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新疆静脉吸毒者中TTV、HBV和 HCV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疆静脉吸毒者中输血传播病毒 (TT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感染的特点 ,为防止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采用套式 PCR技术检测 10 2例静脉吸毒者 (IVDUs)血清中 TTV-DNA,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HCV抗体 (抗 HCV)及 HBV血清学标志物 ,根据 TTV- DNA检测结果分为 TTV - DNA阳性组和阴性组 ,比较两组人群的 HBV、HCV及 HBV/HCV感染情况。结果:静脉吸毒者 TT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在民族、年龄、性别、吸毒时间、吸毒剂量、有无多性伴侣、HCV和 HBV病毒混合感染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而在是否共用注射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33例 TTV- DNA阳性静脉吸毒者中 ,7例为单纯 TTV感染 ,2 6例重叠 HCV或 HBV感染 ,其中 TTV、HCV、HBV三重感染 8例。结论 :TTV、HCV在新疆静脉吸毒者中有较高的阳性率 ,静脉吸毒人群是 TTV、HCV感染的高危人群。 TTV可以单独感染 ,但与 HBV、HCV的重叠感染率也较高。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癌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解郑州地区原发性肝癌 (HCC)发生与乙、丙、TTV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 5 3例HCC患者血清HBV、HCV及TTV标志进行检测 ,并与 68名健康对照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在 5 3例原发性肝癌中 ,乙肝病毒感染为 77.4% (4 1/ 5 3 ) ,TTV、HCV及HBV与HCV重叠感染分别为 7.5 5 %、3 .77%和5 66%。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肝癌发生密切相关。在原发性肝癌中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与TTV、HCV及HBVHCV重叠感染之间有显著性差异。肝癌患者的病毒性肝炎感染率尤其是乙肝病毒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TTV与HBV、HCV的重叠感染与HCC家庭聚集性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广西肝癌高发区输血传播病毒(TT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的重叠感染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家庭聚集性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巢式PCR和RT-PCR技术对研究对象外周血清中TTVDNA、HBVDNA和HCVRNA进行检测,应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HCC高发家庭成员组及无癌家庭成员组中TTVDNA、HBV DNA、HCVRNA阳性率分别为35.4%(46/130)、29.2%(38/130)、10.0%(13/130)和 24.6%(32/130)、10.8%(14/130)、3.8%(5/130),两组间TTVDNA、HBVDNA、HCVRNA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2、P=0.04、RR=1.81、95%CI=1.018~3.219;χ2=14.97、P=0.000 1、RR=3.765、95%CI=1.88~7.54;χ2=3.91、P=0.048、RR=2.84、95%CI=0.972~8.29).两组TTV与HBV、HCV重叠感染率分别为7.7%(10/130)、3.8%(5/130)和1.5%(2/130)、1.5%(2/130),TTVDNA HBVDNA感染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591 4、P=0.018 0、RR=5.33、95%CI=1.15~24.84);而TTVDNA HCVRNA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1 3、P=0.250 4、RR=2.56、95%CI=0.49~13.44).结论:TTV、HBV、HCV感染以及TTV和HBV的重叠感染与广西HCC家庭聚集性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但 TTV和HBV重叠感染在致肝癌上无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人免疫缺陷病毒-1(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感染者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对于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河南某艾滋病治疗示范区中178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性的经有偿献血感染HIV-1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患者,检测项目包括肝功能,HBV及HCV血清标志物,HBV DNA和HCV RNA。分析HIV-1阳性,抗HCV阳性、抗HCV阴性组及HIV-1/HCV感染组中不同HCV RNA载量组HBV病原学检测结果方面的差异。结果 178例HBsAg阴性的HIV-1感染者中,HBV-M全阴性35例;单独抗HBs阳性25例;单独抗HBc阳性51例;HBsAb及HBcAb均阳性34例。抗HCV阳性HIV-1感染者与抗HCV阴性HIV-1感染者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标志物(HBV marker,HBV-M)阴性、单独乙肝表面抗体(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阳性、单独乙肝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阳性、HBsAb及HBcAb均阳性及HBV DNA阳性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HCV RNA载量患者HBV DNA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有偿献血感染HIV-1人群中,HCV感染及HCV RNA载量高低与隐匿性HBV感染的发生无关;但合并HCV感染可加重HIV-1感染者的肝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
