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老年人的发病率更是出现明显上升,心脑血管疾病临床发病率逐渐上升。在常见和多发的心脑血管疾病中,原发性高血压是当前最为严重的疾病,而且根据调查发现,大多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都可能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8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均为我院在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采取随机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9例,观察组以常规治疗为基础,同时采取阿托伐他汀钙口服治疗,对照组患者只进行常规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血脂变化。结果经治疗,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0.9±0.1)mm,明显小于对照组的(1.0±0.2)mm;同时,观察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显著,有助于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并改善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罗浩  韦慧 《河北医学》2012,18(12):1685-1687
目的:采用高频超声方法评价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频超声技术检测258例高血压患者及199例正常血压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大小、回声强度.比较高血压患者与正常血压者的以上指标差异,并研究血压水平与斑块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高血压患者的IMT(10.11±1.14mm)、粥样斑块大小(23.42±11.21mm2)、回声强度(3.34±0.84)明显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血压水平(收缩压)水平越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面积越大(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高于正常血压患者,并且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明显.  相似文献   

4.
138例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38例脑梗死患者及150例非脑血管病者行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比较两组间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厚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斑块发生率(71.0%)明显高于对照组(37.2%)(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密切相关,是脑梗死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超声在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淅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纳入观察组,同期纳入非高血压患者50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收缩压、舒张压、颈动脉分叉下方2.0 cm处颈动脉内径(CADIA)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IMT)。对比两组内中膜增厚率、斑块检出率;观察不同类型斑块超声特征。对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舒张压、CADIA、CAIMT。结果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CADIA、CAIM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舒张压、收缩压、CADIA、CAIMT值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有助于更早发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异常情况,指导治疗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新危险因素,为CAS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将162例ACI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AS分为无斑块组70例,斑块组92例,分别检测血糖、血脂、胆红素、C反应蛋白(CRP)、尿酸(UA)、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对上述指标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血脂、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浓度低于无斑块组(P<0.05),CRP、UA、Fib浓度高于无斑块组(P<0.05);CRP、UA、Fib浓度与IMT呈正相关(r1=2.84,r2=1.45,r3=1.98,均P<0.05),TBIL、IBIL浓度与IMT呈负相关(r4=-0.74,r5=-1.02,均P<0.05)。结论:老年ACI患者CRP、UA、Fib浓度升高参与了CAS发病与发展的过程,而TBIL、IBIL是IMT增厚的保护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HP彩色超声检查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观察斑块形成情况,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98例,阳性率81.7%;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19例,阳性率19.0%。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缺血性脑血管病分为三组:脑梗塞组、腔隙性脑梗塞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测量三组患者颈动脉IMT,三组比较,脑梗塞组与TIA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腔隙性脑梗塞与脑梗塞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腔隙性脑梗塞与TI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一个重要因素。脑梗塞组和TIA组患者比腔隙性脑梗塞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研究价值。方法 对240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好发部位和超声分型进行检测分析。结果 发现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79%,以颈总动脉分叉部居多,以左侧为多见,且多为软斑、扁平斑,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高血压靶器官损害的标志之一,高血压是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监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观察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高频超声探头对12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查70例无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结果128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者72例,检出率56.2%,对照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者13例,检出率18.5%,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在高血压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冠心病病人1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用颈动脉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及粥样硬化程度。结果病人病变冠状动脉分组间IMT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相关。结论冠心病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颈动脉病变可间接反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通心络是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抑制作用。方法60例诊断"脑供血不足"的门诊病人,经Hpsonos5500型超声仪,证实颈动脉内膜有硬化改变或硬化斑块,随机进入通心络治疗或对照组。治疗组投给通心络胶囊4粒,3/d,对照组投给阿司匹林75mg/d、舒降之20mg/d,均连服180天。试验前后测定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的变化,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观察内-中膜厚度(IMT)、内皮表面情况及硬化斑的变化。结果1.服药半年后两组血浆OX-LDL及MCP-1含量均显著下降(P<0.001)2.两组用药前血浆OX-LDL及MCP-1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80天后,两组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对照组下降程度较试验组更明显,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3.