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观察桔梗联合阿霉素对乳腺癌肺转移小鼠心脏功能及体内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探讨桔梗联合阿霉素治疗乳腺癌肺转移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乳腺癌肺转移小鼠模型。取模型小鼠100只,随机分为阿霉素组和阿霉素+桔梗组,每组各50只。从肿瘤接种第15天起,阿霉素+桔梗组小鼠灌胃给予1 g·kg~(-1)·d~(-1)桔梗醇提物溶液,阿霉素组小鼠灌胃给予等体积纯水,连续14 d。分别于接种第21天和第28天,两组小鼠均腹腔注射10 mg·kg~(-1)·d~(-1)阿霉素。末次给药后,采用小动物超声成像系统检测各组小鼠的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于0、0.083、0.5、1、2、4、6、12、24、36 h,随机选取每组5只小鼠,采集血浆及心脏、肺脏、肿瘤组织样本,LC-MS/MS检测不同时间点小鼠血浆及组织样本中阿霉素的浓度,并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①与阿霉素组相比,阿霉素+桔梗组小鼠的心脏超声图像波起伏增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升高,其中LVEF增幅为40%。②阿霉素的体内代谢呈快速吸收与分布、缓慢消除的特点,符合非房室开放模型。与阿霉素组相比,阿霉素+桔梗组给药后0.5、6、24 h的血浆阿霉素浓度显著升高(P0.05,P0.01)。两组主要药动学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阿霉素组相比,阿霉素+桔梗组的药物-时间曲线下面积(AUC_(0-t))增加30%,峰浓度(C_(max))升高10%,清除率(CL)降低20%。③与阿霉素组相比,阿霉素+桔梗组给药后1、2、24 h的心脏阿霉素浓度显著降低(P0.05,P0.01),给药后0.5、12 h的肺脏阿霉素浓度显著升高(P0.05),给药后0.083 h肿瘤组织阿霉素浓度显著降低(P0.05)。阿霉素在心脏组织的达峰时间延迟,在肺脏组织的达峰时间提前。结论:桔梗与阿霉素联合应用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乳腺癌肺转移小鼠LVEF和LVFS水平,增强心脏泵血功能。桔梗能促进阿霉素在肺部的聚集,降低其在心脏的分布,进而发挥增效减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人工牛黄单用或与环磷酰胺合用对小鼠乳腺癌肺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用BALB/c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制备稳定表达荧光素酶基因的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Luc,每只小鼠尾iv 2×105 4T1-Luc细胞,制备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注射后将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环磷酰胺组、人工牛黄组、人工牛黄与环磷酰胺联合用药组,每组9只。人工牛黄组每天ig人工牛黄120 mg/kg 1次,连续给药4周;环磷酰胺组每天ip环磷酰胺30 mg/kg 1次,连续给药1周;每组选取3只小鼠监测肿瘤转移情况。4周后将小鼠断颈处死,肺脏经Bowin氏液固定,计数肺部转移瘤数目;HE染色观察肺内转移灶大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肿瘤细胞接种21 d后,人工牛黄与环磷酰胺联合用药组小鼠肺部发光强度降低,但差异不显著;接种肿瘤细胞28 d后,人工牛黄组、人工牛黄与环磷酰胺联合用药组肺部转移瘤数目均显著减少(P<0.05、0.01),且联合用药组小鼠肺部转移灶数目明显少于模型组。结论 人工牛黄具有抑制小鼠乳腺癌细胞肺转移的潜在作用,并与环磷酰胺有一定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乳腺癌转移抑制(BRMS1)基因在不同转移习性的人鼻咽癌细胞株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在mRNA和蛋白2方面检测人鼻咽癌细胞株高分化磷癌、低分化磷癌、低分化细胞株、高成瘤高转移性细胞株、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中BRMS1的表达。结果:5种细胞株中BRMS1的蛋白表达皆为阳性,在不同转移习性的细胞株中其表达强度明显不同。4种细胞株中扩增出BRMS1 mRNA,而BRMS1 mRNA在高转移性细胞株中未扩增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低分化细胞株BRMS1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低成瘤低转移性细胞株(P<0.01)。结论:BRMS1的表达与细胞株的转移能力有明显相关性,表明BRMS1可能作为鼻咽癌细胞转移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实验证明,用白细胞介素2(IL-2)诱导产生的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LAK)对大鼠纤维肉瘤细胞和大鼠乳腺癌细胞具有直接的杀伤作用,体内输入可有效地抑制肺转移的形成和延长动物生存时间。但是LAK细胞的这种抗肿瘤抗转移作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受到体内IL-2水平的制约。因此,  相似文献   

5.
