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探讨军训致股骨应力性骨折的临床 X线特征。其结论是骨膜反应和 /或骨痂形成是股骨应力性骨折的特征性 X线表现 ,结合训练史、临床表现 ,对股骨应力性骨折可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报告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邻皮质(骨膜)软骨肉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X线改变有:①局部骨皮质表面呈碟形凹陷;②局限骨皮质增生硬化;③软组织肿块与各种形态的钙化,但无肿块外钙化或骨化包壳;④垂直或(和)平行骨膜反应.文章对肿瘤的组织  相似文献   

3.
作者分析了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外(软组织)软骨肉瘤的临床及X线表现.其X线表现包括:软组织肿块形成;肿瘤内见有各种形态的钙化,集中于肿瘤中心区域;少数病例可伴有骨皮质表面浅弧状凹陷,及其两侧的"沙丘状"骨膜新骨增生和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下肢骨疲劳骨折X线征象,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对发生在部队战士的39例下肢骨疲劳骨折X线平片的各种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下肢骨疲劳骨折的主要征象为骨膜增生、骨痂形成、骨折线等,其中丘状骨痂为特征性表现。结论:X线平片为疲劳骨折首选的检查方法,X线表现与临床结合可做出正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疲劳性骨折的影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疲劳性骨折影像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08例经临床随访或病理证实的疲劳性骨折的X线、CT及MRI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97例X线平片即可诊断,其中,骨膜增生49例,骨痂形成25例,骨折线23例。11例X线平片未见明显异常,结合CT、MRI即可诊断。结论疲劳性骨折通常根据其临床表现、病史和X线平片即可诊断,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应结合CT和MRI检查。  相似文献   

6.
下肢疲劳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下肢疲劳骨折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分析经临床随访或病理证实的54例下肢疲劳骨折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X线及CT表现:早期呈边界清晰的低密度骨折线;中期可见与骨折线方向一致、边缘模糊的横形或斜形致密线;晚期增生的骨膜边缘清楚、范围局限,呈梭形或丘形骨痂.MRI表现:骨折线、骨膜增生及骨痂均为低信号,骨折端周围的骨髓及软组织水肿呈长T<,1>、长T<,2>信号,于脂肪抑制序列T<,2>WI上呈明显高信号.结论 疲劳骨折的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X线、CT及MRI三者相互结合能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疲劳骨折的X线表现及其诊断.方法 收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证实的17例疲劳骨折,回顾分析其X线及CT表现.结果 17例中,胫骨10例,中上段9例,下段1例;腓骨3例;股骨下段2例;第2跖骨1例;肋骨1例.1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膜反应,平行状11例,扁丘状4例,不规则1例,骨皮质增厚1例.14例可见清除或模糊的骨折...  相似文献   

8.
MRI诊断应力骨折2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应力性骨折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征及MRI表现,提高对应力性骨折的MRI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病理证实的24例不同部位应力骨折患者的MRI图像.结果 24例中,髂骨、耻骨、坐骨及股骨头颈部和上段2例,股骨下段4例,胫骨11例,胫骨上段和股骨下段同时发病3例,跖骨2例,腓骨中上段2例.MRI均可见骨髓腔内斑片状长T1、长T2水肿信号,范围远较平片广泛;3例骨皮质周围见环形或半环形长T1、长T2骨膜水肿信号;4例可见骨折线,冠、矣状位表现为髓腔内斜形或横形线条状长T1、短T2信号影,骨皮质中断;10例可见骨皮质增厚,呈长T1、短T2信号;软组织肿胀呈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结论 MRI能够更敏感地发现早期应力性骨折,为诊断和判断骨折愈合情况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分析应力性骨折的MRI诊断.方法 选择我院从2004年10月到2012年10月,均无明确外伤史,且经临床随访已证实的8例应力性骨折患者的资料.对所有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例患者,其中胫骨近端4例,腓骨中段1例,胫骨远端1例,跟骨1例,第三跖骨1例.8例患者在症状出现后1个月内均行X线平片检查,其中3例可疑骨折,2例怀疑肿瘤,2例待定,1例明确骨折.8例患者均经MRI检查明确诊断.8例应力性骨折的MRI成像中均显示骨折线.其中5例横行,2例斜行,1例半弧形.骨折线呈长T1短T2的7例,长T1长T2的1例.6例见骨髓水肿,呈长T1长T2改变.6例有骨皮质增厚,8例均有骨膜增生,5例有周围软组织肿胀.结论 对于应力性骨折MRI可以早期明确诊断.对于平片检查阴性或者怀疑肿瘤的病例应早期行MRI检查,对应力性骨折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于慧丽 《吉林医学》2011,(31):6651-6652
