFC、AFC拔出力也较大,它们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DFC刚度低、拔出力大,是理想的CFC。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双嵌式颈椎融合器(ROI-C)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影像学效果。方法:2012年5月-2013年6月我科应用颈椎压力固定器对21名患者行颈椎前路减压椎间盘切除椎体融合术。应用JOA功能评分评价临床疗效,并于术前,术后3 d、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行常规X线正侧位片检查,评估椎体间融合情况及椎间高度,并记录每例病例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JOA评分随时间顺序逐渐升高,6个月内所有病例椎间全部融合,椎间高度在术后3 d即显著恢复,3个月内下降,术后6个月趋于稳定。在随访期间,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应用双嵌式颈椎融合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在早中期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SM)前路减压、颈椎空心螺纹内固定器(CHTF)椎间融合,代替传统的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的方法。方法:对18例CMS采用环锯减压再潜行扩大减压,植入CHTF无磁性医用钛合金突心螺纹内固定器椎间融合,随访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植入CHTF术后随访6个月至1年,症状改善明显,稳定性好,生理曲度恢复达正常,无椎间隙高度丢失,无CHTF滑脱、移位。术后平均4.5个月椎间隙融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前路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对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影响和临床意义。方法颈椎前路椎间盘摘除术后,选用适当型号的一体化钢板椎间融合器(PCB)置入,无需透视帮助即可拧入螺钉和植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40例,颈椎外伤伴有急性椎间盘突出症18例,外伤性颈椎不稳10例,43例患者接受单节段固定,22例患者为双节段固定,3例患者为三节段固定。本组随访4-36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了32.5%,经过术前和术后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颈椎的前弯角度较术前变化率为125.9%,术后较术前有明显显著差异性(P<0.01);未见颈椎间不融合病例。结论PCB系统在临床应用中不仅有助于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并且有助于长期维持,提高了椎间融合率和颈椎柱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