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医学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瑰宝,现代中医学应该怎么走、中医学与西医学究竟如何结合?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是值得每一位中医学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文献表现、知识构成等诸多方面论证认为,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和色彩。与其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毋宁说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医学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以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金元时期理学为当时主要的哲学流派,并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医学的发展。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作用起始于医家,进而通过医家扩展至具体的中医学理论,这种影响途径促使宋金元时期中医学产生了深刻而全面的改变;在具体的思想理论层面,理学对中医学的影响主要表现于二者在理论上的融合、理学天人观念对中医学“五运六气”学说发展的促进、格物致知认识方法对医家研习医理的改变等方面;在肯定理学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促进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理学亦对中医学发展起到阻滞作用,随着中医学的“理学化”日益加剧,理学对中医学的阻滞作用依旧是沿着“医家-医学理论”的作用路径逐渐产生影响。深刻认识理学对中医学影响的具体表现及负面影响,对客观认识中医学理论的形成、继承与发展中医药事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儒家文明是中医学形成发展的摇篮,它的格物致知贯穿于中医学的始终。从儒家文明中找中医学自身发展的科学精神,并指导今后中医现代化的发展走向,仍具有现实意义。中医学的发展需要格物致知的重新崛起。围绕整体观念的重新崛起、辨证论治的创新发展。直觉灵感的再创辉煌、特色优势的发扬光大等属于自然科学性质的方面进行了讨论与分析。认为中医现代化不仅是中医学能够科学化部分的现代化,而且包括有关人文内容部分的现代化。中医学格物致知的重新崛起,体现了这种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融合的精神。  相似文献   

5.
从研究对象、思维方式、文献表现、知识构成等诸多方面论证认为,中医学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和色彩。与其说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领域,毋宁说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医学应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以利于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浅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中医学理论的发展目标和创新思路。提出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总目标是实现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 ,其分目标主要是 :①中医学理论范畴中基本概念的规范化 ;②证候  概念的规范化及其微观指标的确定 ;③将中医学的相关概念独立于古代哲学概念并确立其自然科学的属性 ;④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密切结合 ;⑤传统理论的改造与新理论体系的构建。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主要是 :①明确中医学的学科属性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并融入大量人文社科知识的医学科学 ;②正确认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继承与创新并行的发展思路 ;③科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医学理论和概念的影响 ;④积极推动中医基础理论、基础概念和术语的规范化进程。提出了中医学理论创新和基本概念规范化应遵循的 4条原则 :①该理论和概念在中医古籍文献中有明确记载 ;②临床应用性或科研应用性强 ;③与其上下游及相关理论和概念的逻辑性强 ;④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回顾中医史上“古法”与“今病”的矛盾运动对中医学发展的重要作用 ,说明“理论与实践”的矛盾是中医学发展的动力。认为“守古法不合今病”的思想是革新意识、创新精神。现代中医学的发展需要花大气力研究“今病”,运用现代科学的理论、观点、方法研究“今病”,突破传统的“古法”,解决“古法”与“今病”的矛盾 ,促进中医学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说明唯物辩证法是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基础。方法通过中医学的发展史和中医学的辨证施治的实例分析,证明中医学的进步与发展是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相一致的。结果中医学的辩证施治和中草药的配伍组方都是在唯物辩证法理论指导下进行的。结论中医学和唯物辩证法哲学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9.
试从中医学本质属性思考中医学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针对中医发展提出建议,其中既有对近年来中医发展态势的反思与肯定,也有对未来发展态势的预测和假想,其中不乏相左观点。我们究竟应该向哪里去?中医学现代研究的主要方向在哪里?我们现在所实施的教育模式和遵从的学科结构对中医学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呢?我们认为,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有其自身合理的轨迹,中医学也不例外。谈发展不能不谈过去,尤其对已有近3000年历史的中医学来说,在历史中探明其客观发展轨迹更显重要,也更可行。再者,任何事物都有其特定本质,我们不能脱离本质单从现代科学发展态势和规律来谈中医学的发展,毕竟两者根植的土壤和基本内核存在较大差异。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尝试从中医学本质属性探讨入手分析中医学现代发展的框架与方向,希望能对中医学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讨论循证医学时代中医学如何发展。循证医学与经验医学具有重要的区别 ,中医学目前的发展阶段是经验医学阶段 ,中医学与循证医学并无内在联系。中医学的发展必须借助循证医学的方法 ,严格遵循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来进行中医临床试验是目前中医学发展和走向世界切实可行的方法。但中医学的创新发展仍应坚持自身的特色 ,基础理论的创新并借助循证医学方法的检验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在中医临床实践方面 ,提出“循证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新模式。这样既能把握一般规律 ,又能洞察特殊性 ,努力做到“知常达变”,而使病人获得最有针对性的中医治疗  相似文献   

11.
阐述了中医文献研究的价值及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的作用,中医临床的发展离不开中医文献研究,并介绍了开展中医文献研究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渊源和内容探讨,发挥中医药优势,并利用现代先进科学技术诊断手段,中西结合,综合治疗,争取做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早期防治,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推进"治未病"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新信息环境下军队医学图书馆发展策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阐述了新信息环境下文献信息的产生、传输和利用所产生的本质变化,分析了新信息环境的变化对图书馆学科和图书馆行业发展的影响,指出军队医学图书馆在发展定位上,要从主要面向医疗、科研和教学的文献信息保障转变到发挥医学文献信息研究在卫生政策与管理、医学科技创新、疾病控制与预防3个领域的支撑作用,提出了新信息环境下军队医学图书馆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为数据源,对2009年之前医学图书馆学研究论文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总结医学图书馆学发展历史,从研究队伍、核心刊物、专业研究领域几方面分析我国医学图书馆学研究现状,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方面指出我国医学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手术源流和手术相关问题,认识中医外科在现代医学不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从华佗的学术成就及影响,中国外科手术的滥觞、中国围手术期治疗的优势等方面做了详细论述,以期使各位医界同仁了解外科的历史和今天,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医学环境,更好地服务于广大患者。  相似文献   

16.
中西医学史对比教学是医学史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比较式教学法使医学史教学内容更丰富、条理更清晰,空间更广泛,思维更开阔。医学发展不是孤立的,医学史上任何一次变化和发展都与当时的思想文化、宗教信仰、地理环境、科学技术、医学教育密切相关,因此,在比较医学史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这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数字技术的成熟和实用化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人类将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数字世界。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在认识和使用数的基础上,遵循数的规律发展创新。本文通过对数码技术与人体穴位的相通性、天体运行轨迹与人体经络轨迹相同性的研究,尝试用数字解读人体,解读中医,解读《黄帝内经》,定义人体穴位和经络,用数码中医解读人体经络和穴位的客观存在及运行规律,使中医与西医有机结合,以此创新和发展中国的传统中医理论。  相似文献   

18.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整体化的今天,融入现代系统医学将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全身性疾病”概念的出现,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现代医学已从倾心于微观与实体的探索,开始走向对宏观整体以及系统联系的认识。因此,中西医结合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极大地丰富现代医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医学史教学及其相关研究较为薄弱。中医药学术思想发展的现代化进程研究亟待加强,这是医学史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对整个中医药学的发展都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有关医学史研究的学科及科研地位问题,仍有诸多不尽如人意,因此令人感到忧虑。  相似文献   

20.
论魏晋南北朝医家医著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南北朝是中医学术发展史上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这个时代的医学特点是许多医家著书立说,尤其是方书大量涌现,学术上能突破传统框架、重视临床实效、注重师承家传。体现魏晋南北朝中医学术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