阿司匹林对乳腺癌细胞株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勤 《贵阳医学院学报》2001,26(2):120-121,124
目的 :观察阿司匹林体外抗癌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将人乳腺癌细胞株 (MCF - 7)及小鼠乳腺癌细胞株 (HC - 11)与不同剂量阿司匹林共同培养 ,于培养 2 4h、48h、72h观察阿司匹林对两细胞株数目的影响 ,并以流式细胞术分析培养细胞不同时期细胞比例。结果 :阿司匹林对MCF - 7及HC - 11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抑制作用 ,且此作用与阿司匹林用量有明显量效关系 (72hIC50 分别为 10 1 6 2 μmol/L、5 3,2 0 μmol/L) ,共同培养 72h ,阿司匹林可引起MCF - 7细胞株G0 -G1期停滞 ,S期细胞明显减少 [(11 8± 2 3) % ,(6 3±1 9) % ,P <0 0 5 ]。结论 :阿司匹林对人及小鼠乳腺癌细胞株有明确的抑制作用 ,其抑制作用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程 ,抑制细胞增殖 ,诱导分化而产生。本研究结果提示阿司匹林在乳腺癌的化学预防方面有相当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乳腺癌术后服用中药对其复发转移的影响。方法 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女性病例共120例,详细记录影响复发转移的因素以及术后服用中药情况;同时记录复发转移等预后相关的资料,并计算出患者的无病生存时间(DFS)。最后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观察中医治疗对复发转移时间的影响。结果 120例女性患者中,持续服用中药的患者总复发转移率为81.6%,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60月,5年无病生存时间率为45%;未持续服用的患者总复发转移率为96%,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33月,5年无病生存时间率为20%;未服用者全部发生了复发转移,中位无病生存时间为16月,5年无病生存时间率为0%。经统计,是否服用中药和是否持续服用中药分别与无病生存时间的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分期的患者,Ⅱ期和ⅢA期患者是否服用中药和其无病生存时间之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ⅢC期患者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步判断,长期服用中药可能有益于延长无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粉防己碱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粉防己碱对体外培养的人乳腺癌细胞MCF-7细胞株增殖的影响.方法:MTT法检测MCF-7细胞对粉防己碱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粉防己碱对MCF-7细胞的细胞周期、凋亡率的影响.结果:随着粉防己碱浓度的增加,作用时间延长,MTT试验中试验组细胞光吸收值降低;流式细胞试验中S期细胞数减少,凋亡细胞比例增加.结论:粉防己碱对MCF-7细胞株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且这种抑制效应存在剂量和时间的依赖关系;粉防己碱可阻滞MCF-7细胞周期活动,诱导细胞凋亡,且其调亡率和浓度及作用时间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阿霉素对不同乳腺癌细胞株的抑制及凋亡调控作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探讨阿霉素(ADM)对人乳腺癌细胞株Bcap37、MDA-MB-231的抑制作用效果及机制,评估细胞凋亡对乳腺癌治疗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不同浓度阿霉素作用于Bcap37、MDA-MB-231,用MTT法检测抑制率,流式细胞术(FCM)检测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分子Fas、Bcl-2与突变型p53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阿霉素对Bcap37的抑制率较高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但对MDA-MB-231抑制率较低,且剂量和时间效应关系不明显。阿霉素作用于Bcap37后Fas表达升高,Bcl-2表达降低,可观察到细胞凋亡。阿霉素作用于MDA-MB-231后p53、Fas、Bcl-2表达变化不明显,未发现凋亡细胞。结论 不同的乳腺癌细胞株南于其分子生物学特性不同,对化疗敏感性、抗药性不同,与化疗药物对其诱导凋亡的能力差异有关,为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桔梗有效部位对糖尿病大鼠血管并发症的干预作用。方法 :体外实验:采用高糖或H2O2进行血管内皮细胞造模,MTT法进行细胞活力测定,观察桔梗多糖或醇提上清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同时设计体外蛋白糖基化反应体系,NBT法测定糖基化蛋白,观察桔梗醇提上清对蛋白糖基化形成的干预作用。体内实验:采用STZ腹腔注射得到糖尿病模型小鼠,分别以含生药量2、4、8 g/kg的药物水溶液、拜唐苹或纯净水进行28 d灌胃实验,观察小鼠TG、TC、HDL、LDL等血脂指标及肾脏的组织形态学变化。结果 :体外实验表明,桔梗多糖部位对高糖引起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呈剂量依赖关系;桔梗水提醇沉上清部位能有效对抗H2O2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且能抑制体外蛋白糖基化的形成。体内实验表明,高剂量(8 g/kg)的桔梗水提醇沉上清部分能显著降低糖尿病大鼠的血脂水平并有效抑制肾脏并发症。结论 :桔梗能通过降低高糖和H2O2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并降低蛋白糖基化的形成,有效抑制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和肾脏的损伤。  相似文献   

