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该文方便选取了该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间入院经过多环黏膜切除术治疗的45例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针对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及随访.结果 45例患者全部成功进行病灶切除.鳞状细胞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4例,鳞状细胞上皮重度不典型增生30例,原位癌6例,黏膜内癌5例.术后出血1例,占2.2%,经胃镜下止血成功;术后出现食管狭窄2例,占4.4%,经胃镜下扩张术后狭窄得到缓解;3例出现复发及残留,复发残留率6.7%.结论 多环粘膜切除术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简单、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西安市食管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目的 探讨西安地区食管癌与 p5 3和 H- Ras高表达的关系 .方法 应用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方法 ,调查分析了西安地区 6 1例病例、43例对照的基础资料并检测组织中 p5 3和H- Ras高表达情况 .结果 病例组 p5 3和 H- Ras的高表达率(分别为 80 .3% ,41.0 % )均高于对照组 (30 .2 % ,16 .3% ,P<0 .0 1) .p5 3高表达的危险因素是 H- Ras高表达与肿瘤家族史且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结论  p5 3和 H- Ras高表达是西安地区食管癌重要的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正>食管癌是世界第八大癌症,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发45.6万例,死亡40万例[1]。其中,食管鳞癌是我国主要的食管癌组织学亚型[2]。食管癌总体5年生存率较低,为15%~20%[3]。手术是目前早期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但非转移性食管癌单纯手术治疗的5年生存率仅为10%~40%[4]。40%~5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发生局部侵犯或远处转移[5],因此放化疗已  相似文献   

4.
肿瘤多药耐药的生化及分子机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王治伟  杨强  赵渝 《重庆医学》2008,37(5):543-545
1970年Biedier和Riehm发现[1]肿瘤细胞不仅可以对同类型的药物产生耐药,而且对未接触过的、结构不同、作用机制各异的其他抗肿瘤药物也可产生交叉耐药,这种现象即被称为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MDR有两种表型:一种是首次使用化疗药物就产生耐药,称为原发性耐药(pr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豆根管食通口服液治疗食管癌的分子机制.方法:检索多个数据库并筛选豆根管食通口服液有效活性成分和其作用于食管癌(esophageal carcinoma,EC)的相关靶点,并采用Cytoscape软件分别构建"药物-活性成分-靶点""靶点-通路"网络图;采用CytoHubba插件中多...  相似文献   

6.
1 食管癌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存在问题  食管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六大恶性肿瘤之一 ,显著的地域性分布差异是食管癌突出的流行病学特征 ,高低发区可相差5 0 0倍。在世界范围内 ,存在从土耳其东部开始 ,经伊拉克、伊朗、中亚 ,一直延伸到中国北部的一个食管癌高发地带。中国北部、特别是河南省林州市和毗邻的辉县等地 ,是我国 ,也是世界上食管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地区。而与此地区相隔不到 2 0 0公里 ,食管癌死亡率就从林县地区最高的 5 0 0 /10万人口下降到了 2 6/10万人口。这一特殊的发病模式引出许多重要的学术问题 ,例如 :决定食管癌…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耐多药结核病(MDR-TB)临床分离株rPOB、KatG和rpsL基因突变在耐药性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及鉴定是否含有质粒。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技术分析了46株同时耐异烟肼(INH)、利福平(RFP)、链霉素(SM)的多耐药临床分离株和42株药物敏感株的rPOB、KatG、rpsL基因突变。同时对67株结核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按碱性溶菌法抽提分离并鉴定是否含有质粒。结果以结核分支杆菌H37RV为对照,42株药物敏感株的rPOB、rpsL基因SSCP图谱正常,其特异性为100%;KatG基因有2株图谱异常,特异性为95.8%。tPOB、KatG、rpsL基因突变率分别为91.3%,60.9%,71.7%。结核分支杆菌30株药物敏感株和37株同时INH、RFP、SM的多耐药临床分离株均未提取分离与鉴定含有质粒。结论结核分支杆菌耐RFP、INH、SM耐药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于rPOB、KatG和rpsL基因突变所致。未发现结核分支杆菌含有质粒及由质粒介导的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8.
<正>食管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尽管近年来以外科手术、化疗及放射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但这些手段并未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期,食管癌患者5年生存率仍旧徘徊在20%左右~([1])。与早中期食管癌患者相比,晚期食管癌患者生存质量较差。因此,对晚期食管癌患者的治疗以控制肿瘤负荷,最终实现改善症状、延长患者生存期为首要目的。与其他传统恶性肿瘤治疗手段相比,分子靶向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禁食有几千年的历史渊源,但最近研究显示在适应细胞反应方面,禁食具有减少氧化损伤和炎症、优化能源代谢和增强细胞保护的作用。在低等真核生物中,长期禁食通过重新代谢编程和抑制应激以延长寿命。禁食有延缓衰老的功能,并有助于预防和治疗疾病,但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由于禁食干预引起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季丽娟  黄建鸣  李戈 《四川医学》2008,29(4):464-466
白血病细胞的耐药性是临床上化疗失败和预后差的主要原因之一.白血病患者总的耐药发生率约为30%.  相似文献   

