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通过分析62例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心腔扩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DCM患者62例,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meter diastolic,LVEDd),根据LVEDd分为三组(50~59mm组,60~69mm组,≥70mm组)、根据LAD分为两组(<35mm组,≥35mm组)、根据NYHA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1、2级为Ⅰ组;3、4级为Ⅱ组);常规十二导连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记录心电资料。结果根据LVEDd所划分的60~69mm组和≥70mm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比50-59mm组高(P<0.01);根据LAD所划分的≥35mm组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比<35mm组增高(P<0.01);根据心功能所划分的Ⅱ组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比Ⅰ组增多(P<0.01)。结论本研究表明,DCM患者随着左心室的明显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心衰程度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伴左心房扩大者,房颤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2.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肆花 《右江医学》2006,34(1):21-2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心律失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Ⅱ级组和心功能Ⅲ~Ⅳ级组,比较两组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按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无伴发复杂心律失常组和伴发复杂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间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住院中猝死患者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心功能Ⅲ~Ⅳ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在伴有复杂心律失常的DCM患者较无复杂心律失常者其心功能分级远重于后者(P<0.05),其LVEDd明显增大,LVEF也显著较低,均P<0.01;住院中猝死患者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DCM患者心功能分级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有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DCM病人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86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的心律失常及有关因素作了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VA)最为常见,其次为心房颤动(Af),左束支阻滞及Ⅰ°房室传导阻滞。VA的发生与左心室扩张程度有关,而与心衰程度无明显关系.Af与左心房扩大的程度有关,快速房颤往往加重心衰程度。  相似文献   

4.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腔大小与恶性心律失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分析62例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心腔扩大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DCM患者62例,采用心脏多普勒超声检查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meter diastolic,LVEDd),根据LVEDd分为三组(50~59 mm组,60~69 mm组,≥70 mm组)、根据LAD分为两组(<35 mm组,≥35 mm组)、根据NYHA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1、2级为Ⅰ组;3、4级为Ⅱ组);常规十二导连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Dynamic Electrocardiogram,DCG)记录心电资料.结果 根据LVEDd所划分的60~69 mm组和≥70 mm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比50-59 mm组高(P<0.01);根据LAD所划分的≥35 mm组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比<35 mm组增高(P<0.01);根据心功能所划分的Ⅱ组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比Ⅰ组增多(P<0.01).结论 本研究表明,DCM患者随着左心室的明显增大,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心衰程度重,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更高;伴左心房扩大者,房颤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脏结构改变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80例 DCM均行常规心电图、2 4h动态心电图检查 ,诊断心律失常 ,行心脏超声及 X线胸片了解心脏结构。结果 :DCM的心室结构改变为左室扩张和室壁变薄趋势。DCM左室舒张末内径 (LVEDD) 5 0~ 5 9mm,6 0~ 6 9mm,≥ 70 mm组间复杂室性心律失常 (L own's≥ 级 )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随左室内径增大 ,室壁变薄发生率有增加趋势。左房内径 (L AD) <45 mm,≥ 45 mm组间房颤 (AF)发生率差异有极显著性 (P<0 .0 1)。结论 :DCM左室及左房明显扩大者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及 AF发生率增高 ,为预后不良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陈志坚  王斌 《右江医学》2000,28(2):87-88
回顾性分析 84例扩张性心肌病 (DCM )患者心律失常 ,探讨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功能及心脏扩大的关系。其中 ,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为室性心律失常 (VA) ,其次为心房纤颤 (Af)、左束支传导阻滞及Ⅰ度房室传导阻滞 (Ⅰ度AVB)。VA的发生与左心室有关 ,而与心力衰竭程度无明显关系 ,Af与左心房扩大的程度有关 ,快速性心房纤颤往往可加重心力衰竭程度  相似文献   

7.