肝细胞癌组织中HBV,HCV,HGV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 (HBV) ,丙型肝炎病毒 (HCV)及庚型肝炎病毒 (HGV)在肝细胞癌 (HCC)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 分别采用抗 -HBVS ,抗 -HCVNS5及抗 -HGVNS5三种单克隆抗体 ,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 2 6例HCC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癌及癌旁肝组织中HBVS抗原 (HBsAg) ,HCVNS5抗原 (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 检出HBsAg 17例 ( 65 % ) ,HCAg 13例 ( 5 0 % )及HGAg 9例 ( 3 5 % ) ,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 7例 ,HBV/HCV重叠感染 4例 ,HBV单独感染 6例 ,HCV单独感染 2例 ,HGV单独感染 2例 ,另有 5例均不表达上述三种抗原 ;HBsAg与HGAg阳性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HBsAg与HCAg及HCAg与HGAg阳性率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 >0 0 5 ) ;HBV ,HCV及HGV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 ,呈细颗粒状分布 ,癌组织表达强度均弱于癌旁组织。结论 HCC患者中有较高的HBV ,HCV及HGV感染率 ,感染率顺序为HBV >HCV >HGV ;推测HBV感染在HCC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HCV和HGV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关系.方法 100例HCC组与120例对照组同时检测HBV DNA和HCV RNA,对比分析.结果 HCC组中HBV DNA和HCV RNA阳性率分别为76.0%及1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5%和3.3%(P<0.01),HCC组中HBV DNA和HCV RNA阳性率都为6.0%显著高于对照组(0.8%)(P<0.01).结论 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应积极预防和治疗乙肝和丙肝,对降低原发性肝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治疗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HBV/HCV)共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4月至2015年12月鄂东医疗集团市中医医院收治的HBV/HCV共同感染患者40例作为HBV/HCV组,HCV感染患者45例为HCV组,两组患者均给予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HCV RNA转阴情况及肝功能变化.结果 HCV组患者治疗后的转阴率为55.6%,明显高于HBV/HCV组的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组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透明质酸(HA)及HBV/HCV组患者的ALT、AST治疗后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CV组患者的Ⅲ型前胶原(PCⅢ)及HBV/HCV组患者的PCⅢ、HA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LT、AST、HA、PC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HBV/HCV单一病毒感染疗效优于共同感染.  相似文献   

8.
用ELISA法检测了92例肝细胞癌(HCC)及53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HCC组血清HBV—M及抗—HCV阳性率为87.O%和14.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2%和3.8%(P均<0.05)。HCC组抗—HCV阳性病人中84.6%HBV—M阳性。提示:HBV是本地区引起HCC的主要病因,而HCV也可能是HCC的致病因素之一,但HCV单独致癌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通过调节和协调HBV而起致癌作用。且不同地区HCV毒株致癌效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川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型的分布,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对172例HBV病毒载量≥1.00×104 IU的乙肝患者进行HBV基因分型,了解基因型在不同临床类型肝病中的分布及其与患者肝功能、HBV病毒载量、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结果 ①共检测了172例患者,成功分型166例,占96.51%.其中B型98例,占56.98%;C型60例,占34.88%;B/C混合型8例,占4.65%;未知型6例,占3.49%;②B型多见于无症状乙肝病毒携带者(ASC,占59.18%);在急、慢性肝炎(AHB、CHB)、肝硬化患者(HC)、肝细胞癌(HCC)等疾病中,C基因型比例明显高于ASC(P<0.05),但几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③C基因型患者年龄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5);C基因型患者肝功能指标ALT、TBiL均高于B基因型患者(P<0.05),但GGT、HBV载量、性别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川南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以B型为主,C型次之,B型和C型共占91.86%,其他型别偶见;C基因型可能与乙肝患者肝功能损害和严重肝脏疾病的发生有关而与患者性别、HBV病毒载量高低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庚型肝炎病毒(HGV)在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分别采用抗HBVS,抗-HBVC,抗HCVNS5及抗-HGVNS5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27例HCC及37例慢性肝病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组织中HBVS抗原(HBsAg)、HBVC抗原(HBcAg)、HCVNS5抗原(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HCC中检出HBsAg18例(66.7%),HCAg13例(48.2%)及HGAg9例(33.3%)。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7例,HBV/HCV重叠感染4例,HBV单独感染7例,HCV单独感染2例,HGV单独感染2例;在慢性肝炎中检出HBsAg26例(70.3%),HCAg19例(51.4%)及HGAg12例(32.4%)。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10例,HBV/HCV重叠感染5例,HBV单独感染11例,HCV单独感染5例,HGV单独感染2例。HBsAg、HCAg、HGAg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呈细颗粒状分布。HBcAg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胞核或胞浆内。