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2.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因子H(complement factor H,CFH)是补体系统和炎症反应中非常重要的负性调节因子。CFH的减少或缺如可使补体旁路途径持续激活及介导的炎症反应增强,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等损伤。CFH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参与了其病理生理学机制。现系统综述CFH在心血管疾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近年来研究发现,补体因子H(complement factor H,CFH)是补体系统和炎症反应中非常重要的负性调节因子.CFH的减少或缺如可使补体旁路途径持续激活及介导的炎症反应增强,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和心肌细胞等损伤.CFH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中扮演着...  相似文献   

4.
双黄连对免疫功能低下鼠补体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双黄连注射液对免疫功能低下机体补体系统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CH50法测定血清补体总量。免疫酶法测定补体介导的免疫复合物溶解能力(CMS)。结果双黄连经腹腔注射5ml/kg、15ml/kg、25ml/kg均能拮抗氢化可的松所致的小鼠免疫功能抑制,双黄连能使补体总量、CMSC的水平增高(P<0 .05),其强度以大剂量最显著,接近正常水平。结论双黄连能提高免疫功能低下机体的免疫功能,为临床治疗小儿病毒性肺炎等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继发免疫功能低下提供了充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前研究认为,补体系统作为调节体内免疫和炎症的平衡系统,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的发生
相关联。本文将着重研究补体C3、C4、CFH、CFB 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为研究2 型糖尿病提供新的视角,以更
好的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6.
膜性肾病为成人常见的肾病综合征病因,根据继发性因素的有无可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与继发性膜性肾病。特发性膜性肾病因其无明确继发因素、病情迁延、预后差异较大等临床特点而备受关注。特发性膜性肾病属于足细胞病,而特异性抗体识别足细胞抗原并活化补体,这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对于特发性膜性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作为一种不可逆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困扰着各国人民,给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针灸以其安全、简便、效果良好的优势在AD的临床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归纳了近5年针灸治疗AD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总结了针灸通过调节异常蛋白的水平、调节中枢胆碱能系统、保护神经元、调节能量代谢、抑制炎性反应、上调自噬活性水平等途径达到治疗AD的作用,为临床应用针灸治疗AD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图法分类号R457.11Rh血型是临床输血中最重要的红细胞血型系统之一,1982年Moore等〔1〕与Gahmberg等〔2〕采用125I标记完整的红细胞,通过Rh抗体免疫沉淀,SDS-PAGE及放射自显影,首次观察到了Rh蛋白,其电泳迁移率为分子...  相似文献   

9.
采用微量细胞毒性试验研究抗小鼠宫颈癌U14单克隆抗体的补体依赖细胞毒性作用。对于免疫的肿瘤U14细胞。细胞毒性作用非常显著;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毒性作用依赖于家兔敌国清补体;当用豚鼠血清补体时,靶肿瘤细胞不会发生溶解,但在体内实验,单克隆抗体与补体的联合应用对于大量宫颈癌细胞的治疗无效。  相似文献   

