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低体重婴幼儿重症先心病外科治疗的适应证、外科技术及围术期处理。方法:本组121例,5~11kg(平均7.6kg),其中6个月~3岁(平均18个月)的先心病患儿接受外科治疗。室间隔缺损(VSD)伴肺高压69例。其中合并房间隔缺损(ASD)15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关闭不全4例,单纯房间隔缺损(ASD)8例,法洛氏四联征(TOF)8例,四联征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2例。全部手术均在中度低温或深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室间隔缺损(VSD)采用间断、连续补片,同期处理其他畸形。4例行二尖瓣成形。法洛氏四联征行室缺修补,右室流出道疏通加宽补片,2例做跨环补片。结果:全组无死亡。2例因呼吸道并发症作气管切开,2次气管插管2例,3例肺不张,1例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术后住院时间8~41d(平均12d)。结论:随着外科技术设备的提高,一些危及患儿生命的重症先心病宜早期手术,以免延误手术时机。  相似文献   

2.
目的共对2004本院出生的2200例新生儿进行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发现有心脏杂音或青紫者,行心脏彩超检查以明确诊断。方法2004年本院出生的新生儿在住院期间由新生儿科医生每日进行体格检查和心脏听诊。结果发现有心脏杂音的19例,青紫者1例,其中19例经家属同意行心脏彩超检查,19例确诊,其中,动脉导管未闭4例,室间隔缺损1例,卵圆孔未闭1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1例,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2例,动脉导管未闭+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3例,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狭窄1例,动脉导管未闭+三尖瓣关闭不全2例,右心发育不良1例,先心病(多发畸形)1例,复杂性先心病1例,完全性肺动脉畸形分流+房间隔缺损1例。青紫者1例行胸片检查示心脏扩大。结论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为9‰,与国内相关资料报道相接近。其监测说明开展先心病早期筛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1临床资料 2004-05/2006-12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100例,男37例,女63例,年龄42 d~2岁,体质量4~8 kg,其中法乐氏四联症(TOF)16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VSD/PH)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VSD/ASD)1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PDA)1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ASD/PH)11例,部分房室管畸形(TECD)8例,右室双出口(DORV)5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TGA/VSD/PDA)1例,法乐氏三联症1例,三房心1例.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张家港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评估-转诊-干预体系,以实现新生儿先心病早筛查、早诊断,早干预。方法由张家港市妇幼保健所牵头,与上海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合作,建立张家港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评估-转诊-干预体系,由张家港市21家助产医院采用心脏听诊和经皮血氧饱和度测定开展先心病筛查,同时为初筛阳性先心患儿提供转诊绿色通道。结果 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共筛查17279名新生儿,初筛异常522例(3.02%);初筛阳性新生儿中共确诊心超异常242例(1.40%)。其中以房间隔缺(ASD)居多,共105例(39.33%),检出率为6.08‰;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ASD+PDA)次之,共98例(36.70%),检出率为5.67‰;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ASD+VSD)20例(7.49%),检出率为1.16‰。后期随访发现,6月龄内有32例房间隔缺损闭合(30.48%)、36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闭合(36.73%)、4例动脉导管未闭闭合(50%)、1例室间隔缺损闭合(50%);阳性患儿中有4例(1.64%)通过转诊绿色通道进行了及时手术,其中2例法洛式心脏病、1例室缺合并房缺、1例房缺。其他心脏病患儿119例(48.77%)进一步随访干预中。另有失访人数47人(19.26%),其中15人未进一步复查,32人电话未接或关机。结论张家港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评估-转诊-干预体系已成熟建立,新生儿住院期间心脏病筛查率达95%以上,提高了先心病患儿的手术救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围术期处理与转归。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需要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4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为结扎34例,从肺动脉腔内缝闭2例(术前漏诊)。结果:无住院死亡病例。ICU停留时间3~20 d,平均5 d。术后住院时间为8~25 d,平均10 d。并发症为灌注肺1例,肺不张6例,气胸3例,肺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而导致灌注肺,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不是手术禁忌证,只要加强围术期管理,仍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均可以正中切口一期完成,并行循环下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明显优于经肺动脉腔内缝合。  相似文献   

6.
