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制备姜黄素半乳糖化棕榈酰壳聚糖聚合物胶束,并考察其制备工艺对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方法 以半乳糖化十六酰壳聚糖(GHC)为载体材料,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姜黄素聚合物胶束;应用正交试验考察药物:载体质量比、油相:水相体积比、超声时间对载药聚合物胶束包封率和载药量的影响,以对制备工艺进行优化;以透射电镜(TEM)和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DLS)对聚合物胶束的形态、粒径和Zeta电位进行测定。结果 药物:载体质量比对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量影响最大,其次为油相:水相体积比和超声时间。最佳条件为药物:载体质量比为1:15,油相:水相体积比为1:7,超声时间为30 min。制备的载药胶束的形状为球形,大小均匀,平均粒径为179.7 nm,Zeta电位约为76.46 mV,包封率为96.3%,载药量为9.1%。结论 本文所采用的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工艺适于制备姜黄素聚合物胶束。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制备载紫杉醇的聚2-(噁)唑啉纳米胶束,通过改变投药量考察药物引起的胶束形态变化,以期构建新型的高荷载嵌段共聚物胶束递药系统.方法 采用薄膜水化法制备聚2-(噁)唑啉载药胶束,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评价其理化性质,采用膜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利用CCK-8法测定其细胞毒性.结果 随着投药比由80∶100(紫杉醇与聚2-恶唑啉质量比)增加至110∶100,胶束逐渐由球形延长,变为蠕虫状.投药比为80∶100时,球形胶束的平均粒径为(43.17±0.95) nm,包封率为(88.81±2.93)%,载药量为(40.49±2.03)%;投药比增加至110∶ 100后,所得蠕虫状胶束的平均粒径为(107.83±1.51) nm,包封率为(77.08±0.97)%,载药量为(40.34±0.51)%.球形和蠕虫状胶束在磷酸盐缓冲液中24 h的累积释放量分别达到(76.58±3.07)%和(77.66±1.00)%,在含2%小牛血清白蛋白的PBS溶液中 24 h的累积释放量高达(100.31±1.80)%和(99.73±2.56)%.球形胶束和蠕虫状胶束对人肺腺癌细胞A549的杀伤1C50值分别为0.336和0.342 μg/mL.结论 成功制备了高荷载的球形和蠕虫状载药胶束,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证明其具备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3.
以两亲性透明质酸-紫杉醇高分子前药(HA-PTX)为载体,制备包载PTX的高载药量纳米胶束;分别使用HPLC、动态光散射法(DL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和X线粉末衍射法(XRD)等手段对其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分布和胶束形态等进行测定或表征;采用荧光芘探针法测定HA-PTX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以市售紫杉醇注射剂(Taxol)为对照,通过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实验考察载药胶束的体内过程。载药胶束PTX-HA-PTX化学偶联药物和物理包载药物总量高达41.8%,包封率高达95.4%,平均粒径为213.2 nm,Zeta电位为-15.5 mV;XRD结果确证药物以分子状态或无定型状态存在于胶束内部;TEM和AFM显示胶束呈类球形;大鼠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相对于Taxol,PTX-HA-PTX胶束组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显著提高(P<;0.01),而清除率(CL)显著下降(P<;0.05),说明PTX-HA-PTX胶束可延缓PTX在体内的消除,延长滞留时间,提高药效。结果表明HA-PTX可作为优良的增溶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载阿霉素(DOX)的混合胶束,并优化其冻干制剂工艺。