结论:慢性肝炎及HCC患者有较高的HBV、HCV及HGV感染率,HBV感染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V和HGV的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新近报道的一种与输血后肝炎有关的病毒在中国郑州地区正常人群、HBsAg阳性者、非甲至非戊型肝炎患者中的感染和基因序列变异情况。方法:采用TTV基因组ORF1区的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ested-PCR)方法对血清标本进行检测,并对非甲至非戊型肝炎患者中的TTV分离株进行序列测定。结果:TTV DNA在非甲至非戊型肝炎患者中检出率为45%(18/40);在正常体检者中检出率为17.7%(17/96);在HBsAg阳性者(ALT≤34 IU/L)中检出率22.7%(10/44)。TTV分离株序列与日本株(CLON22)相对应位置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结论:TTV在非甲至非戊型肝炎患者TTV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可能是非甲至非戊型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2,4-二羟基二苯甲酮(2,4-dihydroxybenzophenone,BP-1)对可卡因所致肝毒性及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BP-1抗可卡因肝毒性实验采用雄性ICR小鼠,BP-1(100,200,400mg/kg体重)灌胃预给药4 d,末次给药30 min后,皮下注射给予可卡因75 mg/kg,24 h后处死。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活性;制备肝匀浆,改良Hission法测定肝中还原型谷胱甘肽(reduced glu-tathione,GSH)、氧化型谷胱甘肽(oxidized glutathione,GSSG)含量,硫代巴比妥酸(thibabituric acid,TBA)法测定肝中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HE染色处理肝组织切片,光学显微镜观察病理学改变。BP-1抗可卡因神经毒性实验采用雄性ICR小鼠,BP-1(100,200,400 mg/kg体重)灌胃预给药3 d,末次给药30 min后,皮下注射给予可卡因20 mg/kg,记录小鼠0~180 min的自主活动次数。结果:BP-1抗可卡因致肝毒性实验结果发现,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可卡因模型组小鼠血清中ALT[(1 571±1 161)IU/L vs.(30±16)IU/L,P0.05]、AST[(408±226)IU/L vs.(101±12)IU/L,P0.05]和LDH[(3 963±1 431)IU/L vs.(1 935±287)IU/L,P0.05]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中GSH/GSSG比值[(5.11±0.63)vs.(6.88±1.13),P0.05]下降,MDA含量[(1.97±1.36)μmol/g vs.(0.07±0.06)μmol/g,P0.01]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小叶中心出现大量坏死细胞。与可卡因模型组比较,BP-1各剂量组血清ALT[(112±96)IU/L,(54±20)IU/L,(35±15)IU/L,P0.05]、AST[(130±33)IU/L,(107±5)IU/L,(99±9)IU/L,P0.05]和LDH[(1 667±564)IU/L,(1 507±365)IU/L,(1 249±349)IU/L,P0.01]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组织中GSH/GSSG比值[(7.33±1.84),(9.28±0.67),(10.5±1.20),P0.05]升高,MDA[(1.82±1.19)μmol/g,(0.49±0.31)μmol/g,(0.35±0.30)μmol/g,P0.05]含量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小叶中心变性、坏死细胞减少,坏死区域缩小。BP-1抗可卡因神经毒性实验结果发现,BP-1预给药组小鼠自主活动量较模型组显著降低,自主活动量恢复正常的时间前移。结论:BP-1对可卡因致小鼠急性肝毒性及神经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各种肝病 TTV- DNA阳性的临床意义 ,并对丙型慢性肝炎的干扰素疗效及 TT病毒对干扰素敏感性进行研究。方法 :利用半套式 PCR方法检测 TTV- DNA。结果 :TTV- DNA阳性者非甲~丙型急性肝病 4 0 .9%、乙型急性肝病 30 %、非甲~丙型慢性肝病 2 5 %、乙型慢性肝病 37.5 %、丙型慢性肝病 39.6 %。对丙型慢性肝炎进行干扰素治疗的 TTV- DNA阳性 10 1例病例和阴性 15 4例间的年龄、性别、AL T、肝组织学及 HCV- RNA量差异无显著性 ,干扰素治疗后的 AL T变化和 HCV- RNA的消长是一致的 ,和 TT病毒无关。结论 :TT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重复感染的慢性肝炎患者 ,肝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丙型肝炎病毒 ,与 TT病毒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TTV重叠感染情况及初步探讨TTV的致病性。方法:在ORF1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巢式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血清中TTV DNA,对PCR产物进行分子克隆和测序。结果:献血员、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TTV DNA阳性率分别为10%、11%、27%、48%。其中前两者与后两者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相比也有显著差异(P<0.05),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其HBV感染复制指标的阳性率在TTV DNA阳性与TTV DNA阴性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的ALT和TBIL在TTV DNA阳性病人组与TTV DNA阴性病人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TTV DNA阳性病人组明显高于TTV DNA阴性病人组。结论:献血员中存在TT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重叠感染TTV较常见。慢性乙型肝炎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TTV DNA阳性率明显高于献血员和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的阳性带,提示TTV的重叠感染可能是HBV感染病情加重因素之一,TTV重叠感染对HBV的复制可能不存在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病毒(TTV)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方法:TTV检测采用ELISA 法.HCV-RNA检测采用RT-PCR-微板核酸杂交-ELASA法.