目的:探讨X线与CT检查在骨化性肌炎的影像学表现,为提高临床诊断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确诊的16例骨化性肌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不同临床分期X线和CT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患者早期X线表现主要为骨干周围软组织内片状或层状、云雾状的致密钙化影,CT平扫见骨干周围软组织内片状高密度钙化影,边界不清,这与早期的病理过程相关。中期X线表现主要为典型的"蛋壳"征、层状或波浪状骨膜增生或成团块状致密影,CT平扫主要见骨干周围层状环形高密度钙化影,与骨皮质不相连。晚期X线表现主要软组织内团块状钙化影与骨皮质分界不清,大块致密影包裹骨干,呈放射状,CT平扫主要见骨干周围大块状的高密度致密影,与骨皮质分界不清,团块状钙化影可成放射状向外,挤压周围软组织。结论:骨化性肌炎在不同的临床分期,其X线与CT具有不同的征象,掌握这些特征,对临床上提高骨化性肌炎的诊断率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钢板和矩形髓内钉固定对兔胫腓骨骨折骨痂含量和成骨细胞内骨形态生成蛋白(BMP)含量的影响.方法:第1部分实验用新西兰兔24只,对同一动物的两侧下肢分别用矩形人钉和4孔不锈钢板固定,并分3批于固定后14、21、28d处死。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骨痂中趸骨细胞中BMP的分布,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将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第2部分实验用新西兰兔8只,同法制作动物实验模型,于术后56d摄双侧胫骨X线片,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第二代可吸收复合增强螺钉的力学性能、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基于比格犬股骨骨折固定模型,连续观察12周,考察螺钉弯曲强度及其衰减率和生物吸收率(BAR),应用X线摄片、光镜和电镜观察骨折固定、骨小梁、骨痂等生长情况,并与第一代PDLLA螺钉比较。结果可吸收复合增强螺钉的弯曲强度在第2、4、8、12周时均高于第一代螺钉,弯曲强度衰减率均低于第一代螺钉;两种螺钉的弯曲强度术后前8周衰减较快,8周后衰减趋于平缓稳定,有利于骨折愈合和重塑改建;同时两种螺钉在各时间段的生物吸收率无差异;另外与第一代螺钉比较,第二代可吸收复合增强螺钉动物更早出现骨组织损伤后坏死组织,纤维组织增生、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的变化,且纤维性和骨性骨痂形成更明显、典型,X光片也提示骨折临床愈合更早。结论第二代可吸收复合增强螺钉能更好的满足临床上对骨折内固定材料力学强度的要求,另外更有利于纤维性和骨性骨痂等骨组织愈合指标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目的:应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观测新兵军训期间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厚度的动态变化,从而了解高频超声对应力性骨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4月,随机抽取300名右利手新兵作为研究对象,开训前均无下肢疼痛等不适症状。于开始训练前、训练1个月后及3个月后分别应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逐一测量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厚度。自胫骨结节至内踝之间分为上、中、下三等分,测量上等分和下等分,记录测量数据并进行对比。结果训练1个月后及3个月后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平均厚度均较开始训练前明显增厚(P ﹤0.05);训练1个月后及3个月后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平均厚度差异不显著(P ﹥0.05)。以训练1个月后双侧胫骨前内侧骨膜增厚为著;以右侧胫骨前内侧骨膜上等分增厚为著。本组共有15例发生胫骨应力性损伤,其中右侧12例、左侧3例,上等分11例、下等分4例。应力性骨损伤的程度随着军训时间延长或强度加大而逐渐加重。结论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对软组织病变具有良好的分辨能力,能及时准确地观测胫骨骨膜厚度的变化,可作为新兵军训阶段下肢应力性骨损伤的首选检查和诊断方法。右侧胫骨上等分为应力性骨损伤的高发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非透视下闭合穿“V”形钉治疗胫腓骨骨折;方法:“V”形钉两端适当向前折弯,经胫骨结节上方斜坡入路,保持“V”形钉与胫骨嵴一致,整复骨折后在非透视下将钉打入。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比较x线、cT和MRI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68例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x线平片、CT和MRI)。应用X2检验对x线平片、CT和MRI显示骨折敏感度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68例患者的408处骨折中,x线平片、CT和MR/显示骨折数目分别为298、396和406处。CT和MRI显示骨折敏感度相近(x2=0.17,P〉0.05),2者均优于x线平片(x2值分别为15.01和14.46,P值均〈0.05)。MRI除显示骨折外,显示骨挫伤163例,韧带损伤65例,脊髓损伤37例,关节腔及关节囊积液(血一液平)46例,骨折累及软骨33例。结论:MRI能发现x线平片和CT不能显示的骨髓、软骨、韧带及脊髓等损伤。骨折合并痘及骨折分期诊断价值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16.