彩超示对照组血管IMT有所增加,试验组IMT有轻微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其作用程度相近。病人对通心络胶囊的耐受良好,有高度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了临沂地区282例老年人高血压与视网膜动脉硬化患病情况,高血压患病率26.6%,视网膜动脉硬化率48.6%。高血压患病率食猪油组与食花生油组有明显差别(p<0.01),性别间无明显差别。视网膜动脉硬化率县城与农村无明显差别(p>0.05)。并对超重、吸烟、饮酒、血脂诸因素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早期诊断和预测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04例T2DM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仪观察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对有大血管病变者(观察组)与无大血管病变者(对照组)的IMT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脑血管病变者及下肢血管病变者颈动脉IM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心血管病变者无显著性增高(P>0.05);3年后对照组完成随访的29例中发生大血管病变者颈动脉IMT值较3年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颈动脉IMT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早期诊断和预测T2DM大血管病变的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患24小时动态脉压及其他动态血压参数和颈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方法:分3组,高血压病组(EH);高血压病并2型糖尿病组(EH+DM);正常对照组。分别对3组患行动态血压监测,作颈动脉血管超声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IMT≥1.3mm判断为颈动脉硬化。结果:EH组及EH+DM组收缩压及脉压均显高于对照组;EH+DM组24小时脉压、白天脉压及夜间脉压和IMT均明显高于EH组(P<0.05);男性IMT大于女性(P=0.02);脉压、收缩压与IMT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有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患,收缩压、脉压和年龄与IMT密切相关,但仅夜间脉压和年龄与IMT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发生率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回顾102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冠状动脉的情况,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所测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04±0.08)mm,斑块发生率为82.28%,非冠心病组内中膜厚度(0.97±0.09)mm,斑块发生率为34.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结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斑块情况与冠状动脉硬化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可用于估测冠心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对颈动脉IMT和CVA的影响以及颈动脉IMT与CVA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分析256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IMT和CVA并与120例健康成人对照.结果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IMT及IMT/D比率比对照组有明显增加,高血压各期之间IMT及IMT/D比率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随高血压分期增加,Vmean及Qmean逐渐减少,而R及Zc逐渐增加.颈动脉IMT及IMT/D比率与Vmean、Qmean之间呈显著直线负相关,与R、Zc之间呈显著直线正相关.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循环动力学异常和脑血供障碍的重要因素,高血压是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中青年进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的监测,探讨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风险评分(Framingham risk score)与IM 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3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的中青年个体1045例,采用Framingham risk score计算10年风险值;依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IM T分为正常、增厚和斑块形成3种,分析两者相关性。结果1045例中青年中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10%占475例(45.5%);>10%的占570例(54.5%)。颈动脉超声无异常占593例(56.7%);超声显示IM T 增厚或有斑块者占452例(43.4%),其中211例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改变。颈动脉IMT与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之间有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在中青年中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监测可有助于预计心血管发生危险性,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期间,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观察组)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148例,观察和比较各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硬化斑块形成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的IMT均明显增厚,硬化斑块形成率明显提高(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能够提高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对指导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超声评价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与冠心病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周莉  姜静 《西部医学》2010,22(1):142-143
目的探讨冠心痛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0例行冠脉造影的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壁光滑程度、内-中膜厚度和有无动脉硬化斑块,根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并将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5例冠心病患者中,32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发生率71.1%;非冠心病组35例中有10例(28.6%),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有密切的相关性。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时有效预防冠心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146-14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2月住院或门诊的高血压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主要生化指标,并行颈动脉窦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检查,使用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IMT,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依据所测的血清ALP水平四分位数分为四组:Q1组、Q2组、Q3组、Q4组。结果 四组患者颈动脉IMT、劲动脉斑块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各组两两比较,血清LDL-C水平,Q1组低于Q4组;颈动脉IMT,Q1组分别低于Q2组、Q3组和Q4组,Q2组低于Q4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Q1组、Q2组低于Q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呈正相关(r=0.598,P=0.000),颈动脉IMT与L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呈正相关(r=0.468,P=0.007);血清ALP水平,颈动脉IMT增厚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和颈动脉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血清ALP水平呈正相关(r=0.545,P=0.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年龄、LDL-C及ALP。结论 血清ALP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