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芪黄汤治疗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检验指标的变化及临床疗效。方法 52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芪黄汤内服,对照组采用"标准剂量强的松"方案治疗,分别于治疗后2d、7d、14d、28d测定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观察患儿皮肤黏膜紫斑情况。监测统计两组患者血小板达到峰值时间、血小板恢复时间以及出血停止时间;检测治疗前和治疗28d后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淋巴细胞群、CD19~+、CD3~+、CD3~+CD4~-CD8~+、CD3~+CD4~+CD8~-、CD3~-CD16~+56~+);观察4周的临床疗效及半年后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0.05);血小板恢复时间、达峰值时间以及出血停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0.05);两组血小板计数治疗后都有明显回升(0.05),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0.05);两组治疗后的淋巴细胞群、CD3~+CD4~-CD8~+、CD19~+明显下降,CD3~+、CD3~+CD4~+CD8~-、CD3~-CD16~+56~+明显升高,观察组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复发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0.05)。结论芪黄汤能有效调节细胞免疫改善血小板功能,有良好的升高血小板数量和控制复发率的作用,长期预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探讨其对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明确诊断且未经治疗的ITP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联合皮下注射rhTPO治疗,观察至治疗结束14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细胞)变化及两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T细胞亚群及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水平及PLT计数等方面均显著升高,而CD8~+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3)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在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及PLT水平均显著升高,CD8~+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对照组ITP的总有效率为68.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可有效改善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提高辅助性T细胞数量,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从而有效提高ITP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3.
王萍  张佳佳 《黑龙江医学》2019,44(9):1022-1024
目的研究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40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观察组)和40例正常体检者(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检测,并比较两组淋巴细胞亚群的表达差异及ITP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差异。结果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CD3+、CD3+CD4+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CD3+CD8+水平比对照组高,两组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所有ITP类型的CD3+、CD3+CD4+水平均比对照组低,CD3+CD8+水平比对照组高,且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CD3+、CD3+CD4+水平会不断降低,CD3+CD8+水平不断升高。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CD3+、CD3+CD4+水平均比治疗前高,CD3+CD8+比治疗前低,差异较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紊乱,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对诊断、治疗效果评估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芪黄汤联合激素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淋巴细胞亚群和血小板计数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84例IT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观察组给予芪黄汤联合激素治疗,对照组仅给予激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自身抗体与ITP病情间的关系,评价其在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40例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19+、CD19+CD5+)水平.结果 ITP组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30例,抗GPIbα抗体阳性26例,其中25%患者仅为单一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15%患者仅为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50%患者为双抗体阳性,10%患者为双抗体阴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对照组均为阴性.单抗体阳性组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平均值明显低于双抗体阴性组(P<0.05);双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亦明显低于单抗体阳性组和双抗体阴性组(P< 0.05).IT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CD4+/CD3+CD8+比例减低,CD3+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抗体阳性组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单抗体阳性组(P<0.05).结论 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鉴别ITP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价值,自身抗体与ITP的病情有一定关系;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T、B淋巴细胞可能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小剂量利妥昔单抗对难治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 ITP)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12月r ITP患者78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剂量利妥昔单抗375 mg/m~2,观察组患者给予小剂量利妥昔单抗100 mg/m~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复发率,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 PTT)变化情况,血清免疫球蛋白Ig A、Ig M、Ig G和淋巴细胞CD3~+、CD4~+的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64.10%、复发率为5.13%与对照组比较53.85%、7.69%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的PL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高(P0.05),PT、a PTT水平较治疗前显著较低(P0.05);观察组Ig M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低(P0.05),Ig A、Ig G、CD3~+、CD4~+水平较对照组显著较高(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6%较对照组28.21%显著较低(P0.05)。结论常规剂量和小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r ITP患者均有显著疗效,复发率低,有利于凝血功能的恢复,小剂量给予利妥昔单抗治疗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儿童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 分别检测85例ITP患儿(ITP组)和32名健康体检儿童(对照组)淋巴细胞亚群。