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 了解西部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对2009年1月至12月在张掖市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342名张掖市公务员、医务人员、企事业干部、离退休人员的血尿酸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为5.63%,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8.64%)高于女性(1.36%)(P<0.05);男性组血尿酸以30~49岁较高,与20~29岁、50~69岁年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女性组的血尿酸值随着年龄增加而增高,50岁以后高于其他年龄组(P均<0.05).同一年龄段不同性别血尿酸浓度比较,男性均高于女性(P均<0.05).结论 张掖市区健康体检人群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存在性别及年龄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北海地区居民血尿酸水平及相关指标。方法对5400例健康体检者的血尿酸水平及相关指标的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性平均血尿酸水平为(420.82±87.53)μmol/L,女性为(309.09±71.20)μmol/L,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47.81%,女性为24.40%,男性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20岁年龄组与50岁以上各中老年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女性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20、30√40岁青壮年年龄组与50岁以上各中老年年龄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O.01)。高尿酸血症组与正常组比较,男性组与女胜组比较,高血压发病率及体重超标发生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北海地区居民血尿酸水平和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均高于内地其他地区的调查结果,男性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女胜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高尿酸血症患者更容易伴发高血压、超重。  相似文献   

3.
《陕西医学杂志》2021,(1):107-110
目的:了解西安市职业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纳入职业人群6422例,根据是否患有NAFLD分为NAFLD组(2038例)和非NAFLD组(4384例)。比较不同年龄及性别人群NAFLD患病率情况,NAFLD组和非NAFLD组一般资料及生化指标,分析NAFLD危险因素。结果:检出NAFLD患者2038例,总患病率31.73%;男性NAFLD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34.66%与16.47%,P<0.001);女性20~29岁组NAFLD患病率低于其他年龄组(P<0.001);男性不同年龄组间NAFLD患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FLD组男女比例、年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腰围均高于非NAFLD组(均P<0.001)。与非NAFLD组相比,NAFLD组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降低(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肥胖(BMI及腰围)、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及尿酸水平)是影响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西安市职业人群NAFLD患病率较高,其中男性、肥胖(BMI及腰围)、代谢紊乱(血糖、血脂及尿酸水平)是影响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国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流行现状及自然病程。方法 对 常规体格检查的广州市城市居民1 430人进行3年队列追踪随访,对每例每年进行问卷调查,体检,血生化和B超检查。结果 终点时NAFLD患病率为20.5%显著高于基线时的16.6%,(P<0.05),其中男性为17.3%,女性14.9% (P>0.05),按年龄段标化后终点时患病率为13.7%,显著高于基线时的10.0%(P<0.05)。NAFLD累积发病率为106.1‰,年发病率为26.5‰。患者53.9%病情稳定,10.7%加重,9.0%减轻,26.4%消退。在随访人群中未见死亡者。单因素分析显示,体质指数(BMI)、血三酰甘油(TG)、空腹血糖、收缩/舒张压、血尿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升高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HDL-C)降低均是发病危险因子。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发病与BMI、TG、ALT呈正相关(β=0.291,0.35,0.019,P<0.01),与HDL-C呈负相关(β=-1.839,P<0.01),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发病(β=0.631,P<0.05)。结论 NAFLD是良性疾病,其发病率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与代谢综合征(MS)相关的指标是发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广州铁路中老年职工(年龄≥45岁)脂肪肝(FLO)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7年9月-2008年8月,选择广州铁路地区中老年职工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和肝脏超声检查.结果 4 974例受检人员中,共检出FLD患者1 473人,FLD患病率为29.6%,男性FLD患病率为29.4%,女性为3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4);男性及女性均在55~65岁达到峰值.55岁以前男性的患病率高于女性(P=0.028),55岁后两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为5.4%,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病率为24.