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 4融合蛋白(CTLA 4Ig)诱导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免疫耐受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流式细胞术分析CTLA 4Ig阻断前后AA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表型CD3+、CD4+、CD8+、CD25+、CD4+CD25+和CD8+CD25+的变化。结果:再障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重型再障(SAA)和非重型再障(NSAA)患者骨髓CD3+、CD25+比值、CD4+和CD8+细胞中CD25+细胞比值均明显减低(P<0.05),CTLA 4Ig对重型再障的抑制作用高于非重型再障,对CD4+细胞的抑制作用高于CD8+群体。结论:CTLA 4Ig能够抑制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局部的异常自身免疫反应,降低骨髓T淋巴细胞对丝裂原的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外周血CD4+CD25+ T细胞的检测,初步探讨CD4+CD25+ T细胞水平与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发病和预后的关系。方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20例正常对照、30例初发AA患者、10例治疗有效AA患者和10例治疗无效AA患者的CD4+CD25+ T细胞和CD4+CD25highT细胞水平。结果:4组患者CD4+CD25+ T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发AA和治疗无效组AA患者CD4+CD25highT细胞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和P<0.05),但与治疗有效AA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4+CD25highT细胞比例下降是造成AA患者免疫耐受破坏的原因之一,CD4+CD25+ T细胞比例可能并不能反映AA患者的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3.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505-508
目的:探讨血浆灌流(PP)治疗对肝衰竭患者循环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性因子水平表达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以112例肝衰竭患者作为治疗组,选取同期HBsAg(-)的健康体检者25例为对照组,检测在PP治疗前后循环血中CD4~+T、CD8~+T及炎性因子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IL-10、γ-干扰素(IFN-γ)的水平表达。结果:治疗组患者在采用PP治疗后,TBIL、ALT、PTA、CRP的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患者采用PP治疗前,CD4~+T、CD8~+T水平较对照组低表达,CD4~+T/CD8~+T比值高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PP治疗后,CD4~+T、CD8~+T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调,CD4~+T/CD8~+T比值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4~+T、CD8~+T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调,CD4~+T/CD8~+T比值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PP治疗前,TNF-α、IFN-γ、IL-6、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PP治疗后TNF-α、IFN-γ、IL-6、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PP治疗后TNF-α、IFN-γ、IL-6、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治疗肝衰竭患者可显著调控循环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失衡状态,调节紊乱的炎性因子水平,促进肝功能复常,提高肝衰竭患者存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免疫调节T细胞在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细胞免疫功能紊乱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初发再生障碍性贫血(AA)40例.分组:(1)初发AA,20例,临床诊断符合小儿AA的诊疗建议,且入院前未接受相关治疗.(2)缓解期AA,20例患者再生障碍性贫血经免疫治疗后,临床指标提示造血恢复.(3)对照组,选取与之匹配的正常儿童20例.检测外周血CD4+、CD8+、NK及Treg细胞群数量及比例.结果 初发组CD4+及Treg细胞比例(26.8±3.2、3.3±1.1)较缓解组(36.6±3.0、5.9±1.4)及对照组(38.7±7.2、6.0±1.5)低(P<0.05),而CD 8+的细胞的比例(38.4±6.2)、较缓解组(32.1±4.5)及对照组(28.7±7.5)高(P<0.05);初发AA CD4-/CD8+的值为(0.74±0.2)较缓解组(1.2±0.3)及对照组(1.4±0.5)低(P<0.05);缓解组与对照组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发组(15.7±4.0)、缓解组(18.2±3.2)与对照组(19.2±5.3)的NK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显示AA患者的造血功能的衰竭与T细胞亚群比例失衡有关,支持了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参与AA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30例早期隐性梅毒患者随机分为病例对照组与BCG-PSN组,病例对照组按常规青霉素驱梅方案治疗,BCG-PSN组除常规驱梅治疗外加用BCG-PSN;以健康志愿者15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对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进行检测.结果 早期隐性梅毒患者治疗前外周血中CD3+、CD4+T细胞百分率和CD4+/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均P<0.01);CD8+T细胞百分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BCG-PSN组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均P<0.01);而病例对照组治疗后外周血CD3+、CD4+T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早期隐性梅毒患者细胞免疫抑制明显,BCG-PSN可纠正早期隐性梅毒患者T细胞亚群失衡,改善其细胞免疫失调,提示BCG-PSN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可作为梅毒的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Ⅲ~Ⅳ级)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本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58例临床诊断COPDⅢ~Ⅳ级的患者,另设28例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COPD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并进行生活质量评分(SGRQ).结果:COPD组患者SGRQ各部分分值及总分值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且治疗前后有明显改善(P<0.01).正常对照组CD4+水平、CD4+/CD8+值较COPD组明显增高,CD8+水平则较COPD组显著降低(均P<0.05).COPD组急性加重期CD4+水平、CD4+/CD8+值较治疗后显著下降,而CD8+水平较治疗后显著上升(均P<0.01).COPD组患者SGRQ的总分与CD4+/CD8+值的变化呈负相关(P<0.01).结论:免疫功能失衡可能是COPD患者反复发作加重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湘A1号、2号对免疫缺陷模型小鼠T细胞亚群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研究中药复方防治艾滋病的机制,探讨湘A1号、2号对免疫缺陷模型小鼠的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经腹腔注射环孢菌素A建立以CD4+T细胞数目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免疫缺陷小鼠模型.试验设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药物组,湘A1号低、中、高剂量观察组,湘A2号低、中、高剂量观察组,每组10只.灌胃给药,每次0.7ml/只,2次/d,连续给药1周,最后一次给药后禁水、禁食8h,取标本进行T细胞亚群检测. 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湘A1号中、高剂量能显著上调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P<0.01或P<0.05),低、中、高剂量组能下调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P<0.01或P<0.05),调整CD4+/CD8+T细胞比值(P<0.01或0.05);湘A2号中、高剂量组能显著上调CD4+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P<0.01),下调CD8+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P<0.01或P<0.05),调整CD4+/CD8+T细胞比值(P<0.01或0.05),其中中剂量组对CD8+T细胞亚群百分率的下调作用和对CD4+/CD8+T细胞比值调整作用的效果优于对照药物. 