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ITP组患儿外周血CD3+和CD4+细胞数量减少, CD4+/CD8+比值下降(P<0.01);CD8+细胞与对照组差异无意义(P>0.05)。CD19+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增多, CD16+CD56+细胞较对照组减少(P<0.01)。结论:ITP患儿淋巴细胞亚群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 淋巴细胞亚群紊乱是儿童ITP发生的免疫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发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唐山市妇幼保健院血液科病房收治的241例初诊ITP儿童作为观察组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健康儿童252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并对两组中大于4岁的儿童进行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评估ITP患儿的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水平,而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与治疗前水平比较,治疗5日后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水平均有明显改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ITP患儿血小板计数、CD4+/CD8+与骨髓巨核细胞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IT生活质量问卷调查结果显示,ITP患儿治疗干预方面得分最高,为(1.89±1.06)分.结论:ITP患儿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及PLT计数均明显降低,CD8+T淋巴细胞、MPV及PDW明显升高,ITP患儿生活质量明显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及血小板相关参数对ITP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对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病因及淋巴细胞主动免疫治疗(LIT)效果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自愿接受LIT的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患者85例作为观察组,以同期正常妊娠者78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差异。对接受LIT的患者,比较一疗程组与两疗程组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Th/Ts、CD19~+B细胞、CD3~-CD56~+NK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疗程组治疗前CD4~+CD25~+T细胞比例显著高于两疗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疗程组与两疗程组治疗前的CD3~+T细胞、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CD19~+B细胞、CD3~-CD56~+NK细胞、CD3~-CD56~+CD16~-NK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D3~+CD4~+T细胞、CD3~+CD8~+T细胞、Th/Ts、CD19~+B细胞及CD3~-CD56~+NK细胞比例不能对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进行病因评估,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是否能评估同种免疫型复发性流产的发生仍需多组数据论证。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可在淋巴细胞免疫治疗前预评估封闭抗体转为阳性情况,为评估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的水平,并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以及自身抗体与ITP病情间的关系,评价其在ITP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改良的单克隆抗体俘获血小板抗原(MAIPA)法检测40例ITP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GPIbα)特异性自身抗体;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ITP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CD3+、CD3+CD4+、CD3+CD8+、CD19+、CD19+CD5+)水平。结果 ITP组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30例,抗GPIbα抗体阳性26例,其中25%患者仅为单一抗GPⅡbⅢa抗体阳性,15%患者仅为单一抗GPIbα抗体阳性,50%患者为双抗体阳性,10%患者为双抗体阴性。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组与对照组均为阴性。单抗体阳性组采血时血小板计数平均值明显低于双抗体阴性组(P<0.05);双抗体阳性组血小板计数平均值亦明显低于单抗体阳性组和双抗体阴性组(P<0.05)。ITP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CD3+T淋巴细胞、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以及CD3+CD4+/CD3+CD8+比例减低,CD3+CD8+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双抗体阳性组CD19+B淋巴细胞、CD19+CD5+B淋巴细胞百分率明显高于单抗体阳性组(P<0.05)。结论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检测对鉴别ITP和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有一定价值,自身抗体与ITP的病情有一定关系;血小板特异性自身抗体和T、B淋巴细胞可能共同参与了ITP的发病过程,并在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血小板计数偏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6年2月期间收治的经确诊的内科治疗无效或不耐受的ITP患者8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行腹腔镜脾切除术,对照组行开放性脾切除术。观察和统计两组手术基本情况,比较两组临床手术疗效,并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92.47±21.18)min、住院时间(8.32±2.29)d显著较短(P0.01),术中出血量(43.95±19.74)ml、后48 h总引流量(65.64±45.22)ml明显较少(P0.01)。观察组手术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76.92%(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28.21%(P0.05)。结论与开放性脾切除术相比,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ITP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手术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安全性可行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挟正清肺汤”联合西医基础治疗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至2016年12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艾滋病肺部感染患者154例,其中观察组86例,采用“扶正清肺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方法治疗;对照组68例,只采用西医疗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钙素原(PC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PCT及CR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d后,观察组患者PCT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CT及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87.21%)优于对照组(76.