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无并发症白内障囊外摘除加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IOL)与角膜内皮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了30例(3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行ECCE+IOL术前及术后1月、2月、3月、1年时中央及上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形状的变化。结果:术前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平均为(2828±400)mm-2,六边形细胞百分率(Hexa%)为(62±6)%。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术前,中上角膜间差异有显著性。术后3个月时内皮细胞损失,中央为12.6%,上方为35.5%;术后12个月中央及上方角膜内皮损失分别上升为16.2%和43.0%。术后一年内有持续的内皮细胞损失。术后上方、中央角膜Hexa%先明显下降,后逐渐回升,在术后12个月接近术前水平。结论: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可能存在持续损失,故术前检查密度较低的内皮,不仅要估计是否经得住手术创伤,还要考虑是否能承受术后长期慢性内皮细胞损失。  相似文献   

2.
白内障术后一年角膜内皮细胞持续损失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无并发症白内障囊外除加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术(ECCE+IOL)与角膜内皮损伤的关系。方法:应用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观察了30例(30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行ECCE+IOL术前及术后1月,2月,3月,1年时中央及上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形状的变化。结果:术前中央角膜内皮炙(2828±400)mm^-2,六边形细胞百分率为(62±6)%。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低于术前,中上角膜间差异有显  相似文献   

3.
黄磊  王彤 《陕西医学杂志》2013,(10):1345-1347
目的:探讨不同的玻璃体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及硅油填充情况,将37例(40只眼)患者分别为单纯玻璃体切割术组(A组),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B组)及玻璃体与晶状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组(C组)。用角膜内皮镜分别测量3组患者术前1天和术后1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比较手术前后以及同一时期不同组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3组病例术后1周及1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术后6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术前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术后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手术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眼压控制良好的情况下,有晶体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明显减少;而无晶体眼行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术后3个月时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即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4.
硅油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硅油填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改变.方法 选择在我院行硅油填充术的患者81例(81眼),按手术方式分为2组:第1组为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的患者,即保留晶体组;第2组为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晶体切除及硅油填充术的患者,即无晶体组,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对角膜内皮中央区进行活体摄像,计算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进行图像处理和结果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较术前有明显下降,差异有显著性.第1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后1周左右就基本保持稳定,第2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术后仍有一定的下降趋势,在术后1个月左右基本稳定.两组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比较,在术前时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随访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硅油填充手术对角膜内皮有损害.术中保留晶体对保护角膜内皮有重要意义.当确定视网膜复位后,应尽早取出硅油.  相似文献   

5.
徐海铭  洪朝阳 《浙江医学》2009,31(3):276-278
目的 评价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我院采用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高度近视患者12例(19眼)。分别于术前、术后3个月及6个月,检测所有患者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计算角膜内皮丢失率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并作比较分析。结果所有患眼均手术成功.术后第1天11眼角膜透明,8眼角膜上皮轻度水肿,经局部及全身糖皮质激素对症治疗后,于术后3~5d消退;术后随访6个月,所有患者角膜均透明。术后3、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2783±214)、(2749±232)个/mm^2)]均较术前[(2937±196)个/mm^2]明显减少(均P〈0.05);而术后6个月角膜内皮计数、角膜内皮丢失率[(5.76±0.23)%]以及人工晶状体与角膜的距离[(2.69±037)mm]与术前3个月[(5.24±0.11)%、(2.73±0.18)mm]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结论虹膜固定型屈光性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内皮细胞近期存在丢失现象,但3个月后趋于稳定,中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观察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白内障不同手术切口和术式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白内障手术不同的手术切口和术式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方法 应用TOPCONSP-2000P式角膜内皮显微镜,计数行透明角膜切口超声乳化法、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法、小切口ECCE法手术白内障病人术前以及术后3、6、12个月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计算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平均丢失率。结果 3种不同术式及切口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差异无显著性(F=0.62~0.99,P〉0.05),角膜内皮细胞的丢失率差异亦无显著性(χ^2=0.76~0.91,P〉0.05)。结论 白内障手术切口、术式与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7.
