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72例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 (QTd) ,计算校正QT离散度 (QTcd)。分析QTd ,QTcd以及室性心律失常 (VA)之间的关系。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组 (VA)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 (NAV)组 ,P <0 .0 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cd≥ 6 0ms者 ,其VA发生率显著高于QTcd <6 0ms者 ,P <0 .0 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值越大 ,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5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均在发病后24小时内入院)进行心电图的QTd及QTcd测定,比较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之间的差异,观察QTd以及QTc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QTd(101.6±30.5)ms对(53.1±11.6)ms,QTcd(107.7±19.3)ms对(58.5±12.6)ms,经统计学处理,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或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离散度可作为心肌梗死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观察,探讨其与早期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根据有无恶性心律失常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间QTd、QTcd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10例AMI患者有34例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96.24±7.58毫秒和102.04±6.42毫秒;76例患者未并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其平均QTd、QTcd值分别为63.76±9.37毫秒和68.21±5.98毫秒,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d、QTcd值增大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密切相关,QTd或QTcd值越大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几率越高,QT离散度可作为预测恶性心脏事件的一项重要而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QT离散度增加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冯胜红  周刚  郭勇  陈凡 《重庆医学》2004,33(2):278-279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QT离散度(QTd)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75例DCM患者同步12导联心电图.结果 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35例)QTd为(82.3±21.57)ms、QTcd为(98.9±24.86)ms,非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40例)QTd为(61.5±18.33)ms、QTcd为(72.5±20.93)ms,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QTd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增高 (P< 0.01).结论 QTd或QTcd是D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监测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室晚电位 (VLP)、QT离散度 (QTd)、校正QT离散度 (QTcd)对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定 6 4例AMI患者和 30例健康人的VLP、QTd、QTcd ,并对AMI患者随访 1年。结果 :AMI组VLP阳性率 (4 2 2 % )较对照组 (6 7% )明显增高 (P <0 0 1) ,QTd、QTcd分别为 74 2± 18 4ms和 81 3± 2 2 6ms较对照组 (2 8 4± 10 6ms和 34 8± 15 3ms)明显延长 (P <0 0 1)。 6 4例AMI患者随访 1年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 18例 ,其中VLP阳性率、QTd、QTcd分别为 88 9%、86 5± 2 7 4ms、93 6± 34 8ms和非事件组(2 3 9%、6 2 7± 2 4 3ms、6 9 4± 2 5 2ms)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在预测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的敏感性 ,特异性和有效性QTd分别为 6 6 5 %、85 4%、78% ,QTcd分别为 72 4%、71 3 %、71% ,VLP分别为42 6 %、92 8%、6 8%。结论 :VLP(+ )和QTd、QTcd明显延长与AMI患者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密切相关 ,并可作为AMI患者预后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发生可靠的 ,非侵入性预测指标。其中以QTcd敏感性最高 ,VLP(+ )最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蔡少娟 《广东医学》2005,26(9):1252-1253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QTd)与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研究4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1周内的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比较室性心动过速(VT)/室性颤动(Vf)患者及无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结果在常规12导联体表心电图上,室速/室颤患者的QT离散度(83±26)ms显著大于无室速/室颤的QT离散度(63±18)ms,P<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进行QT间期测量和QT离散度分析时,应选择在胸前V1~V3导联测量最大QT间期。而心肌梗死急性期QT离散度增加可作为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信号。  相似文献   

8.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肥厚型心肌病 (HCM)患者QT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测量 31例HCM患者及 31例健康者同步 12导联心电图。结果 :HCM组与正常组比较 ,QTd(79± 2 5比 33± 16 )、QTcd(84± 31比 38± 2 0 )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HCM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组与HCM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 ,QTd(114± 31比 4 4± 19) ,QTcd(12 1± 37比 4 7± 2 5 )亦有统计学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增大 ,其对预测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0.
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测定结果分析表明:(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1)。(2)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5)。(3)QTd异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d正常组,说明QTd大于65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不同部位梗死,多部位梗死间QTd,QTcd比较无显差异。提示QTd延长对预测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