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开展肠病及肺的流行病学调查,对比观察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能量分布规律,从生物物理学角度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新的证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开展溃疡性结肠炎的证候学调查,应用医用红外热成像仪及热态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并分析健康人和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相对温度。结果部分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伴有肺系症状,以伴有咳嗽者为最高,占29%;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患者各脏腑的温度排列规律为肺最高,其次为降结肠、升结肠,而其他脏腑的温度偏低;与正常组相比,溃疡性结肠炎组大肠湿热证降结肠、升结肠的温度均明显增高,同时肺的温度也随之特异性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肠病及肺的现象在临床是客观存在的,红外热像技术下这种现象普遍存在;肠病及肺在肺与大肠能量分布关系上具有相对的特异性,为"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提供了佐证。相表里脏腑之间疾病传变的特点为临床"治未病"和"既病防变"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联系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论述,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探讨,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论从古到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3.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脏腑相关理论是中医的特色理论之一,在历代医家的众多医籍中均有所论述。通过研习《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载的肺痹和肠痹医案,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以及治法方药等方面,分析叶天士临证时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的认识和应用。研究发现,"肺与大肠相表里"所论之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不仅存在肠病可及肺、肺病可治肠,反之亦存在,且并不存在情况的多寡问题,只是肺与大肠所主不同,在不同疾病不同证型中,会有所侧重而已。肺病与肠病之间互相影响的情况是存在一定发生条件的,而且肺病治肠、肠病治肺亦非在所有肺病和肠病中都适用,不可以偏概全。  相似文献   

4.
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理论之一,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人们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中医理论认识也日趋深入。应用现代医学理论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方面进行论述,并用中医理论从脏病治腑、腑病治脏、脏腑并治的治则方面进行临床探讨,证实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中医理论从古到今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现代机理、临床应用三方面进行论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自《内经》以来,其科学性为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所证明,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现代研究证实,肺与大肠的相关性可以体现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内分泌物质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等方面。临床研究方面,从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进行治疗,均取得显著疗效,说明该理论对指导临床应用有很大意义。但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目前尚不明确,有待于系统研究、深入挖掘该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及脏腑关系,从肺与大肠的结构基础、生理病理关系、生物学机制几个方面来探讨"肠病治肺"的理论基础,并提出"肠病治肺法"的治法理论,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由于空气污染日益加重、抽烟人群数不断上升等原因,肺系疾病的发病率日益增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有"肺与大肠相表里"的说法,即二者在生理与病理方面相互影响,故临床在肺系病的治疗中,常加入通腑之剂,调畅腑气,从而"通腑以调肺",使肺部气机通畅.从"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入手,探究其中西医学理论依据、临床应用效果,探讨分析通腑法在肺系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以期为临床治疗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节食主义中的"清肠理论"阐述了断食、辟谷疗法治疗瘀滞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认为该病病位在大肠,病在血分,气血凝滞,病久瘀积于内;以节食主义中的"清肠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本病治疗当祛瘀消积、扶正祛邪,清里透邪,从里治表,防止传变,脏腑同调;生发胃气,调和气血,疏布津液,兼顾脾肾。为中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叶天士治疗肺痹,善于病证结合,所言肺痹相关理论,拓宽自《内经》以来之治疗思路,新释其病名,丰富其病因病机,治疗上不但长于微辛微苦开达宣降,且擅从肺与大肠的表里关系进行辨证论治,使肺痹的辨治更加深入和全面。  相似文献   