钟凌  刘盛春  潘丽梅 《四川医学》2013,(9):1371-1373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固定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外伤性晶体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9月~2012年7月住院行玻璃体切割联合固定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眼球挫伤晶体脱位病例17例(17只眼).观察其术前,术后视力、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 15只眼(88.24%)术后1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较术前提高1行及以上;所有患者术后1个月眼压均正常;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较手术前平均减少4.57%.结论 玻璃体切割联合固定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外伤性晶体脱位能够较大程度降低手术源性角膜内皮损伤,同时获得一个较为良好的术后视力与满意的眼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方式对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的影响。方法对68例(68眼)伴有晶状体浑浊的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病人经睫状体扁平部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晶状体切除术,术中完整保留晶状体前囊膜,并根据玻璃体腔填充物不同分为BSS组、C3F8组和硅油组,分别于术前、术后2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进行术眼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 BSS组不同时间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差异(H=5.62,P>0.05),但存在减小趋势;C3F8组术后2周与术前相比角膜内皮细胞明显减少(H=12.14,Z=-3.25,P<0.05),手术2周后内皮稳定,术后1、3个月与术后2周相比无明显差异(Z=0.921、-1.095,P>0.05);硅油组术后2周与术前相比,术后1、3个月与术后2周相比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均明显下降(H=39.98,Z=-4.01~-2.50,P<0.05)。结论在完整保留晶状体前囊膜的玻璃体联合晶状体切除手术中,BSS填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明显下降,C3F8和硅油填充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明显下降,根据病人病情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对保护角膜内皮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25G微创系统在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手术中的治疗效果,为玻璃体切割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方法:选择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白内障患者29例(30只眼),均行25G微创玻璃体腔灌注下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及术中和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30只眼中,术后1个月BCVA≥0.5者5只眼,0.3~0.5者8只眼,0.1~0.3者9只眼,指数~0.1者8只眼;与术前比较,术后1个月BCV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1d、7d、1个月、3个月患者平均眼压分别为(17.13±2.84)、(17.20±4.16)、(17.43±3.41)、(17.36±2.51)和(16.73±2.33) mmHg;术后1d眼压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为(2467±280) mm-2,术后7d平均为(2033±209) mm-2,角膜内皮细胞丢失率为17.59%。患者术后无视网膜脱离、脉络膜脱离、后囊破裂及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25G微创系统行玻璃体切除术后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可稳定眼压,减少并发症,并有效地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玻璃体切除手术与角膜内皮损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除手术方式与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关系。方法 :观察 2 6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 +硅油填充术 ,2 2只眼行玻璃体切除术 +晶状体摘除术 +硅油填充术 ,术前 ,术后 1周、1月、2月、3月内皮细胞动态变化。结果 :有晶体眼者行玻璃体切除术 +硅油填充术 ,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出现率、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无晶体眼者行玻璃体切除术 +硅油填充术 ,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出现率、内皮细胞丢失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施行玻璃体切除术时 ,晶体完整性对角膜内皮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测玻璃体切除术后的角膜性屈光状态及其变异。方法:选取视网膜玻璃体疾病需行玻璃体切除术的患者25例(25眼),用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仪,检测手术前及手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不同时间,其角膜中央区前及后表面的平均屈光力、散光度、和散光轴向,对所测数据做统计分析和比较性研究。结果: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在术后1周、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角膜前、后表面5.00 mm区域术后1周散光度、散光轴向与术前相比明显加大(P<0.05),术后1月,术后3月与术前相比则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对角膜中央区平均屈光力无明显影响,对角膜散光度及角膜散光轴向影响术后早期较明显,术后3月已基本恢复至术前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后路白内障摘除对预防角膜内皮失代偿的效果。方法对13例伴有严重角膜内皮异常但保持屈光透明的白内障患者行经后路白内障摘除术,并对术后矫正视力、主要并发症及角膜内皮密度进行评估,术后随诊8~28个月。