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小腿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修复小腿、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策略.方法:自2001年至2009年采用小腿部非主干血管皮瓣修复胫前、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98例,其中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5例,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55例,桥式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18例,两种皮瓣同时移植7例.结果:98例皮瓣全部成活,术后隨访1~8年,皮瓣成活良好,大部分恢复保护性感觉.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和胫后动脉踝上皮支皮瓣是修复足踝部、胫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术中注意寻找并保护皮动脉皮支,合理确定切取范围,保留一定的深筋膜及避免皮瓣及蒂部张力是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肛管上皮缺损不是一个单独疾病,而是痔、瘘、外伤等手术,特别是内痔环切术(Whtehead法)后造成的一种后遗症,术中切除肛管上皮过多或切口太低,切除了panks韧带,肛管上皮缺损可导致肠液外溢,直肠粘膜外脱,便时肛门剧痛,如长期污染可使肛周出现湿疹、出血等并发症,患者极其痛苦。自2002年始,我们利用羊膜具有低抗原性,不易引起移植片排斥反应,具有抗微生物性(物理、化学、生物屏障)及很强的粘附作用,可促进上皮化,维持上皮表型,抑制炎症和抑制纤维化,有利于正常生理结构出现的特点。应用羊膜填补缺损肛管皮肤的方法治疗40例肛管上皮缺损的患者,收到良好效果。现就羊膜移植治疗肛管上皮缺损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大面积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及护理原则。方法: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皮肤缺损患者12例。手术前后给予规范护理,21天后观察皮瓣是否成活判断疗效。结果:12例术后均成活,随访1~2年外观及功能良好。结论:吻合血管皮瓣移植是修复四肢皮肤缺损合并肌腱或骨关节外露的有效方法,术后正确观察及护理是保证皮瓣成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李月琴  王芳民 《实用新医学》2007,8(12):1116-1117
目的探讨组织缺损后行皮瓣移植病人围手术期有效护理措施,防止皮瓣血管危象发生。方法通过术前准备和有效的心理护理,术后严密观察护理,做到保暖、抗痉挛、抗血栓、抗感染,观察皮瓣的血液循环,增加营养,戒除不良嗜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皮瓣成活和手术成功。结果24例术后病人皮瓣全部成活。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24例皮瓣移植病人的临床护理经验总结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5.
前臂皮瓣修复11例舌癌术后舌再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前臂皮瓣游离移植在舌癌切除后修复舌组织缺损的应用。方法对11例舌癌根治切除后,应用吻合桡动脉、头静脉的游离前臂皮瓣移植修复舌组织缺损、完成舌再造手术。结果11例移植皮瓣全部成活,经随访,再造舌组织形态、功能满意。结论前臂皮瓣游离移植舌再造修复术对舌组织缺损的修复和功能重建效果较好,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6.
丁小云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4):206-206
目的:总结30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组织缺损术后的观察护理经验,以提高护理水平。方法:对12例患者采用背阔肌皮瓣,18例取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及头颈部皮肤缺损,经术前及术后的心理护理,术后妥善安置肢体位置,严密观察记录移植皮瓣的血液循环,加强用药护理及基础护理。结果:28例移植皮瓣成活良好,创口一期愈合。1例皮瓣坏死。1例皮瓣边缘小部分坏死,经切除坏死部分组织,重新缝合后愈合良好。结论:游离皮瓣移植术修复了过去许多难治的严重软组织缺损。术后早期对患者的保暖,充分镇痛,妥善安置,尤其是对皮瓣血运的观察护理是皮瓣顺利成活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
游离皮瓣移植是修复皮肤软组织缺损及创面瘢痕挛缩的有效方法之一。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显微外科在口腔治疗方面的应用,前臂皮瓣移植血管吻合术在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皮瓣成活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努力提高皮瓣移植成功率除了要掌握游离皮瓣的手术技巧外,正确的围手术期护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我科2年来游离皮瓣修复口腔领面缺损的围手术期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在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93例。结果本组193例患者193块皮瓣,183例完全成活,8例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或移植皮片而愈;2块完全坏死,改用游离背阔肌皮瓣修复。术后随访6-48个月,皮瓣成活均良好,耐磨:均恢复了保护性感觉,感觉恢复两点辨别觉为7~10mm。皮瓣臃肿者经再次手术修整后基本矫正。结论股前外侧皮瓣游离移植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是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对9例足跟部软组织缺损,采用带血管蒂跖内侧皮瓣移位移植修复,其中3例采用常规方法,6例采用皮瓣不切取跖筋膜的改进术式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改进的术式不切取跖筋膜,对供区损伤小,皮瓣较薄,修复后的外形较好。说明带蒂移位移植适宜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采用游离皮瓣修复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形成复杂性创面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方法:25例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严重的患者均行游离皮瓣移植术,术后给予精心护理和细心观察。结果:24例患者术后皮瓣完全成活,未出现坏死或感染,外观满意。1例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患者出现皮瓣远端部分坏死,经扩创植皮术封闭创面,足及踝关节的运动功能良好。结论:四肢皮肤软组织严重缺损患者进行游离皮瓣移植效果确切,术后有效的护理措施及临床观察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盆底序列解剖,观察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中间环的立体构象特点,进一步分析肌肉收缩力的方向及特点.方法采取自行设计的盆底序列解剖方法,对18具无直肠肛门疾患尸体及1具先天性直肠肛门畸形新生儿尸体实施盆底局部精细解剖,获得完整的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标本,使用放大镜、解剖显微镜对肌肉的走形、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盆底序列解剖获得如下组成部分:完整骨盆及其全部连带结构,骨盆及其连带的全部盆底肌群,半开放的骨盆,盆底肌与骨盆骨性结构完全分离,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外括约肌复合体中间环纤维环绕肛管前壁后于肛管后方交叉,两侧肌束于肛管两侧壁形成小U型结构;肛管前方肌纤维粗大,与肛管前壁附着疏松,后方肌纤维纤细含有纤维结缔组织,与肛管后壁附着紧密.结论序列盆底解剖可以确保获得完整的肛门外括约肌复合体标本.外括约肌复合体肌中间环纤维环绕肛管前壁后于肛管后方交叉,两侧肌束终止于肛管两侧壁,呈现出特有的小U型构象,对肛管侧壁形成压迫;肌纤维与肛管后壁紧密附着形成肌肉的作用止点,决定了中间环肌纤维向后的收缩力.  相似文献   