方法以TPGS-甘草次酸偶联物(TG偶联物)和TPGS修饰的羧甲基壳聚糖-大黄酸偶联物(TCR偶联物)为混合胶束载体材料(TCR-TG),利用透析法制备载DOX的混合胶束(DOX/TCR-TG胶束),以载药量、包封率、粒径为评价指标,考察TG偶联物和TCR偶联物的投料比、DOX与TCR-TG的投料比,确定DOX/TCR-TG胶束最佳制备工艺。考察冻干保护剂的种类及用量,确定DOX/TCR-TG胶束的最佳冻干工艺。结果 DOX/TCR-TG胶束平均粒径为(121.3±8.49)nm,PDI为(0.21±0.02),Zeta电位为(-21.9±0.2)mV,载药量为(31.22±3.19)%,包封率为(62.59±6.39)%,其中TG偶联物和TCR偶联物最佳投料比为1∶2,DOX和TCR-TG的最佳投料比为1∶1.7,DOX/TCR-TG混合胶束冻干制剂的最佳保护剂为0.1%甘露醇。结论 TG偶联物与TCR偶联物形成的混合载体材料包载DOX,可制备成载药量和包封率较好,粒径分布均匀,形态圆整的聚合物胶束制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N-辛基-O,N-羟乙基壳聚糖(OGC)对牛血清蛋白(BSA)的负载及其理化性质.方法:制备BSA自组装纳米胶束(BSA-OGC纳米胶束);高速冷冻离心和荧光法测定包封率和载药量,并测定粒径、Zeta电位;透射电镜(TEM)观察其形态;荧光扫描、红外光谱(盯.IR)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研究其理化性质.结果:随着OGC浓度升高和BSA浓度降低,BSA-OGC的包封率提高,载药量下降;载药前后,纳米胶束的粒径和电位值均减小;TEM照片显示OGC和BSA-OGC皆为规则球状结构,粒径分布均匀;荧光扫描、FT-IR、DSC结果表明BSA包裹在OGC中,两者是通过电荷和疏水双重作用自组装为纳米胶束.结论: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OGC作为生物技术药物的传递系统具有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工艺,制备黄芩素-聚乙二醇12羟基硬脂酸酯-磷脂纳米胶束,以改善其溶解性。方法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黄芩素-solutol HS15-磷脂复合纳米胶束(BA-Sol-Pls),分别以乙醇用量(X1)、solutol质量浓度(X2)、磷脂质量(X3)浓度为考察因素,采用B-B试验进行设计,粒度测定仪考察纳米胶束粒径和Zeta电位,超速离心法考察胶束的包封率及载药量;效应面法筛选载药纳米胶束的最佳处方。结果优化处方制备的载药纳米胶束粒径分布均匀,平均粒径为(410±5.98)nm,Zeta电位为-(21±0.92)mV,包封率为90.38%,载药量为5.35%。结论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法优化黄芩素纳米胶束制备工艺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制备新藤黄酸纳米结构脂质载体并表征其药剂学性质。方法 采用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制备新藤黄酸纳米脂质载体(GNA-NLC),正交试验设计优化最佳工艺处方,并对其包封率、平均粒径及Zeta电位等性质进行考察。结果 优化后处方制备的GNA-NLC多为圆整、实体的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44.07±1.44)nm,多分散系数为0.24±0.01,Zeta电位为(?28.03±0.29)mV,包封率为(84.65±0.98)%,载药量为(4.21±0.05)%;DSC显示GNA纳米粒确已形成,并且GNA以非晶态分布在基质中。结论 乳化蒸发-低温固化法能成功制备GNA-NLC,工艺简单,易于控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 以壳聚糖为载体制备红景天苷壳聚糖纳米粒(SA-CS-NPs),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 采用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考察其粒径分布和形态,并对SA-CS-NPs的包封率、载药量及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研究。结果 所制得的SA-CS-NPs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247.5±23.8)nm(n=3),Zeta电位为(23.4±2.7)mV(n=3),多分散指数(PDI)为0.265±0.071(n=3);平均包封率为(70.15±1.60)%,平均载药量为(14.03±0.32)%(n=3);24 h累积释放率达85%以上。结论 溶剂扩散-离子交联法制备SA-CS-NPs具有合适的粒径和包封率,并能达到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9.
