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预防剖宫产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行剖宫产术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机随机分配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干预,比较2组产妇的凝血功能、下肢疼痛程度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5 d的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 d、5 d及7 d的下肢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术后产妇开展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干预,可以改...  相似文献   

2.
武红 《基层医学论坛》2023,(22):148-150
目的 探讨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联合依诺肝素钠预防高危产妇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20年3月—2021年10月在新泰市人民医院住院行剖宫产、具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98例产妇,按干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统联合依诺肝素钠预防。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凝血指标变化,分析比较2组DVT发生部位、发生率,术后5 d出血量及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术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imer,D-D)值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5 d出血量及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脉冲加压抗栓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综合护理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92例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后分别予以实施综合护理与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率为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2.61%;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情况、日常生活能力以及生存质量等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给予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患者DVT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郝敬铎  岑雪英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12):1348-1348,1350
目的探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144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采用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进行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观察组),149例普外科手术患者术后常规处理(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下肢间歇加压充气装置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且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内科重症患者按照住院编号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术后护理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对照组术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术后静脉血流峰平均速度(32.07±7.55)cm/s与对照组(25.14±7.32)cm/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率为6.7%,对照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率为24.4%,2组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科重症患者护理中采用间歇充气加压能够有效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从而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对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从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髋膝关节周围骨折及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中抽取9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使用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同时对双下肢交替进行间歇性充气加压来预防下肢关节的静脉血栓,对照组患者只在术后使用低分子肝素。对两组患者的静脉血栓症状进行评估,观察下肢深静脉彩超,记录围手术期的出血量。结果:观察组经过两种预防方法联合介入,其术后术侧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围手术期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髋膝关节手术使用低分子肝素联合间歇充气加压可以有效的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在预防髋膝关节术后静脉血栓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观察抗栓胶囊”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即分成二组.治疗组30例,用中医结合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抗栓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疗效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压力抗栓泵和针对性专业护理对预防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方法 将2006年1月至2008年月8收治的初次脑卒中偏瘫患者22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压力抗栓泵和针对性专业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2个月内观察小腿周径、深静脉血流速度、是否有DVT形成、肢体症状(肿胀、疼痛、皮温)等.结果 治疗组小腿周径明显小于对照组,深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治疗组发生DVT 4例,对照组发生DVT 13例.结论 压力抗栓泵和专业护理能有效预防偏瘫患者下肢DVT形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后静脉血栓的预防护理方法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3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80例下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预防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并发静脉血栓患者6例,占总比例的15%,对照组并发静脉血栓患者15例,占总比例的37.5%,观察组康复率为85%,对照组康复率为62.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下肢骨折患者给予有效的静脉血栓预防的护理措施,能显著降低静脉血栓的形成,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预后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循证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方法在本次研究中,主要是针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分析研究的,所以我院在选择研究对象的时候要确保所有患者都确诊为重症颅脑损伤,并且所有患者都是自愿参与研究调查的。在此基础上,选取了48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进行研究,并且将所有患者进行平均分组,每组患者为24人,主要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48例患者的选取时间均在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其中常规护理应用在对照组中,循证护理应用在观察组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以及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结果经本次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要远高于对照组,在颅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方面要远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结论循证护理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具有较大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肾病综合征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疗效.②方法 40例肾病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分别观察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稠度,治疗前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情况.③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PT和APTT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血浆黏稠度减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观察组无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照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4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肾病综合征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路径式护理预防颅脑损伤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的效果。方法:选取50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路径式护理,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两组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肌力恢复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命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路径式护理应用于预防颅脑损伤患者肌肉废用性萎缩中,可提高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肌力恢复有效率和生命质量评分,优于常规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结合常规的护理措施预防与常规的护理措施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 将我科2009年11月-2011年4月收治的120例骨科下肢手术患者,将其分为实验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的护理措施预防,实验组增加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预防.结果 实验组发生了4例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发生了24例,发生率为40% (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间歇性空气加压治疗仪结合常规的护理措施在预防骨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方面优于常规的护理措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用的是日常的护理方法,而观察组则选择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干预。结果对比两组病人的下肢浮肿发生率及DVT发生率情况,发现观察组明显强于对照组。结论尽早开始功能恢复、细致的整体护理、认真地执行预防步骤是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髋部骨折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静脉血栓患者220名,随机将其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有11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而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预防静脉血栓护理干预模式,通过比较和观察两组的实验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的下肢浮肿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而且对照组DVT的发生率也明显观察组。结论:通过实施综合预防静脉血栓护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下肢浮肿发生率和DVT的发生率,在临床医学上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见性护理方法。方法:选取在本院进行重型颅脑治疗的患者50例,根据其护理措施的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预见性护理)25例和对照组(常规护理)25例,而后跟踪观察患者进行的护理措施,并研究其护理措施的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试验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静脉炎、静脉壁损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长期卧床和静脉血栓史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方法中,临床预见性护理措施包括经常更换体位,定期下肢运动同时结合用药治疗,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盆腔手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要点研究。方法:选取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盆腔手术的患者46名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用单双数床号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人员对常规护理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基础护理措施,对观察组的患者,护理人员对其加强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4.35%)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11.32%),护理满意度评分(96.42±2.55)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82.42±2.39)。结论:对盆腔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能有效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高龄手术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护理对策。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月1日到2017年7月1日80例高龄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两组患者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予以整体护理干预模式。观察两组患者关于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7.5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70.00%,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龄手术患者予以整体护理干预模式能够有效的预防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出现,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观察早期干预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便秘的影响。方法:选10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取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早期预防与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便秘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便秘发生率为9.3%,对照组便秘发生率为46.3%,效果显著。结论:对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干预与综合护理能有效减少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间歇充气加压预防直肠癌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术后采用了间歇充气加压预防下肢DVT,并观察其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明显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为6.67%,对照组患者的下肢DVT发生率为21.67%(P0.05)。而且凝血四项指标显示观察组较对照组趋向低凝(aPTT、PT、TT上调,Fbg下调)。结论应用间歇充气加压可显著地改善直肠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预后,减少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