10.
心血管疾病(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损伤、心力衰竭)是引起全球发病率和病死率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补体介导的炎症已被证实在不同的心血管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补体激活可能参与了上述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补体系统代表了心血管疾病的新的生物标志物,通过调节机体炎症免疫,恢复机体的免疫平衡,有可能为心血管疾病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1.
李彦 《医学综述》2011,17(18):2746-2748
近年来,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作为一项日益成熟、疗效可靠的治疗手段,在全国乃至国际范围内得到了广泛使用和认可,特别是对于进展期恶性肿瘤,可有效降低肿瘤的原位复发率,提高肿瘤治疗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分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已经逐渐渗透到医学的各个领域,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也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细胞周期阻滞、影响细胞内信号转导、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获得较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分子佐剂小鼠补体C3d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构建C3d的真核表达质粒,以期将其作为分子佐剂,提高核酸疫苗的免疫效能。方法 采用PCR技术扩增小鼠补体C3d基因(897bp),并将其克隆至pGEM-T 载体上;经鉴定其DNA序列正确;再将其亚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VAX1上。结果 经DNA测序证实了该克隆片段为小鼠补体C3dA基因,可进一步用于基因表达和基因治疗的研究。结论 构建了C3d真核表达质粒,为高效核酸疫苗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豚鼠遗传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豚鼠作为一种常用的实验动物,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各个领域,其遗传质量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它的发展和应用。遗传检测目的是为了证实各品系动物应具有的遗传特性,检查是否发生遗传污染和遗传突变等,确保被检对象符合该品系的要求。生化标记和分子标记技术的出现,为实验豚鼠基因纯合度、遗传类型检测、遗传质量监测提供了更为简便可靠的研究手段。本文就生化标记、细胞学标记和分子标记在豚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为豚鼠遗传检测方法的建立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4.
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具荚膜的酵母样真菌,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和肺脏,好发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成人。近年来隐球菌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而引起国内外真菌学家的高度重视。系统研究新生隐球菌感染导致疾病的关键是动物实验。该菌感染最常用的动物模型主要是小鼠、大鼠和豚鼠,其他动物如兔、猪和一些非哺乳动物也已被用于制作新生隐球菌动物模型。这些动物模型的构建对进一步研究新生隐球菌发病机制、免疫学变化、疫苗的开发和有效的药物的筛选等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现就近几年新生隐球菌感染动物模型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角膜新生血管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某种疾病,而是许多角膜疾病的一种共同病理改变。正常生理状态下角膜组织透明无血管,角膜新生血管常继发于眼部物理化学性损伤、感染等眼部疾病。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机制较为复杂。近期的研究发现,众多因子直接或间接参与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现就这些因子促进角膜新生血管形成机制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医学分子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互动式教学法在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效果.方法 2007级和2008级本科学生的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尝试了互动式教学模式,并对这两个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互动式课堂教学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增进团队合作精神,能较好地引导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结论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医学分子生物学课堂教学中的尝试是基本成功的.  相似文献   

17.
子痫前期以新发的高血压和蛋白尿为特征,是一种严重的妊娠合并症。其发病机制涉及氧化应激、内皮功能失调、血管收缩、代谢改变、血栓性疾病及免疫反应等。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子痫前期是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的多基因疾病,并且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母体和胎儿的遗传基因改变是子痫前期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川崎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刘薇 《医学综述》2008,14(23):3570-3574
本文综述了川崎病(KD)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包括可以为预后和疗效提供重要信息的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和肿瘤坏死因子α;与KD免疫发病机制有关,并可望为KD或其他Toll样受体(TLR)传导途径异常活化的疾病提供新的治疗线索的TLR途径负性调节因子A20、IRF-4和TRAF4;在KD的血管损伤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白三烯B4和白三烯B4受体2通路;有助于KD病情评价的降钙素原和白细胞介素6质量浓度;与KD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有关,并能预测是否合并冠状动脉损伤的D-二聚体;在KD急性期加重血管壁破坏,而在恢复期参与血管重构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KD及其冠状动脉损害发生机制的重要参与者,在不同阶段被不同细胞显著表达的一氧化氮和一氧化氮酶;与KD血管炎性损伤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关系,并已成为治疗新靶点的NF-κB等免疫因子。多方位重新探讨KD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预后等问题,以期为广大KD患儿的早日康复带来福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V)核衣壳蛋白。方法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仙台病毒(Sendai Virus,SV)核衣壳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核衣壳蛋白全长cDNA序列,将其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于37℃1mmol/LIPTG条件下诱导表达,大肠杆菌裂解物经SDS-PAGE分析,在相对分子质量约60×103处出现一新蛋白带,与预期目的蛋白分子量相符。结果Western blot检测表明,表达产物能与兔抗SV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出现单一反应带,表明其具有免疫原性。结论为建立以重组NP蛋白为诊断抗原检测SV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分子生物学检测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和治疗。通过分子生物学检测可以对病毒性脑炎的病原学确诊,检测方法包括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反应、基因芯片等。目前,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套式聚合酶链反应、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原位聚合酶链反应已运用于临床。现对病毒性脑炎的分子生物学诊断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