11.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型-DNA序列测定技术对食管癌高发区河南辉县和林县居民食管癌前病变和癌组织进行P53肿瘤抑制基因第5,6,7和8外显子突变分析。在37例非癌患者活检组织中共发现8例突变。其中1例发生在正常上皮,3例发生在基底细胞增生,4例发生在间变。突变均发生在第5外显子。3例在175密码子,2例在176密码子,其余3例分别在159,132和135密码子,29例鳞癌组织检查发现16例P53基因突变(55%)。突变多分布在第5和7外显子。点突变中,75%为碱基转换,25%为碱基颠换。结果提示P53基因突变在食管癌的早期阶段已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LCE1蛋白的表达变化与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138例ESCC患者手术切除标本的正常、癌旁及癌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检测PLCE1蛋白的表达。结果 PLCE1蛋白在正常食管鳞状上皮、癌前病变和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82%和83%(P<0.05);高发区/低发区及家族史阳性/家族史阴性亚组分析PLCE1蛋白阳性表达率无差异(P>0.05)。结论 PLCE1蛋白和ESCC癌变有关,PLCE1可能作为致病基因促进ESCC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观察了红茶和绿茶对亚硝胺诱发的SpragueDawley大鼠食管癌变的影响。实验1,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甲基苄基亚硝胺(N-nitrosomethylbenzylamine,NMBzA)连续处理5周(2.5mg/kg,s.c每周2次);39周时,肿瘤发生率为65%。在NMBZA处理中饮0.6%的脱咖啡因绿茶和红茶,食管乳头瘤发生率分别降低74%和63%。NMBzA处理后给绿茶或红茶,乳头瘤发生率降低54%和66%。实验2,提高NMBzA到3.5mg/kg,16周时,乳头瘤发生率为75%,鳞癌发生率40%。NMBzA处理后饮0.9%普通绿茶或脱咖啡因绿茶,食管乳头瘤的形成受到明显抑制。结果提示口服绿茶或红茶可预防NMBzA诱发的大鼠食管癌变。  相似文献   

14.
利用食管内镜检查、食管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食管癌高发区楼村402名30岁以上居民进行普查。所有受检居民均无食管疾病的临床症状。结果:402名无症状居民中,共发现早期食管癌患者4例,慢性食管炎67例,Baret食管3例,基底细胞增生58例和间变18例。提示: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进行普查是发现早期癌的重要方法。食管癌高发区人群Baret食管并非罕见,应该重视这一疾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活化的间质成纤维细胞表达的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正常食管、食管癌前病变、早期食管癌、进展期食管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MMP-2 和VEGF 蛋白在正常食管20 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50 例,早期癌25 癌,进展期癌25 例中的表达。抗体CD34 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检测微血管密度。结果随食管癌变进展,MMP-2 蛋白在食管间质中的表达阳性率依次为0%(0/20)、0%(0/30)、28%(14/50)、40%(10/25)和60%(15/25)。VEGF蛋白在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阳性率依次为0%(0/20)、3%(1/30)、26%(13/50)、36%(9/25)和52%(13/25),MMP-2 和VEGF 蛋白在5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随着食管癌变进展,间质成纤维细胞发生活化,分泌表达的MMP-2 逐渐增多,从而降解基底膜,促进癌的下侵;过度表达的VEGF蛋白促进间质微血管的形成,加速癌的进展和转移。  相似文献   