研究制备一种聚乙二醇和十二醛双修饰的牛血清白蛋白(PEG-DSA),并探讨其作为达沙替尼(dasatinib,DAS)新型高效胶束载体的初步可行性。采用圆二色谱、核磁共振氢谱、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等方法进行材料结构表征,采用单因素考察法进行PEG-DSA/DAS胶束和非PEG化对照胶束DSA/DAS的工艺优化。结果表明,PEG-DSA与DAS质量比为4∶1时可以获得理化性质合适且稳定、载药量高的最优制剂:平均粒径为(37.21±0.21)nm,多分散指数PDI为0.24±0.04,Zeta电位为-(15.68±0.19)mV,载药量(DL)为(10.22±0.34)%,包封率(EE)为(42.73±1.15)%。与文献报道的DAS纳米制剂相比,PEG-DSA/DAS胶束的载药量显著提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制备N-辛基-N-季铵化壳聚糖(NTMC)胶束,并用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对胶束进行包覆以获得安全、稳定的复合胶束制剂。由辛基化和季铵化反应合成NTMC,并考察其临界胶束浓度;通过超声-透析法制备NTMC胶束,测定胶束的包封率和载药率;使用CMCNa对NTMC胶束进行包覆,考察包覆前后胶束的形态、粒径、Zeta电位以及细胞毒性和溶血性的变化。所制得的NTMC的辛基取代度为(37.5±3.6)%,季铵基取代度为48.4%,具有较低的临界胶束浓度(35.6μg/mL)。NTMC胶束粒子呈球形,粒径为(224.6±8.4)nm,Zeta电位为+(44.7±4.5)mV,对紫杉醇的载药率高达(40.2±2.2)%,包封率为(34.4±1.7)%。NTMC/CMCNa复合胶束粒子较不规则,略呈球形,粒径为(302.4±27.3)nm,Zeta电位为-(37.4±6.2)mV。与NTMC胶束相比,NTMC/CMCNa复合胶束的细胞毒性及溶血性大大降低。结果表明:NTMC胶束对难溶性药物(如紫杉醇)有很好的增溶效果,通过CMCNa包覆,可以屏蔽NTMC胶束的强烈正电荷,显著提高制剂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张洪波  张梅  樊中营  杨睿  杨雁  黄海营 《安徽医学》2012,33(8):1060-106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MSCT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诊断价值,同时分析血管病变的分布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05年4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64例,且在入院1周之内均经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由2位放射科医师独立进行阅片,其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和ROC曲线分析。结果①2位医师判读结果经Kappa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914和0.876,P0.05,说明2种医师有良好的一致性。②取其中1位医师的MSCTA与DSA判读结果进行ROC曲线分析,AZ值分别为0.849和0.858,说明2位检查方法诊断效能无明显差异。③颈内动脉病变所占比例最高(34%),其次颈总动脉(24%),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较少。结论 MSCTA与DSA检查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同时可以反映病变血管分布和管壁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多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造影(MSCTA)、数字血管造影(DSA)对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整群选取该院2011年9月—2015年1月所收治198例具有临床症状的患者。入院后分别行颈部动脉血管DSA、MSCT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颈部动脉血管狭窄情况,并进一步对DSA、MSCTA结果分别进行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在198例患者中运用DS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8.6%、15.7%、14.1%和11.6%。MSCTA检查方法检测到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0.1%、14.6%、13.6%和11.6%。t=1.12,P<0.05。MSCTA与DSA检测符合率高,具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96.1%,假阴性率为1.01%(2/198),假阳性率为0.5%(1/198)。结论 MSCTA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MSCTA作为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对颈动脉血管斑块及血管狭窄性病变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素霞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0):1872-1873
目的 探讨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旋转DS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菲利浦INTEGRIS C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对21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可疑颅内动脉瘤患者行常规DSA和旋转DSA,比较二者在显示动脉瘤位置、大小、形态、瘤颈的宽窄及其与载瘤动脉的空间关系,评价旋转DSA的诊断优势.结果 本组共检查217例患者,常规DSA检出139例患者153个动脉瘤,检出率为64.1%,旋转DSA检出156例患者177个动脉瘤,检出率为71.9%,两组患者的检出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DSA检查95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旋转DSA检查157个动脉瘤清晰显示,排除5例常规DSA呈假阳性的患者;旋转DSA较常规DSA在显示动脉瘤瘤颈和瘤体形态及与载瘤动脉关系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旋转DSA均能在适当的角度,使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与周围动脉关系清晰地显示出来,从而提高诊断动脉瘤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利用左室数字减影(DSA)、核素心室造影(RNA)和超声心动图(UCG)对53名冠心病者和16名正常人进行左室收缩功能测定。