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血糖、肥胖、高尿酸血症是广州铁路中老年职工FLD的影响因素.结论 广州铁路中老年职工FLD患病率高,主要为NAFLD.饮酒、高血压、高甘油三酯、高血糖、肥胖、高血尿酸等为FLD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乌市在职职员脂肪肝患病率及其与血脂、血糖、肝酶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乌市地区5个企事业1265名在职职员健康体检中,检测空腹血脂、血糖、肝功能,做腹部彩超,依据彩超结果分为脂肪肝组及非脂肪肝组。进行两组血生化结果比较。结果:乌兰浩特在职职员脂肪肝发病率23.40%。脂肪肝组血脂(除HDL—C)、血糖、肝酶升高的百分率及HDL—C降低的百分率显著高于非脂肪肝组(P〈0.05),且脂肪肝与血脂、血糖、肝酶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结论:乌市地区在职职员脂肪肝发病率较高,男性40~50岁发病率最高,女性50~61岁发病率最高。脂肪肝与CH、TG、LDL—C、FBS、GGT、ALT升高和HDL—C降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现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以接受健康体检的1 108例某地区煤矿职工为研究对象,收集相关体检资料,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NAFLD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NAFLD发生率为32.94%(95%CI:30.17% ~35.71%).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吸烟、血压(BP)、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体质指数(BMI)、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UA)和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SCr)与NAFLD的发生有显著关系,P<0.05或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BMI、TG、UA、ALT和HDL-C进入以NAFLD为应变量的回归方程.结论 该地区煤矿职工NAFLD的患病率处于中高水平.男性、年龄、BMI、TG、UA和ALT是NAFLD发病的危险因素,HDL-C是保护因素,需加强NAFLD高危群体的宣教防治工作,指导其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预防和减少NAFLD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内蒙古中部高原地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至2021年锡林郭勒盟蒙医医院25609例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患有高尿酸血症分为正常组和高尿酸组,分析各组不同性别、不同年龄HUA的患病情况,并探讨部分指标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20845例研究对象,其中男11984人(57.5%),血尿酸水平(375±86)μmol/L;女8861人(42.5%),血尿酸水平(261±69)μmol/L;纳入人群的总体血尿酸水平为(326±97)μmol/L。正常组及HUA组男性血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女性(P<0.001),男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平均血尿酸水平有下降趋势,女性50岁之前随着年龄增长平均血尿酸水平变化不大,50岁之后平均血尿酸水平有所升高。HUA组4292例,总体患病率20.6%。<30岁组1038例,30~39岁组1345例,40~49岁组871例,50~59岁组754例,≥60岁组284例;30~39岁组患病率最高,<30岁组次之,≥60岁组患病率显著降低。男性患者血尿酸水平在<30岁年龄组中最高。女性患者50岁以后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血尿酸水平≥60岁年龄组中最高。近3年<30岁组、30~39岁组男性患者及40~49岁组女性患者血尿酸水平整体呈现逐年升高态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谷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三酰甘油(triglycerides,TG)、胆固醇(cholesterol,CHO)、尿素(urea nitrogen,UREA)、肌酐(creatinine,CREA)是HUA的危险因素。结论 内蒙古中部高原地区男女血尿酸水平差异明显,男性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年轻男性HUA患者血尿酸水平逐年升高,有年轻化趋势。年龄、性别、ALT、CHO、TG、UREA、CREA是HU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患病率及其相关生化指标。方法:调查2008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体检者1916例,内容包括一般资料、血生化检查以及肝脏实时超声检查。结果:1916例体检者完成调查,共检出脂肪肝467例,其中非酒精性脂肪肝446例,患病率为23.26%。男性患病率为35.72%,女性患病率为9.9%。男性NAFLD患病率在50岁之前随年龄增长而增加,50岁之后开始下降,女性在70岁之前NAFL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除60~70岁年龄组男女两性患病率无差异(P〉0.05)外,其他各组均显著高于女性(P〈0.01);各年龄组NAFLD患病率民族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随年龄增加两民族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但两民族患病率的高峰有所不同,汉族以30~40组患病率最高,达26.43%,维吾尔族以40~50组患病率最高,达31.71%。