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Pan DL  Li HZ  Ji ZG  Zeng ZP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0):1403-1405
目的比较甲磺酸多沙唑嗪和酚苄明在嗜铬细胞瘤术前扩容准备中的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试验的临床设计方法。38例确诊嗜铬细胞瘤患者口服酚苄明30~240mg/d共3周后停药,当血压恢复至应用酚苄明前水平时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8~16mg/d共3周。以血压降至120/80mmHg(1mmHg=0.133kPa)以下和正常指端微循环图像作为完全有效的标准。卡方检验比较两药的扩容效果和副作用。结果38例应用酚苄明均完全有效(100%),23例出现心动过速,13例发生体位性低血压。38例患者中18例口服甲磺酸多沙唑嗪完全有效(47.4%),20例部分有效,2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两者比较总有效率(完全有效加部分有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5,P>0.05);完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甲磺酸多沙唑嗪副作用发生率低于酚苄明(χ2=324,P<0.01)。结论在嗜铬细胞瘤术前扩容准备中,甲磺酸多沙唑嗪的完全有效率低于酚苄明,但是副作用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巨大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处理水平。方法总结10例巨大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男4例,女6例,年龄28~67岁,平均43岁。肾上腺内8例,肾上腺外2例。结果全部病例均完整行肿瘤切除术,术后血压正常。良性巨大嗜铬细胞瘤9例,恶性巨大嗜铬细胞瘤1例。结论充分严格的围手术期处理是巨大嗜铬细胞瘤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任彦 《中国当代医学》2006,5(16):127-127
目的探讨总结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与配合。方法对8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与配合进行全面回顾与总结。结果8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手术病情变化快,风险大,充分的围术期准备、密切的医护配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李秋香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3):987-988
目的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围术期护理。方法通过护理干预做好围术期护理,降低手术风险。结果9例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患者全部采用手术摘除瘤体,均治愈出院。结论术前充分准备,术中精心护理,术后细心观察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手术风险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5.
研究背景嗜铬细胞瘤手术危险性较大,正确的围手术期治疗可降低死亡率,病例报告从1984年1月于1999年7月对18例嗜铬细胞瘤进行围手术期治疗后再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无1例死亡,讨论强调充分的术前准备,严密的术中、术后监测及处理是手术的治疗的三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提高嗜铬细胞瘤(phe)的围手术期处理水平.方法 总结37例phe患者的术前准备、麻醉管理、手术操作及术后处理经验.结果 肿瘤切除35例,膀胱部分切除2例,良性phe 34例,恶性3例,术后血压正常33例,仍需持续用药4例.结论 围手术期控制血压和扩容是保障手术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20 0 0~ 2 0 0 2年我院共收治嗜铬细胞瘤 8例 ,经手术治疗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8例中 ,男 3例 ,女 5例 ,年龄 3 0~ 5 8岁。高血压病史 2~ 8年。曾误诊为高血压病在内科反复住院 3例。本组 8例确诊后 ,经手术治疗及精心护理均痊愈出院。2 讨  论本病为凶险的内分泌系统肿瘤 ,主要是嗜铬细胞瘤分泌过多的儿茶酚胺 ,引起一系列特殊症状 ,有心血管系统病变和代谢紊乱。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恶性高血压 ,并伴有心悸、苍白、多汗等症状。其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手术切除。其充分的术前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围手…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开展嗜铬细胞瘤围手术期的护理,对手术治疗的疗效及防止术后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方法 对42例嗜铬细胞瘤患进行术前的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的常规护理、血压监测、术后用药、病情观察等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通过实施上述围手术期的护理,42例嗜铬细胞瘤患无严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手术疗效满意。结论 对嗜铬细胞瘤患开展围手术期的护理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手术是目前治疗嗜铬细胞瘤唯一有效的方法 ,但危险性大 ,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及手术方法的改进 ,尤其是近年来重视围手术期的护理 ,死亡率已下降至 1%~ 5 %。我科自1994年 6月~ 2 0 0 1年 6月共收治嗜铬细胞瘤 17例 ,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7例患者中男 7例 ,女 10例 ,年龄 14~ 5 9岁 ,平均30岁 ,病程 3个月~ 6年 ,主要症状是持续性高血压伴发作性加剧 ,头晕、头痛、心悸、多汗、视物不清。 17例患者均经手术治疗 ,切除肿瘤 ,手术成功率达 10 0 %。2 护理2 .1 术前准备2 .1.1 心理护理 嗜铬细胞瘤由于自身的病…  相似文献   

10.
11.