10.
男性乳腺癌肺转移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鸿雁  李福祥  全燕 《西部医学》2005,17(5):544-544
男性乳腺癌临床上少见,在男性恶性肿瘤中所占比例极低,临床上虽与女性乳腺癌有相似之处,但预后较女性差。现将近年来收治的3例男性乳腺癌肺转移患者临床资料结合有关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乳腺癌肺转移的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方法自2004年8月-2006年8月,对临床确诊的28例乳腺癌肺转移患者给予周剂量多西紫杉醇25-40mg/m2,第1、8、15d给药;顺铂20mg/m2静脉滴注,第2—4d。每28d为一周期,完成2周期化疗后评价疗效,有效病例4周后确认。结果28例患者均可评价疗效。按WHO标准评价疗效及毒性,完全缓(CR)3例、部分缓(PR)13例,无变化(SD)11例,病进(PD)1例,总有效率(CR+PR)为57.1%(16/28)。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周剂量多西紫杉醇联合顺铂是治疗乳腺癌肺转移的有效化疗方案,不良反应患者能耐受。  相似文献   

12.
卢冰  音虹 《贵阳医学院学报》1997,22(1):60-62,76
采用单纯放疗、手术加放疗和放疗加化疗对33例肺癌脑转移进行了治疗。放疗采用全脑加(或)局部放疗,全脑照射量35-51Gy,部部10-20Gy,肿瘤量为35-61Gy/18-30f(36-70d),化疗采用VM26100MG,1、3、5AKeCCNU100-150mg-d。po1次,放疗前或放疗后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抗增殖蛋白家族成员TOB1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侵袭与转移的生物学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质粒转染和G418筛选培养法获得稳定高表达TOB1的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通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TOB1过表达对MDA-MB-23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super array基因芯片法检测TOB1引起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源性TOB1高水平表达使MDA-MB-231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5),同时抑制MDA-MB-231的体外迁移能力;TOB1表达水平的增加引起MDA-MB-231细胞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表达的明显增加,同时显著抑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HSP90、FXYD5、RHOC、S100A4等的表达(均P〈0.05)。结论 TOB1过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侵袭、转移,涉及的机制可能与TOB1对多种重要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乳腺癌复发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 1990年 1月至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5 6 3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 :6 9例发生复发转移 ,占 12 3%。乳腺癌原发肿块大于 5cm ,位于外上、内上象限及乳晕区 ,未做腋淋巴结清扫及腋下淋巴结转移大于 4个 ,术后未放疗 ,未化疗及化疗少于 6周期 ,未服三苯胺及服药时间不足 2a者 ,复发转移率明显高于原发肿块小于 5cm ,位于其他部位 ,腋下淋巴结 (- )及腋下淋巴结转移小于等于 4个 ,术后放疗 ,化疗 6周以上 ,口服三苯氧胺 2a以上者 (P <0 0 0 5 )。浸润性癌复发转移率高于非浸润性癌 (P <0 0 2 5 )。结论 :乳腺癌复发转移与原发肿块的大小、位置、病理类型、腋窝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放疗、化疗及内分泌治疗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手术治疗肺癌转移锁骨上淋巴结11例,切除1个肺叶8例,2个肺叶2例及楔形切除肺肿瘤1例。病理诊断肺腺癌7例,鳞癌4例。手术前后结合化疗及放疗。无并发症及死亡,1年生存率45%,最长1例存活4年9个月。肺切除适应证为非小细胞肺癌,无对侧或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及估计可作肺切除。  相似文献   

16.