10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原因,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以及与心功能、房室大小的关系。结果:其心律失常发生率92.7%,以传导阻滞占首位,占心律失常68.5%,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占心律失常65.1%,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室扩大有关(P<0.05)。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关(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影响心肌细胞的电传导和自律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及探索合并心律失常的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特点,旨在为临床诊治工作提供有效参考。方法收集本科室2013年3月至2016年3月间接诊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56例进行研究,均安排进行12导心电图、X线摄片、超声心动图及动态心电图等检查,以观察及记录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本组56例患者经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均产生心律失常(100.0%),包括窦性心动过速者1例(1.79%),房性心律失常者32例(57.14%),室性心律失常者43例(76.79%),传导阻滞者32例(57.14%)。结论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与其LVEF、左室舒张期内径密切相关,心房颤动与左心房内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49例扩张性心肌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扩张性心肌病(DCM)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49例DCM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做心脏彩超,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49例患者临床表现前三位是心悸(100%),气促(100%),双下肢浮肿(81.6%),端坐呼吸(63.3%);Holter检查心律失常发生率85.7%,常见心律失常类型为室早、左束支传导阻滞、房颤;心脏彩超主要表现为左室扩大,二尖瓣返流,左室射血分数下降;结论:扩张性心肌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心衰、心律失常,其严重程度与左室扩大程度密切相关,治疗重点应放在防止左室进一步扩大,干预左室重塑.  相似文献   

10.
扩张型心肌病致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扩张型心肌病 (DCM)是一种常见的心肌病 ,病因未明。主要特征为心腔扩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病死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治疗和护理的重点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各种心律失常。 2 0 0 1年 1~ 12月我科收治了 2 5例DCM病人。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2 5例病人中 ,男 2 1例 ,女 4例 ;年龄 15~ 70岁。心功能Ⅲ级者 9例 ,Ⅳ级者 12例 ;心律失常者 2 0例 ,包括心房纤颤、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 ,完全性左右束支传导阻滞。2 护理体会2 .1 一般护理( 1)…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及扩心病合并有阵发性房颤患者P波离散度(pdisp,Pd)、P波最大时限(Pmax)对扩心病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12例,按有无房颤分为两组:I组为扩心病合并有阵发性房颤病史的患者;Ⅱ组为单纯原发性扩心病和继发性扩心病患者,测量各组的Pd及Pmax,评估其对扩心病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I组与II组Pd和Pmax增大(45.3±12.7、121.5±16.3、24.7±10.5、107.3±10.3),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Ⅰ组Pd明显增大,Pmax持续时间、Pd与LAD大小呈正相关,即随着心房的扩大,Pmax在Ⅰ组明显>Ⅱ组(P<0.05)。[结论]Pd作为房颤的心电图预测指标,具有无创、简便、比较可靠的特点,可作为预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阵发性房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心动图与心电图检查在扩张型心肌病治疗、评估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使用PHILIPSHD7超声诊断仪,取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获得标准图像后测量各个房室腔内径、室壁厚度,观察活动幅度,有无附壁血栓;用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记录12导联心电图及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级。结果超声心动图显示全心扩大64.1%,左房室增大32.8%,单纯右室增大3.1%;心电图显示异常改变约90%,以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达62.5%,主要表现为心肌损害、心房纤颤、各种传导阻滞以及合并其他改变。结论二维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不仅是扩张型心肌病重要的检查方法,而且还可以加强高危患者的监护,对指导治疗、评估预后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40例确诊为原发性心肌病的心电图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在扩张型心肌病中,左室腔增大、左室游离壁变薄时,胸前导联QRS波电压增高及ST-T的改变与常规心电图中左室肥厚及劳损的改变类似;左房扩大时P波时限并未≥0.11s,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以多导联持续的尖、深、窄、双肢对称的倒置T波及下垂型ST段为其典型特征。空间隔肥厚型心肌病以持续下垂型ST段下移及负正双向T波为显著表现。作者提出对原发性心肌病不能用常规心电图标准来判断其左室游离壁厚度及左房扩大。  相似文献   

14.