16.
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ABC)法,检测食管癌高发区居民食管癌变过程中肿瘤抑制基因WAF1和P53的变化。结果:在食管正常上皮和各级不同病变组织中,均可见WAF1和P53在细胞核内的表达,随病变进展到间变和鳞癌,WAF1免疫阳性率逐渐降低。从正常到基底细胞增生,WAF1免疫阳性细胞数轻度升高,但到间变和鳞癌阶段,WAF1免疫阳性细胞数未见进一步升高。在正常上皮和基底细胞增生阶段,WAF1免疫阳性细胞数少于P53免疫阳性细胞,在间变和癌阶段更低。WAF1免疫阳性细胞主要位于基底细胞第3、4层,比P53免疫阳性细胞高2~4个细胞层。提示:间变时低水平的WAF1可能与P53功能丧失有关。在间变和癌时WAF1低表达的机理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食管正常上皮历经癌前病变发展到食管鳞状细胞癌的过程中,食管间质中的成纤维细胞的α‐SM A表型变化。方法免疫组化法分析20例正常食管组织、80例食管癌前病变组织及50例食管癌组织标本中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 A的表达,细胞培养3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纯化后行细胞免疫染色,RT‐PCR法检测三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α‐SM A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α‐SM A在正常食管、食管癌前病变和食管癌组织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具有明显差异;RT‐PCR法显示,3种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在mRNA α‐SM A的表达量上具有明显差异。结论食管间质成纤维细胞随癌变进展会逐步发生活化,食管癌相关纤维母细胞可能是由正常的食管成纤维细胞发展至不典型增生成纤维细胞,再逐步恶变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8.
采用CAS200细胞成象分析仪,免疫组织化学,形态学测量以及组织病理学技术,对食管癌高发区人群食管上皮固有膜血管乳头增生状况(乳头的数目和高度增加),乳头区和非乳头区细胞的增生细胞核抗原(PCNA)和P53肿瘤抑制基因蛋白聚集,以及上皮内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食管癌变中的意义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食管上皮从正常到增生和间变的进行性发展,食管固有膜血管乳头数目增多,乳头高度增加,乳头区细胞的PCNA表达升高。轻度增生的病变,P53蛋白聚集多发生在乳头区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的分布也与病变的进展程度有关。结果提示乳头区增生细胞可能是食管上皮最早发生癌变的部位;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可能是机体对细胞增生的一种保护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食管癌多中心起源理论的分子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免疫组化选择性DNA序列分析方法,对来自河南省林州市21例原发性食管鳞癌患者食管癌组织和癌旁基底细胞增生、间变和原位癌病灶的肿瘤抑制基因P53进行比较研究。结果:21例原发食管癌病灶中发现14例P53基因突变(67%)。突变部位分别为第5外显子(4例,占29%)、第6外显子(1例,占7%)、第7外显子(2例,占14%)和第8外显子(6例,占42%)。1例突变发生在第4内显子(7%)。对14例癌旁上皮基底细胞增生、间变和原位癌病灶的P53基因分析发现均有不同数量的基因突变。间变及原位癌组织的P53基因突变与癌组织极为相似,但是基底细胞增生病变的P53基因突变与癌组织不同,其突变部位均发生在第5外显子。提示:食管上皮不同部位的孤立病灶出现相似的分子学改变,支持食管癌多中心起源的理论,随着病变从基底细胞增生到间变到原位癌和早期浸润癌的发展,这些分子学变化可能在癌变的不同阶段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