20例肺癌脊转移患者,经前方椎体切或/或减主骨水泥填充固定共18例。3例同期行椎体转移癌和部病变切除;化疗和放疗作为辅助手段。结果:12例疼痛得到缓解,截瘫或轻瘫除1例外获完全或部分恢复,平均存活8个月。基于临床资料,认为外科手术可改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回顾性研究肺癌脑转移瘤CT特征的表现,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2例肺癌脑转移CT特征的表现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发现:肺癌脑转移的CT表现常多发于大脑皮质或皮质下区,腺癌脑转移以结节状瘤灶多见,瘤旁水肿程度不一。鳞癌脑转移以环状强化多见,瘤旁水肿重,占位效应明显。对等密度无水肿转移瘤灶提示增强扫描的重要性。对肺癌单发脑转移的诊断及转移时间也进行了探讨。从多方面认识到不同的肺癌脑转移瘤有不同CT特征表现。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icacy and toxicity of combination therapy with Xiaoji decoction (XJY), Huachansu (HCS) and Vinorelbine (NVB)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NSCLC). Methods 29 elderly patients with ⅢB/Ⅳ NSCLC were treated with XJY 30ml/m^2, p.o., twice a day for 21 days; HCS 20ml/m^2, i.v., once a day for 10 days; and NVB 30ml/m^2, i.v., on dayl and dayS. The drugs were repeated every 21 days until 6 cycles, tumor progression, unacceptable toxicity or withdrawal of consent. Results 29 enrolled patients received median 3.2 cycles of therapy. The overall response rate and stabilization rate of tumors were 13.8% and 89.7%, respectively. The median survival time (MST) was 7.0 months and time-to-progression (TTP) was 5.0 months. The one year overall survival rate was 27.6%. Major toxicities include leucocytopenia, anemia and fatigue. Conclusion This combination regimen showed preliminary therapeutic efficacy and mild toxicit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dvanced NSCLC and suitable for further clinical trial.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吉非替尼联合全脑放疗(WB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脑转移的疗效。方法将53例NSCLC脑转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试验组35例,吉非替尼联合WBRT治疗;对照组18例,单用WBRT治疗。吉非替尼均采用治疗第1天开始口服,每日250 mg,直到病变进展或其他原因停药。WBRT均从治疗第1天开始,单次周边剂量2 Gy,治疗总剂量为40 Gy,治疗次数20次,5次/周。于治疗前后对比两组间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35例患者中,PR 21例,PD 1例,RR 77.2%,DCR 97.2%,中位生存期12.1个月,1年生存率68.6%;对照组PR 5例,PD 5例,RR 38.9%,DCR 72.2%,中位生存期9.8个月,1年生存率27.8%;吉非替尼联合WBRT组在近期疗效(RR及DCR)及远期疗效(1年生存率)方面均高于单纯WBRT组(P=0.014,0.016,0.000)。结论吉非替尼联合WBRT治疗NSCLC脑转移具有较好的近期及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