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损,可及诸脏,变生百疾。因此,重新审视金元时期李东垣所创的补土学派的学术思想,总结其辨治脾胃病的经验,对临床有较大指导价值。在前人诸多论述东垣脾胃学说的基础上,除详细阐释"补土"之要妙,明晰"阴火"、"甘温除热"、"升阳散火"等众所周知的"擅补"思维外,还发前人之未发,总结了东垣亦擅随证驱除中焦邪实以及立益气活血之法针对气虚血瘀诸病的"擅攻"之要,全面展现了东垣针对脾胃病证,虚实各异,辨治各显千秋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3.
初探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金元四大家之一,其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李东垣脾胃学说的理论基础,来自于《内经》,而张仲景、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对李东垣影响也较深,尤以张元素的直接经验对李东垣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影响尤为深刻。李氏认为"脾胃为生化之源",人以胃气为本,人身机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依赖于脾运胃纳。文章从该学说形成的时代背景、典籍和师承的启示及理论依据3方面对李东垣脾胃学说理论作以初探。  相似文献   

4.
李东垣和朱丹溪同为金元四大家,然二人对脾胃有各自的学术思想,李东垣注重脾胃内伤,以补中益气为主;朱丹溪侧重脾胃清养,以滋阴为主。东垣与丹溪各有所专一精到之处,但不能株守一法,宜吸取其精华,融会贯通,熟练运用以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李东垣和张仲景两位医家所处时期的气候环境、疫病流行特点及其脾胃生理观、治则和方药的研究,认为张仲景受外部气候环境的影响,学术观点详于外感而略于内伤,但其提出的"脾旺不受邪"的发病学观点,即在治法上注重调理脾胃,则是治疗学上的一大进步;李东垣受外部战争及亲身经历的"土疫"-脾性流行病等因素的影响,学术观点独重脾胃而略论外邪,但他脾胃学说的代表方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其中升阳之风药依然可以达到祛邪解表的实际效果。从这一层面来说,世医所言"外感宗仲景,内伤法东垣"之说也就不是绝对的了。  相似文献   

6.
李东垣脾胃学说与临床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是金元四大家中补土派的代表 ,他创立的脾胃学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在学习《脾胃论》的基础上 ,从生理病理和治法用药两方面探讨脾胃学说的实质 ,本着古为今用的思想 ,归述其在现代临床上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对东垣脾胃学说的研究方法加以梳理,从医家医著、学说形成、影响发展、理论探讨、临床应用、实验研究、方法论析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就方法论角度理清研究思路,有助于研学习用。  相似文献   

8.
脾胃学说再求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李东垣脾胃学说的核心思想,把握东垣学说的基本精神,更好地指导临床。[方法]连贯分析李东垣的四部著作,探究其核心思想与组方用药的原理,还原"阴火"概念形成的思路,并以图表的方式,分析脾气虚陷的机理、证候和治疗。[结果]揭示风药与补气健脾药存在着协同效应,归纳"阴火"概念的四层内涵,阐明元气损伤与脾胃虚衰的内在关系,发现脾气虚陷常伴有内外邪侵袭之多种病症,须治以补中益气和升阳举陷,并作随证加减。[结论]针对诸虚不足,以升阳益气法调理脾胃为中心的学术思想,拓宽了中医临床治疗学,目前仍有效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0.
《中医各家学说》是反映历代中医学成就的一门课程,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和研究性。李东垣的脾胃"内伤热中"说在中医学术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医各家学说》课程讲授一大重点和难点。严世芸教授为著名中医医史文献专家,以李东垣"内伤热中"说为例,介绍严教授的教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脾胃一脏一腑,为表里关系;脾主运化,主升清,胃主通降,主腐熟;脾胃功能正常,则气血生化充足,皮部、经筋、脏腑得以充养;脾胃为气血之源,生化之本,不仅滋养先天,弥补先天不足,更为后天之本,机体赖以生存的根本。若脾胃不足,则生化不足,机体失养,通过五行及经络等联系,出现脾胃已病,非独一脏病也,他藏皆病。故而脾胃已病,百病由生。所以了解了脾胃的生理功能,以及发病机制,即可在日常生活中,适当调理脾胃,做到未病先防。  相似文献   

12.
脾与胃同属中焦,互为表里,并以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种相反相成的特性,维持其生理功能。任何一方出现偏颇,都会影响对方。当脾或胃出现病变时,应根据其特性加以调整。苦辛通降法是运用苦寒和辛温两种不同性味的药物配伍治疗疾病的一种特殊方法,适用于脾胃病之太阴、阳明同病的证候,有寄开于泄,寓通于降,相反相成,互制互济的效果。临床上脾胃病中出现寒热错杂、升降失调时当以苦辛通降法治之。王少华取法张仲景治疗痞证之苦辛通降法,将其从治疗少阳误下痞证,发展为治疗脾胃病之太阴、阳明同病的证候,广泛用于临床上反流性食管炎、慢性胃炎、肠炎、胃神经官能症及溃疡性结肠炎等脾胃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吴门医派是中医学一个重要的学术流派,吴医对杂病的诊治独具特点:运用"久病入络"、"久痛入络"、"主客交"等络病理论指导脾胃病临床实践,每获良效。现以"络病理论"为切入点,梳理并总结明清吴门医家现存古籍医案中治疗脾胃病的思路和实践,以期更好地指导当前脾胃病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4.
朱道斌 《中外医疗》2016,(9):170-171
目的 探究中西药联合在脾胃病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择取该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106例作为该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均有53例.对常规组与研究组患者分别采取单纯西药治疗与中西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与常规组患者的根除率分别为79.25%与11.3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脾胃病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中给予中西药联合治疗方案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疾病根除率,值得推荐采纳.  相似文献   

15.
《内经》的脾胃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与临床的诊疗实践。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就是在《内经》脾胃理论的指导下,总结临床实践之后著成了传世之作《脾胃论》的。近现代的中西汇通医家张锡纯的《医学衷中参西录》也是如此。本文仅从三个方面分析《内经》脾胃理论在老年病防治中的临床意义,以飨读者。1“阳明脉衰”与“阴气自半”《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此处“阴气”即指肾中精气,亦即肾气。肾为先天之本,内寄真阴真阳。年青时,肾中阴平阳秘;年四十,如日中天———肾中阴阳之气壮盛到了极点,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清热补肾健脾通络法联合新风胶囊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iltis,AS)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活动期A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柳氮磺吡啶治疗,治疗组采用清热补肾健脾通络汤合新风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指标和活动性炎症指标。结果①治疗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治疗组视觉模拟评分、Dougados功能指数、血沉、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P〈0.01),晨僵时间显著缩短(P〈0.01),指地距离和Schober试验距离显著增加(P〈0.01),对照组除了指地距离和Schober试验距离外,上述其他指标显著改善(P〈0.01);除了血沉外,治疗组在改善以上其他指标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③治疗组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共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清热补肾健脾通络法联合新风胶囊治疗活动期AS疗效显著,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谈冠心病心绞痛从脾胃论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劳逸失度是冠心痛心绞痛发病的重要因素,从脾胃论治辨证分型为脾胃虚弱,气虚不运;气虚血少,心脾两虚;脾阳虚衰;脾虚湿盛;肝脾失调,肝胃不和。临床依此制定治则和处方,常能改善症状,降低血脂,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状况,从而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9.
提出脾胃系病证的系统教学法,将具体疾病的教学与该系病证的整体特点及一般规律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对其它系统病证的学习可达触类旁通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