结果:ALT异常率在HCV单独感染者明显高于TTV单独感染者(P<0.01),而TTV单独感染者与TTV、HCV均阴性者间则无明显差异(P>0.05).HCV单独感染者与TTV、HCV混合感染者平均ALT水平均明显高于TTV单独感染及HCV、TTV均阴性者(P<0.01).HCV单独感染者与TTV、HCV混合感染者平均ALT水平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TTV可能不具有单独致病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新型肝炎病毒TFV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混合感染对肝脏病变及HBV复制状态的影响。方法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TVDNA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77例慢性HBV感染者中32例TTVDNA阳性,阳性率18.1%:其中无症状携带者5/52(9.6%),慢性肝炎7/46(15.2%),重型肝炎9/39(23.1%),活动性肝硬化9/40(22.5%),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病人中,TTV阳性者与TTV阴性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及血清HBeAg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但HBV、TTV混合感染的重型肝炎死亡率较高,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TV混合感染似乎不影响HBV所致的肝脏病变及其复制状态,但可能影响重型肝炎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输血传递病毒与肝炎相关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输血传递病毒(TTV)在不同类型肝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及非甲-庚型(NA-G)肝炎中TTV是否为肝炎的致病因子。方法:采用nest-PCR技术对临床上129例肝病患者及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血清检测了TTV-DNA。ELISA法检测血清抗HAV-IgM,HBV-M,抗HCV-IgM,抗HCV-IgM及血清ALT水平。结果:129例血清中TTV检出率为19.38%(25-129)。45例NA-G型肝炎患者中检出率为42.22%(19/45),其中急性肝炎9例,慢性肝炎9例,肝硬化1例,肿功均有程度不同的损害。结论:TTV感染是部分NA-G型肝炎患者的致病因子,可导致慢性化。除输血传播外尚有肠道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肝e 抗原(HBeAg)阳性与阴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毒载量及肝功能指标的差异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2015 年2 月-2016 年2 月在该院住院的乙型肝炎肝硬化 患者270 例,分析HBeAg 阳性(124 例)和HBeAg 阴性(146 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V DNA、肝功能指标(ALT、AST、TBIL、ALB)的差异及不同HBV DNA 载量的构成比。结果 HBeAg 阳性组HBsAg、HBV DNA、ALT、AST 的含量与HBeAg 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均高于HBeAg 阴性组的患者;两组间TBIL、ALB 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HBeAg 阳性组HBV DNA<103 IU/ml 及103 ~ 105 IU/ml 患者的比例均低于HBeAg 阴性组;HBeAg 阳性组HBV DNA>105 IU/ml 患者的比例高于HBeAg 阴性组,两组间HBV DNA 水平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随着乙肝肝硬化患者体内HBeAg 的血清学转换,乙肝病毒复制水平降低,肝脏炎症反应减弱,但并不 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有可能肝脏损害逐渐加重,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输血传播病毒(TTV)与HBV混合感染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应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检测175例HBV患者血清中的TTV-DNA,ELISA法进行乙型肝炎相关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175例HBV患者中TTV-DNA阳性30例(17.1%),其中无症状携带者、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的TTV-DNA检出率分别为3/21(14.3%)、13/76(17.1%)、8/50(16.0%)、6/28(21.4%),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慢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原发性肝癌患者中,TTV-DNA阳性组与阴性组各项肝功能指标改变相似。HBV和TTV混合感染组中HBeAg和抗-HBcIgM阳性率低于单纯HBV感染组(P〈0.01和P〈0.05),而血清抗-HBe阳性率则高于单纯HBV感染组(P〈0.01)。结论:TTV的混合感染似乎并不影响HBV所致的肝脏病变程度,对HBV的复制可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比较替比夫定与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48周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00例HBeAg阳性CHB患者按随机分组方法纳入治疗组(49例)和对照组(51例)。治疗组每天口服替比夫定600 mg,对照组每天口服阿德福韦酯10 mg,疗程均为48周。治疗前和治疗第12、24和48周分别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HBV DNA)定量、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和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比较两组48周时HBV DNA水平、HBV DNA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ALT复常率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48周时,治疗组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94±0.58)vs(3.52±0.97)](P〈0.01),HBV DNA转阴率优于对照组(65.3%vs 41.2%)(P〈0.01),HBeAg血清转换率无明显差异(18.4%vs 11.8%)(P〉0.05),ALT复常率无明显差异(73.5%vs 68.6%)(P〉0.05),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明显差异(53.1%vs 52.9%)(P〉0.05)。结论对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48周,替比夫定对HBV的抑制效果优于阿德福韦酯,而血清HBeAg转换率、ALT复常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