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清肺汤”联合常规西医治疗艾滋病合并肺部感染可提高抗感染疗效,降低炎性反应,提升CD4+T淋巴细胞计数,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联合根除幽门螺杆菌(HP)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临床疗效 ,以及对血小板计数和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94例HP阳性的ITP患者分为两组 ,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泼尼松治疗 ;观察组给予泼尼松联合根除 HP治疗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1年内复发率 ,并检测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和 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9 .36% ,对照组为70 .21% ;观察组1年的复发率为36 .17% ,对照组为72 .34% ,两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明显升高 ,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G)水平均明显降低 ,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 .05).两组患者治疗后CD3+CD4+ % 均明显升高 ,CD3+CD8+ % 均明显降低 ,但观察组改善更明显(P<0 .05).结论 糖皮质激素联合根除 HP治疗ITP临床疗效确切 ,能够提高血小板计数 ,改善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血流动力学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4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62)和对照组(n =62),观察组给予替格瑞洛治疗,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小板聚集率、血流动力学指标、免疫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和出血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小板聚集率(PAV)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黏度(BV)、血浆粘度(PV)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SPV),舒张期血流速度峰值(DPV),冠脉血流储备(CFVR)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CD8+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总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格瑞洛能有效抑制ACS患者PCI术后血小板凝集,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免疫功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将我院儿童难治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RITP)患儿50例按治疗方法分成2组:利妥昔单抗组(26例,给予标准剂量利妥昔单抗治疗)和长春新碱组(24例,给予长春新碱治疗)。另选择同期于我院体检的健康儿童20例为正常对照组。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儿疗效、药物不良反应,随访两组患儿复发的情况;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利妥昔单抗组RITP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CD19^+/CD20^+B细胞的表达水平变化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提示,利妥昔单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长春新碱组(69.2%比37.5%,χ^2=9.74,P〈0.01);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5%比8.3%,χ^2=0.62,P〉0.05)。随访利妥昔单抗组治疗有效患儿复发率(22.2%)明显低于长春新碱组(55.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4,P〈0.05)。利妥昔单抗治疗有效患儿外周血小板数量达(106.7±32.5)×10^9/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t=12.48,P〈0.01);外周血CD19^+/CD20^+B细胞表达明显较治疗前降低(t=6.71,P〈0.05)。提示利妥昔单抗可能是通过耗竭B细胞而发挥其作用,对RITP患儿具有较满意的疗效,无严重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92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6)与对照组(n=46)。对照组患者给予优甲乐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疏肝健脾温肾方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甲状腺抗体水平及Th17/CD4+T细胞百分比的变化趋势。结果: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的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的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对照组治疗前Th17/CD4+T细胞的百分率与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h17/CD4+T治疗后明显下降(P0.05),且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观察组患者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有效率为73.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桥本甲状腺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及抗HP治疗在ITP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选取71例确诊为ITP的初治总者,采用14碳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分为HP阳性者48例和HP阴性者23例。HP阳性者随机分为联合用药组24例,泼尼松组24例,HP阴性者23例为对照组,联合用药组予抗HP治疗及泼尼松治疗,泼尼松组、对照组仅用泼尼松治疗。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2周、4周、3个月血小板计数均呈递增趋势,联合用药组增加最明显,同时与泼尼松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但泼尼松组和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差异无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泼尼松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7%、62.50%、56.52%,联合用药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泼尼松组(P〈0.05)、对照组(P〈0.01);泼尼松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HP感染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对HP阳性的ITP患者行抗HP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艾迪注射液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HC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给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给予艾迪注射液静脉滴注,28 d为1个周期,共治疗4个月。观察治疗后两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和生存率,评价患者生存质量,同时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CD_4~+/CD_8~+)、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及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评价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5.31%,对照组有效率为84.3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S长于对照组,且生存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CD_3~+、CD_4~+、CD_4~+/CD_8~+和NK水平高于对照组,CD_8~+、甲胎蛋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艾迪注射液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原发性肝癌,能延长PFS和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保护肝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