三七总皂甙促进骨折愈合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三七总皂甙(total saponins of panax notoginseng)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36只雄性SD大鼠左桡骨形成骨折模型,后随机分成对照组和PNS组,予以PNS 100mg/(kg&#183;d)腹腔内注射,对照组予以等量盐水。在骨折后7天、14天、21天 X线观察骨折愈合及骨痂形成情况;HE染色了解骨痂形成情况;评价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水平。结果X线显示PNS组骨痂形成明显加快;HE染色显示PNS组骨折断端成骨细胞数目及骨痂增多;PNS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降低。结论PNS可低全血黏度及血浆黏度,改善血液流变性和骨折部位的血供,从而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MRI特征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131例膝关节外伤后X线检查阴性但有明显疼痛等症状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全部进行MRI检查,重点观察股骨下端、胫腓骨上端及髌骨的骨质信号,前后交叉韧带、内外侧副韧带、内外侧半月板的完整性和信号异常情况.结果 隐匿性骨折的好发部位为胫骨内外侧平台(53/1...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方式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郝永强  戴尅戎 《上海医学》1999,(3):137-139,I000
动态观察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组织学变化与特征,进一步阐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愈合方式。方法选择80只8月龄,雌性SD大鼠,手术方法为建立骨质疏松骨折与一般骨折的实验模型各40只,于手术后5天、1、2、4、6、8、12、16周截取骨痂组织作光镜与光镜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在小鼠骨折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周龄野生型和PTH基因敲除雄性小鼠各15只,制备右侧股骨开放性骨折模型,并于骨折后7?14?21 d处死,运用小动物显微CT及其相关软件测量骨痂区骨密度;运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X线?CT三维重建比较分析两组小鼠的术后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术后14 d和21 d PTH基因敲除小鼠的骨折端骨密度显著低于PTH野生型组(P < 0.05)?X线和显微CT显示PTH基因敲除小鼠骨折愈合?骨痂的塑形和PTH野生型小鼠相比均延迟?结论:内源性PTH促进小鼠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20.
捆绑带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捆绑带对动物模型骨折愈合过程中是否存在相关的影响因素,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3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两组,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对照组和实验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实验组在骨折部位加用捆绑带捆绑固定,于术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等检查进行比较,观察捆绑带在骨折固定中的作用及对骨折愈合的影响。结果:对照组在各观察时段各有1例出现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术后2、4周捆绑带组外骨痂相对少,两组在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无差别;术后4周捆绑带组光镜下新生骨小梁生长优于对照组,成骨细胞数多于对照组;术后6周对照组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明显大于捆绑带组,有明显统计学差异(t=4.243,15.909,P〈0.05~0.01);光镜下捆绑带组骨痂较对照组显示更成熟并开始向板层骨转化,骨结构更致密,骨小梁排列更整齐。结论:在保持适宜的束缚力的情况下,捆绑带可以有效地维持骨折部位的稳定,避免出现骨折移位或畸形愈合,保障骨折正常的愈合,对于骨膜以及骨折部位血运没有异常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