张一愚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1,14(12):1202-1203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患者左房内径增大与高血压左室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5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房内径、二尖瓣E峰、A峰最大速度、E/A比值及EF斜率,与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对比分析,并作统计学检验 结果:高血压伴单纯左房增大组患者二尖瓣E峰速度明显下降,A峰速度明显上升,E/A比值和EF斜率明显减小(P<0.01)。应用直线相关检验,发现左房内径增大与A峰速度上升呈正相关(r=0.898;P<0.01),与E峰速度呈负相关(r=-0.648;P<0.05),A峰速度与E峰速度呈负相关(r=-0.54,P<0.01) 结论:高血压病并左房增大患者左室舒张早期E峰降低,而舒张晚期A峰增加,标志着左室舒张早期充盈受损,舒张晚期充盈代偿性增加,使致心房作功增加,这是导致左房增大的主要原因。这种高血压病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的早期表现,可视为高血压性心脏病早期诊断指征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与血尿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 2013年5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15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不伴房颤、伴阵发性房颤或伴持续性房颤分为3组,记录3组患者的年龄、心血管相关病史、入院时血压和心功能情况及血尿酸水平.结果 3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伴房颤组、伴阵发性房颤组和伴持续性房颤组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23±24、269±35、314±38 μmol/L,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初发房颤患者、房颤病史在1年以内和1年以上血尿酸水平分别为284±31、297±29、279±25μmo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纯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伴阵发性房颤、扩张型心肌病伴持续性房颤动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提示了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扩张型心肌病所伴心房颤动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心区交感神经阻滞对严重心力衰竭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Xiu CH  Liu FQ  Wang HQ  Wang X  Qu RH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17):1170-1173
目的观察心区交感神经阻滞对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有严重心力衰竭,左心室射血分数<35%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9例,分为心区交感神经阻滞组(TEB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TEB组在给予药物治疗的同时,予以TEB。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EF),二尖瓣环6个位点心肌组织舒张早期速度和舒张晚期速度(Em和Am),并取平均值(MEm和MAm),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变化。结果TEB组Lad、LVEDd显著缩小(LVEDd66mm±6mmvs71mm±6mm,P<0.05),EF显著增加(35%±7%vs23%±6%,P<0.05),二尖瓣环6个位点的Em和3个位点的Am均显著增加,MEm和MAm也显著增加(MEm5.7cm/s±1.5cm/svs7.1m/s±1.7cm/s,P<0.05),对照组Lad、LVEDd和EF无显著变化,二尖瓣环只有2个位点Em显著增加,Am、MEm和MAm均无变化。结论同常规治疗相比,TEB能在缩小严重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腔径、增强射血功能的同时显著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扩张型心肌病中左右心室的增大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80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检查,通过对患者心功能评级和房室大小情况来判断心脏扩张与扩张型心肌病的关系,将心功能Ⅲ级以上和Ⅲ级以下的患者进行房室大小的比较,寻求房室大小与扩张型心肌病之间的关系;将80组病例按死亡组和存活组划分,比较两组病例中的心脏大小比例。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中左心室大的患者居多,占97.50%;心功能Ⅲ级以上和Ⅲ级以下的对比中,心功能Ⅲ级以上的患者左室有较为明显的心脏扩大趋势(P〈0.001);在存活组和死亡组的对比中发现,死亡组的心脏大小比例要明显高于存活组。结论:DCM患者确诊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为心脏大小比例的变化,并且根据心功能评价结果可以判定,心脏大小是DCM患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的根源原因,因此有效的干预手段来帮助DCM患者控制心脏扩张,尤其是左心室扩张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型利钠肽(BNP)、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08年10月—2011年10月连续诊治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9例,根据超声心动图(UCG)测量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室间隔厚度(I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房内径(LA),计算左室质量指数(LVMI)。根据ECG将患者分为房颤组(AF组,105例)及无房颤组(NAF组,104例),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BNP、hs-CRP水平。结果 AF组中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4例,永久性房颤33例。AF组患者的BNP[(198.66±118.85)ng/L与(86.37±66.96)ng/L]与LVMI[(127.19±28.04)g/m2与(83.70±17.23)g/m2]明显高于NAF组(P〈0.01)。永久性房颤患者BNP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242.45±134.36)ng/L与(178.95±102.73)ng/L,P〈0.05],而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患者BNP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间hs-CR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患者BNP与患者LVMI、LA、房颤持续时间成正相关,与LVEF成负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BNP水平升高,房颤的可能性增大。hs-CRP与房颤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BNP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房颤之间关系密切。BNP可作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左心室心肌肥厚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应用组织多普勒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及左心房内、左右心房间同步性。方法 选择DCM组共31例和正常人30例。测量心电图P波起始点至心尖四腔观二尖瓣前瓣、后瓣及三尖瓣前瓣组织多普勒曲线上A波起始点的时限即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P-LA、P-IAS、P-RA),计算左房内不同步性即P-LA与P-IAS差值(T1),左右心房同步性P-LA与P-RA差值(T2)。结果 DCM组P-LA、P-IAS、P-RA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均P<0.05),DCM组T1、T2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均P<0.05)。DCM组P-LA、P-IAS及T1、T2与左心房容积参数呈正常相关(r=0.520~0.949, P<0.05),而P-LA及T1、T2与LAEF呈明显负相关(r=-0.549~-0.848 , P<0.05)。结论 DCM存在左心房电机械传导间期延长、左心房内及左右心房同不同步运动,且与心房增大及功能降低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