成人先天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总结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5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年龄18岁至65岁,平均41岁,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2例,室间隔缺损(VSD)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8例,VSD合并PDA1例,单纯性肺动脉狭窄(PS)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果:52例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死亡2例,其余50例痊愈出院,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手术适应症的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及合并症的处理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手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窗型2例,粗大动脉导管6例人民,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导管结扎术后再通2例,合并心内膜炎3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10例,合并房间隔缺损1例,室间隔缺损2例,主动脉瓣下狭窄5例。方法 全部在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结果 术后病人均顺利康复出院。随访3个月 ̄3年,心功能I级19例,Ⅱ级1例。结论 浅低温并行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动脉导管是治疗高危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8.
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或Taussig-Bing畸形合并肺动脉高压是一类复杂的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其患者往往需伴有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或动脉导管未闭方能存活。动脉调转术(即Switch手术)是采用调换大动脉的位置同时处理合并畸形的方法来根治这类复杂先心病的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取得和探讨嘉兴地区代表性的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发病情况。对1992年1月1日-1998年12月31日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出生的全部活婴31470例,进行前瞻性调查。检得先心病312例(不包括缺损直径小于5mm的房间隔缺损(ASD)伴(或)单纯性动脉导管未闭(PDA)。其中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FM)诊断298例,尸检确诊14例。患病率9.91‰,室间隔缺损(VSD)居首位(51.6%),患病率5.12‰,重症复杂先心病新生儿期死亡32例,死亡率1.02‰。提示先心病患病率新生儿期最高,随着危重先心病病故和VSD、ASD等部分先心病自然闭合,患闭率下降。应用CDFM是先心病检出率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 1992年 6月至 1997年 12月共收治先天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先心病 )合并肺动脉高压 (以下简称肺高压 )患儿 44例 ,均行手术治疗 ,获得满意效果。现总结于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中男性 18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7月~ 13岁 ,平均4.0 9± 2 .44岁 ;体重 5 .5~ 30kg ,平均12 .2± 4.5 2kg。室间隔缺损合并肺高压 19例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高压 15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肺高压 3例 ,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高压 2例 ,房间隔缺损和部分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肺高压 2例 ,室间隔缺损和完全性肺静脉异位引流合并肺高压 1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胸彩色超声心动图(TTE)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前选择病例和术中及术后疗效观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检查,选择适合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患者37例,其中20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10例膜周部型室间隔缺损(VSD),7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均采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封堵器选择大于TTE测值的2~4 mm。术中在X线和TTE监测下观察封堵器的释放过程。术后1天、1周、1个月及6个月应用TTE观察封堵伞有无脱落,房、室间隔及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心脏大小变化。结果:20例ASD封堵成功19例,10例VSD封堵成功10例,7例PDA封堵成功7例。术后1天复查,1例ASD患者有少量残余分流,1例VSD患者三尖瓣瓣下见少量返流,2例VSD封堵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传导阻滞。随访1~6个月,均未发现有残余分流。结论:TTE在封堵术前选择合适病例,以及选择封堵器的大小,术中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是否准确,术后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疗效评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儿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1994年3月至2003年12月适合经导管介入治疗的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15例,肺动脉瓣狭窄(PS)伴房间隔缺损(A SD)或动脉导管未闭(PDA)者,先行PS瓣膜成形术,再堵塞A SD或PDA;主动脉缩窄(COA)伴PDA者,先行COA血管成形术,4~15个月后再行PDA堵塞术;主动脉瓣狭窄(A S)伴PDA者,先行瓣膜成形术,再行PDA堵塞;室间隔缺损(V SD)伴PDA采用弹簧圈封堵。结果:15例患者经导管介入治疗均获成功。除2例PDA术后即刻有少量紊流,余均无残漏。随访(3.57±2.61)年,跨瓣(或跨缩窄段)压差经超声心动图或导管测压除A S外均正常。围术期机械性溶血、弹簧圈脱落和动脉栓塞各1例。结论:复合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只要恰当掌握指征,操作规范,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合并A S者,适应证的掌握及球囊大小的选择需进一步摸索。