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三氯苯达唑治疗吸虫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氯苯达唑是一种新的抗蠕虫药物。本文就其理化性质、毒理学及作用机理作扼要的介绍,并收集自1983年以来有关三氯苯达唑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的文献,对其所用剂量与疗程、治疗效果、抗蠕虫谱等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包虫病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人畜共患病,除了甲苯咪唑(MBZ)和阿苯达唑(ABZ)这两种公认的有效药物以外,目前尚无新的更有效的药物出现。本实验通过体外进行了氧苯达唑(OBZ)、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L-ABZ)的体外抗细粒棘球蚴原头节作用的比较,探讨氧苯达唑在抗包虫病方面的作用,为探索新的抗包虫病药物奠定基础。方法:将氧苯达唑、阿苯达唑和阿苯达唑脂质体分别加入RPMI1640培养液中,配成高(2500ng/ml)、中(500ng/ml)和低(100ng/ml)3个浓度的加药培养液,将用无菌方法采集的自然感染的羊细粒棘球蚴原头节(活头节占95%以上)加入上述加药培养基中进行培养,每天计数其死亡率,方法如下:取一滴培养液,0.1%伊红溶液染色5min,在普通光镜下观察,死亡原头节红染着色,伴有结构破坏;活头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氯苯达唑、吡喹酮杀灭斯氏狸殖吸虫的疗效及对虫体体壁超微的结构改变。方法 15只大鼠随机分成三氯苯达唑组、吡喹酮组和对照组。经腹腔注射斯氏狸殖吸虫囊蚴感染大鼠。感染60 d后两治疗组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3 d后剖杀大鼠,计数虫体回收数,计算检虫率及减虫率,并与对照组比较;另外,检获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三氯苯达唑组和吡喹酮组检虫率分别为(6.69±5.95)%和(22.60±8.95)%,与对照组(53.33±9.4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三氯苯达唑组和吡喹酮组减虫率分别为87.50%和5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透射电镜观察:三氯苯达唑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破坏,肌层坏死;吡喹酮组虫体皮层受损,肌层紊乱;对照组体壁结构完整。结论三氯苯达唑杀灭斯氏狸殖吸虫效果优于吡喹酮,而且三氯苯达唑对虫体体壁造成损伤程度比吡喹酮严重。  相似文献   

4.
背景: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土源性蠕虫(肠道寄生虫)感染与遗传性过敏症之间具有负相关性,从而提示土源性蠕虫可能对过敏症有对抗作用。目前已经对在校儿童广泛施行驱虫剂周期性驱虫,从而引起人们对此种措施是否引起过敏症增多的忧虑。因此,作调查了12个月内反复用阿苯达唑驱虫对遗传性过敏症的患病率与临床指数的影响。方法:对68所乡村学校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项聚类随机对照试验。将所有儿童按学校随机分为2组:阿苯达唑组(34所学校,1164例儿童),服用阿苯达唑2个月/次,疗程12个月;非治疗组(34所学校,1209例儿童)。治疗组儿童共接受7次阿苯达唑治疗。主要结果指标为治疗12个月的遗传性过敏症(变应原皮肤试验)和整个学校和每个儿童治疗记录的意向治疗分析。该试验被注册为一项国际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注册号ISRCTN61195515。结果:阿苯达唑组和非治疗组得到的有效数据记录分别为67.4%(784/1164例)和70.1%(848/1209例)。与非治疗组相比,研究期间阿苯达唑治疗引起土源性蠕虫患病率大幅度下降(校正OR0.13,95%CI0.09~0.19;P〈0.001),无证据显示该治疗与遗传性过敏症增多相关(校正OR0.97,95%CI0.68~1.39;P=0.862),也与临床过敏症(哮喘)无关(校正OR1.07,95%CI0.54~2.11;P=0.848)。说明:研究尚未发现与阿苯达唑治疗相关的遗传性过敏症和临床过敏症患病率的升高。学龄儿童的常规驱虫引起过敏症患病率升高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5.
提要本文应用扫描及透射电镜观察三氯苯达唑在体内外杀灭卫氏并殖吸虫后虫体的超微结构变化。(一)体壁:体壁皮层已消失,最外层即为基质膜。肌层紊乱,有不同程度坏死。皮层细胞数量减少.细胞膜多数已消失.核膜部分破坏,核内异染色质凝固、聚边。胞质内线粒体变性,内质网有明显扩张,可见到多个溶酶体和自噬溶酶体。糖原颗粒无明显变化。(二)卵黄细胞:细胞的变化与皮层细胞相似,且卵黄满分散为很多卵黄颗粒,其间有很多空隙。体内杀虫组的破坏更明显,呈坏死状态。(三)结论:三氯苯达隆对卫氏井殖吸虫的体壁及印黄细胞均有明显…  相似文献   

6.
三氯苯达唑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感染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三氯苯达唑治疗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感染的疗效。方法 :从华溪蟹中分离卫氏并殖吸虫囊蚴经口感染小白鼠 ,2周后用三氯苯达唑治疗 ,观察其减虫率 ,并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虫体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用药 [4mg/d·鼠× 3d时 ,减虫率 16 6 8%(P >0 0 5 ) ;8mg/d·鼠× 2d时 ,减虫率 38 31%(P <0 0 0 1) ]后所获得的虫体体壁表面及内部结构都已受到严重破坏。结论 :三氯苯达唑对卫氏并殖吸虫童虫有较好的杀虫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三氯苯达唑对斯氏狸殖吸虫作用后体壁超微结构的改变。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感染60 d后,实验组给予三氯苯达唑治疗,对照组不作治疗。用药3 d后剖杀两组大鼠,回收虫体,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的虫体皮层消失,基质膜破坏;肌层坏死;细胞质线粒体变性,内质网扩张。对照组虫体体壁由外至内由皮层、外环肌、内纵肌及其皮层细胞组成;皮层从外至内由外质膜、基质及基质膜组成;肌层的肌纤维丝清晰,皮层细胞大,细胞核及细胞膜均清晰。结论三氯苯达唑造成斯氏狸殖吸虫体壁超微结构损伤。  相似文献   

8.
邹进  高霞 《中外医疗》2009,28(31):47-47
目的观察抗HP、抑酸药物和胃粘膜保护治疗慢性胃炎合并焦虑症的疗效。方法抗HP(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抑酸(雷尼替丁、西眯替丁、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兰素拉唑).护胃(硫糖铝)、抗焦虑(多虑平)15~30~60d。结论抗HP、抑酸药物和胃粘膜保护治疗慢性胃炎合并焦虑症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阿立哌唑属于一种二氢喹啉酮类衍生物,是第三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该药在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机制上属于多巴胺(D2)-5-羟色胺(5-HT1A)系统稳定剂,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和阴性症状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为进一步评估该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我们将其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舒必利进行了对照研究,现就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镇静效果。方法将52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各26例。观察两组药物达Ramsay分级IV级所需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用药前及用药后1 h心率(HR)、呼吸(R)、血氧饱和度(SpO2)及平均动脉压等指标。结果丙泊酚组药物起效时间、停药后苏醒时间均较咪达唑仑组短(均〈0.01)。使用前后两组HR、R及SpO2等指标均明显改善(均〈0.05)。结论咪达唑仑与丙泊酚在ICU中镇静治疗安全有效;而丙泊酚起效时间短,撤药后苏醒快,可控性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