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嗜铬细胞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治疗与护理技术。方法:对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同时,控制血压,扩容和术后严密监测血压、心率,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抗感染。结果:所有患者均安全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康复满意。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完善的术后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和患者安全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的血压管理方法,以为其治疗提供更好的依据,达到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早日康复的目的。方法:选取2007年12月~2009年1月于我院施行腹部手术的77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38例)和B组(39例),A组采取针对性的细致管理控制,B组根据其血压分级进行管理,后将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方式的血压管理,对于围术期且行腹部手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效果明显不同,且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也较大,A组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腹部手术围术期的管理应采取细致的个体化管理,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和早日康复意义重大,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食管贲门癌患者围术期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血压食管贲门癌手术病例围术期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食管贲门癌手术162例中合并高血压患者3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前治疗3d~7d,平均4.5d;术后8d~12d拆线,平均9d。结论加强围术期的管理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选择合适的术式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在嗜铬细胞瘤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嗜铬细胞瘤患者(研究组)与61例年龄匹配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对照组)的临床特征,通过24 h动态血压(ABPM)监测.分析血压参数的特点,计算AASI.结果 ABPM检测结果显示,研究组与对照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及脉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研究组的夜间平均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研究中,79.0%的患者的动态血压昼夜节律消失,与对照组(77.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AASI为0.45士0.1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0.39±0.13(P=0.016).结论 嗜铬细胞瘤患者夜间血压降幅明显小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AASI显著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提示嗜铬细胞瘤患者较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潜在危险性更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现状,探讨血压控制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3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降压药物进行分类调查,并观察血压控制情况.结果 高血压服药率为95.78%,控制率为62.85%,血压控制不良的原因依次为顽固性高血压(30.2%)、依从性差(29.8%)、服用短效降压药(28.5%)、不良行为方式(5.1%)、白大衣高血压(2.9%).有针对性治疗后血压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根据不同原因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的4种与该病相关基因(RET、VHL、SDHD、SDHB)的胚系遗传变异,以了解我国该病患者上述基因变异情况。方法:以2012年9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并经病理确诊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共入选12例,其中嗜铬细胞瘤患者11例,副神经节瘤患者1例。提取患者外周血白细胞DNA,采用PCR技术扩增RET基因的第10、11、13~16外显子,VHL、SDHD、SDHB基因的全部外显子,以及各外显子的邻近内含子(±20 bp),并对扩增产物进行测序。比对测序结果及野生型序列,确定基因变异。对1例诊断为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的患者进行家系分析,在家族成员中检测相应基因变异。结果:共3例患者发现胚系基因变异:1例恶性嗜铬细胞瘤患者存在SDHB基因c.136C>T(p.R46X)变异;1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A型患者存在RET基因c.1901G>A(p.C634Y)变异及c.2071G>A(p.G691S)/ c.2712C>G(p.S904S)变异,其家系中发现其他5名成员携带上述变异;1例散发、无恶性表现的嗜铬细胞瘤患者存在RET基因c.2071G>A(p.G691S)/ c.2712C>G(p.S904S)变异。1例患者存在先天性单心室畸形合并嗜铬细胞瘤,其上述4个基因均未发现有临床意义的变异。结论:本研究在25%(3/12)的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中发现了错义或无义胚系基因变异,包括SDHB基因的c.136C>T(R46X)变异、RET基因的c.1901G>A(C634Y)变异以及RET基因的c.2071G>A(p.G691S)/ c.2712C>G(p.S904S)变异等,其中前两种变异具有明确的致病性。本研究验证了上述变异在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中的存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对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患者开展广泛的遗传基因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收缩压的高低与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0年1月-2010年7月于我院术后病理确诊为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的85份病例,根据术前收缩压(SBP)是否大于140 mmHg,分为正常组(N组)45例和高血压组(H组)40例,将围术期心血管事件、术中用药、出入量、住院时间、术后时间、ICU收治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H组患者术中SBP大于160 mmHg的发生率、最高SBP数值、心率大于100次/min的发生率以及最快心率均明显高于N组(P〈0.05),但肿瘤切除后2组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住院时间、术后时间、ICU收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膜后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术前SBP数值的高低可预测术中循环的稳定性,但并不影响患者的术后转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伴有头晕、头痛的正常高值血压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伴有头晕、头痛症状的正常高值血压患者10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为53例.对照组给予非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非药物治疗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结果]对照组为总有效率33.9%,治疗组为86.8%,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SBP和DBP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SBP和DBP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伴有头晕、头痛症状的正常高值血压有效、安全.  相似文献   

19.
Poor compliance with appointments and drug treatment is one of the recognised factors preventing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on. Factors predictive of poor attendance and inadequate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patients attending a hypertension clinic were therefore determined using univariate analyses and a multivariate logistic model. Out of 1346 patients with blood pressure exceeding 160/95 mm Hg followed up for three years, 209 (15.5%) dropped out during the first year. Variables that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increased drop out rates were male sex, young age, obesity at entry, cigarette smoking, direct referral to the clinic as a result of screening instead of referral by a general practitioner, absence of pre-existing antihypertensive treatment at the first visit, moderate hypertension, and low socioeconomic category. Variables at entry that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poor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t one year were old age, evidence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severe hypertension, and raised blood glucose concentrations. Early detection of patients at high risk of drop out or poor blood pressure control might improve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and allow management to be more individually adapted to each pati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