结果示DSA与UCG改良Simpson氏和半球圆柱法相关性最好(r分别为0.84、0.70),与RNA法次之(r0.72),按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障碍分组,则前壁运动障碍组DSA与UCG改良Sirepson和半球圆柱法相关性仍较好(r分别为0.84和0.82);下壁运动障碍组DSA与RNA和UCG相关性均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功能彩超(CDFI)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5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CDFI和TCD常规检测,其中42例患者(84支动脉)确定为单侧或双侧ICA狭窄或闭塞,经脑血管造影(DSA)检测证实。详细检测记录ICA近段(分叉水平上方1.0~1.5 cm)、ICA远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SV:PSVst、PSVdis、PSVpro)、狭窄段的平均流速(MFVst),与狭窄远段的流速比值(PSVst/PSVdis、PSVst/PSVpro)。将CDFI、TCD及二者综合诊断结果分别与脑血管造影(DSA)对比分析。结果 DSA检测结果中本组84支颈内动脉27支正常(32.14%),轻度狭窄14支(16.67%),中重度狭窄20支(23.81%),闭塞23支(27.38%);轻度至闭塞患者中PSVst、MFVst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逐渐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42例患者84支颈血管CDFI与DSA完全符合81支,假阳性1支,假阴性2支,准确率为96.4%,敏感性为97.6%,特异性为96.0%。TCD与DSA完全符合82支,假阳性1支,假阴性1支,准确率为97.6%,敏感性为98.4%,特异性为95.0%。二者综合结果确定狭窄35支,闭塞23支,正常28支,与DSA符合率为98.8%(83/84)。结论 CDFI和TCD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重度ICA狭窄或闭塞的诊断准确性,为临床采用不同的治疗手段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无创性综合检测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及超声造影(CEUS)评估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检出率及病变程度的价值.方法:运用常规超声和CEUS对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显像,判断狭窄的部位及程度,与DSA结果相对比.结果:本组患者经DSA及CEUS检查后发现,CEUS较常规超声明显改善了对血管狭窄的检出,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常规...  相似文献   

17.
谢永胜  赵兵  江涛  沈杰  宗钢 《安徽医学》2015,36(6):680-682
目的:总结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的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39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患者依据Hunt-Hess分级,其中Ⅱ级30例,Ⅲ级5例,Ⅳ级4例。39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37例治愈,术后随访均无复发或者再出血。术后3例患者发生严重脑血管痉挛,经治疗后明显好转。结论血管内介入治疗是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后早期引流血性脑脊液、积极药物治疗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不符原因。方法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别行TCD和DSA检查。分析两者结果及不符原因。结果120例患者TCD检查1304条血管,检测狭窄动脉172支,闭塞16支;DSA检查血管1534条,发现狭窄动脉233支,闭塞26支,颅内闭塞17支。TCD与DSA符合156支,TCD诊断血管狭窄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98.2%,假阳性率为9.3%,假阴性率2-3%。结论TCD是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重要而无创性检查方法。由于其技术局限性,结果与DSA存在一定差异.改进检查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精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分析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与DSA血管造影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筛选出我院心血管内科2011年2月-2014年8月收治的拟诊为冠心病且均行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MSCTA)与DSA血管造影检查的病患186例,回顾性统计分析全部病患的临床资料,以DSA为参照,比较分析DSA对狭窄冠脉数量、病变程度及内部斑块性质等的检出情况。结果 MSCTA各节段狭窄冠脉分支及相应狭窄程度冠脉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SCT对斑块的检出数稍低于DSA,其中非钙化斑块与钙化斑块的检出率与DSA比较,差异不明显,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对狭窄冠脉的确诊率与DSA相近,临床诊断效果肯定,能够准确直观的显示冠脉影像,且具有无创、安全的特点,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与2D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对颈动脉狭窄模型的测量差异。方法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试验组(NASCET)标准,利用重力输液管制备30支血管模型,其中0级2支,1级(1%~<30%)6支,2级(30%~<70%)和3级(70%~<100%)各10支,血管闭塞(4级,100%)2支,分别进行MSCTA、直径10mm钢球校准后2DDSA和3DDSA成像分析(AVA),分别测量模型血管内径、狭窄段的直径狭窄率(DSR)和面积狭窄率(ASR),并评估其狭窄程度。结果与MSCTA和2DDSA比较,3DDSA对模型内径的测量误差最大[(3.08±0.0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4.95、11.89,P<0.01)。3种方法对同一血管狭窄模型所测出的ASR均大于DSR,3DDSA的ASR和DSR均较MSCTA和2DDSA有减低。以ASR和DSR为血管狭窄的评估参考指标,2DDSA为诊断“金标准”,MSCTA与钢球校准后2DDSA对血管狭窄程度分级的诊断一致性最佳(Kappa值分别为0.86和0.91),3DDSA对血管狭窄程度评估的可靠性较低,Kappa值为0.35和0.42。结论MSCTA能够提供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可替代常规DSA用于颈动脉狭窄的诊断性评价,相对于2DDSA和MSCTA,3DDSA对颈动脉的狭窄可能具有一定程度的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