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年龄分布、手术指征及治疗效果加以讨论。方法:对74例成人先心病的回顾性总结。结果:病种以ASD、VSD、PDA及F4为高。手术治疗67例,术后死亡2例,1例为VSD+MVP,另1例为PDA,2例均为重度肺高压,艾森曼格综合征,均死于突发室颤。结论:成人先心病一经确诊,无手术禁忌者均应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婴幼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急诊手术的必要性及提高手术疗效的措施。方法:收集婴幼儿危重先心病32例的急诊手术资料,其中男18例,女14例,患儿术前有反复肺炎心衰史或持续缺氧发作。动脉导管未闭(PDA)并肺动脉高压4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VSD伴肺动脉高压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VSD合并PDA3例,严重肺动脉狭窄合并PDA、房间隔缺损1例,PDA并肺高压术后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法洛四联症6例.均行急诊手术治疗。结果:术后并发气胸2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3例,拔管后再插管7例,乳糜胸并导管再通假性动脉瘤形成1例。全组病例均痊愈。结论:婴幼儿危重先心病急诊手术效果较好。合理的围术期管理、合适的体外循环方法及手术方案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导管植入国产封堵器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09年8月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患者38例,其中动脉导管未闭10例,房间隔缺损22例,室间隔缺损6例,术中行即刻造影和/或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术后5~7d和半年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观察其手术安全性、术中和术后疗效。结果38例中37例治疗后即刻获得成功,成功率为97.4%(37/38)。残余分流1例,即刻完全封堵率为97.3%(36/37),无一例急症手术或死亡。一过性Ⅱ°房室传导阻滞为7.9%(3/38)。术后5~7d复查1例残余分流仍存在,半年复查无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创伤小,病死率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06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成功行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患者,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和室间隔缺损(VSD);分CP组和非CP组。对两组的平均住院日、住院总费用、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病案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599名患者(男203/女396)成功接受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CP组408例(PDA126例、ASD166例、VSD116例),非CP组191例(PDA52例、ASD83例、VSD56例)。CP组各病种平均住院日均明显缩短(P〈0.05);PDA和ASD患者住院总费用明显下降(P〈0.05),但VSD总费用无明显降低(P=0.518)。两组整体并发症率无差异(P=0.897),CP组甲级病案率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P〈0.001)。结论临床路径是改善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医疗管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1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房间隔、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的大小、位置、形态、类型及距离相邻瓣膜的距离,选择封堵器的大小、型号,术中监测封堵器的位置,指导释放封堵器,并观察有无分流、瓣膜返流以及右室流出道、降主动脉、左肺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结果5例ASD缺损大小平均为2.0cm,4例VSD缺损大小平均为0.6cm,2例PDA导管内径平均为0.3cm,与术中测值相符合;11例患者一次封堵成功率为100.0%,无明显分流、瓣膜返流及房室传导阻滞。结论经超声心动图能准确的观察各种先天性心脏病的大小、形态及周边的结构关系,对于病例的选择、术中引导和监护、术后随访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①目的 探讨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进行多因素综合疗效评价。②方法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TTE)选择适合封堵术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46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0例,室间隔缺损(VSD)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在TTE及X线引导下行介入封堵术,术后通过TTE进行动态的随访观察。③结果 46例病人全部封堵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5 例病人有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1 例出现阵发性房颤,1例出现一过性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ASD、VSD及PDA术前TTE测量值与术中X线测量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222~1.136,P>0.05)。术后50%以上病人接受了3~6 个月随访。④结论 经导管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具有很高的成功率及安全性;介入封堵术疗效好、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TTE可以准确地应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并对近期疗效进行观察。方法120例先心病经临床和经胸超声心动图确诊PDA36例,ASD13例,VSD70例,PDA并VSD1例,采用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术后即刻采用造影或术后72h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疗效。结果PDA、ASD、VSD成功率分别为97.2%、100%、98.6%,不成功原因为缺损或导管直径过大,术中未发生任何重要并发症。结论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PDA、ASD、VSD是一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一种可靠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