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炎症标志物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关系。方法将确诊的下肢DVT患者42例为观察组,另随机选取就诊的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两组均采集静脉血进行G反应蛋白(CBP)、红细胞沉降率(ESR)、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印P)及血常规检测。结果DVT患者CBP、ESB、FDP、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DVT表现出CBP、ESR、白细胞等炎症标志物的水平变化,临床可结合以上指标作为DVT的辅助诊断,有助于发现DVT高危人群,预警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张磊  李引刚  崔志强  陈楚  马建兵  支力强 《西部医学》2020,32(10):1500-1503
目的 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4月在西安市红会医院就诊的149例骨科术后行DVT探查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前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为高同型半胱氨酸组和正常组;再根据术后超声结果分为DVT组(术前无 术后有)和非DVT组(术前无 术后无),排除术前有血栓患者。比较各组之间Hcy值的差异,评价DVT与HHcy的关系,再进一步评价HHcy对发生DVT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两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之间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亚组分析DVT组Hcy值(247±142)μmol/L与非DVT组(148±67)μmol/L存在明显差异(P<0001),但Hcy数值与血栓宽度无统计学意义(P=0553);在DVT组分析中HHcy者发生率高于正常Hcy者(812% vs 188%)(P<0001);分析显示DVT的发生与Hcy水平存在显著性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HHcy对骨科术后DVT的预测有较好的诊断价值(AUC 0750);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cy为自变量,DVT是否发生为因变量,得Exp(B)即OR为5385,P<0.05,可得HHcy与术后DVT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增加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有影响,两者存在相关性,但同型半胱氨酸的数值与血栓宽度直径无明显相关性,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以作为预测骨科术后DVT的诊断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急性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病率,并探讨DVT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9月至2021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且发病24 h内住院的脑出血患者245例,在患者脑出血后10~14 d内进行双下肢静脉超声检查,得出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病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老年患者脑出血后并发DVT的影响因素。结果:245例中老年脑出血患者中79例患者发生DVT,发病率为32.24%,其中39例(49.37%)无DVT的临床症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OR =1.73,95%CI =1.12~2.98)、下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3分(OR =4.13,95%CI =2.15~8.97)、连续卧床时间≥3 d(OR =4.73,95%CI =2.25~9.78)、Wells评分≥2 分(OR =3.54,95%CI =1.62~6.67)、入院时D-二聚体高(OR =3.06,95%CI =1.01~3.49)是脑出血后急性期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康复治疗是DVT发生的保护因素(OR =0.55,95%CI =0.28~0.96)。结论:中老年人脑出血后DVT发生率较高,接近一半的患者无DVT临床症状。中老年急性期卒中患者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多,建议及时对存在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DVT监测和干预,并结合脑出血早期康复治疗以减少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DD)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水平检测对骨折病人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骨折病人57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68名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和DD、FDP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FDP阳性率,以及发生深静脉血栓(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结果观察组Fg、DD、FD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TT低于对照组(P < 0.05),2组PT和APT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不同类型骨折病人Fg、DD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FDP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前1 d,观察组中发生DVT与未发生DVT病人的Fg、DD、FD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发生DVT病人Fg、DD和FD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发生DVT病人(P < 0.01),且发生DVT病人Fg、DD、FDP水平均较术前1 d明显升高(P < 0.01)。结论凝血指标和DD、FDP水平可有效反映骨折病人凝血功能,灵敏度较高,对预防病人DVT形成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及预防。方法:对25倒卒中合并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与30例非DVT脑卒中患者作对照。结果:25倒DVT患者中,21例发生瘫痪侧肢体,4例在双侧;有股静脉穿刺置管史14例,DVT平均发生在置管后第ll天;DVT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较非DVT患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DVT是脑卒中的常见并发症,高龄、卧床、重度肢体瘫痪、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等是发生DVT的高危因素,脑卒中偏瘫患者应积极采取早期预防措施,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6.