12.
肛瘘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肛管直肠压力测定对肛瘘手术的疗效评价。方法对38例肛瘘患者进行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压力测定,观察直肠肛门反射、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及肛管最大收缩压等指标情况。结果38例患者18例术后直肠肛门反射增强,10例降低,10例手术前后无显著性差异。手术前后肛管最大收缩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较术前明显降低,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可用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来评价肛瘘手术的临床疗效,作为肛肠术后患者肛门直肠功能评价指标,为手术方式的改进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传统手术方式和LIFT术式治疗肛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60例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行传统肛瘘术和LIFT术治疗.结果 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门括约功能的良好率86.66%,对照组70.00%(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肛管直肠的静息压和肛管最大收缩压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复发率6.67%,对照组13.33% (P<0.05).结论 LIF术式治疗后患者的肛门括约功能及肛管直肠的静息压、肛管最大收缩压的改善效果优于传统手术,且复发率低,可作为肛瘘临床治疗的一线方案.  相似文献   

14.
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评价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单纯性肛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的临床试验设计方案。244例高位和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切开(挂线)法对照组。以愈合时间、治愈率、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积分等作为主要的观测指标;采用肛门直肠测压法进行安全性评价;并对两种手术方法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低位和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的治愈率在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位单纯性肛瘘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2.26±8.67)d,对照组为(31.41±11.39)d;高位单纯性肛瘘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24.73±8.15)d,对照组为(32.20±12.60)d;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低位和高位单纯性肛瘘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除括约肌功能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外(P<0.05,P<0.01),其余各项症状积分和总积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低位单纯性肛瘘患者各项生活质量积分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高位单纯性肛瘘治疗组生活质量括约肌功能积分和对治疗的信心积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项积分两组间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显示,治疗组住院总费用要低于对照组(P<0.01)。低位和高位单纯性肛瘘治疗组肛管最大收缩压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治疗后的肛管最大收缩压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较治疗组治疗后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隧道式拖线术治疗单纯性肛瘘可以缩短病程、降低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能保护肛管括约肌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内括约肌切断术治疗肛肠疾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40例分别患有肛裂,混合痔,肛管狭窄并接受了内括约肌切断术的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疗效满意,肛门疼痛,水肿及便秘等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内括约肌切断术能有效减轻术后肛门疼痛,水肿,改善便秘症状。  相似文献   

16.
排粪造影的正常表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们对110例无肛直肠临床症状者作了排粪造影检查。男性57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43.15岁。其中82例表现正常,28例表现异常。排便时正常表现:(1)肛管直肠角(ARA)增大。轴线法测量ARA平均增大21.27°,近似轴线法测量平均增大36.72°。(2)耻骨直肠肌压迹变浅或消失。(3)肛管长度缩短及肛管开放。肛管长度(AL)平均缩短1.20cm,肛管宽度(AW)平均为2.23cm。(4)盆底抵抗力良好。排便时会阴下降(DP)<3.0cm。在女性直肠阴道隔无变形。(5)末段直肠内钡剂大部或全部排空。  相似文献   

17.
潘燕  俞一峰  龚海  姚勇 《海南医学》2012,23(15):62-63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Dixon(经腹前切除术)术前术后不同时期直肠和肛管功能变化。方法采用4通道水灌注式肛门直肠压力检测系统,对64例直肠癌患者进行Dixon’s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直肠肛门压力测定。结果①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肛管静息压均低于术前(P<0.01);②肛门最大收缩压和肛门最大收缩时间较术前均明显降低(P<0.01);③肛门控便能力较术前下降(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Dixon术后肛门控便功能有所下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肛门控便能力正在逐步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椎管内注入吗啡和东莨菪碱预先镇痛对肛肠手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64例骶管阻滞肛肠手术的患者,在骶管阻滞成功后3min,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镇痛组(A组)骶管注入吗啡1.5~2mg和东莨菪碱0.2mg加生理盐水至5ml;对照组(B组)骶管注入生理盐水5ml。以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手术后4h、6h、8h、12h、24h和48h观察疼痛程度和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A组在各观察时点的VAS评分均小于或等于3分,B组则大于6分。A组患者的睡眠、进食、肛门功能恢复都好于B组;尿潴留和腹胀等副作用明显少于B组。结论骶管阻滞后加用吗啡和东莨菪碱预先镇痛可明显缓解肛肠手术后患者的疼痛,促进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9.
[摘要] 目的 观察骶管内注射纳洛酮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存在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经肛门直肠压力学检查确诊)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44例。观察大便失禁次数及相关直肠肛管压力学检查项目。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肛管最大收缩压、静息压、直肠感觉阈、感觉收缩时间阈均明显改善(P<0.01)。结论 骶管内注射纳洛酮治疗神经源性大便失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0.
排粪造影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介绍排粪造影方法,报告160例造影结果。对照组52例中2例(385%)异常;排粪障碍组108例,仅18例(1667%)未见异常,提出了肛直角和肛上距正常测量值。报道主要异常X线表现。探讨了排粪造影检查对于肛管直肠部及盆底疾病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