结果 13例患者手术顺利,除1例患者因Fuch’s角膜内皮营养不良继发大泡性角膜病变于术后5个月矫正视力下降外,余患者术后矫正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后路白内障摘除可最大程度减少医源性角膜内皮损伤,是伴有严重角膜内皮病变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引起角膜内皮细胞化学性损伤的因素,探讨不同化学物质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及预防措施。方法:将不同的化学物质用前房内注射、前房内灌注和玻璃体内注射等3种方法,制成兔角膜内皮细胞化学性损伤动物模型,用药后15d,对兔角膜行裂隙灯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数量及超微结构,分析不同化学物质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结果:高浓度庆大霉素(25mg/0.2ml)及未经冲洗含有戊二醛的注吸头前房内注射的生理盐水,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重度损伤;Healon,麦斯特,生理盐水及Bssplus前房内注射,不会损伤角膜内皮细胞;硅油,重水,过氧化烷玻璃体内注射对角膜内皮细胞无影响。结论:1.角膜内皮细胞的化学性损伤,与眼内注入化学性物质的浓度和时间密切相关;2.Bssplus、Healon和生理盐水的短时间灌注对角膜内皮细胞没有损伤;3.统一用药和器械消毒的标准,以预防内皮细胞化学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早期超微结构改变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超微结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只成年灰兔进行定量角膜内皮细胞损伤,伤后定期进行眼部裂隙灯检查、角膜厚度及眼压测定,预期取角膜材料进行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检查。结果: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后1天可见细胞膜破损,细胞肿胀,细胞器颗粒粗大;伤后3天内皮细胞崩解,胞质脱落,胞核裸露,伤后5天出现细胞缺损区,膜脂降解聚积而形成脂质球,附着于细胞缺损区,角膜上皮细胞音隙增宽;伤后7天角膜内皮细胞移行修复细胞缺损区;伤后9天后内皮细胞异形明显。上皮细胞出现变性。角膜混浊与角膜厚度呈正相关,眼压增高者角膜厚度增加,内皮细胞损伤加重。结论:超微结构结果提示,角膜内皮细胞受损后细胞崩解似科是必然的结局。动态测定角膜厚度可以判断角膜内皮细胞损伤的程度,控制眼压是预防内皮细胞损伤加重的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玻璃体切除术对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疗效,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43例(49眼)3~7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23例(26眼)和治疗组20例(23眼)。对照组患儿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组患者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术。观察2组患儿术后视力,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和超声生物显微镜比较2组患儿术后眼压(IOP)、前房深度、后囊浑浊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儿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术后随访49眼;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视力明显提高,术后矫正视力≥0.5者构成比明显增加(P<0.05),前房深度明显升高(P<0.05),后囊混浊程度明显减轻(P<0.05)。2组患儿IOP及角膜内皮水肿(CE)、前房闪辉(ACF)和前房纤维素样渗出(ACCE)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中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前玻璃体切除术,能够有效改善患儿视力、前房深度和后囊混浊程度,更有助于患儿术后视功能重建。  相似文献   

16.
唐卓 《右江医学》2005,33(2):112-1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对角膜内皮的影响。方法 将行LASIK术患者60例116眼,分为A组38例73眼(未配戴角膜接触镜组),B组22例43眼(戴角膜接触镜组)。两组激光切削深15~150μm,平均激光切削深度 86.23±22.31μm, 术前及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显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形态。分析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密度的相关性。结果 ①A组术前角膜内皮密度与术后3个月角膜内皮密度无显著性差异(t=0.329,P>0.05)。②B组术后 3个月平均角膜内皮密度明显高于术前,有显著性差异(t=3.859,P<0.01)。术后角膜内皮形态无明显改变。③A组角膜切削深度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相关性(r=0.0321,P>0.05)。结论 LASIK术后早期不引起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和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TOPCON非接触型角膜内皮细胞计,对眼压控制的33例(仅单眼急性发作)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及对侧临床前期眼和23例(33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测量角膜内皮细胞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眼组和对侧临床前期眼组比较,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有极显著性减少(P〈0.01),最大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平均细胞面积、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和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均有显著性增加,六角形细胞百分数显著性下降(P〈0.05);慢性闭角型青光眼组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侧临床前期眼组比较,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显著性减少(P〈0.05),最大细胞面积、最小细胞面积、平均细胞面积、平均细胞面积的标准差、细胞面积的变异系数均和六角形细胞百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造成细胞平均密度明显下降和细胞的形态改变、六角形细胞百分数下降等显著损害,损伤程度与眼压急性增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有关;慢性闭角型青光眼仅造成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明显下降,并未影响细胞的形态改变及六角形细胞百分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