结论:湘A1号、2号能调节环孢菌素A所致的免疫缺陷动物模型CD4+、CD8+ 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和CD4+ /CD8+T细胞比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对40例AA患者(AA组)及40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A组CD4+T淋巴细胞百分比、CD4+/CD8+比值及CD16+/56+自然杀伤(NK)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CD8+T淋巴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1),CD3+T淋巴细胞与CD19+B细胞百分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A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和CD4+CD25high调节性T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AA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异常,调节性T细胞减少可能与AA免疫发病机制有关.淋巴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水平检测在评价AA疗效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血浆CD4+、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2例为观察组,入院后进行相关降糖及抗感染治疗,观察患者入院时、入院治疗8周后血浆CD4+、CD4+CD25+T细胞水平,并探讨其与血糖控制水平的关系。另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治疗前后,观察组血浆CD4+细胞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CD4+CD25+及CD4+CD25+/CD4+比值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8周后观察组CD4+细胞水平升高(P<0.05),CD4+CD25+及CD4+CD25+/CD4+比值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依据治疗效果分为治愈组、有效组及无效组,CD4+水平随疗效的增加而增加,CD4+CD25+水平及CD4+CD25+/CD4+比值随疗效的增加而降低,3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T细胞水平与餐后2 h血糖(2 h PBG)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22,P<0.05)。结论:检测CD4+T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变化,可客观评价糖尿病合并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双歧三联活菌胶囊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对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 将112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双歧三联活菌胶囊.疗程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结肠炎症评分、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百分比及IL-10水平的差异.结果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及结肠黏膜炎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占CD4+ T细胞百分比、IL-10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高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胶囊可辅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IL-10可能参与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的调控作用。方法制备免疫抑制模型的小鼠,分5组给药7天后,处死测定小鼠体重,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溶血空斑实验,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实验。结果姜黄素对免疫抑制小鼠的体重无影响,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指数,增加B细胞产生抗体能力,姜黄素能够增强免疫抑制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增值。结论姜黄素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对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均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杨玲 《河北医学》2007,13(11):1271-1273
目的:研究福辛普利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干预作用。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各半),按体重和性别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食,模型组给予高脂饲料,干预组在给予高脂饲料的同时灌胃给予福辛普利(1mg/kg/d)。上述动物于第12周取血,测血清总胆固醇(TC)、丙二醛(MDA)、NO水平以及SOD活性,并在光镜和电镜下对胸、腹主动脉血管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给药组动物血清TC、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而NO水平以及SOD活性则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到给药组动物主动脉损伤轻于模型组。结论:福辛普利可降低胆固醇,缓解自由基损伤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有一定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胆道镜对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2010年住院的57例肝内胆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32例胆道镜手术患者和25例常规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术后残石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胆道镜手术患者术后优良率为93.8%,术后残余结石发生率为15.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常规手术患者术后优良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茶色素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28例老年高粘血症患者服茶色素每次2粒,3次/d,30d为1个疗程,服药前后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采用自身对照分析。结果:茶色素治疗后,降低纤维蛋白原、红细胞压积和全血比粘度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0.01),降低全血还原粘度、体外血栓湿重和干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浆比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体外血栓长度和血小板粘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茶色素对老年高粘血症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整体铸造在可摘义齿修复中,尤其在双侧游离缺失,对胎异常、邻牙,缺失间隙均异常情况下修复的效果.方法对临床1558例病人采取整铸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设计合理的卡环类型,设计为混合支持式或者牙支持式.结果整体铸造式的可摘义齿,符合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原则,有良好的固位,良好的稳定性,良好的支持,高质量的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结论整体铸造在可摘局部义齿运用中,对口腔软硬组织健康的恢复有良好的作用,由于使用的带模铸造这一精密的铸造技术,加上义齿自身的优点,能够恢复牙的形态和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秋水仙素的浓度和处理时间对淋巴细胞染色体制备的影响。方法研究不同秋水仙素终浓度(0. 2μg/ml,0. 3μg/ml,0. 4μg/ml)在不同秋水仙素处理时间(6 h,8 h,10 h)作用下对染色体中期分裂相的影响。结果秋水仙素终浓度和秋水仙素处理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分裂指数(F=11. 982,P=0. 000 0. 05)和分裂相合格率(F=4. 632,P=0. 004 0. 05)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0. 3μg/ml秋水仙素处理8 h后,染色体分裂指数和分裂相合格率均较高,分别为58. 8%和55. 8%。结论对秋水仙素终浓度和处理时间定量控制,试验重现性良好,染色体中期分裂相数目充盈,形态良好,染色体畸变分析更准确客观。  相似文献   

17.