10.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科学性及其对哮喘治疗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在中医理论体系中有其特殊意义,中医理论认为肺与大肠通过经脉的互为络属而构成表里关系。因此前人总结出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同治的治疗原则,并且已将这种原则运用到哮喘的治法之中,尤其是治大肠,亦为治疗哮喘的重要法则,而其根据,主要是通过治大肠而影响肺中的氧化—抗氧化系统及有关炎症细胞,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并且通过实验,对该理论的认识有了更深的理解,即“肺与大肠相表里”在正常状态下的平衡。病理状态下破坏了这种平衡关系,而治疗是恢复这种平衡。作者就这几方面的问题进行论述。1 本理论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对应症在其诊断中的贡献度。方法:基于前期研究确定了量表中调查的病位类证候要素为8个,病性类证候要素为11个。对全国7个省市的15家三级甲等医院从事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工作且具有副主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与该病常见证候要素对应的症状或体征在其诊断中权重的均数与变异系数,初步获取症状或体征在证候要素诊断中的贡献度。结果:通过专家问卷调查,确定了各证候要素的对应症和诊断贡献度。病位类证候要素中,与肝对应的症状或体征有精神抑郁等9个,贡献度值范围为7.49~4.18;心的症状或体征有心悸等6个症状或体征(6.90~5.51);脾的症状或体征有便溏等14个(7.96~5.55);肺的症状或体征有易感冒等5个(6.30~5.27);肾的症状或体征有五更泄等9个(7.82~5.71);胃的症状或体征有胃脘胀满等8个(7.53~6.15);大肠的症状或体征有脓血便等12个(8.40~6.70);肠络的症状或体征有脓血便等2个(8.49~6.41)。11个病性类证候要素的对应症及其诊断贡献度范围分别为:气虚的症状或体征有少气懒言等13个(7.44~5.60);血虚的症状或体征有唇/甲/眼睑色淡等8个(7.90~5.59);阴虚的症状或体征有五心烦热等17个(6.88~4.91);阳虚的症状或体征有四肢不温等18个(7.54~5.57);湿的症状或体征有黏液便等17个(7.91~4.96);实热(火)的症状或体征有肛门灼热等18个(7.13~5.69);实寒的症状或体征有腹冷痛等6个(7.51~6.14);气滞的症状或体征有腹胀痛等11个(7.38~5.88);气陷的症状或体征有肛门下坠等2个(7.65~7.43);血瘀的症状或体征有舌有瘀斑瘀点等10个(7.60~5.79);饮的症状或体征有肠鸣漉漉等11个(7.08~4.46)。结论:在文献回顾及临床调查的基础上,通过专家问卷调查能较好地获取专家的共识性意见,初步确定溃疡性结肠炎常见证候要素对应症在其诊断中的贡献度,为进一步建立基于证候要素的证候诊断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溃疡性结肠炎之临床表现、病因病理及预后均合乎中医外科疮疡病之特点。参考《外科正宗》辨治疮疡思维论治溃疡性结肠炎,治则上强调区分溃疡性结肠炎邪盛期和正虚期,分期论治。治疗上效法疮疡,内热盛者攻利之,五脏虚者纯补之,虚实夹杂者,攻补兼施。遣方时注重顾护脾胃,重视气血以固溃疡性结肠炎正虚之本。慎用寒凉药物,温清并用以平调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之病机。调和荣卫,和畅气血,祛瘀生新。佐用风药,以增益全方行气活血、疏风散热、培土胜湿之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仙方活命饮加减口服治疗本病45例;并设对照组(关沙拉嗪肠溶片,口服)观察39例,疗程4W。结果:治疗组证候疗效有效率84.44%,对照组为71.79%(P〈0.05);治疗组肠镜疗效有效率75.56%,与对照组相似(P〈0.05)。结论:仙方活命饮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期)疗效明显,开拓了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4.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实证证候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中医实证证候的分型特点。方法参考既往相关标准及文献,结合既往研究成果拟定肺癌实证证候诊断标准,对135例肺癌患者统一辨证分型。结果 135例肺癌患者资料中有实证证候135例,实证证候出现频率较高的依次是: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血瘀证。单一证候2例,占1.48%;2证及2证以上组合133例,占98.52%;出现频数较高的依次是4证组合、3证组合、5证组合。实证证候两两出现,频数较高的依次是:气滞证加气逆证、气逆证加痰凝证、气滞证加痰凝证、气滞证加血瘀证、气逆证加血瘀证、血瘀证加痰凝证。结论气滞证与气逆证在肺癌发生发展中占主导地位;肺癌患者以复证组合多见,4证组合最多;临床上肺癌中医实证证候以气滞证、气逆证、痰凝证、血瘀证多见且易两两并见。  相似文献   

15.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辨证与用药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性疾病。本研究通过对近5年来中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大量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回顾与分析,概括了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其病位在肠腑,病在血分,病机虚实夹杂,本虚为脾胃肾虚弱,标实为湿热积滞,气滞血瘀;总结中医辨证分型即湿热蕴结、肝气乘脾、血脉受损、脾气虚弱和脾肾阳虚型,并研究各证型的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发表于1990年1月至2017年11月之间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分析,以挖掘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组方规律。【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等文献资料,根据制定的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相关的文献数据,将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采用软件内置程序分析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用药规律,包括四气五味归经、药物使用频次、组方配伍规律及潜在的新方组合。【结果】筛选得到文献197篇,涉及药物228味,药性以温、寒、平为多,药味以苦、甘、辛为主,药物归经主要归脾、胃、肺、肝经。使用药物频次最多的5味药物是白术、甘草、白芍、茯苓和党参,居前5位的药物配伍组合为"白术,甘草""白术,茯苓""党参,白术""甘草,白芍"和"白术,白芍",挖掘出核心药物组合28个,新方4首。【结论】从文献数据挖掘得到的用药规律结果显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方法以健脾益气、清热化湿、疏肝理气药物为主,并常配伍温阳补虚、养血活血类中药。  相似文献   

17.
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UC)的核心证候。梳理总结了近年来有关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特点、大肠湿热证症状特点以及相关生物学基础的研究现状, 证实了大肠湿热证是溃疡性结肠炎最常见的中医证候, 但现有证候诊断标准条目仍以主观为主, 客观理化指标、证候生物学基础研究缺乏有效整合, 尚未发现特异性证候标志物。今后需进一步加强多学科联合, 注重病-证-症相结合, 寻找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证特异性诊断性标志物, 建立涵盖主观、客观的病证结合诊断标准, 完善中医证候科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发病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虽然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但现代医学已经从宏观病理探索到微观分子、基因层面,并通过临床病例观察和动物实验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进行深入研究,认为其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基因、神经精神环境、免疫、肠黏膜屏障和感染等多方面,但以遗传基因易感为前提,环境和精神对机体的刺激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异常或紊乱,肠屏障受损加之肠道感染可使肠道通透性改变或增高而发病。中医学认为,该病病理因素包括湿热、寒湿、瘀热等,病机不外瘀血气滞、脾阳虚、脾肾气虚、瘀毒阻滞、痰瘀互结,并将疾病理解为内痈、肠风、脏腑风湿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