NAFLD组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尿酸(UA)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空腹血糖(GLU)、总胆固醇(TC)在两组中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健康体检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患病率高,血脂异常及其相关的多元代谢紊乱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关系密切,性别、年龄和民族可能是NAFLD的间接因素,ALT、AST、GGT等肝脏酶学指标测定可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武汉市水果湖社区老年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流行及危险因素。方法:收集3 468例60岁以上社区老年人群的体检资料,对比分析NAFLD组与非NAFLD组之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比较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腰围身高比(WHtR)、空腹血糖(F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酸(UA)等,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FLD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NAFLD患病率44. 43%,女性明显高于男性,NAFLD组的BMI、腰围、WHtR、FBG、TC、TG、LDL-C、ALT、AST、UA均高于非NAFLD组,而HDL-C低于非NAFLD组,NAFLD组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非NAFLD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AFLD的危险因素为女性、高血压、代谢综合征、腰围、肥胖、TG、LDL-C、ALT>40 U/L、UA,而HDL-C为保护因素。结论:武汉市水果湖社区老年人NAFLD患病率较高,尤其是老年女性,NAFLD与高血压、代谢综合征、高血脂、高ALT、高尿酸血症等密切相关,而与糖尿病、骨密度水平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研究方法LiPA(Line Probe Assay)分析VacA等位基因的表达,了解幽门螺旋杆菌致病机理的理解。方法从三个不同城市87位进行胃镜检查患者的胃粘膜中培养出幽门螺旋杆菌,提取DNA,用LiPA方法分析VacA等位基因。结果(1)87位患者以sic(88.5%)和m2a(63.2%)分布为主,未发现s1b和s2;(2)混合菌株感染率为41.4%,远远高于西方国家,其中上海的混合感染率最高(62.5%),与北京(41.0%)和南宁(20.8%)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3)北京、海、南京三个不同城市s1、m等位基因亚型分布率存在差异;(4)溃疡病和非溃疡病患者m1和m2的分布率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多重菌株感染率较高,不同的m基因型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6):77-79
目的探讨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科在2010年1月~2017年9月收治的73例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治疗,对患者术区肿胀消退、术后伤口感染、伤口愈合、牙龈再附着、术后复发、骨质改建、骨质修复等情况随访观察。结果 73例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为1~4 d。73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伤口感染,伤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牙龈再附着情况好,术后均未见复发。术后未见并发症。骨质改建效果好,骨质修复的效果因影像学资料过少,缺乏客观依据,暂不下有效结论。结论对上颌骨牙源性囊肿患者进行囊肿彻底刮除手术,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良好,值得在临床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动态观察扩张兔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选用2--3kg新西兰大白兔64只,分为2大组,快速扩张组和常规扩张组,每组32只,每大组再分为4组,为扩张完成后即时、1周、12周、24周组。每组8只,其中4只为实验组,另4只植入扩张器不扩张作为对照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皮肤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皮扩张后经历--由扩张刺激引起的创伤至完全修复的过程。扩张后即时真皮中成纤维细胞大量增生,功能由静止转向活跃,胶原纤维碎裂成片,弹力纤维部分断裂,炎症细胞浸润;扩张后1周常规扩张组基底膜连续性基本恢复。显示成纤维细胞合成功能活跃。扩张后12周、24周,成纤维细胞趋于稳定、形态狭长,部分胶原排列紊乱,部分有似癜痕样改变。结论:扩张刺激可致兔皮肤创伤。扩张后真皮不可完全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芹黄素对大鼠缺血视网膜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30只Long-Evans大鼠用动脉结扎法造成视网膜缺血模型,其中治疗组20只腹腔注射芹黄素,对照组10只注射溶媒二甲基亚酚。用视觉电生理仪检查视网膜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芹黄素治疗组视网膜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芹黄素能促进大鼠缺血视网膜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总结该院1999年-2001年间收治的十二指肠损伤7例临床经验。结果:合并其他腹部脏器损伤86%(6/7),单纯十二指肠损伤14%(1/7)。损伤部位以十二指肠降部为多占71%(5/7),水平部和球部各占14%(1/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8%(2/7)、病死率14%(1/7)。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早诊断、早手术、术中认真探查,掌握好检查指征,选择合理恰当术式,加强术后管理,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人体寄生虫学多媒体教学效果的初步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指出多媒体辅助教学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受到了绝大部分同学的赞同和欢迎.  相似文献   

20.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