吕春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3):283-284
目的:了解通心络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心脏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对93例住院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通心络胶囊组(A组)和对照组(B组)。通心络胶囊组在应用抗精神病药治疗的同时合用通心络胶囊口服,每次3粒,每日3次;对照组仅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个月,治疗期间每月复查1次心电图。对心电图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均出现心电图异常,A组9例,占20.93%;B组19例,占38%,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中以氯丙嗪和甲硫达嗪引起的心电图异常率高。(2)两组均以用药1~2个月心电图异常率为最高,以后逐渐减少。用药1—2个月心电图异常率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U=2.041,P〈0.05)。(3)两组心电图异常变化的情况:A组出现T波或Q—T延长者4例;B组出现T波或Q—T延长者16例,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U=2.615,P〈0.01)。两组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传导阻滞、期外收缩几率接近。(4)两组抗精神病药剂量与心电图异常的关系:以氯丙嗪效价折算。两组相比,抗精神病药物的剂量≤600mg/天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剂量〉600mg/天时,A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低于B组(P〈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心电图异常的比例较高,通心络胶囊可减少抗精神病药物对心脏的影响和毒性,而且在改善抗精神病药物引起T波或Q—T延长中有非常明显的作用,从而使临床医师便于大剂量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噪声环境与职业者健康关系。方法分析近年来有关噪声对健康影响的研究成果。结果长期噪声环境下工作既可导致听力损伤,也可引发其它多系统的损害,甚至影响子代健康。结论噪声造成的机体损害,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噪声仍是防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脑功复得”改善脑老化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中药合剂“脑功复得”口服液(以下简称脑功复得)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大脑皮素海马突触泡膜素(Synaptophysin,SY)、Tau-蛋白表达等的影响,探讨其延缓脑老化的功效及可能机制。方法:应用爬杆主动回避反应(Active avoidance reaction,AAR)将动物分为学习记忆正常组和障碍组,再随机分别设置对照组(普食)和实验喂药组(5ml/d,2月)。在此基础上进行AAR和多功能箱被动回避反应(Passive avoidance reaction,PAR)训练、突触体计数、突触泡膜素和Tau蛋白免疫组化染色(Immunocytochemistry,ICC)、凋亡细胞计数。结果:服用脑功复得2月后,AAR习得率明显提高、消退明显延迟、步入潜伏期(Step through altency,STL)明显延长、大脑皮质海马突触体计数明显增高、突触泡膜素ICC染色增强、Tau蛋白ICCi染色减弱、凋亡细胞减少。结论:通过动物实验说明从神经行为学和形态学指标看,提示脑功复得能够延缓脑老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血液对人工心瓣膜作用的基础理论。方法①比较新型心瓣膜材料氧化钛(Ti-o)与现今临床试用的热解碳(LITC)理化特性;②体外血小板(PL)粘附试验;③放射性I125检测Ti-o与LITC表面纤维蛋白原(FIG)的吸附量;④乳酸脱氢酶(LDH)检测PL的吸附量;⑤动物犬股动脉内埋置,6个月后扫描电镜(SEM)比较吸附PL的形态和吸附量。结果 Ti-o属N型半导体,界面能近似FIG。体内、外对FIG与PL的吸附量明显小于LITC。SEM见PL变形及被吸附的量均小于LITC。结论心瓣膜置入后第一反应是血浆蛋白优先于PL被吸附,吸附的种类和数量决定于瓣膜的结构与成分,带负电荷的FIG与瓣膜间若存在较大的界面张力,又具有电子强交流,将FIG失去立体构象的稳定,FIGγ肽链C端上的PL结合位点被暴露,PL与FIG联结便发生凝血,与PL活性有关的膜糖蛋白GPⅡb/Ⅲa也取于瓣膜粘附的蛋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