抗心磷脂抗体与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鸣  金炜  张鸿坤  潘松龄  汪忠镐 《浙江医学》2002,24(2):74-75,78
目的 探讨抗心磷脂抗体(ACL抗体)在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2例DVT患者的ACL抗体,其中22例为术后DVT患者,20例为无诱因DVT患者;另以4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结果 术后DVT患者的ACL抗体阳性率为27.3%,无诱因DVT患者的ACL抗体阳性率为55.0%,两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及0.01);在DVT患者中,ACL抗体与自发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症有明显相关性(均P<0.05)。结论 对术前有血栓形成史、自发性流产史和不明原因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有必要检测ACL抗体,阳性者术中、术后应给予抗凝剂以预防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症医学科(ICU)脑外伤术后患者血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降低是否为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  方法  本研究为前瞻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入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的169例脑外伤患者,患者均在术后进入ICU的首日抽取血标本进行血常规和血生化等检测,并以入ICU第7天的四肢彩超检查结果为DVT的诊断标准,作HDL-C预测DVT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根据其截断值将患者分为HDL-C正常组和HDL-C降低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入ICU第7 天DVT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危险因素分析。  结果  采用HDL-C预测纳入的169例脑外伤术后患者DVT,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63(95%可信区间:0.54~0.72,P=0.008),取约登指数最大点(HDL-C=0.90 mmol/L)为截断值,其预测DVT发生的敏感度为62.5%、特异度为65.3%、阳性预测值为41.7%,阴性预测值为81.4%。根据ROC曲线截断点分为HDL-C降低组(HDL-C≤0.90 mmol/L)72例,HDL-C正常组(HDL-C>0.90 mmol/L)97例。即使常规采用了物理预防血栓的手段,脑外伤术后患者在入ICU第7 天,共有48例发生DVT,DVT的发生率为28.4%(48/169)。HDL-C降低组为72例,其中30例(41.7%)发生DVT,高于HDL-C正常组(18.6%,18/97),在调整混杂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ICU死亡率、住院死亡率、住ICU时间、总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增高〔标准偏回归系数(B=0.339) 〕、缩血管药物使用(B=0.298)、格拉斯哥昏迷评分降低(B=?0.241)和HDL-C水平降低(B=?0.312)均是DVT形成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  ICU脑外伤术后患者HDL-C水平低是入ICU第7 天DVT发生的危险因素,但仍需谨慎应用于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8.
张维蛟  王东生  孙红辉  韩秀清 《吉林医学》2008,29(19):1647-164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R)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防治。方法:对45例THR术后患者联合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防治DVT的发生。结果:45例中有44例没有发生DVT,有效率达97.7%。结论:应用药物和物理方法联合防治THR术后DVT的发生经济、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对骨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对140例髋、膝关节手术及髋关节周围手术后患者,分别采用低分子肝素和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的方法预防下肢DVT的发生,观察两组患者双下肢DVT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后发生下肢DVT3例,发生率为4.29%(3/70)。对照组手术后发生DVT11例,发生率为15.71%(11/70),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P&lt;0.05)。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人力挤压腓肠肌可以降低骨科手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时间、症状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及1年随访资料,依据有无DVT分为非DVT组(183例)和DVT组(48例)。比较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体质量指数、心脏病史、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假体类型、置换类型、术后疼痛及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对发生DVT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髋关节置换术后并发症状性DVT主要发生于术后1月内,无症状性DVT发病高峰在术后3~6个月,且后者发生率高于前者。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P <0.05)、手术时间(P <0.01)、术后疼痛(P <0.05)、术后3个月是否口服抗血小板药(P <0.05)是DVT形成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术后3个月口服抗血小板药(OR=0.32,95%CI:0.17~0.86,P <0.01)是DVT形成的保护性因素,术后疼痛(OR=1.89,95%CI:1.84~2.37,P <0.01)是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发生DVT的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